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电子材料/波粒二象性/双缝实验/理想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实验装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双缝实验在理论上非常容易设置,它展示了波的一些非常有趣的特性,即使在量子物理之外也是如此。一个相干的单色波源被指向一块不透明屏上的两个缝隙。由于缝隙会衍射波,这将产生两个密切相关的光源

  • 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波长(因为原始光源是单色的)
  • 它们都是相干的(波处于相位)

这在下面的图中以概念形式显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图表,但它有助于描述这个概念。

现在让我们为设置指定一些参数。我们将使用光源(如激光)产生波,其波长为 800nm。这正好位于可见光谱的红色端之外,人眼几乎看不到。然而,这是一个方便使用的数字,因为它很容易被除。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做这个实验,光很可能是大约 700nm(深红色)。我们将让我们的光穿过两个缝隙(我们假设这些缝隙非常窄,以至于衍射是完美的),间距为 0.1mm,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会产生显著的效果,并且在实践中并不难实现。然后我们将我们的屏幕放置在距离缝隙 5 米的地方。所以,我们的参数是

假设我们的介质的折射率非常接近 1(如空气),我们也知道波速 c,因为这是一个普遍的常数

因此我们可以计算出频率 f 和角频率 ω

也可以找到波数(每米的周期数) k

  • .

单缝方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让我们首先考虑从一个缝隙发出的波。如果我们假设缝隙非常长(是波长的很多倍)并且非常窄(远小于波长),并且激光发出的光是平面波(因此缝隙上每个点的相位都相同),那么我们可以说衍射波是圆柱形的

这可以通过波动方程直接证明。这意味着我们只需要考虑波前的“切片”,而不必担心垂直距离的影响(即缝隙方向),因为它不会影响波。在现实生活中,激光会产生一个紧密的亮点,因此产生的波是一个非常薄的圆柱形波(因为它没有被长缝隙垂直衍射)。

现在让我们考虑行波的方程。波在距离源 x 处和时间 t 处产生的扰动 u 由以下方程给出

其中 φ 是相位偏移量,从这里开始我们可以将其设置为零,因为我们处理的所有波都是同相的。A(x,t) 是波的振幅包络。为简单起见,我们假设波在这个实验中不会明显衰减。这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简化,因为我们只关心波的相位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圆柱形波的振幅与距离成反比(而不是球形波的距离平方)。

下面是在一个周期内一维行波的图。此波不会随着距离而衰减。

1D Progressive wave. You can see the wave traveling in the positive-x direction
一维行波。您可以看到波在正 x 方向传播

现在,由于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处理圆柱形波,我们只需要考虑整个系统的二维切片。我们将 xy 轴设置为与页面顶部的图像中所示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到 (x,y) 处的点的距离 r勾股定理给出

因此,我们二维空间中行波的方程式现在是(记住我们忽略了振幅和相位偏移):

下图显示了这个波在 t=0 时的样子。注意这个波在原点是不光滑的(你可以看到一个翻转过来的 - 实际上是相位差 180° - 的函数版本,这里)。如果这个波被动画化,它看起来像是向外流动。

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将其中一个点源定位在任意点 (x0,y0) 上:

实验模型

[edit | edit source]

现在我们可以构建我们的双缝实验模型。如果我们将光源放置在 ,我们就得到了我们想要的缝隙间距 d。因此,空间和时间中任意点的扰动公式由以下公式给出:

我们的缝隙间距为 0.1mm,波长为 800nm。这意味着缝隙相隔 125 个波长,因此我们可以在一个合理大小的图表上很容易地识别出衍射图案。下面是我们的装置中衍射图案的密度图。黑色对应于最小振幅,白色对应于最大振幅,而中灰色对应于零振幅。我们现在只关注 y 值为正的情况,因为带有缝隙的屏幕在 y=0 处形成屏障。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交叉的图案,但我们无法直接看到任何“条纹”效应。这是因为条纹是波的平均值随位置变化的结果。事实上,图像中确实包含了条纹的微弱证据。你可能会注意到,波中有大约是径向的“带”,它们从白色变为黑色,然后再变回白色,还有一些带则保持在中灰色左右。这些带会随着时间保持在固定位置。跨越图像的带是波的周期性和行进性质的产物,这些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移动。当波在一段时间内平均后,条纹就会变得清晰可见。下图显示了同一区域的图,但与 b 中时间冻结的波不同,这个图是由波在时间上的多个样本组合而成的。亮区对应于合成的波振幅较高的位置,而黑区对应于波振幅为零的位置。

你可以在这里看到条纹,但它们非常靠近,肉眼无法轻易识别。此外,条纹也不是完美的径向(从单点发出),因此我们无法轻易确定它们的间距,除非绘制这个图。如果我们从更远的地方观察这个系统(如之前一样平均),我们就可以看到一个更简单的图案:

合成的波现在看起来像是一系列从缝隙发出(在这个尺度下缝隙不可见地分开)的径向线,这些线交替出现高低强度。正如我们在下一节中发现的那样,这使得一个非常有用的近似值是准确的。此外,条纹的间距也大得多,因此我们可以更容易地测量条纹间距。注意图的左下角的明显曲线 - 这里没有曲线,但规则的像素网格与倾斜的线结合在一起,会导致出现虚假图案。有关相关现象的更多信息,请参阅 莫尔纹外差和拍频

我们可以绘制一个 y=5m 处的波的图。下图是中央极大值,跨越一个波周期:

你无法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这种振荡,因为可见光的频率极高(数百太赫兹)。然而,我们可以感知屏幕上的辐照度。(有关推导,请参阅此页面。现在,屏幕上某一点的辐照度 I 由以下公式给出:

其中表示电场强度平方的时间平均值。这是场论的基本结果,这里不作证明。目前,由于我们正在处理相对强度,我们将省略常数并设置

根据叠加原理,

其中E1E2是由每个狭缝产生的场的分量。现在我们可以写

对该方程两边进行时间平均,得到


下图是 t=0 时中心的 5 个极大值。您可以轻松地看到波幅值高的规则极大值,以及波幅值非常小的极小值。您还应该能够看到强度变化类似于余弦波的绝对值。

您可以将此与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条纹进行比较(上面的图案来自两个狭缝,下面的图案来自五个狭缝)

现在让我们找到系统物理属性和条纹间距之间的关系。

条纹间距的近似值

[edit | edit source]

如果我们进行一些近似,就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该系统中条纹间距的表达式。考虑右侧的图。它显示了两条光线,一条来自每个狭缝,都到达屏幕上的同一个点,用黑点标记。因为到屏幕的距离远大于狭缝之间的距离,所以这些光线实际上是平行的。

现在,下方的光线比上面的光线走得更远,我们将路径长度差称为Δl。这在图中用红色标记。对于完全的相长干涉,路径差必须是波长的整数倍

因为光线是平行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标记为θ的两个角度是相同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三角函数从角度到点的距离来确定路径差

我们还可以使用θ来计算点到屏幕中心的距离s

对于小角度,我们可以进行以下近似

.

因此,我们可以写

并将我们的最大相长干涉值代入,我们得到从中心线到第n个亮条纹的距离表达式

经过重新排列,得到

让我们用前面理论中的例子来试一下。要找到基本条纹间距,只需将n设为1(这是中心条纹和一侧第一个条纹之间的间距)。

这与我们观察到的几乎完全一致(它只是一个近似值,所以技术上不完全精确)。为了使该公式有效,以下条件必须成立:

  • 从狭缝到屏幕的距离 *L* 必须远大于狭缝间距 *d*。
  • 从狭缝到条纹的角度 *θ* 必须很小。
  • 如前所述,狭缝必须足够窄,以实现近乎完美的衍射。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