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工程声学/爆轰

来自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爆轰波是一种以超音速传播的燃烧波。它由一个领先的冲击波组成,该冲击波绝热压缩反应物,随后是一个反应区,该反应区将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在此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热量,从而提高温度并降低压力和密度。产物在反应区中膨胀,从而使爆轰产生向前的推力。

相比之下,爆燃波(可以认为是传播的火焰)是一种以亚音速传播的燃烧波。爆燃包括一个前驱冲击波,然后是反应区。爆燃通过从反应区到其前方的反应物点燃的热量和质量扩散来传播。由于它是亚音速波,因此下游的信息可以向上游传播并改变反应物的初始热力学状态。

这两种燃烧模式之间的定性差异在下表中列出。

爆轰 爆燃
马赫数 5-10 0.00001-0.03
速度比 0.4-0.7 4-6
压力比 13-55 0.98
温度比 8-21 4-16
密度比 1.7-2.6 0.06-0.25

根据此表,燃烧产物(相对于静止的燃烧波)在爆轰波中经历减速,而在爆燃波中经历加速。压力和密度在爆轰波中升高,这就是为什么爆轰波被称为压缩波。相反,压力在爆燃波中略有下降,因此它被认为是膨胀波。

瑞利线和Hugoniot曲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让我们首先将爆轰视为一个黑盒,它将状态为0的反应物带到状态为1的产物。

图1:一维稳态流过燃烧波

基本守恒方程用于将状态0与状态1相关联。考虑穿过燃烧波的一维稳态流,基本方程为

质量守恒

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

其中ρ、p、u、h和q分别表示密度、压力、速度、焓和反应物与产物生成焓之差。

结合质量守恒和动量守恒,得到以下方程

,

其中 是比容,而 是单位面积的质量通量。质量通量也可以写成

.

请记住,质量通量必须是实数。因此,如果分子为正,则分母也必须为正,反之亦然。

如果我们定义 然后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代入反应物声速 和燃烧波马赫数的表达式,上述方程可以重新表述为

上述定义状态0到状态1热力学路径的方程也称为瑞利线。从以下方程中分离出

我们可以从能量方程中消除速度项,并得到Hugoniot曲线的方程,

.

Hugoniot曲线表示了给定上游状态下所有可能的下游状态的轨迹。也可以用x和y变量表示Hugoniot曲线,类似于瑞利线,表示为

.

需要注意的是,当q=0时,对应于非反应激波,Hugoniot曲线将在x-y平面上经过点(1,1)。当瑞利线与Hugoniot曲线相切时,切点称为查普曼-茹盖(CJ)点。上CJ点对应于CJ爆轰解,而下CJ点被称为CJ爆燃解。

图2:CJ爆轰和爆燃解

需要注意的是,CJ理论没有考虑爆轰波的详细结构。它只是通过稳态一维守恒定律将上游条件与下游条件联系起来。

爆轰波结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ZND模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假设一维稳态流动,Zel’dovich、von Neumann和Döring(ZND)模型是爆轰波的理想化表示。该模型本质上将爆轰波描述为一个先导激波,随后发生化学反应。先导激波绝热压缩反应物,使激波后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升高。接下来是诱导区,反应物在其中解离成自由基,并产生自由基。诱导区在热力学上是中性的,因为热力学性质保持相对恒定。当产生足够多的活性自由基时,就会发生一系列反应,将反应物转化为产物。化学能释放导致温度升高,压力和密度下降。反应区压力下降进一步受到膨胀波的影响,并产生向前推力,从而支撑先导激波前沿。换句话说,爆轰波的传播机制是先导激波引起的自动点火,该激波由产物膨胀提供的推力支撑。

以下示意图说明了热力学性质的变化。

图3:ZND爆轰波中性质的变化

尽管ZND提供了爆轰波结构的描述,但它没有考虑任何边界条件。实际上,初始条件(热力学状态、混合物组成)和边界条件(几何形状、约束程度、壁面的性质)都会影响爆轰速度。在某些条件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甚至可能使爆轰无法传播。迄今为止,还没有定量的理论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爆轰的极限。

实验观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虽然ZND在一维框架中模拟了爆轰,但实验观察表明,爆轰前沿实际上是三维且不稳定的。不稳定性在纵向(脉冲爆轰)和横向均表现出来。前沿由许多由马赫干和入射激波组成的弯曲激波组成。在这些弯曲激波的交点处,反射激波(也称为横波)延伸到反应混合物中。这三个激波的交点称为三点。这些横波来回扫过整个前沿。当爆轰通过时,这些三点的轨迹可以在覆盖有烟灰的表面上记录下来。波间距可以通过烟熏箔测量,称为胞格尺寸。

下面显示了一个简化的细胞爆轰结构示意图。λ表示胞格尺寸。

图4:爆轰前沿结构

如何引发爆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几种方法可以引发爆轰。以下是一些示例

  • 爆燃到爆轰转变(DDT):假设已经形成爆燃,它需要通过湍流加速到一定的速度。当条件允许时,爆燃会突然转变为爆轰。爆轰波发展的一些关键过程总结如下
    • 在传播火焰前产生压缩波
    • 压缩波合并形成激波。
    • 产生湍流
    • 在反应区局部爆炸产生冲击波,形成爆轰“气泡”。爆轰气泡追赶上先导激波,形成超速爆轰。产生横向压力波。
  • 直接引发:绕过爆燃阶段引发爆轰的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强大的点火源直接形成爆轰。
  • 平面爆轰衍射到更大的体积中形成球形爆轰。

爆轰极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爆轰极限是指一组临界条件,在这些条件之外,自持爆轰将无法继续传播。爆轰速度实际上受爆炸混合物的初始条件(热力学状态、成分、稀释等)和边界条件(约束程度、约束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壁面类型等)的影响。例如,给定一组热力学状态和特定的实验装置,我们改变混合物成分浓度。在特定的燃料浓度下,爆轰将停止传播。这种类型的极限方法揭示了爆炸混合物的成分极限。对于给定的初始条件,我们还可以改变实验装置的尺寸。在低于临界管径的管内传播的爆轰,不会传播。这产生了临界管径。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爆轰极限的临近,引发爆轰变得更加困难。引发所需的临界能量呈指数级增加。极限不是爆炸混合物的特征属性,因为它受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影响。

由于爆轰的稳态传播速度取决于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因此一个常见的观察结果是,当接近爆轰极限时,存在速度亏损。圆形管中的研究表明,在爆轰波失效之前,速度亏损约为CJ速度的15%。在极限附近,还观察到速度的纵向波动。根据这些波动的幅度及其持续时间,可以表现出不同的不稳定行为,例如结巴和飞奔。

另一个表明极限临近的特征是爆轰胞格尺寸与管尺寸的比较。远离极限时,爆轰胞格尺寸与爆轰管的尺寸相比很小。随着极限的临近,横波减少,波间距增加,直到单个横波在管的周边传播,表明存在旋转爆轰。随着极限的临近,横向压力波振荡的幅度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引发爆燃所需的能量较少,因此这在工业事故中是最有可能发生的燃烧模式。虽然在化工厂中可能无法消除形成爆轰或爆燃的关键因素(爆炸性混合物和点火源),但已经开发了一些预防机制来阻止爆燃的传播并防止爆轰的形成。以下是一些示例

  • 抑制火焰:一旦检测到火焰,就会注入阻燃剂。阻燃剂将与活性自由基结合。通过去除化学反应所需的自由基,火焰将停止蔓延。
  • 泄压:为了避免形成爆轰,任何压力积聚都会被释放。但是,通过实际释放压力,产生的湍流会加速火焰。
  • 淬火:即使在接近爆轰速度的情况下,也可能淬火(或抑制)火焰。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Lee, J.H.S.,*爆轰现象*,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
  • Kuo, K.K.,*燃烧原理*,John Wiley and Sons, Inc. 2005年,第2版。
  • Fickett, W. 和 Davis, W.C.,*爆轰*,加州大学出版社,1979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个包含与爆轰相关的实验数据的爆轰数据库可在网上获取。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