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证明与数学/逻辑原理/全称量词
我们已经介绍了量词的一般概念,尤其是全称量词。在继续下一个量词之前,我们将给出第一个量词的推理规则。
要证明以下形式的语句:
- 对于所有 ,
首先要求读者选择一个任意的常数 ,然后证明语句 。想法是,由于常数 是随机选择的,除了它是在论域中的对象之外没有其他假设,因此 的证明是有效的,无论 的选择是什么。因此,对于所有 , 为真。
请注意,对于一个蕴含的证明,读者被要求做一个假设,然后你作为证明者必须推导出一个结论。类似地,在全称量词的证明中,读者被要求做一些事情,即选择一个常数,然后你作为证明者必须推导出一个结论。所以我们将以类似于第一个蕴含推理规则陈述的方式陈述推理规则。
- 如果通过选择 作为任意常数可以推导出 ,那么推断
- 对于所有 ,
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将使全称量词证明的结构为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选择 | 任意常数 |
(某些内容) | ||
n | ? | |
n+1 | 对于所有 , | 来自 1 和 n |
缩进用于显示字母 a 在第 1 行中引入,在第 1 行到第 n 行之外没有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逻辑书籍遵循不同的约定。这条规则通常被陈述为
- 从 推断
- 对于所有,。
其中 是 中的自由变量,并且受到 在证明中其他地方出现的限制。这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推理形式,但这不是数学环境中通常编写证明的方式。一方面,表达式,由于它具有一个自由变量,实际上是一个谓词,而不是一个语句。但在数学中,除了偶尔的命令(例如“假设...”)之外,证明只包含语句。该规则还要求区分绑定变量和自由变量。但我们正在避免这种区别,而是关注语句和谓词之间的差异。)
示例证明 #1
[edit | edit source]我们使用上面的推理规则来证明
- 命题 1:对于所有,( 蕴含 )。
首先,像上面一样列出证明的结构。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选择 | 任意常数 |
(某些内容) | ||
n | 蕴含 | ? |
n+1 | 对于所有,( 蕴含 ) | 来自 1 和 n |
现在的任务是证明 蕴含 ,但 是一个语句,所以我们可以应用之前证明的命题
- 蕴含 。
因此,证明可以完成为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选择 | 任意常数 |
2 | 蕴含 | 命题 1 关于 蕴含的直接证明. |
3 | 对于所有,( 蕴含 ) | 由 1 和 2 |
用散文形式,这变成
- 命题 1:对于所有,( 蕴含 )。
- 证明: 设 为任意值。然后 蕴含 由命题 1 关于 蕴含的直接证明 推出。因此 蕴含 对所有 成立。
使用一个全称量词
[edit | edit source]使用全称量词的规则相对简单。
- 如果 是一个常数,那么由
- 对于所有 ,
- 推导出
- .
基本上,这意味着如果 对所有 成立,那么它对 的特定值 成立。请注意,只有当 在当前范围内定义时,此规则才有效。
示例证明 #2
[edit | edit source]我们现在拥有了证明涉及全称量词的语句所需的所有推理规则,所以让我们通过另一个例子来运用它们。经典的三段论
- 所有人都是凡人。
-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 因此苏格拉底是凡人。
可以用我们的符号表示为
- 对所有 , ( 蕴含 ).
- 因此
其中 是谓词 是一个人, 是谓词 ,而 是常量苏格拉底。这应该是一个三段论,换句话说,结论应该对任何 、 和 有效,只要前两个陈述有效。这相当于
- 命题 2: 对于所有 ,( 蕴含 ) 并且 蕴含
这是一个蕴含,所以从直接证明的标准概要开始。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对于所有 ,( 蕴含 ) 并且 | 假设 |
(某些内容) | ||
n | ? | |
n+1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以及 意味着 | 来自 1 和 n |
最好将“以及”分开成独立的语句。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对于所有 ,( 蕴含 ) 并且 | 假设 |
2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 从 1 |
3 | 从 1 | |
(某些内容) | ||
n | ? | |
n+1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以及 意味着 | 来自 1 和 n |
我们有 并需要推导出 ,因此类似 意味着 的东西会起作用。但我们可以通过将 s 应用于全称量词来得到它。填充细节给出
行 | 语句 | 证明 |
---|---|---|
1 | 对于所有 ,( 蕴含 ) 并且 | 假设 |
2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 从 1 |
3 | 从 1 | |
4 | 意味着 | 从 2 |
5 | 从 2 和 4 | |
6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以及 意味着 | 从 1 和 5 |
翻译范畴命题
[edit | edit source]历史上,逻辑处理的是范畴命题;这些命题以特定方式将两个谓词联系起来。有四种类型
- 所有 P 都是 Q。
- 没有 P 是 Q。
- 有些 P 是 Q。
- 有些 P 不是 Q。
第一种类型,我们在上一节中已经见过,变成
- 对于所有,( 意味着 )。
在我们的符号中。第二种类型可以改写为
- 所有 P 都不是 Q。
所以在我们的符号中它变成了
- 对于所有 ,( 意味着不 )。
注意,我们从命题逻辑中得到
- 意味着不 当且仅当 意味着不 。
我们留作练习来证明
- 没有 P 是 Q 当且仅当没有 Q 是 P。
现在想想第一种类型
- 所有 P 都是 Q。
是假的意味着什么。需要有一个既是 P 又不是 Q 的对象。换句话说,第四种类型的语句
- 有些 P 不是 Q。
必须为真。另一方面,如果
- 有些 P 不是 Q。
是假的,那么没有 P 不是 Q,换句话说,
- 所有 P 都是 Q。
所以第四个语句
- 有些 P 不是 Q。
可以翻译为
- 不(所有 P 都是 Q)。
或者
- 不(对于所有 ,( 意味着 ))。
同样,第三个语句
- 有些 P 是 Q。
可以翻译为
- 不(没有 P 是 Q)。
或者
- 不(对于所有 ,( 意味着不 ))。
我们将在下一页介绍另一个量词,这将使这些表达式更容易处理。同时,我们留作练习将两个范畴三段论
- 所有 P 都是 Q。
- 所有 Q 都是 R。
- 因此所有 P 都是 R。
和
- 所有 P 都是 Q。
- 没有 R 是 Q。
- 因此没有 P 是 R。
翻译成我们的符号,并使用我们迄今为止给出的推理规则来证明它们。
您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们试图将范畴命题翻译成我们的符号的结果,既比原来的命题冗长,也不像自然语言那么自然。因此您可能会想知道,我们的符号有什么优势。一个优势是,我们的符号足以表达所有数学语句,而范畴命题本身过于限制。其次,范畴三段论并没有涵盖证明定理所需的所有有效推理形式。考虑
- 所有三角形和矩形都是直线图形。
- 所有正方形都是所有边相等的矩形。
- 因此所有正方形都是直线图形。
这似乎是一个有效的三段论,但由于前提都包含三个谓词而不是两个,所以它不是范畴三段论之一。此外,范畴命题只处理谓词,而不处理关系,而只用谓词进行数学运算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