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文凭地理/E1/内力作用与地貌
我们从E1中学到,三种主要的内力作用是褶皱、断层和火山活动。它们如何塑造香港的地貌?
香港没有大型褶皱山脉。只有少量因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小型褶皱。由于压缩力的强度不同,香港可以找到所有五种褶皱类型(对称褶皱、不对称褶皱、倒转褶皱、卧褶皱、逆冲断层)。
大多数褶皱位于吐露港周围,包括荔枝莊、布袋澳和马屎洲。元朗有一处较大的褶皱。它们存在于较古老的沉积岩中,这些沉积岩在沉积和固结过程中因重力而变形。
断层在香港很常见。它们的走向与广东断层系统(即莲花山断层系统)的总体趋势一致,因此从东北到西南排列。其他断层与该方向垂直,从西北到东南延伸。三个主要断层是
- 吐露港断层,从吐露港穿过沙田到西九龙
- 沙头角断层,从沙头角穿过青龙头到大屿山贝澳
- 大榄断层,从沙头角到大屿山南部
除了上述断层之外,香港还有许多规模较小的断层,例如荔枝莊、东平洲和石排洲的正断层。还有港岛和大帽山等地的逆断层。
断层影响地貌,因为它们会影响外力作用。断层比周围的岩石更容易受到风化和侵蚀。因此,剥蚀集中在断层带上。主要的支脉、山谷、山脊、岬角、海湾和水湾的位置和走向都与断层有关。
- 吐露港就是一个重要的例子。它是沿着吐露港断层形成的水湾,两侧有山脊。它最初是断层形成的谷地,后来被海水淹没形成的海湾。
- 大榄涌的山谷受大榄断层的控制。与吐露港一样,它是由断层带上的风化和侵蚀形成的。该地区的矩形断层模式形成了矩形的排水模式。
侵入式和喷出式火山活动都在过去塑造了香港的地貌。火山活动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y.a. 代表年前)
- 第一阶段(1.62-1.59 亿年前):火山活动出现在大屿山东南部、南丫岛北部和新界大部分地区(如大榄涌和马湾)。
- 第二阶段(1.46 亿年前):火山活动出现在吐露港断层带上,包括青衣岛。
- 第三阶段(1.42 亿年前):火山活动出现在长洲和东南大屿山、香港岛南部、西贡和东部大埔。
- 第四阶段(1.40 亿年前):火山活动出现在维多利亚港周围和西贡(果洲群岛、高岛水库东坝);包括六角形柱状节理。
露出地表的岩基覆盖了香港三分之一的陆地面积,包括大屿山东部、大帽山、大榄涌、维多利亚港两侧,包括石峡尾。覆盖在岩基上的岩石被剥蚀移除,露出了岩基。正如我们在前一章中所讨论的那样,这些岩石由于抗蚀性较低,因此形成了较低的山丘。
岩脉在香港也很常见。它们的宽度从几厘米到几米不等,长度可达数公里。它们很容易识别,因为这些侵入体总是比周围的岩石颜色更深。它们侵入岩基、熔岩流和较古老的沉积岩。
岩脉在西南地区以岩脉群的形式出现。它们覆盖了一个较大的区域,大致平行排列。它们出现在大屿山东部和南丫岛,以及青衣岛和马湾。
岩脉会影响地貌。抗蚀性较强的岩脉在大屿山形成支脉和瀑布。抗蚀性较弱的岩脉在长洲形成狭窄的海岸海湾。
火山喷发会产生大量固化的火山灰和熔岩。它们至今仍然存在,是史前火山活动的证据。
香港的喷出式火山活动
有关喷出式火山活动对地貌的影响,请参见前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