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证明和数学/逻辑/逻辑等价原理
我们将介绍最后一个逻辑连接词。
再次,我们用其他连接词来“定义”它,并验证它与之前给出的定义相匹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取
- ( 蕴含 ) 并且 ( 蕴含 )
作为
- 当且仅当 的定义。
这个定义就是“当且仅当”表达式的由来,因为
- 蕴含
可以表述为 如果 ,并且
- 蕴含
可以表述为 仅当 。
为了确认这与先前的定义相符,请注意 蕴含 为假时, 为真,而 为假,同时 蕴含 为假时, 为真,而 为假,因此表达式 ( 蕴含 ) 和 ( 蕴含 ) 只有当 和 同时为真或同时为假时才为真。
将此定义与其他推理规则结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 从 蕴含 , 蕴含 推导出 当且仅当 .
- 如果假设不为 ,可以推导出 ,并且如果假设不为 ,可以推导出 ,那么推导出 当且仅当 。
- 从 , 当且仅当 推导出 。
- 从 , 当且仅当 推导出 。
因此,您可以像使用蕴涵一样使用等价关系,只是它双向有效,而证明等价关系与证明蕴涵相同,只是您需要双向进行。
- 命题 1: 或 当且仅当 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有了 或 意味着 或 ,如上一页的命题 1。通过交换字母 和 在命题中,我们得到 或 意味着 或 。因此,证明只是将这两个先前结果组合在一起的问题。
行 | 陈述 | 证明 |
---|---|---|
1 | 或 意味着 或 | 上一页的命题 1。 |
2 | 或 意味着 或 | 同样是上一页的命题 1。 |
3 | 或 当且仅当 或 | 来自 1 和 2 |
示例证明 #2
[edit | edit source]对于更复杂的示例,我们需要使用子证明。
- 命题 2: 或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我们要证明两个方向的蕴含,所以证明的结构看起来像这样
行 | 陈述 | 证明 |
---|---|---|
1 | 或 | 假设 |
(某些东西) | ||
n | ( 蕴含 ) 蕴含 | ? |
n+1 | ( 蕴含 ) 蕴含 | 假设 |
(某些东西) | ||
n+p | 或 | ? |
n+p+1 | 或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 从 1 和 n,n+1 和 n+p |
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将证明分解成可以单独处理的部分。在第一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证明一个蕴含,但这似乎比通常的做法更容易。在第二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证明一个析取,有两种方法可以做到。看起来更容易的方法是假设不是 并证明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几种证明方法,可能有些方法比其他方法更简单,但没有足够的经验来体会这一点,你可能需要使用试错法来找到最简单的方法。不过请记住,当你看到书本或文章中的证明时,作者可能在找到有效的证明之前尝试了很多失败的尝试,但你无法看到这些失败。
填充更多结构,我们有
行 | 陈述 | 证明 |
---|---|---|
1 | 或 | 假设 |
2 | 蕴含 | 假设 |
(某些东西) | ||
n−1 | ? | |
n | ( 蕴含 ) 蕴含 | 从 2 和 n−1 |
n+1 | ( 蕴含 ) 蕴含 | 假设 |
n+2 | 不是 | 假设 |
(某些东西) | ||
n+p−1 | ? | |
n+p | 或 | 从 n+2 和 n+p−1 |
n+p+1 | 或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 从 1 和 n,n+1 和 n+p |
(为了节省空间,我们同时构造证明的两半;通常你一次只做一半。)
在前半部分,我们需要证明 ,看起来最好的方法是使用反证法。在后半部分,我们已经从前面的页面获得了足够的结果来填补其余内容。像往常一样,我们鼓励你在查看最终结果之前尝试自己填补其余内容。通过不同的方法,你甚至可能找到比给出的证明更简单的证明。
行 | 陈述 | 证明 |
---|---|---|
1 | 或 | 假设 |
2 | 蕴含 | 假设 |
3 | 非 | 假设 |
4 | 从 1 和 3 | |
5 | 不是 | 从 2 和 3 |
6 | 从 4 和 5 | |
7 | 从 3 和 6 | |
8 | ( 蕴含 ) 蕴含 | 从 2 和 7 |
9 | ( 蕴含 ) 蕴含 | 假设 |
10 | 不是 | 假设 |
11 | 蕴含 | 关于间接证明页面的命题 8。 |
12 | 从 9 和 11 | |
13 | 或 | 从 10 和 12 |
14 | 或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 从 1 和 8,9 和 13 |
以散文形式,最好对语句进行标记,并清楚地标记正在证明哪个蕴含,以便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证明。
- 命题 2: 或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 Proof: We first prove that or implies (( implies ) implies ). Assume or . Now assume implies . We need to proof , so suppose not . Then by the first assumption and not by the second assumption. This is a contradiction so we have . Therefore ( implies ) implies . From the original assumption or it follows that ( implies ) implies , so we can conclude that or implies (( implies ) implies ).
- 现在我们证明 (( 蕴含 ) 蕴含 ) 蕴含 或 。假设 ( 蕴含 ) 蕴含 。现在假设非 。那么 蕴含 ,因此 ,所以 或 。
留给读者
[edit | edit source]我们现在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常用的推理规则,所以现在可以证明的语句并不缺乏。以下是一些之前结果的相对简单的扩展,一些需要一个或多个子证明,但由你来判断哪个是哪个。
- 命题 3: ( 或 ) 或 当且仅当 或 ( 或 )
- 命题 4: 且 当且仅当 且
- 命题 5: ( 且 ) 且 当且仅当 且 ( 且 )
- 命题 6: ( 且 ) 或 当且仅当 ( 或 ) 且 ( 或 )
- 命题 7: ( 或 ) 且 当且仅当 ( 且 ) 或 ( 且 ).
- 命题 8: ( 当且仅当 ) 蕴涵 ( 当且仅当 )
- 命题 9: ( 当且仅当 ) 且 ( 当且仅当 ) 蕴涵 ( 当且仅当 )
- 命题 10: 蕴涵 当且仅当 非 或
- 命题 11: 非 ( 蕴涵 ) 当且仅当 且 非
- 命题 11: 非 ( 或 ) 当且仅当 非 且 非
- 命题 12: 非 ( 且 ) 当且仅当 非 或 非
- 命题 13: ( 当且仅当 ) 蕴涵 ( 蕴涵 ) 当且仅当 ( 蕴涵 )
- 命题 14: ( 当且仅当 ) 蕴含 ( 蕴含 当且仅当 蕴含 )
- 命题 15: 当且仅当 非非
等价陈述组
[edit | edit source]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定理可能表明几个陈述的组彼此等价。例如,定理的陈述可能以以下形式:
- 定理: 以下是等价的
- 1. 陈述 1
- 2. 陈述 2
- 3. 陈述 3
- 4. 陈述 4
这意味着陈述 1 当且仅当陈述 2,陈述 1 当且仅当陈述 3,... 陈述 3 当且仅当陈述 4,共 6 种可能的变体。证明这种定理的通常方法是证明一个循环中的蕴含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您将证明:
- P1: 陈述 1 蕴含陈述 2
- P2: 陈述 2 蕴含陈述 3
- P3: 陈述 3 蕴含陈述 4
- P4: 陈述 4 蕴含陈述 1
这是非常有效的,因为通过证明仅仅四个蕴含关系,您实际上证明了四个陈述中的任意两个之间的所有 12 种可能的蕴含关系。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反复应用了以下公式:
- 命题 13: ( 蕴含 ) 并且 ( 蕴含 ) 蕴含 ( 蕴含 )
- 证明:(这是对先前结果的简单应用,留作练习。)
作为进一步的练习,证明以下结论:
- P1 并且 P2 并且 P3 并且 P4 蕴含(陈述 1 当且仅当陈述 3)
替换
[edit | edit source]当两个陈述在逻辑上等价时,它们具有相同的真值。因此,声称如果 等价于 并且 是包含 的表达式,则 等价于 ,其中 是通过用 替换 从 中获得的。
作为此应用方式的示例,我们从上面第 15 条推论得知 等价于非非 。然后,我们希望得出结论:
- 非非 蕴涵 或 ( 当且仅当 )
等价于
- 蕴涵 或 ( 当且仅当 )
无需进行单独的证明。
这是一个有效的结论,但证明它的工具属于数学逻辑的范畴,超出了本书的范围。然而,我们可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证明,一些示例表明了如何构建这些证明。如果表达式 仅涉及蕴涵和逻辑常数 ,那么我们可以重复应用上面第 13 和 14 条推论。
例如,如果 是
- 蕴涵 ( 蕴涵 )
那么我们可以证明
- 蕴涵 ( 蕴涵 )
等价于
- 蕴涵 (非非 蕴涵 )
如下所示
- 非非 等价于 (根据命题 15)
- 非非 蕴涵 等价于 蕴涵 (根据命题 13)
- 蕴涵 (非非 蕴涵 ) 等价于 蕴涵 ( 蕴涵 ) (根据命题 14)
对于涉及其他逻辑连接词的表达式,我们可以使用我们根据蕴涵给出的定义,将表达式转换为之前类型中的一个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