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构建/元话语指标
元沟通 是学习科学中越来越重要的概念。关于元沟通概念或元话语概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是否可以可靠地衡量这些现象在自然语言中的存在。在知识构建 研究中,人们试图开发能够自动评估关键概念(如思想发展)的指标。元话语被视为一种可能对思想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话语。
选择指标(动词)的一个重大方法学挑战是,它们可能在元话语和“第一级”的普通话语中都使用。这也很困难,因为元话语概念与正在进行的话语紧密相连。以下列表说明了一些可能表明元话语存在的动词和其他词语。
张建伟与他的同事共同发表了一些关于该主题的新研究论文。他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要点。
1. 两种不同的元话语策略 张、李和怀尔德 (2013) 将元话语概念与学生努力共同构建思想和制定共享的、有希望的研究目标联系起来。本研究考察了两个 5/6 年级教室中两种互补的元话语设计,这些教室调查了天文学。教师测试了两种不同的元话语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发展渐进的探究过程。这两种方法都不同于传统探究式方法,在传统探究式方法中,学生通常解决预先指定的难题或任务,很少自发地产生好奇心驱动的疑问。
1.1. 共同审查学生问题 A 班的元话语侧重于审查学生问题以制定深化目标。这种对渐进性问题的关注可以说是代表了深化探究的“内向外”过程,因为个人的惊奇和好奇心是驱动力。这种策略支持学生合作努力监控已知和未知的内容,以便根据他们不断加深的惊奇感确定知识目标(张、李和怀尔德,2013)。
大约每两周,全班都会进行一次持续 20-30 分钟的“元认知会议”。学生反思进展并确定进一步探究的重点。在每次会议之前,学生都会有时间阅读同伴的在线条目。然后,他们通过使用“我需要理解”的话语支架,在知识论坛中贡献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此外,这些问题被列在图表纸上,并在全班会议中进行审查。在会议中,教师和学生试图确定似乎重要且可能刺激深入探究的有希望的问题。这些问题在随后的元认知会议中被重新审视(张、李和怀尔德,2013)。
对学生来说,确定有希望的想法很有挑战性。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来鼓励学生反思,例如:“哪个问题……似乎……真的很‘有内容’……?所以,这是一个很有希望的问题。我们可能可以做很多事情……我们可以产生很多讨论的问题。很多人都可以对此进行投入。”(张、李和怀尔德,2013)。教师还试图说明好问题的特点
- 教师 A:“太阳有多大?”这个问题会产生很多不同的对话,人们可以投入很多不同的东西吗?- 学生 1:不会。- 教师 A:不会,为什么?(学生低声细语。学生 2 的声音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学生 2:它很……它就像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如何让人们变暖……那将是一个更大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就像,“太阳如何加热地球?”或者类似的东西。- 教师 A:没错。所以……关于太阳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更深、更丰富,会产生很多讨论,而这些正是我们真正寻找的问题。(张、李和怀尔德,2013)。
1.2. 关键学科概念的共同监控 B 班的重点是共同监控阅读材料中的关键学科概念,这些概念可以加深他们对学科“智力核心”的探究。学生利用权威来源,以便关注该领域的核心概念。这代表了学生监控外部世界,选择性地“采用”该领域的思想来发展他们自身探究的“外向内”过程。这些关键概念充当概念性地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浏览学科领域。据张、李和怀尔德 (2013) 说,两种描述的元话语设计都支持学生努力深化集体探究。他们建议,整合两者可能会导致更平衡的元话语。
2. 思想线索映射器 据陈、张和李 (2013) 说,学生通常难以概述他们在线的集体工作。因此,由于工作过于分散,加深探究可能很困难。此外,很多研究都集中在小组讨论上,而小组讨论并不一定适用于更复杂的大型群体中的讨论。在一项研究中,张等人 (2013) 使用了 ITM(思想线索映射器)工具,该工具支持学生概述材料。通过显示不同的探究线索,可视化工具使集体进展和问题对支持持续反思和共同规划变得可见。ITM 辅助的反思在探究过程的中点使用了两个小时的“元认知会议”。将所有思想线索投射到屏幕上,全班沿着不同的探究路线回顾集体工作。这些对话似乎提高了学生对他们集体知识的认识。
3. 最后的评论 这些新论文表明,张和他的同事正在尝试开发更复杂的元话语概念。他们正在使用新工具(思想线索映射器)和脚本,这些工具和脚本可以以积极的方式支持知识构建话语中的元话语。例如,他们引入了“元认知会议”一词。这些定期会议似乎在教育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围绕不同问题质量进行讨论的重要性。由于口头讨论似乎仍然至关重要,因此如果未来研究能够描述口头元话语和书面元话语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将很有趣。
- 元话语对于保持对知识构建话语的关注很重要。您正在提示一种特定的交互方式,在该方式中,小组专注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能存在于关于对话内容的话语中的指标示例
- “解释”。(你能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
- “知识讲述”、“知识构建”(明确描述话语)
- 这个想法有什么用?
- 你能详细说明一下吗?
- 你能谈谈它吗?
- “评估”、“评价”、“计划”
- 创建新的支架(“我的理论”、“我需要理解”)是元话语概念的一部分吗?因为您体验到这是一种围绕自身想法进行反思的有用方法(元认知意识)?
- “做”。(“我们正在做”、“我正在做”、“我想做”)
- “谈论”。(“我们正在谈论”、“我们来谈谈”、“我想谈谈”)
- “尝试”。(我正在尝试解释……)
- “说”。(“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你所说的”、“你为什么要这么说”、“我说……”)
- “想要”。(“我想做”、“我们想要”)
- “应该”。(“我们应该如何推进?”“我们应该使用颜色编码”)
- "建议" (你是建议...)
- “打断” (“你打断我很多次了”)
- “你总是”
- “我们” (例如“我们是朋友”) (可能是在试图解释进一步的工作或总结之前的工作)
- “我当时” (例如,“对不起,我当时在忙白板”)
- “是” (“我希望我没有太烦人。”,“你是一个好团队。”)
- “抱歉” (“对不起,我只是不太清楚”)
- “这是” (“这是一个命令”)
- “去” “我心里在想什么
- “原因” (我这么做是因为……,我们做这个项目的原因是……)
- 动词: “指出”, 描述, 演示, 弄明白
- 相互动词 (单数或复数动词)
- “彼此”, “一起”,
- 表达类型: 定义, 描述, 解释, 例证.
- 讨论 (相互动词)
- “当我听到你说这句话时,我心里在想……”)。
-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 “如果你告诉我你背后的想法,这将有助于我理解你在做什么/计划/说什么”)。
- “我想知道你内心对我说的话/做的反应”)。
- “我感觉到有一些不同意的地方……”
- “(…) 让我们确保在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都能提出自己的任何疑虑。你同意吗?这次讨论对你有所帮助吗?或者是我提出来让你感到害怕或不安?”
- “我现在感觉有点困惑,我觉得这与你我们在开始讨论……时关闭了话匣子并交叉双臂有关”
- 你已经六次打断了别人
- “你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重复一遍你刚刚说的话吗?”,“我想说的是” (“莎莉,所以,你想说的是……”)。 (元沟通)
- “你这是什么意思?”,“你为什么要那样做?”,你说什么了?
- “我们有进展吗?”或“我们是不是漏掉了什么重要的想法?”,“讨论有进展吗?”
- “这引发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可能需要进一步分析!”
根据奥斯汀 (2011) 的说法,如今的元沟通指南似乎鼓励一种相互性,一种“我们一起陷入困境”的感觉。 (心理治疗)
小组工作 (Van Aalst 2009)
- “我们可以从所有主题开始……”
- “(…) 我们决定选择两个问题”,
- “我以为我们应该先研究自己的问题。那么,这些是我们唯一的要做的问题吗?”
- “我们不知道我们还需要从你们的问题中进行选择,以及我们的问题。”
- “我认为你对小组的想法很好。”
- “你做得很好,真的让事情开始进行!”
- “这样每个人都会专注于任务,并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 “如果这给你带来任何不便,我表示歉意,但你让我们别无选择。希望这对你来说可以顺利解决。”
- “如果我们小组的其他成员想做,我想这就是正在做的事情,因为“我们没有很积极”。
- “对于您对我们在 KF 上的投入水平不满意,我们表示歉意。”
- “我真的很喜欢[S]的想法,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这样每个人都会专注于任务,并更有效地完成工作。”
- “我们只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了”
课堂上的全体讨论
- “所以你的意思是,一切都是反思性的……”
- “因为我们今天有一篇阅读材料” (总结)
- “我们已经回答这个问题了吗?”
- “有人有理论或证据来支持这一点吗?”
- “哦,我听到一些人不同意。”
- “不要把问题抛回给他。说出你的理论。”
- “等等,让我们听他说话。”
- 我们是否在想法改进方面取得了进展?哪些薄弱环节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进行哪些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理论?
课堂上言语互动中实际的“学术性”打断的次数也可能是元话语的迹象。重叠说话最终可能会产生更大的澄清现状的需求。另一个富有成效的策略可能是查看“良好”知识构建话语的转录,以定位流行的元话语“动词”。查找可以自动转录言语的软件程序也很重要(知识论坛数据够用吗?)。尽管并不完美,但似乎软件开发正在改进。
Zhang, J., Chen, M.-H., Chen, J., & Mico, T. F. (2013). Computer-Supported Metadiscourse to Foster Collective Progress in 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Madison, Wisconsin.
Chen, M.-H., Zhang, J. & Lee, J. (2013). Making Collective Progress Visible for Sustained Knowledge Building.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SCL). Madison, Wisconsin.
Zhang, J., Lee, J., & Wilde, J. (2012). Metadiscourse to foster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deepening inquiry. In Jan van Aalst, Kate Thompson, Michael J. Jacobson, and Peter Reimann (Eds.),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pp.395-402).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IS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