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社会学导论/社会学理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社会学家发展理论来解释社会现象。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提出的关系。换句话说,理论是对现象发生原因或方式的解释。社会学理论的一个例子是罗伯特·帕特南关于公民参与度下降的研究。[1] 帕特南发现,在过去 40 到 60 年中,美国人参与公民生活的程度(例如,社区组织、俱乐部、投票、宗教参与等)有所下降。虽然有许多因素导致这种下降(帕特南的理论非常复杂),但其中一个突出因素是越来越多的人将电视作为一种娱乐方式。帕特南的理论提出

人们观看的电视越多,他们参与公民生活的程度就越低。

帕特南理论的这一要素清楚地说明了社会学理论的基本目的:它提出了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本例中,这些概念是公民参与观看电视。这种关系是反向的——一个上升,另一个下降。更重要的是,它用另一种现象来解释一种现象:几十年来,公民参与度下降的部分原因是人们观看的电视更多。

社会学理论是在多个层次上发展的,从宏观理论到高度情境化和具体的微观理论。社会学中有许多中观理论微观理论。由于这些理论依赖于具体情境,并且特定于某些情况,因此本文无法探讨所有这些理论。本章的目的是介绍社会学中一些更知名、更常用的宏观理论和中观理论。

理论的重要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上面提出的理论中,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该理论包含两个组成部分:数据,在本例中是公民参与度下降和观看电视增加的发现,以及提出的关系,即观看电视的增加促成了公民参与度的下降。单独的数据没有特别有信息量。如果帕特南没有提出这两个社会生活要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能不会意识到观看电视确实会降低人们参与公民生活的愿望以及他们为此投入的时间。为了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有必要运用理论来建立看似截然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

社会学理论的另一个例子说明了这一点。在他现在已成为经典著作的《自杀》中,[2] 埃米尔·涂尔干试图解释一种社会现象,即自杀,并利用数据和理论来提供解释。通过汇总欧洲大量人群的数据,涂尔干能够识别出自杀率的模式,并将这些模式与另一个概念(或变量)联系起来:宗教信仰。涂尔干发现,新教徒自杀的可能性高于天主教徒。在这一点上,涂尔干的分析仍然处于数据阶段;他没有提出对两组自杀率差异的解释。当涂尔干引入异化社会团结的概念时,他开始解释自杀率的差异。涂尔干认为,新教中较松散的社会纽带导致较弱的社会凝聚力和较低的社会团结。自杀率较高是新教徒之间社会联系减弱的结果。

虽然涂尔干的发现后来受到批评,但他的研究是使用理论来解释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典型例子。涂尔干的作品也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理论来解释概念之间的关系,我们就无法推测社会生活中因果关系,也无法概述社会事件和模式发生的过程。提出社会经验中的因果关系或概述过程是社会学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著名的社会学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如上所述,社会学中有很多理论。但是,在该领域中,有几个广泛的理论视角很突出(可以说是范式)。这些理论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它们在解释社会生活方面相当有效。它们并非没有问题,但这些理论仍然得到广泛使用和引用,正是因为它们经受住了大量的批评。

当我们在下面讨论社会学中的主要理论时,你可能会倾向于问,“这些理论中哪一个最好?”正如社会学(以及其他科学学科)中经常发生的那样,仅仅因为事物不同并不意味着一个比另一个更好。实际上,将这些理论视为互补可能更有用,也更有信息量。一个理论可能比另一个理论更好地解释社会的一个要素。或者,两者都可能对解释社会生活有用。简而言之,所有这些理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正确的,因为它们为社会现象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结构功能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结构功能主义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它最初试图解释社会制度作为满足个人生物需求的集体手段(最初只是功能主义)。后来它开始关注社会制度满足社会需求的方式(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灵感来自埃米尔·涂尔干的思想。[3] 涂尔干关注的问题是社会如何保持内部稳定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存。他试图通过团结的概念来解释社会凝聚力和稳定。在更“原始”的社会中,是机械团结,每个人都执行类似的任务,将社会联系在一起。涂尔干提出,这样的社会往往是分层的,由等效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符号或交换系统联系在一起。在现代的复杂社会中,成员执行不同的任务,导致个人之间强烈的相互依赖。基于一个有机体的隐喻,其中许多部分共同发挥作用来维持整体,涂尔干认为,现代复杂社会通过有机团结(想想相互依赖的器官)联系在一起。

结构功能主义的核心关注点是继续涂尔干的任务,解释社会明显的稳定性和内部凝聚力,这些是确保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的必要条件。许多功能主义者认为,社会制度在功能上是整合的,形成一个稳定的系统,一个制度的变化会引发其他制度的变化。社会被视为连贯的、有界限的、本质上是关系型的结构,像有机体一样运作,其各个部分(社会制度)共同努力维护和再现它们。社会各部分被认为以无意识的、准自动的方式运作,以维护整体社会平衡。因此,所有社会和文化现象都被视为功能性的,即共同努力实现这种状态,并被有效地认为具有生命。然后,这些组件主要根据它们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换句话说,要了解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问这个问题,“这个机构的作用是什么?”在这种意义上,功能是指现象对包含现象的更大系统的贡献。[4]

因此,人们可以问教育,“教育对社会有什么作用?”答案实际上相当复杂,需要对教育史进行详细分析,但一个明显的答案是教育为个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做准备。[5][6]通过描绘社会要素、社会结构的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生活。

涂尔干强烈的社会学视角被拉德克利夫-布朗延续下来。[7]奥古斯特·孔德之后,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社会构成了一种与生物和无机物(这里指非生命)都不同的现实层次。因此,社会现象的解释必须在这个社会层面上构建,个人仅仅是相对稳定的社会角色的短暂占有者。因此,在结构功能主义思想中,个人本身并不重要,而是在他们的社会地位方面,即他们在社会关系模式中的位置。因此,社会结构是一个由地位组成的网络,这些地位通过相关的角色连接在一起。[8]

结构功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越南战争之间社会学的主导视角。

局限性

[edit | edit source]

结构功能主义因无法解释社会变革而受到批评,因为它过于关注社会的秩序和平衡。例如,在 19 世纪后期,高等教育从神职人员和精英的培训中心转变为科学研究中心和大众的普通教育中心。[5][6] 换句话说,教育并不总是服务于为个人准备劳动力市场的功能(除了神职人员和精英)。由于结构功能主义将社会生活的要素与其目前的功能联系起来,而不是与过去的功能联系起来,因此它很难解释为什么社会某个要素的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以及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然而,结构功能主义实际上可以对此提供解释。同样发生在 19 世纪(尽管它始于 18 世纪)的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越来越多地要求技术进步来增加利润。技术进步和先进的工业都需要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因此,当社会的一个方面发生变化——经济和生产——它需要教育体系进行相应的变化,从而使社会生活恢复平衡。

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的另一个哲学问题是循环论证,即社会不像人那样有需求;即使社会有需求,也不一定需要满足这些需求。社会像人一样有需求的想法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观点,因为社会只有在由活生生的人组成的情况下才算活着。因此,社会不能像人一样有欲望或需求。更重要的是,仅仅因为社会在当前存在着某种要素,并不意味着它必须一定有这种要素。例如,在英国,在过去 100 年里,宗教服务出席人数急剧下降。如今,每 10 个英国人中只有不到 1 个人每周参加宗教服务。[9]虽然有人可能会争辩说宗教在英国社会中具有一定的功能,但越来越明显的是,英国社会运作并不需要宗教。

对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另一个常见批评是它支持现状。一些批评者认为,结构功能主义将对现状的冲突和挑战描绘成对社会有害的,因此往往是保守派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显功能和潜功能

[edit | edit source]

罗伯特·K·默顿(1957)提出了显功能潜功能的区分。[10] 显功能是社会系统中现象的预期功能。潜功能是社会系统中现象的意外功能。显功能和潜功能的一个例子是教育。公共教育的显性目的是提高公民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做好准备为劳动力市场做出贡献。教育体系的一个潜功能是充当守门人,阻止某些人获得学位。因此,虽然教育的显性功能是赋予所有人权力为劳动力市场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它也通过创造进入职业的边界来限制一些人。

冲突理论

[edit | edit source]

一种常与结构功能主义形成对比的著名社会学理论是冲突理论卡尔·马克思被认为是冲突理论之父。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最好不要理解为一个努力实现平衡的复杂系统,而应该理解为一种竞争。社会由为了有限资源(例如,金钱、休闲、性伴侣等)而竞争的个人组成。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组织(例如,宗教、政府等)反映了它们固有的不平等中的资源竞争;一些人和组织拥有更多资源(即权力和影响力),并利用这些资源来维持他们在社会中的权力地位。

冲突理论的形成部分是为了说明结构功能主义的局限性。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认为社会倾向于平衡,它关注稳定性,而忽略了社会变革。这与冲突方法形成了对比,冲突方法认为社会在资源方面始终处于冲突状态。冲突理论相对于结构功能主义方法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它非常适合解释社会变革,这是结构功能主义方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以下是现代冲突理论的三个主要假设

  • 对稀缺资源的竞争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核心。竞争而不是共识是人际关系的特征。
  • 权力和报酬的不平等体现在所有社会结构中。从任何特定结构中获益的个人和群体努力维护该结构。
  • 变化是由于竞争利益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而不是通过适应造成的。变化往往是突然的和革命性的,而不是演化的。

从冲突的角度思考社会的启发式方法是问,“谁从社会的这个要素中获益?”使用上面相同的例子,我们可以问,“谁从美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获益?”答案当然是富人。为什么?因为在美国,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因此,教育体系往往排除了贫困的个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在学术上竞争,而是因为他们负担不起教育费用。由于穷人无法获得高等教育,这意味着他们通常也无法获得高薪工作,这意味着他们仍然贫穷。这很容易转化为一个恶性循环的贫困。因此,虽然教育的功能是教育劳动力,但它也内置了冲突和不平等的因素,偏袒一组人(富人)而不利于另一组人(穷人)。从这种方式思考教育有助于说明为什么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都对理解社会运作方式有所帮助。

冲突理论由英国的马克斯·格鲁克曼约翰·雷克斯、美国的刘易斯·A·科塞尔兰德尔·柯林斯以及德国的拉尔夫·达伦多夫阐述,他们都受到卡尔·马克思路德维希·古普洛维奇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格奥尔格·齐美尔以及其他欧洲社会学创始人的影响。

局限性

[edit | edit source]

毫不奇怪,社会冲突视角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忽略了社会稳定性。虽然社会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大多数变化都很小。许多社会中更广泛的元素随着时间的推移仍然保持着惊人的稳定性,这表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具有很大的价值。

如上所述,社会学理论通常是互补的。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冲突理论尤其如此。结构功能主义侧重于平衡和团结;冲突理论侧重于变化和冲突。请记住,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当两者结合在一起时,这两种方法可以提供更广泛、更全面的社会观。

象征互动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与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对社会采取的相当宽泛的方法相比,象征互动主义是一种理解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方法。象征互动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人类的行为和互动只有通过有意义的交流或符号的交换才能理解。在这种方法中,人类被描绘成行动者,而不是被行动者[11]

象征互动主义的主要原则是:[12]

  1. 人类根据事物对他们的意义来行动
  2. 这些意义来自于持续的社会互动和解释过程
  3. 社会行动源于“联合行动”,或个人行动路线的融合

这种方法与它最初被阐述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和 30 年代)流行的心理学理论的严格行为主义形成对比。根据象征互动主义,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是因为非人类动物仅仅对环境做出反应(即,刺激引起反应或刺激 -> 反应),而人类则有能力打断这一过程(即,刺激 -> 认知 -> 反应)。此外,非人类动物无法设想对手势的替代反应。人类可以。这种理解不应被理解为人类从未以严格的刺激 -> 反应方式行事,而是说人类有能力不以这种方式行事(并且在大多数时候都这样做)。

这幅图说明了“照镜子自我”的概念,说明我们可以将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内化,然后在不需要真正与他人交谈的情况下反思这些外部评价。

这种视角也植根于现象学思想(见社会建构主义现象学)。根据象征互动主义,客观世界对人类没有现实性,只有主观定义的对象才有意义。意义不是赋予人类并通过习惯习得的实体。相反,意义可以通过人类的创造能力改变,个人可以影响形成他们社会的许多意义。[11] 因此,人类社会是社会产物。

基于脑电图的神经学证据支持人类拥有“社会大脑”这一观点,也就是说,人类大脑中有一些部分负责社会互动。[13] 大脑的这些部分在儿童早期(学龄前)就开始发育,帮助人类理解其他人的想法。[13] 在象征互动主义中,这被称为“反射评价”或“照镜子自我”,指的是我们思考他人如何看待我们的能力。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人们在与朋友外出之前试穿衣服。有些人可能不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他们的着装选择,但其他人可能会花很多时间考虑要穿什么。在他们做决定的过程中,他们内心进行的对话通常是他们的“自我”(他们身份中称自己为“我”的那部分)与他们对朋友和社会的内化理解之间的对话(一个被称为“概括他人”的“我”)。成熟的社会化的一个标志是,个人能够非常准确地预测其他人如何看待他们。这样的人已经将“社会”融入“自我”,因此将通过一个持续的内部交流过程来体验世界,该过程旨在确定“如果我这样做,我会被如何看待”。

还应该注意的是,象征互动主义者主张特定的方法论。因为他们将意义视为人类与社会互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研究人类与社会互动需要获得这种意义。因此,象征互动主义倾向于走两条截然不同但相关的研究方法。过程性象征互动主义力求通过主要采用定性方法(例如,考察人们如何成为自我以及如何使自我变得有意义)来揭示社会互动自然环境中意义的阐述和体验,而结构性象征互动主义则力求通过主要采用定量方法(例如,通过询问人们认为自己和他人是谁来考察自我的结构)来映射自我的轮廓。

象征互动主义通过整合结构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而产生。具体而言,象征互动主义试图揭示“意义”在互动中被使用的方式以及嵌入更大的社会结构中,以促进社会凝聚力(结构功能主义)和社会变革(冲突理论)。以上面的案例为例,象征互动主义可以用来解释冲突和结构功能主义对教育的不同观点。如果人们根据对教育的理解来对待教育,那么那些相信教育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作用的人(例如,结构功能主义)将不愿改变这种社会结构。另一方面,如果人们认为教育代代相传地传递了社会不平等(例如,冲突理论),那么他们更有可能尝试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这种结构。在任何一种情况下,社会(以及构成社会的人们)都会基于这些人们对当前教育结构的理解,朝着教育结构方面的凝聚力(结构功能主义)或冲突(冲突理论)发展。因此,象征互动主义通常侧重于阐述微观互动和解释模式如何以多种方式证明、维持或改变世界中大型社会结构和活动模式。

象征互动主义的核心是自我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持续的相互关系,它们相互影响。换句话说,象征互动主义认为,人们通过学习和内化他们出生和成长所在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以及文化的象征性材料来成为自我(例如,个人由社会塑造),然后通过在他们一生中不断使用他们掌握的象征资源来反过来改变社会(例如,规范、文化和结构)(例如,社会由个人的联合行动形成)。因此,象征互动主义者反对将社会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形式,而是关注相互联系的人们如何不断地以创造、维持和改变现有社会结构的方式构建、改变、赋予意义和肯定自己和他人。因此,他们认为社会总是个人、群体和社会结构之间持续的信息交流,每个元素都依赖于另一个元素的意义,进而依赖于另一个元素的存在和生存。

局限性

[edit | edit source]

符号互动论最显著的局限性与其主要贡献有关:它侧重于社会中意义的持续构建和争夺(例如,规范、规则、文化和人际交往经验),而这些意义只能通过对小群体或个体进行研究才能把握。因此,符号互动论通常关注“如何”做某事,而不是“为什么”做某事。结果,符号互动论更适合解释世界是怎样的,但无法证明和记录关于世界可能如何不同的预测,如果假设情况发生改变。

角色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另一种更微观的方法,用于理解社会生活,也包含了社会中更结构化的元素,即角色理论[14] 角色理论源于结构化和过程化符号互动主义见解的整合,并且经常大量借鉴于这两个理论传统(另见戏剧理论)。角色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到个人和他人期望的指导。这些期望对应于个人在其日常生活中扮演执行的不同角色,例如秘书、父亲或朋友。例如,大多数人对秘书的角色期望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些观念可能包括:接听电话、安排和管理预约、归档文件和打字备忘录。这些角色期望不应出现在职业足球运动员身上。

个人通常拥有和管理许多角色。角色由一组规则或规范组成,这些规则或规范充当计划或蓝图,指导行为。角色指定应追求的目标,必须完成的任务,以及在给定场景或情况下所需的表现。角色理论认为,大量可观察到的、日常的社会行为仅仅是人们在履行其角色,就像演员在舞台上履行其角色或球手在球场上履行其角色一样。事实上,角色理论是预测性的。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有关于特定地位的角色期望的信息(例如,姐妹、消防员、妓女),那么占据该位置的人的行为中的很大一部分是可以预测的。

更重要的是,角色理论还认为,为了改变行为,有必要改变角色;角色对应于行为,反之亦然。除了极大地影响行为之外,角色还影响信念和态度;个人会改变他们的信念和态度,以符合他们的角色。例如,某人因错过公司管理职位晋升而感到沮丧,可能会改变他们对管理益处的看法,说服自己不想要晋升后会伴随的额外责任。

许多角色理论家认为角色理论是连接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的最令人信服的理论之一。角色由社会结构部分决定,部分由社会互动决定,指导个人的行为。反过来,个人又会影响与角色相关的规范、期望和行为。这种理解是相互的。

角色理论包括以下命题

  1. 人们大部分时间都作为群体和组织的成员度过
  2. 在这些群体中,人们占据不同的位置
  3. 每个位置都包含一个角色,即个人为群体执行的一组职能
  4. 群体通常将角色期望形式化为规范,甚至将其编纂为规则,其中包括角色成功执行后将获得的奖励以及角色未成功执行后将受到的惩罚
  5. 个人通常履行其角色,并根据现行规范行事;换句话说,角色理论假设人们主要是顺从者,他们试图达到与其角色相关的规范
  6. 群体成员检查每个人的表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范;对他人会施加制裁的预期确保了角色的履行

局限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社会偏差与预先指定的特定角色不符时,角色理论很难解释社会偏差。例如,可以预测某人扮演银行抢劫犯的角色时的行为——他们会抢劫银行。但是,如果一个银行出纳员只是开始向随机的人分发现金,角色理论将无法解释原因(虽然角色冲突可能是其中一个可能的答案;银行出纳员也可能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属于大众,而不是资产阶级)。

角色理论的另一个局限性在于,它不解释,也不可能解释角色期望是如何形成的。角色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男性士兵被期望剪短头发,但可以高度准确地预测,如果某人是男性士兵,他们就会留短发。此外,角色理论无法解释角色期望何时以及如何发生改变。因此,角色理论家通常利用符号互动理论和历史比较分析的见解来回答这些问题。

印象管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印象管理角色理论的延伸,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过程。该理论认为,人们始终在控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该过程指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目的努力,通过调节和控制社会交往中的信息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15] 如果一个人试图影响他人对其自身形象的看法,这种行为被称为自我展示

埃尔温·戈夫曼(1959)被认为是正式发展印象管理理论的人,他将这一概念置于戏剧框架中。[16][17] 基本思想是,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个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一样,扮演着角色(参见上面的角色理论)。演员意识到观众如何感知自己,因此他们会管理自己的行为,以便在观众心中产生特定的印象。战略性人际交往行为以塑造或影响观众形成的印象并不是一个新概念。 柏拉图谈到了“人类生活的伟大舞台”,而莎士比亚则指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而所有男人和女人都只是演员”。

社会建构主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建构主义彼得·L·贝格托马斯·卢克曼在1966年出版的著作《社会现实的建构》中引入社会学的一个思想学派。[18] 社会建构主义借鉴了符号互动主义关于意义的持续生产和肯定的见解,旨在发现个人和群体创造其感知现实的方式。社会建构主义侧重于对制度和行动的描述,而不是分析因果关系。社会建构的现实被视为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现实是由人们根据他们对他们认为是外部世界的东西的理解而再现的。贝格和卢克曼认为,社会建构描述了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也就是说,除了在社会交往中产生和再现的东西之外,没有现实存在。

社会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个清晰例子是,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9]埃米尔·涂尔干[20]之后,宗教。宗教被视为一种社会建构的概念,其基础源于我们的精神(弗洛伊德)或人类需要看到生活中某种目的或崇拜更高存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关键理论家之一彼得·贝格在其著作《神圣的庇护所》中广泛探讨了这一概念。[21]

社会建构主义通常被视为后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并且对文化研究领域产生了影响。

女性主义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尽管在 20 世纪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妇女权利运动之前,女性在大多数科学界中主要被忽视、禁止和剥夺权利(社会学方面的一个显著例外,参见 Dorothy Swaine Thomas),但女性至少从 19 世纪 30 年代起就一直在科学学科、方法和理论方面做出贡献。继 20 世纪 70 年代女性学者会议的建立和对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的协调抗议之后,女性在社会学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Dorothy E. SmithJoan AckerMyra Marx FerreePatricia Yancey Martinbell hooks 等女性都是社会学领域的先驱,她们发展了挑战现有社会学实践、知识和方法的见解和实证发现。这些早期学者还创立了妇女学术组织,如 社会女性社会学家,以游说承认和包容科学学科中的少数群体和观点。这些学者及其后继者发展起来的理论视角统称为 **妇女主义理论**。这个名称源于这些个人与妇女运动组织的联系,以及她们对少数群体视角的推广、她们对科学实践主体性的经验以及对社会正义原则的承诺。妇女主义理论揭示了女性(和其他少数群体)学术思想、写作和行动主义的广泛 "herstory",并将这些论文和研究的见解融入科学事业。这些学者发现了许多方面,即早在 19 世纪 30 年代的妇女主义理论家就已经介绍了见解——例如 社会建构主义交叉性 以及科学工作的客观性和批判性可能性——这些见解已经影响了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和理论化。

跨学科的妇女主义学者一直在努力将科学 "事实" 扩展到其最初(并且通常持续)的白色、男性、异性恋偏见和假设之外,同时将知识视为通往更公正的社会世界的途径。下面我们提供妇女主义理论中主要概念方法的概述。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虽然为了清晰和介绍的目的,我们在不同的标题下和特定的顺序下概述了这些观点,但当代跨学科的妇女主义理论家和研究人员在实践中经常借鉴不止一种观点,并不断寻求完善和整合每种方法。然而,在介绍这个提纲之前,重要的是要了解当代妇女主义理论中三个基本前提或基础理念。[22]

  • 科学实践是主观的:如果承认社会经验和环境会影响个人和集体的感知,那么一个人就不能在没有表达——隐含或明确——社会影响的观点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只要人是研究的 "执行者",研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开放讨论或改进。妇女主义理论家认为,理解社会或自然世界也需要询问我们自己的意识或无意识的偏见、观点、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我们在种族、阶级、性别、性、政治和科学社会体系中的自身位置。
  • 个人是政治的:我们认为是个人性的经验通常是由我们在现有的压迫和特权体系中的社会位置所塑造的。因此,每个个人决定或行动最终都会再现和/或挑战社会不平等体系。妇女主义理论家认为,理解或改变大规模的压迫和特权体系需要检查人们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思考、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因为所有这些努力都会影响他们所体验的社会和自然世界。
  • 一切都是不止一件事:所有社会和自然系统都是相互交织的系统,而不是简单的一对一关系或孤立的因果模式,只有在它们所依赖的其他系统方面才能理解、再现或挑战它们。例如,如果一个人考察妇女的压迫,一个人也必须考察产生科学分类系统的思维和感觉方式,将世界简化为只有两种性别或性别的分类系统,在历史和背景权力关系中对 "女性" 一词的社会建构,以及构成给定 "女性" 的其他系统。例如,为了理解一个女人的经历,需要考察她在种族、阶级、性、宗教、政治、科学和其他系统中的位置,这些系统是如何构建她作为 "女性" 的定义的。妇女主义理论家认为,社会和自然世界不能通过隔离或控制社会或自然经验的各个部分来理解。因此,科学调查需要关注整个实体、系统或结构,以及它们与当时世界上其他实体、系统或结构的关系。

牢记这些基础理念,我们现在介绍主要的妇女主义理论视角。

自由主义妇女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自由主义妇女主义者认为,男性和女性都受到社会性别期望的负面影响。她们主张在制度内工作,通过改变法律、教育和社会化来 "公平竞争",以实现性别平等。

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妇女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马克思主义妇女主义者认为,女性的压迫主要源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剥削女性的劳动,并通过女性的无偿家务劳动来维持。她们认为,经济不平等是社会中最核心的不平等形式。因此,消灭资本主义将消除性别不平等。

社会主义妇女主义者认为,女性的压迫与阶级压迫是不可分割的。因此,为了实现性别平等,我们必须努力在所有社会和自然知识和经验领域消除资本主义和父权制。

激进妇女主义、分离主义妇女主义和文化妇女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激进妇女主义者认为,女性受到父权制社会的压迫。她们不认为男性受到压迫。她们寻求对社会进行根本的重组,因为我们现有的政治、科学、宗教和社会组织本质上是父权制的。

分离主义妇女主义者,与激进妇女主义者一样,认为女性受到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然而,她们认为,如果女性和男性在一起,我们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实现平等,女性需要与男性分离。有些人认为这是一个暂时的阶段,而另一些人则将其视为一个永久的目标。

文化妇女主义者,与激进妇女主义者一样,认为女性受到父权制社会的压迫。然而,她们专注于通过重视、强调和鼓励传统上与女性相关的积极品质来赋予女性权力,例如培育、关怀、合作、人际关系、生育、道德、和平、纯洁以及女性与自然和地球的联系。

黑人妇女主义思想和酷儿妇女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黑人妇女主义者认为,今天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重要的不平等,不仅仅是性别。除了性别不平等之外,她们还关注种族、民族和阶级——有时还包括性取向、国籍、年龄、残疾等。她们认为,人们对性别的体验因其在社会建构的种族、民族和阶级文化、政治和生物结构中的位置而异。因此,不存在普遍的女性体验。这种观点有时被称为多元文化妇女主义、多民族妇女主义或女权主义。

酷儿妇女主义——有时被称为后现代妇女主义——认为性别和性是多样的,不断变化的,由个人和群体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科学和政治环境中表现出来。存在着许多(即超过两个)性别和性,以及其他 "被接受" 或 "标准化" 分类中的变异(生物学和社会)。她们专注于通过挑战这些类别的存在和模糊其界限来创造社会变革。这种观点与 酷儿理论 有许多共同之处。

整合理论

[edit | edit source]

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通过采用整合主义方法来研究社会学理论——将微观和宏观理论结合起来,以全面理解人类社会行为(虽然这些研究很少引用符号互动理论,但它们大多数模型都基于 Herbert Blumer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最初阐述,该理论与社会制度有关[23][24])。在此方面可以展示许多模型。George Ritzer[25]的整合模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Ritzer 在其社会学模型中提出了四个高度相互依赖的元素:宏观客观成分(例如,社会、法律、官僚制度)、微观客观成分(例如,行为模式和人际互动)、宏观主观成分(例如,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微观主观成分(例如,感知、信念)。该模型在理解社会方面特别有用,因为它使用了两个轴:一个从客观(社会)到主观(文化和文化解释);另一个从宏观层面(规范)到微观层面(个人层面信念)。

George Ritzer's macro/micro integration theory of social analysis.
乔治·里泽的社会分析宏观/微观整合理论。

整合方法在解释社会现象方面特别有用,因为它展示了社会生活的不同组成部分如何共同作用来影响社会和行为。

如果用于理解特定的文化现象,比如在家里展示抽象艺术,[26]整合模型描绘了对该决定的不同影响。例如,该模型表明文化规范可以影响个人行为。该模型还表明,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会影响宏观层面的文化。事实上,这正是大卫·哈勒发现的一部分:虽然基于阶层的艺术消费存在差异,但它们并非完全由阶层预测。抽象艺术的展示者往往不仅属于上层阶级,而且也从事艺术生产职业。这表明,艺术品味中存在多层次的影响——包括广泛的文化规范和较低级别的职业规范,以及个人喜好。

扩展阅读

[edit | edit source]

涂尔干,艾米尔。自杀:社会学研究。由乔治·辛普森编辑并附有前言。由约翰·A·斯鲍尔丁和乔治·辛普森翻译。纽约:自由出版社。ISBN:978-0684836324。

韦伯,马克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塔尔科特·帕森斯翻译。由安东尼·吉登斯作序。纽约:劳特利奇。ISBN:978- 0415084345。

戈夫曼,欧文。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纽约:锚书。ISBN:978-0385094023。

伯杰,彼得·L. 和托马斯·卢克曼。社会现实的建构:知识社会学的论文集。纽约:锚书。ISBN:978-0-385-05898-8。

柯林斯,帕特丽夏·希尔。黑人性政治:非裔美国人、性别和新种族主义。纽约:劳特利奇。ISBN:978-0415951500。

福柯,米歇尔。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由艾伦·谢里丹翻译。纽约:文景书。ISBN:978-0679752554。

米德,乔治·赫伯特。1934年。心灵、自我和社会。芝加哥大学出版社。米尔斯,C.赖特。权力精英。

奥米,迈克尔和霍华德·维纳特。1994年。美国种族形成: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纽约:劳特利奇。

史密斯,多萝西。1987年。日常世界的问题。波士顿:东北大学。

史密斯,多萝西。1990年。权力的概念实践。

华纳,迈克尔。1999年。与正常作斗争:性、政治和酷儿生活的伦理。纽约:自由出版社。

胡克斯,贝尔。1981年。我不是女人吗?黑人女性与女权主义。 ISBN 0-89608-129-X

杜波依斯,W.E.B. 1899年。费城黑人。

杜波依斯,W.E.B.,黑人灵魂。

涂尔干,艾米尔。1912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福柯,米歇尔。1990年[1978年]。性史导论。纽约:文景书。

讨论问题

[edit | edit source]
  • 为什么社会学家需要理论?
  • 社会学理论如何补充数据?
  • 社会学理论与哲学的区别是什么?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普特南,罗伯特·D. 2001年。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崩溃与复兴。第一版。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
  2. 涂尔干,艾米尔。1997年。自杀。自由出版社。
  3. 涂尔干,艾米尔和路易斯·A·科塞尔。1997年。社会分工。自由出版社。
  4. 霍尔特,托马斯·福特(1969)。现代社会学词典。第139页。
  5. a b 马斯登,乔治·M. 1996年。美国大学的灵魂:从新教建立到确立的非信仰。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
  6. a b 史密斯,克里斯蒂安。2003年。世俗革命:权力、利益和美国公共生活中世俗化的冲突。第一版。加州大学出版社。
  7. 拉德克利夫-布朗,A.R. 1965年。原始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插图版。自由出版社。
  8. 莱顿,R. 1997年。人类学理论导论。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第37-38页。 ISBN 0521629829
  9. 布鲁斯,史蒂夫。2002年。上帝死了:西方的世俗化。威利-布莱克韦尔出版社。
  10. 默顿,罗伯特(1957)。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修订和扩大版。伦敦:格伦科自由出版社。
  11. a b 赫尔曼,南希·J. 和雷诺兹,拉里·T. 1994年。符号互动:社会心理学导论。阿尔塔米拉出版社。 ISBN 1882289226
  12. 布鲁默,H. 1986年。符号互动主义:视角和方法。加州大学出版社。 ISBN 0520056760
  13. a b 萨巴,马克·A.,林赛·C.鲍曼,林赛·E.埃夫莱尔和珍妮·M.B.伊藤。2009年。“学龄前儿童心智理论的神经发育相关性”。儿童发展80:1147-1162。
  14. 埃博,海伦·罗斯·福克斯。1988年。成为前者:角色退出过程。第一版。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5. 鲍迈斯特,罗伊·F.和迪安·M.泰斯。1984年。“自我呈现和选择在强迫顺从下的认知失调中的作用:必要或充分原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46(1):5-13。doi:http://dx.doi.org.esearch.ut.edu/10.1037/0022-3514.46.1.5。
  16. 戈夫曼,欧文。1959年。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锚书。 ISBN 0385094027
  17. 戈夫曼,欧文。1961年。相遇:互动社会学的两项研究。麦克米伦出版公司。 ISBN 0023445602
  18. 伯杰,彼得·L. 和托马斯·卢克曼。1967年。社会现实的建构:知识社会学的论文集。第一版。锚书。
  19. 弗洛伊德,西格蒙德。2009年。幻觉的未来。创建空间。
  20. 涂尔干,艾米尔。2008年。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缩略版。牛津大学出版社,美国。
  21. 伯杰,彼得·L. 1990年。神圣的庇护:宗教社会学理论的要素。锚书。
  22. 克莱因曼,谢丽尔。2007年。女权主义田野分析。千橡市,圣贤。
  23. 布鲁默,赫伯特。1969年。符号互动主义:视角和方法。加州大学出版社
  24. 柯林斯,兰德尔。2004年。互动仪式链。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5. 里泽,乔治和道格拉斯·J·古德曼。2003年。社会学理论。第6版。麦格劳-希尔人文/社会科学/语言。第357页。
  26. 哈勒,大卫。1996年。文化内幕:美国家庭中的艺术与阶层。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学方法 · 社会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