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按文化群体分类的民族医药/中医
中医有几个分支来治疗人体。其中一个主要分支是使用草药。草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成配方以提高疗效。当组合使用时,草药有时被称为专利配方,尽管它们可能在法律意义上没有获得专利。许多这些配方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其中一些已在现代书籍中出版,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2005)。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7117069821.
以下是这些配方的示例
按坤赞育丸 (Pinyin: ànkūn zànyù wán, Traditional Chinese: 按坤贊育丸)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大型黑色蜜丸,用于“滋补气血,调经止带,用于气血虚弱,肝肾不足,产后体虚,表现为腹痛”。
丸剂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香附 (醋制) | 香附 (醋制) | 96 |
| 鹿茸 | 鹿茸 | 24 |
| 阿胶 | 阿胶 | 24 |
| 紫河车 | 紫河车 | 20 |
| 白芍 | 白芍 | 16 |
| 当归 | 当归 | 16 |
| 牛膝 | 牛膝 | 14 |
| 川牛膝 | 川牛膝 | 14 |
| 北沙参 | 北沙参 | 12 |
| 没药 (醋制) | 没药 (醋制) | 12 |
| 天冬 | 天冬 | 11. 5 |
| 补骨脂 (盐炙) | 补骨脂 (盐炙) | 11 |
| 龙眼肉 | 龙眼肉 | 10 |
| 茯苓 | 茯苓 | 8 |
| 黄柏 | 黄柏 | 8 |
| 龟板 | 龟板 | 8 |
| 锁阳 | 锁阳 | 8 |
| 杜仲 (盐炙) | 杜仲 (盐炙) | 8 |
| 秦艽 | 秦艽 | 8 |
| 鳖甲 (醋制) | 鳖甲 (醋制) | 8 |
| 艾叶 (炭) | 艾叶 (炭) | 8 |
| 白薇 | 白薇 | 8 |
| 延胡索 (醋制) | 延胡索 (醋制) | 8 |
| 山茱萸 (酒制) | 山茱萸 (酒制) | 8 |
| 鹿尾 | 鹿尾 | 7.5 |
| 枸杞子 | 枸杞子 | 6 |
| 鸡冠苗 | 鸡冠苗 | 6 |
| 黄芪 | 黄芪 | 6 |
| 乳香 (醋制) | 乳香 (醋制) | 6 |
| 赤石脂 (煅) | 赤石脂 (煅) | 6 |
| 鹿角胶 | 鹿角胶 | 6 |
| 大豆菟丝子 | 大豆菟丝子 | 4 |
| 肉苁蓉 (酒制) | 肉苁蓉 (酒制) | 6 |
| 鸡血藤 | 鸡血藤 | 4 |
| 桑寄生 | 桑寄生 | 4 |
| 琥珀 | 琥珀 | 4 |
| 甘草 | 甘草 | 4 |
| 人参 | 人参 | 2 |
| 乌药 | 乌药 | 3 |
| 血余炭 | 血余炭 | 2 |
| 白术 (麸炒) | 白术 (麸炒) | 24 |
| 红花 | 红花 | 0.8 |
| 生地黄 | 生地黄 | 16 |
| 砂仁 | 砂仁 | 24 |
| 沉香 | 沉香 | 13 |
| 酸枣仁 (炒) | 酸枣仁 (炒) | 16 |
| 续断 | 续断 | 10 |
| 陈皮 | 陈皮 | 14 |
| 橘红 | 橘红 | 8 |
| 川芎 | 川芎 | 12 |
| 泽泻 | 泽泻 | 8 |
| 黄芩 | 黄芩 | 10 |
| 黄花蒿 | 黄花蒿 | 6 |
| 远志 (制) | 远志 (制) | 8 |
| 肉豆蔻 (灰碳碚) | 肉豆蔻 (灰碳碚) | 6 |
| 藁本 | 藁本 | 6 |
| 红花 | 红花 | 4 |
| 柴胡 | 柴胡 | 6 |
| 木香 | 木香 | 2 |
| 苏叶 | 苏叶 | 5 |
| 熟地黄 | 熟地黄 | 16 |
| 丹参 | 丹参 | 2 |
安胃片 (Pinyin: ānwèi piàn)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白色至淡黄色片剂,用于“理气活血,消酸止痛”。
丸剂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延胡索 (醋制) | 延胡索 (醋制) | 63 |
| 白矾 (煅) | 白矾 (煅) | 250 |
| 海螵蛸 | 海螵蛸 | 187 |
安阳精制膏 (Pinyin: ānyáng jīngzhì gāo, Traditional Chinese: 安陽精制膏)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红色膏药,用于“消肿散结,活血止痛,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常在“四肢麻木”时贴在皮肤上。
膏药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生川乌 | 生川乌 | 24 |
| 制川乌 | 制川乌 | 24 |
| 乌药 | 乌药 | 24 |
| 白蔹 | 白蔹 | 24 |
| 白芷 | 白芷 | 24 |
| 白芨 | 白芨 | 24 |
| 木鳖子 | 木鳖子 | 24 |
| 关木通 | 关木通 | 24 |
| 木瓜 | 木瓜 | 24 |
| 三棱 | 三棱 | 24 |
| 莪术 | 莪术 | 24 |
| 当归 | 当归 | 24 |
| 赤芍 | 赤芍 | 24 |
| 桂皮 | 桂皮 | 24 |
| 大黄 | 大黄 | 48 |
| 连翘 | 连翘 | 48 |
| 血竭 | 血竭 | 10 |
| 阿魏 | 阿魏 | 10 |
| 乳香 | 乳香 | 6 |
| 没药 | 没药 | 6 |
| 儿茶 | 儿茶 | 6 |
| 薄荷脑 | 薄荷脑 | 8 |
| 水杨酸甲酯 | 水杨酸甲酯 | 8 |
| 冰片 | 冰片 | 8 |
阿魏化痞膏 (Pinyin: āwèi huàpǐ gāo)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涂在布上的黑色膏药,用于“治疗气滞血凝导致的腹部肿块,伴有心口和腹部疼痛,胸胁胀满”。传统上,将膏药“加热软化后贴在脐部或患处”。
膏药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香附 | 香附 | 20 |
| 厚朴 | 厚朴 | 20 |
| 三棱 | 三棱 | 20 |
| 莪术 | 莪术 | 20 |
| 当归 | 当归 | 20 |
| 制川乌 | 制川乌 | 20 |
| 生川乌 (未制) | 生川乌 | 20 |
| 大蒜 | 大蒜 | 20 |
| 使君子 | 使君子 | 20 |
| 白芷 | 白芷 | 20 |
| 穿山甲 | 穿山甲 | 20 |
| 木鳖子 | 木鳖子 | 20 |
| 蜣螂 | 蜣螂 | 20 |
| 胡黄连 | 胡黄连 | 20 |
| 大黄 | 大黄 | 20 |
| 蓖麻子 | 蓖麻子 | 20 |
| 乳香 | 乳香 | 3 |
| 没药 | 没药 | 3 |
| 芦荟 | 芦荟 | 3 |
| 血竭 | 血竭 | 3 |
| 雄黄 | 雄黄 | 15 |
| 桂皮 | 桂皮 | 15 |
| 樟脑 | 樟脑 | 15 |
| 阿魏 | 阿魏 | 20 |
八宝坤顺丸 (Pinyin: bābǎo kūnshùn wán, Traditional Chinese: 八寶坤順丸)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黑褐色蜜丸,用于“养血调经”。通常在“血气两虚,伴有腹痛,腰腿酸痛,月经期下肢浮肿”时开具。
丸剂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熟地黄 | 熟地黄 | 80 |
| 生地黄 | 生地黄 | 80 |
| 白芍 | 白芍 | 80 |
| 当归 | 当归 | 80 |
| 川芎 | 川芎 | 80 |
| 人参 | 人参 | 40 |
| 白术 | 白术 | 80 |
| 茯苓 | 茯苓 | 80 |
| 甘草 | 甘草 | 40 |
| 益母草 | 益母草 | 40 |
| 黄芩 | 黄芩 | 80 |
| 牛膝 | 牛膝 | 40 |
| 橘红 | 橘红 | 80 |
| 沉香 | 沉香 | 40 |
| 木香 | 木香 | 16 |
| 琥珀 | 琥珀 | 40 |
白带丸 ( , Pinyin: báidài wán, Traditional Chinese: 白帶丸)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草药丸,用于“清热除湿,止带”。
丸剂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黄柏 (酒炒) | 黄柏 (酒炒) | 150 |
| 樗白皮 | 樗白皮 | 300 |
| 白芍 | 白芍 | 100 |
| 当归 | 当归 | 100 |
| 香附 (醋制) | 香附 (醋制) | 50 |
保赤散 (Pinyin: bǎochì sǎn)
中医中使用的一种草药丸,用于“健脾消食,化积止胀,消痰定惊”。
丸剂的配方是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神曲 (炒) | 神曲 (炒) | 250 |
| 巴豆霜 | 巴豆霜 | 150 |
| 天南星 (制) | 天南星 (制) | 400 |
| 硃砂 | 硃砂 | 250 |
保妇抗栓 (Pinyin: bǎofùkàng shuān, Traditional Chinese: 保婦抗拴)
一种乳白色、黄色或棕色的中药栓剂,在中医中用于“活血化瘀,促进肌肉生长,缓解因阴道霉菌病、老年性阴道炎和宫颈糜烂等症状引起的疼痛”。
该药丸以聚氧乙烯硬脂酸酯为载体,其配方为
| 名称 | 中文 | 克 |
|---|---|---|
| 姜黄油 | 莪术油 | 82 |
| 冰片 | 冰片 |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