跳转至内容

意识研究/早期思想

来自维基教科书,为开放世界提供开放书籍

本节是对意识研究主要贡献的学术评论。对当前意识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将在第二部分找到这些内容,而对意识神经科学感兴趣的读者则应参考第三部分。

吠陀科学展示了最早与意识相关的已知思想,根据大英图书馆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至少 1500 年前。十卷《梨俱吠陀》,归因于青铜器时代末期,是世界上十种最古老的现存文本之一,阐明了我们对终极或最高意识的认识。在《梨俱吠陀》(R.V. IV. XL. 5)中,Nrishad 是人类中的居住者;Nrishad 被解释为 Chaitanya 或“意识”或 Prana 或“活力”,因为两者都存在于人类中。

在对《伊莎奥义书》的评论中[5],斯里·奥罗宾多解释说,自我(Atman)通过普拉提(Prakrti)的七层运动表现出来。这七层意识及其主要原则如下:[6]

annamaya puruṣa - 物理 prāṇamaya puruṣa - 神经/活力 manomaya puruṣa - 心理/思想 vijñānamaya puruṣa - 知识和真理 ānandamaya puruṣa - 奥罗宾多的喜悦概念,也被称为极乐 caitanya puruṣa - 无限的 divine self-awareness[7] sat puruṣa - 纯粹的 divine existence 状态

前五者是根据《泰特利耶奥义书》第二章中提到的 panchakosha 的规范排列的。最后三个元素构成了 satcitananda,其中 cit 被称为 chaitanya。


梵天在深睡和瑜伽中所揭示的本质是 Chaitanya(纯粹的意识)。[8]

印度文本中“灵魂”或 Ātman 一词的最早使用也见于《梨俱吠陀》(约公元前 1500 年)(RV X.97.11)。[20] 古印度语法学家雅士迦在评论这首梨俱吠陀诗句时,接受了 Ātman 的以下含义:普遍的原则、其他元素联合在一起的生物体以及最终的感知原则。[21]

《梨俱吠陀》中其他出现 Ātman 一词的赞美诗包括 I.115.1、VII.87.2、VII.101.6、VIII.3.24、IX.2.10、IX.6.8 和 X.168.4。[22]

《梨俱吠陀》从创造之前开始,经过世界的创造,到自我的创造,最后以创造本身的创造结束,之后宇宙的创造才开始。仔细阅读后,可以追溯从绝对真理或 Sat 到绝对物质或 Asat 的意识的各个阶段,这两个反复出现的概念贯穿整个《梨俱吠陀》。

希腊人没有“意识”一词的确切对应词,该词在现代用法中具有广泛的含义,但在以下思想家中,我们发现了对现象意识的分析以及许多后来苏格拉底思想家(尤其是斯多葛派)以及奥古斯丁等基督教思想家发展起来的许多思想的来源。

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 350 年)《论灵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De Anima) http://psychclassics.yorku.ca/Aristotle/De-anima/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也许比任何其他古代希腊哲学家更早地确定了未来讨论意识问题的参考框架。他对心灵的观点总结在下图中。

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物理主义者,他认为事物存在于物质宇宙中

"... 正因为如此,对灵魂(psyche)的研究必须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至少在它的情感表现出这种双重特征的时候是这样。因此,物理学家对灵魂的情感的定义与辩证家不同;后者例如会将愤怒定义为对疼痛的报复欲望,或者类似的东西,而前者会将其定义为围绕心脏的血液或温暖物质的沸腾。后者指定了物质条件,前者指定了形式或可表达的本质;因为他陈述的是事实的可表达的本质,尽管它实际存在必须体现在另一个被描述的物质中。"(卷一,403a)

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第一个关于信号和信息概念的清晰描述。他知道一个事件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这种状态变化可以传播到其他位置,在那里它可以进一步改变物质的状态

"如果具有颜色的物体与眼睛直接接触,它就无法被看到。颜色不会使感官器官运动,而是使透明的东西运动,例如空气,而空气从物体持续地延伸到器官,使后者运动。德谟克利特在表达这种观点时歪曲了事实,认为如果空间是空的,人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天穹上的蚂蚁;那是不可能的。看到是由于具有感知能力的事物的受影响或变化,它不可能受到所见颜色的影响;因此,它必须受到介于两者之间的事物的影响。因此,在两者之间存在某种东西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什么都没有,我们将不会看得更清楚,我们将什么也看不到。"(卷二,419a)

他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与“状态”的关系

"“感觉”是指具有将事物的可感知形式接收进自身的能力,而没有物质。这必须被理解为像一块蜡在没有铁或金的情况下接受印章的印记一样;我们说,产生印记的是一个青铜或金的印章,但它特定的金属成分无关紧要:同样,感觉受到有色、有香味或有声音的事物的影響,但它对每种情况下物质是什么不感兴趣;唯一重要的是它的性质是什么,即它的成分以什么比例组合在一起"(卷二,424a)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了体验同时性的问题。这种解释早于伽利略和现代物理学,因此缺乏我们现代的语言来解释为什么许多事物可以同时处于一个点和一个瞬间

"... 正如“点”被称为既一又二,被恰当地称为可分的,所以在这里,区分事物者是作为不可分割的一者,并且在一个时刻内是活跃的,而它在可分的事物中,两次使用同一个点,处于同一个时间。因此,因为它将极限视为“二”,它使用在某种意义上是被分割的事物来区分两个不同的物体;而因为它将极限视为“一”,它使用的是一个事物,并且在它的活动中占据一个时刻。(卷三,427a)

他描述了如果心灵是由于物质在空间中的流动而产生的,那么就会出现的递归问题

"...心灵要么没有部分,要么以与空间量特征不同的某种方式连续。实际上,如果心灵是空间量,它怎么能思考呢?它会用任何一个部分来思考吗?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将“部分”理解为空间量的意义,或理解为点的意义(如果点可以被称为空间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接受后一种选择,点是无限的,显然心灵永远无法完全遍历它们;如果前者,心灵必须一遍又一遍地思考同一件事,实际上是无限次的(而显而易见的是,有可能只思考一次)。"(卷一,407a)

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到了回归

"..我们必须陷入无限回归,或者我们必须假设一种自知的感觉。"(卷三,425b)

然而,这种回归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并不像对于那些沉浸在 19 世纪思想中的哲学家那样成问题。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物理主义者,他没有被唯物主义的负担所困扰,因此能够摆脱心灵的唯一可能性是物质在连续的非连接瞬间从一个地方流向另一个地方的这种想法。他能够提出主客体是同一事物的一部分,他注意到思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扩展的

"但思想所思的对象和思想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中只能偶然地被分割,而不能被分割为自身。因为在它们中,也有一些不可分割的东西(虽然可能无法分离),它赋予时间和整个长度以统一;这在所有连续体中都同样存在,无论是时间上的还是空间上的。”(第三卷,430b)

这种关于时间的想法使他能够将思考与思考的对象等同起来,因为不需要将思想从瞬间到瞬间循环,因为心理时间是延长的

"在每种情况下,积极思考的心灵就是它所思考的对象。”

他认为想象是感觉器官的干扰

"因为想象存在于感觉器官中,并且类似于感觉,所以动物在行动中很大程度上受其引导,一些(即野兽)因为它们没有心灵,另一些(即人)因为它们的心灵被感觉、疾病或睡眠暂时掩盖。(第三卷,429a)"

并认为所有思想都是以图像的形式发生的

"对于思考的灵魂来说,图像就像感知的内容(当它断言或否定它们是好是坏时,它就会避开或追求它们)。这就是为什么灵魂在没有图像的情况下永远不会思考。”(第三卷,)。

亚里士多德还描述了认知方法和行为主义方法之间的争论,它们带有现代物理主义和 20 世纪前的唯物主义之间的冲突的意味

"有些思想家接受了这两个前提,即灵魂既是运动的起源又是认知的,他们把灵魂融合在一起,宣称灵魂是自我运动的数字。”(第一卷,404b)

"自我运动的数字"的概念并不像看起来那么荒谬,就像古代希腊哲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

亚里士多德也明确指出,感知中涉及两种形式。他认为,直接出现在心灵中的事物及其属性是无可争辩的,但我们对产生出现在心灵中的事物的世界上事物及其属性的推论可能是错误的

"(1) 对感官特殊对象的感知永远不会出错,或者容许最小的错误。 (2) 与感官品质相关的对象的伴随性的感知排在第二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当然可能会被欺骗;因为感知面前有白色是不会错的,但感知白色的是这个或那个可能会错。 (3) 第三是感知与特殊可感知物相关联的伴随对象的普遍属性(我指的是例如运动和大小);在这些方面,感官错觉的可能性最大。”(第三卷,428b)

根据这种模型,想象力在感官中布置事物。

盖伦

[edit | edit source]

“医生”(尤其是盖伦)将来自希波克拉底和柏拉图的思想纳入了一种观点,在这种观点中,3(或更多)种内在感官——最基本的是记忆、估计和想象——与大脑中的 3 个脑室相关联。

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扩展的短文.

荷马(公元前 800-900 年)《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edit | edit source]

奥德赛

荷马

泛心论和泛经验主义至少可以追溯到荷马的《伊利亚特》。仅仅阅读这本书就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不同的意识焦点是什么感觉。这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作为一个荷马时代的希腊人,因此与作为现代人不同。两种意识状态都会导致不同的世界体验方式。

当我们阅读《伊利亚特》时,我们会通过它在我们心中创造的图像以及它通过韵律和语言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感受被吸引到这本书中。读者变成了书。“读者变成了书,夏夜就像书的意识存在一样”(华莱士·史蒂文斯)。这种成为书的体验,这种迷失在书中的体验,是意识不同方面的体验,是作为一个荷马时代的希腊人。

荷马经常将我们的情绪归因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例如,古代人不仅仅害怕,而是被恐惧所控制:“雅典娜如此说道,他们所有人都被苍白的恐惧所控制。当女神发出声音时,武器从他们手中飞出,全部落到地上。”(《奥德赛》第二十四卷)。

德国古典学家布鲁诺·斯内尔在他的《心灵的发现》中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类个性在荷马(到)苏格拉底所涵盖的几个世纪中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有说服力的描述”。(《伦敦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斯内尔的书建立了意识的两个不同方面。他说,“荷马的体验与我们自己的不同”(第 v 页);“对于荷马来说,灵魂是保持人类生物生存的力量……”(第 8 页)。当灵魂离开时,拥有者会失去意识。荷马的灵魂是泛心论的起源。它始于将意识视为一种与身体分离的力量。斯内尔将荷马与奥瑞斯忒斯的悲剧进行比较,悲剧侧重于个人。“荷马专注于行动(过程)和情况,而不是行动者……”(第 211 页)奥瑞斯忒斯处于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种新的意识状态”(第 211 页)。

柏拉图(公元前 427-347 年)

[edit | edit source]

《理想国》http://www.constitution.org/pla/repub_00.htm 尤其是第六卷 http://www.constitution.org/pla/repub_06.htm 和第七卷(洞穴)http://www.constitution.org/pla/repub_07.htm

柏拉图

柏拉图对意识研究最有趣的贡献是在《理想国》的第六卷中。他关于心灵的想法如下所示。

他认为光会激活眼睛中已有的能力

"我认为,视觉存在于眼睛中,有眼睛的人想看;颜色也存在于它们中,但除非存在第三种专门适应目的的性质,否则眼睛的拥有者将什么也看不见,颜色也将是不可见的。"

然而,正是在分割线的隐喻中,柏拉图介绍了关于事物的联系和属性的一个迷人的描述。他指出,分析处理的是纯形式联系方面的术语

"而且,你难道不知道,尽管他们利用可见的形式并对其进行推理,但他们思考的不是这些形式,而是与它们相似的理想形式;不是他们所画的图形,而是绝对的正方形和绝对的直径等等——他们所画或制作的图形,以及它们在水中留下的阴影和反射,都被他们转化为图像,但他们实际上是在寻求看到事物本身,而这些事物只能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

请注意他如何引入心灵之眼观察作为几何图形排列的心理内容的概念。他认为,通过这种想法的方式,我们获得了理解

"我认为你会把与几何学和相关科学相关的习惯称为理解,而不是推理,因为它介于意见和推理之间。"

然而,理解也可以思考知识

"...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辩证法所思考的知识和存在,比那些只从假设出发的艺术(即所谓的艺术)的概念更清晰:这些也被理解所思考,而不是被感官所思考:然而,因为它们从假设出发,没有上升到原则,所以那些思考它们的人在你看来似乎没有在它们身上运用更高的推理,虽然当一个第一个原则被添加到它们中时,它们是可以用更高的推理认识的。 "

柏拉图的作品通常不会以这种方式进行讨论,而是扩展到诸如红色这一普遍概念,它可以应用于许多具体的事物实例。

在“柏拉图的洞穴”(第七卷)中,柏拉图描述了经验可能是来自真实事物或真实事物的复制,而不是事物本身

柏拉图的洞穴

"现在,我说,让我用一个图示来表明我们的本性在多大程度上是开明或不开明的:——看!人类生活在一个地下的洞穴里,洞穴有一个朝向光亮敞开的口,并且延伸到洞穴的整个长度;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住在这里,他们的腿和脖子被锁链绑住,所以他们不能移动,只能看到他们面前的东西,被锁链阻止转头。在他们上面和后面,远处燃烧着一团火,在火和囚犯之间有一条高架路;如果你看,你会看到沿着这条路建了一堵矮墙,就像木偶戏演员在他们面前的屏幕一样,他们在屏幕上展示木偶。

我看到了。

你看,我说,人们沿着墙壁走过,他们拿着各种各样的器皿,还有木头、石头和各种材料制成的雕像和动物模型,这些东西从墙壁上露出来。其中一些人说话,另一些人沉默不语。

你给我展示了一个奇怪的景象,而他们是奇怪的囚犯。

就像我们自己一样,我回答说;他们只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或者彼此的影子,这些影子是由火投射到洞穴的对面墙壁上的吗?

没错,他说;如果他们从来不允许移动他们的头,他们怎么能看到除了影子以外的东西呢?

同样地,对于那些被带进来的物体,他们只会看到影子吗?

是的,他说。

如果他们能够互相交谈,他们会不会认为他们是在给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的东西命名呢?

非常正确。

再假设一下,监狱里有一个来自另一边的回声,当路过的人说话时,他们会不会确信他们听到的声音来自路过的影子?

毫无疑问,他回答道。

对于他们来说,我说道,真相实际上就是这些影子的影子。

那是肯定的。

现在再看看,看看自然而然会发生什么,这些囚犯被释放了,他们被从错误中解救出来了。起初,当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被解放,被迫突然站起来,转动脖子,走动,朝着光明看时,他会感到剧烈的疼痛;强烈的光线会让他感到痛苦,他无法看到他以前所看到影子的真实存在;然后想象一下,有人对他说,他以前看到的是一种幻觉,但现在,当他越来越接近存在,他的眼睛转向更真实的存在时,他的视力更清晰了——他会怎样回答呢?你还可以想象一下,他的老师指着那些路过的物体,要求他给它们命名——他不会感到困惑吗?他不会认为他以前看到的影子比现在给他看的东西更真实吗?

这种早期对信息理论的直觉早于亚里士多德关于状态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的概念。

巴门尼德(公元前约480年)《论自然》

[edit | edit source]

释迦牟尼(公元前约500年)佛教经典

[edit | edit source]
佛陀

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3年左右。从三十五岁左右起,他被称为“佛陀”(“觉悟者”)。佛陀传授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最终可能导致一种被称为涅槃的开悟状态。在他去世后的三个世纪里,佛教分裂成两个派系,大乘佛教(大筏或大乘)和小乘佛教(长老之道)。大乘佛教使用略带贬义的术语“小乘”(小筏或小乘)来指代小乘佛教。大乘佛教衍生出其他宗派,如日本的禅宗和藏传佛教。大乘佛教更像是一种宗教,拥有神一样的实体,而小乘佛教更像是一种哲学。

小乘佛教的禅修在名为巴利语大藏经的书籍中有所描述,其中包含“毗奈耶”部分,描述了僧侣生活,“经”部分,是小乘佛教的核心教义,“阿毗达摩”部分,是对其他两个部分或“藏”的分析。书中描述了两种禅修体系:寂静止观(samathabhavana)和洞察止观(vipassanabhavana)。这两种体系是互补的,寂静禅修为洞察禅修的培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随着禅修的进行,修行者会经历一系列被称为“禅那”的阶段。这四种冥想阶段,以及一个被称为“无色界禅那”的最后阶段。

禅那

第一禅那是一个准备阶段,在这个阶段,修行者会消除烦恼(感官欲望、恶意、懈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怀疑)。这可以通过闭关来最好地实现。在消除烦恼的过程中,修行者会培养五个因素:思维修、保持思维、喜乐、乐受和心一境性。这是通过专注于一个练习对象直到它可以被轻松地可视化来实现的。最终,修行者会体验到该对象的明亮复制品,称为对应相(patibhaganimitta)。

思维修是指检查、可视化和思考对象。保持思维是指始终回到对象,不要偏离它。喜乐是指与对象合一,是一种帮助沉浸在对象中和对象中的狂喜。乐受是指每个人在发生好事时都会感受到的快乐(与喜乐不同,喜乐是与沉思对象合一)。心一境性是指专注于一件事情而不分心。

第二禅那涉及到不费力地获得第一禅那,不需要思维修或保持思维,只剩下喜乐、乐受和心一境性。第二禅那是通过沉思第一禅那来实现的。第二禅那是一个毫不费力地集中精力的阶段。

第三禅那涉及到正念和明辨。正念使一个冥想对象能够轻松地被保留在心中。明辨包括不带执着地辨别对象的本质,从而避免喜乐。

在第四禅那中,保持正念,但对快乐的执着被沉思。最终,正念会保持不带喜悦或痛苦。在第四禅那中,修行者获得了“因等舍而纯净的正念”(upekkhasatiparisuddhi)。

无色界禅那

前四禅那将与早期的印度教禅修技巧相熟悉。一旦获得了第四禅那,修行者就可以开始无色界禅那。有四种无色界禅那: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空无边处是通过冥想对象不存在来实现的。它意识到对象所占据的空间是无边的,意识也是无边的空间。识无边处涉及到意识到无边空间是无边的意识。无所有处是一种意识到现在不存在的觉悟,修行者应该“专注于同一过去意识的现在不存在、空虚、孤立的方面,它属于由空无边处组成的基础”(Gunaratana 1988)。非想非非想处是一种意识到在虚空之中什么都没有被感知。

在小乘佛教中,获得第四禅那及其无色界禅那代表着对寂静禅修的掌握。这是洞察禅修的基础。

佛教非常实用,避开幻想。它意识到寂静禅修是一种心境,一种稳固的基础,如今可能被称为生理状态。正是通过洞察禅修,修行者才能成为一个获得开悟的哲学家。

进一步阅读

佛教出版会。特别是:《小乘佛教禅修中的禅那》,作者:Henepola Gunaratana。The Wheel Publication No. 351/353 ISBN 955-24-0035-X。1988年佛教出版会。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lib/bps/index.html

下一页: 中世纪概念 | 上一页: 介绍
首页: 意识研究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