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内容

Lentis/手机与面对面互动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本章讨论了移动电话对人们互动方式的影响。当新的通信方式出现时,从现有互动模式到新方式的转变就会发生。这种现象出现在印刷机发明后 [1],无线电 [2]纸张,电视 [2],互联网 [3]和社交网络 [4]的几年里。这些技术中的许多与手机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该技术已经显著改变了人们相互互动的方式。

手机概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手机的历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973年,摩托罗拉的马丁·库珀进行了首次便携式手机通话。 [5] 这款手机于1983年售价3500美元。 [6] 随着技术的进步,蜂窝系统开始在美国各地扩展。蜂窝网络技术从模拟发展到数字,再到宽带。所有这些因素都降低了手机的成本,使其对公众开放。如今,手机的售价在39.99美元到399.99美元之间。 [7]

第一代蜂窝网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一个公共自动蜂窝网络于1979年在东京启动,并在五年内为整个日本人口提供服务 [8]。1980年代初,其他几个国家也纷纷效仿。这些早期市场包括国际漫游以及在用户从一个覆盖区域移动到另一个覆盖区域时将通话从一个站点转移到另一个站点的功能。

现代商业蜂窝技术由AT&T于1983年开发。 [9] 这项技术拥有多个基站,其覆盖区域相互重叠,使用相同的频率,几乎没有干扰。在1980年代,减少覆盖区域尺寸可以容纳更多基站,因此提高了整个网络的容量。

现代蜂窝网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本从1997年到2004年的手机演变,从第二代到第三代机型。

自1990年代初以来,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蜂窝网络相继出现。第二代网络引入了短信、铃声下载和徽标下载。 [10]。从2001年开始,3G网络允许手机用户享受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即时消息、视频会议和数字电视等新服务。这些网络还允许提供基于位置的服务,如逐向导航。 [10]。最后,第四代网络将提高第三代网络功能的速度,支持安全浏览和媒体流。

现代手机功能与智能手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手机最初只有一个功能,就是让人们可以互相通话。手机制造商意识到可以扩展手机的功能,开始包括:地址簿、短信、电子邮件、网络冲浪等等。 [11]。这些具有各种功能的新手机被称为智能手机,而“移动设备”一词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强调手机不再仅仅是语音通信工具。这些功能使手机从语音通信工具转变为多媒体工具。

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手机似乎仍然被用作社交联系和互动的工具。像Farmville这样的游戏允许用户与其他玩家互动,比较统计数据和分数。 [12] 虽然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例如,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但对社交互动的需求并没有改变。

手机促进面对面互动的益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手机可以用来促进面对面互动。手机允许用户快速有效地与人建立联系,安排面对面会议。用户不再需要活页记事本或通讯录;与任何人取得联系所需的所有信息都存储在手机中。这允许手机用户随时随地携带所有这些信息,因此他们可以轻松地在任何情况下联系任何人。 [13]

发展中国家的手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手机也被证明可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社会互动。最近一项关于肯尼亚的研究表明,手机的使用在过去几年里显著增加[14],手机实际上有助于人们进行面对面互动。使用手机的肯尼亚人比没有手机的肯尼亚人拥有更大的社交网络。此外,使用手机的肯尼亚人与他们社交网络中的人建立了更牢固、更有意义的关系,而那些没有使用手机的人则没有。[15]

类似的效果在尼日利亚也可以看到,尼日利亚也经历了手机的快速普及。[16]随着手机的增加,尼日利亚人正在扩大和加强他们的社交网络,这促进了更多的面对面互动。[17]手机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联系的关键纽带,也是管理社交网络和互动的重要资源。

手机增加面对面互动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也被证明可以增加年轻人的面对面互动。一项对高中生的研究表明,手机帮助他们将朋友与电话号码、照片、电子邮件和 Facebook 联系起来。这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并促进了面对面互动。[18]

手机互动几乎总是以面对面互动为先导。通过允许用户在物理上分开时进行交流,手机增加了再次面对面接触的机会。[19]研究人员还发现,面对面互动和手机使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0]具体而言,人们进行面对面互动越多,他们的手机使用频率就越高。[21]这项研究挑战了手机通话和短信取代面对面互动的观点,并声称手机有助于朋友和家人之间的社交互动。[20]

手机引发了对话。关于不同品牌和操作系统的争论很常见。听到手机用户为自己的手机辩护或将其与同事或朋友的手机进行比较是正常的。

一篇论文指出,高频率的手机使用可以让用户扩大他们的社交网络。这样做,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22]。这样,手机最终可以建立新的关系,并加强现有的社会纽带。短信进一步允许人们在不打断正在进行的交流的情况下与他人交流,使其成为维护关系的有用工具。

文件:Iphone 4G-2.jpg
iPhone 4G

反对使用手机的论点

[edit | edit source]

"在场缺席"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交流方面提供了便利。有了这项技术,人们对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的依赖程度降低,可以快速改变他们的社交空间。[23]。“在场缺席”理论认为,个人可以身处一个地方,同时通过手机与其他人互动。[24]。尽管一个人身体上在场,但手机在响铃或震动后可以随时吸引个人注意力,因为社会规范要求人们立即做出回应。一位研究人员观察到,当一个人接听手机时,面对面交谈中其他人可能会表现出明显的脆弱和不安。这会导致社交焦虑,例如感到被冷落、不安全和感到不重要,以及对接听电话的人感到厌烦。[25]

人类有限的认知能力也可以解释“在场缺席”现象。[26]。当人们从事多种活动时,他们的注意力和各种认知能力的表现会下降。[27]。因此,同时进行两项活动,例如在打电话时参加面对面交谈,可能会给用户带来认知超负荷。他们用于竞争性任务的认知资源将分配给优先级最高的那些任务。一个例子是行人发送短信时步速的降低。手机用户也往往不太注意周围环境。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可以支持这一点,例如人们在发短信时掉进湖里。[28]

侵犯社会界限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也被批评模糊了公共和私人社交空间。一项在香港进行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打给直系亲属和朋友的电话是在街道和其他公共场所打出的,尽管只有 16.1% 的受访者认为这是合适的手机礼仪。[29]。这些电话不可避免地将私人问题,例如“商业交易、情侣争吵和最不光彩的八卦”带入公共场所。调查结果表明,这种类型的手机在社交空间的使用会产生负面态度,因为它可能会干扰附近的人。[30]附近的人被迫接受来自电话中的人的信息,而不仅仅是偷听。他们倾向于认为,打电话的人正在向附近的人发送信息,表明他或她已经声称对公共空间的个人使用。[31]

工作场所边界解除管制也是显而易见的。手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工作之外的人交流的便捷方式,破坏了大多数文化中已有的工作与生活界限。另一方面,手机促进了流畅的交流,并在工作空间的个人之间创造了更加直接和私密的联系。依赖空间隔离的制度秩序更难维持,因为人们可以很容易地在工作场所之外与其他同事交谈。[32]

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也可能会减少与陌生人的互动。一项研究表明,拥有手机的人帮助有需要的陌生人的可能性较小,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太可能观察周围环境。他们也不愿表现出非语言的社交暗示,例如微笑,并且无意识地表现出更多不友好的行为。[33]。与越来越智能和互动性强的设备的互动可能会分散社会责任,导致社会层面的交流疏远。

另一方面,某些举止,例如在打电话时托着下巴和转身,被用来在公共场所建立隐私界限。一项研究表明,独自一人在公共场所的人往往会通过打电话等活动来使独自一人在公共场所合法化。[34]。借助手机,人们更不愿意离开他们在公共场所的舒适区。这些行为暗示了隐私的推测,并使用户看起来无法进行社交互动。

研究还表明,手机可以用作社交空间中的一种自我排斥形式。据报道,手机用户会从手机上抬头瞥一眼或凝视(承认陌生人的存在),但根据他们的肢体语言,他们没有表现出想要进行任何形式的互动意愿[35]。手机的易用性让用户可以选择退出与陌生人的社交互动。

手机依赖

[edit | edit source]

人们可能会依赖手机的使用来维持人际关系。个人可能会习惯使用手机与他人联系,而不是通过面对面交流来沟通。用手机取代面对面交流会导致“线上的朋友”问题。一个人可能只是因为在电话里聊天就觉得和另一个人很亲近。然而,由于长时间缺乏身体上的亲密关系,他们在实际见面时会感到不安。这类似于“只在Facebook上是朋友”的概念,两个人在Facebook上互动良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开始对话。过度依赖手机的人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无法在社交环境中正常运作,包括无法记住名字,以及幻觉手机在响铃。手机依赖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因为他们正在发展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一项对624名年轻人的研究表明,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导致休闲娱乐的无聊、寻求刺激、缺乏自尊以及其他上瘾行为[36]。作为回应,美国许多学校已在校期间禁止使用手机[37]

手机依赖的另一种形式是当一个社交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使用手机时。一位日本研究人员指出,手机的使用已成为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大约96%的16-17岁学生通常随身携带手机[38],其中24%的人声称不会与没有手机的同龄人互动。由于这些设备的普及,手机成为了成为社交群体的一部分的必需品,导致了歧视和手机霸凌[24][39]

短信

[edit | edit source]

与面对面交谈相比,人们在发短信时感觉更自在,因为它可以让人有更多时间思考。

QWERTY键盘上发短信。

研究人员声称,短信限制了社交互动的范围。大多数时候,发短信的人会形成小而紧密的群体,或“短信圈”,成员相对固定。由于短信本质上是私密的,所以外人很难参与其中[40]。此外,短信创造了许多缩写和非标准的语法模式,只有某些群体的人能够理解。因此,短信和手机的使用可能会阻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因为父母很难观察和监控孩子通过短信表达的兴趣。

73%的美国人承认使用短信作为维持人际关系的工具[41]。然而,在爱情关系方面,一项研究的参与者认为面对面交流和口头交流更重要,并认为这些是更丰富的交流形式[42]。短信被认为是一种不那么重要的交流形式,潜在的陷阱包括:误解、歧义以及对真实自我的错误表达[43]。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短信缺乏韵律,这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韵律包括语音的节奏、重音和语调,这些对于理解说话者的情绪状态和讽刺的存在至关重要。因此,在短信中,用户很难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和情绪。过度使用情绪短语或图标,例如笑脸和“lol”,会进一步模糊文本的含义。

手机亚文化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规范、暗示和期望

[edit | edit source]

面对面交流的社会组成部分已以短信规范、礼仪和规则的形式转移到手机领域[44]。社会暗示通常基于面对面交流期间的面部表情,但手机已用表情符号俚语来代替它们。短信行话是属于手机亚文化的一部分[45]。每条短信的字符限制迫使这种社交互动结构变得简洁。可接受的短信缩写、表情符号和短语已成为在如此有限的语境中理解彼此的重要部分。例如,“笑出声音”这句话已被缩写成“lol”,已成为表达对幽默反应的一种标志。诸如笑脸的表情符号已取代了人们在正常对话中会遇到的“面部表情”等社会暗示。

手机礼仪在沟通方面很重要[46]。社会规定你应该回复电子邮件、接听电话、回复语音留言以及回复短信,因为移动设备非常容易获得。没有及时回复会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它让发件人等待你的回复,会让人猜测是否有发送错误,或意味着在躲避短信。短信已成为一种受欢迎的交流形式,因为它让用户能够完全控制他们想要说的话,并且要求较少的承诺。事实上,发送和接收的短信数量从2000年的140亿条增长到2010年的1880亿条,18-29岁的美国人平均每天发送和接收近88条短信,而电话通话只有17次[47]。然而,短信可以被视为一种非正式的方式,用于沟通更复杂的事务,例如计划活动、道歉或维持更深层次的关系。习惯性发短信不仅会损害现有关系,还会限制建立新关系的能力,因为它不会包含解读非语言视觉暗示的技巧[48]

社会地位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已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这是由广告和最新手机的广告所延续下来的。有些人通过成为早期采用者,在技术采用生命周期中排队等候具有最新功能的最新手机,从而获得地位。此外,手机规格已成为手机质量的指标:屏幕尺寸、显示分辨率、重量、互联网速度、信号接收相机分辨率手机应用程序等等。炫耀最新手机已成为一种痴迷,就像购买一辆全新的汽车一样。手机在没有合约续订的情况下购买起来很贵,但人们仍然违反合约以拥有最新款。人们重视声誉胜过现金,对某些人来说,更高的价格意味着更多的地位积分[49]。手机是一种非常显眼的配件,体现了一个人的技术消费主义。那些对拥有最新智能手机不满意的人甚至可以购买个性化的手机壳来让自己与众不同[50]。手机已成为人们实现其理想地位的个性化物品。

下载最新或最流行的手机应用程序可以提供更多状态信息。手机公司推广了使用手机做更多事情的能力,这也受到同行的认可,并且用户可以通过在线市场(如 Google Play)轻松访问。拥有最受欢迎的应用程序,最新游戏,或在开车时查找方向的能力立即提高了人们通过手机建立的声誉。手机应用程序和 媒体分享 已成为竞争对手手机公司之间最新的技术发展[51]

社会群体

[edit | edit source]

支持使用手机的社会群体

[edit | edit source]

许多社会群体支持使用手机进行社交互动,包括手机制造商,无线服务提供商和机构,如 ITU(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技术和通信机构,以及 CTIA(蜂窝通信互联网协会)。

从服务提供商到手机制造商的电信公司都宣传了手机的社交优势。这可以在手机广告中看到。世界上最著名的口号之一是诺基亚的“Connecting People”口号,由Ove Strandberg发明,从1992年开始使用[52]

诺基亚标识

社交媒体整合

[edit | edit source]

现代手机广告强调内容分享功能和与朋友轻松进行社交互动。手机广告展示了用户保持社交事件最新消息和与朋友会面的重要性,以及拥有手机如何提供帮助[53]。如今,与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社交媒体应用程序的无缝集成被视为手机的核心功能[54]。例如,诺基亚 Lumia 900 利用“Live Tiles”系统来显示未读的 Facebook 通知更新。三星 Galaxy S3 将 Facebook 作为其首要快捷方式之一,允许用户查看朋友的最新状态更新,甚至无需解锁手机。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已成为两个紧密相连的概念。一项研究表明,67% 的智能手机用户下载了社交网络应用程序,并且每周花费超过 100 分钟使用这些应用程序[55]。事实上,人们通过移动应用程序使用 Facebook 的时间比在计算机上花费的时间更多[56]。在智能手机平台上,许多社交游戏应用程序获得了普及,允许玩家在游戏中与朋友互动。流行的异步社交网络游戏,如 FarmVille Draw Something,不需要玩家同时玩,因此使用户能够在闲暇时间与朋友享受休闲游戏。随着社交游戏的兴起,手机引入了新的互动方式。

虚拟会议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可以使用视频会议技术(如 Skype、Facetime 和 Google+ Hangouts)来模拟面对面互动[57] [58]。许多手机都内置了前置摄像头,支持视频通话。这种视频会议技术引入了“虚拟会议”的概念,允许两个人即使身处不同的物理位置也能虚拟见面。虚拟会议经常在工作场所与传统的现场会议一起使用。虚拟会议引发了关于其是否取代面对面会议的争论。虽然虚拟会议允许用户看到脸部的数字图像,但由于摄像头和屏幕的位置不同,很难进行真正的眼神接触。这甚至可能让人产生对方试图避免眼神接触的错觉。缺乏眼神接触会降低用户体验,因此通过虚拟会议进行的互动可能不如现场会议有效。虚拟会议的另一个心理问题是人们对视频可能被记录的意识。与现场会议相比,用户在虚拟会议中感觉隐私和安全感较低,这改变了人们在视频会议期间的互动方式。

除了软件技术之外,手机硬件也在不断发展,以进一步拥抱社交互联的概念。Android Beam 是智能手机中 近场通信 技术的应用。它允许通过在手机背面轻轻一碰来进行内容传输。

借助手机,现在比以往更容易与朋友分享和联系。通过广告和在手机中提供各种社交网络功能,手机的支持者认为,手机会增加用户的社交互动,而不是减少它。

反对使用手机的社会群体

[edit | edit source]

大多数群体出于特定原因反对使用手机。本节将重点介绍在某些情况下反对使用手机的社会群体,因为手机会破坏社交环境。

剧院

[edit | edit source]

许多电影院对在放映期间接听电话和发短信制定了“零容忍”手机规则,因为不当使用手机是电影院客户投诉的主要原因[59]。电影院经常在正式电影放映之前播放一个简短的视频,提醒所有人放映期间关闭手机[60]。在纽约市,室内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禁止使用手机。该立法最初由剧院老板提出[61]

餐厅

[edit | edit source]

一些餐厅反对在用餐时使用手机。在餐厅里大声接听电话或拍照可能会引起其他用餐者的反感。随着 Instagram 和 Pinterest 等照片分享应用程序的兴起,人们对用餐时分心越来越反感。根据 2012 年的一项移动礼仪调查,五分之一的成年人在与他人共进晚餐时会在网上分享信息,三分之一的青少年也这样做[62]。洛杉矶一家新美式餐厅给那些把手机放在前门篮子里的顾客提供 5% 的折扣[63]。许多其他高档餐厅都贴有禁止使用手机的标牌。一些用餐者支持 Brian Perez 发明的“手机叠放”游戏,以防止用餐时被打断[64]。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在用餐时都将手机正面朝下叠放在桌子中央,第一个拿起手机的人支付账单。

学校

[edit | edit source]

在美国,许多学校也禁止学生使用手机。一项调查显示,2010 年,24% 的 K-12 学校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62% 的学校禁止在课堂上使用手机[65]。学校认为,手机可能对学生的智力和社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然而,青少年将短信视为主要的沟通方式,而不是面对面交谈。因此,学校的禁令通常并不奏效,58% 在禁止使用手机的学校的手机拥有者在课堂上发送过短信[66]。另一方面,父母对青少年使用手机持矛盾的态度。父母想要与他们的孩子保持联系。然而,手机往往会导致家庭聚会中令人讨厌的打断。手机还可能在老一代和年轻一代之间造成代沟。不受限制的手机使用可能会导致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虽然手机有助于加强青少年同伴之间的联系,但父母非常不希望过度使用手机,社会也将其视为一个不健康的问题。

还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手机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普及率很高,人们越来越愿意容忍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虽然手机通常在初等教育环境中被禁止,但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认为,手机可以帮助孩子应对危机情况[67]。根据科技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我们相信手机可能会在改变人们社会生活的同时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手机与驾驶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使用最严重的批评是开车时使用手机。手机是驾驶员的巨大干扰因素,因此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率更高。实验表明,开车时发短信的影响比醉酒驾驶的影响更大[68]。研究表明,使用手机时发生碰撞的风险高出 4 倍,免提手机装置没有任何优势[69]。许多社会团体发起反对开车时使用手机的运动,例如Stop Texts Stop Wrecks OrgTeens Against Distracted DrivingAT&T's Texting Can Wait Campaign。目前,10 个州禁止所有驾驶员在驾驶时使用手持手机[70]。有些人认为,打电话与在车里与乘客交谈类似。然而,认知心理学家 Goldstein 指出,电话里的朋友的行为与乘客不同。乘客会更加注意交通状况,并在即将出现危险时暂停对话,而电话里的朋友则无法做到这一点[71]。他还指出,电话交谈在社交上很费力,突然停止交谈或长时间暂停通常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手机使用对面对面交流的全部影响尚不清楚。印刷机和无线电等旧技术的效应直到几年后才被完全理解,对于像手机这样复杂的技术,这种滞后时间也是可以预期的。手机与这些其他技术一样具有开创性的特性,其影响多种多样,从社会隔离到加强社会网络和面对面交流。手机对面对面交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72]。然而,用户往往受到社会期望和规范的约束。社会有不成文的规则,规定人们应该在何时使用手机进行社交互动,以及在何时不应该使用手机。一个普遍适用的教训是,技术可以极度负面或极度正面,这些影响取决于用户自身的习惯和社会规范。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The Gutenberg Galaxy. (1962).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
  2. a b McQuail, D. (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4th ed.). Sage Publications Ltd. [2]
  3. Kraut, Robert, Michael Patterson, Vicki Lundmark, Sara Kiesler, Tridas Mukophadhyay, and William Scherlis.(1998).Internet Paradox: A Social Technology That Reduces Social Involvemen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9:1017-031. [3]
  4. Wikibooks. (2011). Lentis: Social Networks. Wikibooks. [4]
  5. http://inventors.about.com/library/weekly/aa070899.htm
  6. http://inventors.about.com/cs/inventorsalphabet/a/martin_cooper.htm
  7. http://www.att.com/shop/wireless/devices/cellphones.html?WT.srch=1&wtPaidSearchTerm=cell+phones
  8. Wikipedia. (2011). History of Mobile Phones. Wikipedia. [5]
  9. Milestones in AT&T Hsitory. [6]
  10. a b Karjaluoto, H. (2006). An investigation of third generation (3G) mobile technologies and services. Contemporary Management Research, 2(2), 91–104. [7]
  11. http://insite.artinstitutes.edu/the-history-and-evolution-of-cell-phones-57809.aspx
  12. http://company.zynga.com/games/farmville
  13. Latest Technology Blog. (2009). 10 benefits of cell phones!. [8]
  14. AudienceScapes. (2010). Mobile Communications in Kenya. [9]
  15. Shrum, Wesley, Paul Nyaga Mbatia, Antony Palackal, Dan-Bright S. Dzorgbo, Ricardo B. Duque, and Marcus Antonius Ynalvez. (2010). Mobile Phones and Core Network Growth in Kenya: Strengthening Weak Ties.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rint.
  16. Ghana Business News. (2009). Nigeria mobile phone subscribers reach 68 million. [10]
  17. Smith D. J. (2006). Cell Phones, Social Inequality,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in Nigeria. Canadian Journal of African Studies / Revue Canadienne des Études Africaines. Vol. 40, No. 3, pp. 496-523. Canadian Association of African Studies. [11]
  18. Corbett A. (2009). Cellular Phones Influences and Impacts on Social Iterations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12]
  19. Geser Hans: Towards a Sociological Theory of the Mobile Phone. In: Sociology in Switzerland: Sociology of the Mobile Phone. Online Publications, Zuerich, March 2004 (Release 3.0). [13]
  20. a b Goscicki C. (2011). Study Discovers How Cell Phones Use Affects Social Interactions. The Michigan Daily.[14]
  21. http://online.liebertpub.com/doi/pdf/10.1089/cyber.2009.0314
  22.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747563210003638
  23. Truch, A. 和 Hulme, M. (2004)。探索移动电话新社会学对社会身份的影响。全球与地方在移动通信中的会议:地方、图像、人和连接,布达佩斯。 [15]
  24. a b Fortunati, L. (2002)。移动电话:迈向新的类别和社会关系 1。信息、传播与社会,5(4),513–528。 [16] 无效的 <ref> 标签;名称“Fortunati, 2002”在不同的内容中被多次定义。
  25. Humphreys, L. (2005)。公共场所的手机:无线时代的社会互动。新媒体与社会,7(6),810。 [17]
  26.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gnitive_load
  27. http://php.scripts.psu.edu/users/o/o/oob100/127TOCOMMJ.pdf
  28. http://www.theblaze.com/stories/embarrassed-mom-falls-into-lake-michigan-while-texting/
  29. Wei, R. 和 Leung, L. (1999)。模糊公共和私人行为在公共空间:手机使用和不当使用中的政策挑战。遥测与信息学,16(1-2),11-26。doi:10.1016/S0736-5853(99)00016-7 [18]
  30. http://php.scripts.psu.edu/users/o/o/oob100/127TOCOMMJ.pdf
  31. Rosen C. (2004)。我们的手机,我们自己。新亚特兰蒂斯。 [19]
  32. Geser, H. (2006)。手机正在破坏社会秩序吗?从社会学视角理解移动技术。知识、技术与政策,19,8-18。doi:10.1007/s12130-006-1010-x [20]
  33. Banjo, O.,Hu, Y. 和 Sundar, S. S. (2008)。手机使用和与附近人的社会互动:一个理论模型的出现。开放传播杂志,2,127–135。 [21]
  34. http://php.scripts.psu.edu/users/o/o/oob100/127TOCOMMJ.pdf
  35. http://php.scripts.psu.edu/users/o/o/oob100/127TOCOMMJ.pdf
  36. Leung, L.,Konijn, E. A.,Tanis, M. A.,Utz, S. 和 Linden, A. (2007)。休闲无聊,寻求刺激,自尊,成瘾症状和移动电话使用模式。媒介化的人际传播。自由大学阿姆斯特丹传播科学系。 [22]
  37. 学校书籍。 (2011)。学生们说,是时候废除手机禁令了。纽约时报。 [23]
  38. RedOrbit。 (2009)。日本青少年的手机使用失控。 [24]
  39. Nagata, K. (2009)。这里手机文化与众不同。日本时报在线。 [25]
  40. Reid, D. 和 Reid, F. (2004)。对短信社会和心理影响的洞察。文本,2005年(二月),1–11。 [26]
  41. http://www.intomobile.com/2011/09/20/american-and-text-messaging-3/
  42.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manda-klein/texting-romantic-relationships_b_1821646.html
  43.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amanda-klein/texting-romantic-relationships_b_1821646.html
  44. 短信礼仪十佳榜 [27]
  45. 短信缩略语,2012 [28]
  46. 手机礼仪:15条规则 [29]
  47. 我们再也不聊天了:短信带来的问题 [30]
  48. 我们再也不聊天了:短信带来的问题 [31]
  49. 对大脑来说,现金好,地位更好 [32]
  50. 定制手机壳 iPhone 壳 [33]
  51. http://epub.lib.aalto.fi/en/ethesis/pdf/12638/hse_ethesis_12638.pdf[34]
  52. 诺基亚时间线 [35]
  53. 视频:AT&T 墨西哥卷广告。 [36]
  54. 脉冲。 (2012)。社交网络如何影响智能手机 [pulse2.com/2012/10/10/how-social-networking-is-impacting-smartphones/]
  55. J.D. 帕沃和合伙人。 (2012)。社交网络和游戏应用程序推动智能手机使用和收入 [37]
  56. 陈 B. (2012)。Facebook 为小屏幕世界重新定位自己 [38]
  57. 视频:Facetime 广告 [39]
  58. 视频:Google+:一起闲逛 [40]
  59. 雷尼尔 C. (2011)。Wehrenberg 的新“零容忍”手机政策。Fox2Now。 [41]
  60. 视频:AMC 影院 - 静音手机短片 [42]
  61. 纽约市禁止在公共表演期间使用手机 [43]
  62. 英特尔。 (2012)。英特尔年度“移动礼仪”研究调查全球在线分享行为;揭示全球对“过度分享”的看法 [44]
  63. 美联社。 (2012)。餐厅老板在处理恼人的手机使用政策方面苦苦挣扎 [45]
  64. 莫格 T. (2012)。手机堆餐厅游戏防止用餐时被打扰(并可能让你损失很多钱) [46]
  65. 莱纳特、林、坎贝尔和珀塞尔。 (2010)。青少年和手机 [47]
  66. 莱纳特、林、坎贝尔和珀塞尔。 (2010)。青少年和手机 [48]
  67. 卡兹,J. E. (2003)。手机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起源,91–103。 [49]
  68. 勒博 P. (2009)。发短信和开车比酒后驾车更糟糕 [50]
  69. Redelmeier & Tibshirani (1997) 手机通话与机动车碰撞之间的关联 [51]
  70. 手机和短信法律 [52]
  71. GoldStein (2008). 认知心理学第三版
  72. Hartfield J. & Harrison M. (2008). 座谈会:手机 - 现代便利还是社会祸害?普罗米修斯。 [53]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