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中的模型和理论/活动理论与文化制品
活动理论作为描述通过计算界面进行社会调解的概念,无疑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想法。
活动理论并不将用户视为系统中无名的“实体”,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复杂的用户,其先前的经验、模型、背景和工具共同作用,为其利用特定工具完成操作提供可能性和限制。这意味着文化背景、过往工作、语言流利程度等因素在用户发展及其在接触工具或系统时成功或失败中都非常重要。
活动理论将活动视为个人或群体为了获得预期结果而对文化中的某种制品进行修改,而这种修改通常通过使用工具来实现,无论是抗议、锤子、软件程序、营销图形,还是任何被提供或共谋作为手段的东西(手段的共谋也可以被视为活动理论的机会,因为群体或个人利用他们之前体验和使用过的方法、工具和模型来考虑在他们最新的修改尝试中什么最有效)。
维基教科书无疑可以被视为一种文化制品,因为编辑用户努力根据他们的背景和理解与其他用户分享他们的知识和见解,以帮助启发和丰富其他用户的知识和心理模型,同时将他们的理解作为其他用户错综复杂编织的知识体系的一部分进行保存,以供历史和参考需要。
维基教科书编辑用户界面,包括编辑器和与之相关的“编码”,可以被视为用户必须发展经验的工具,以便使用这种制品获得预期结果。正如卡罗尔的文章所述,导致维基教科书编辑工具模型开发的历史模型帮助“结晶”了用户对工具使用的概念,但也可以通过将其限制为其所基于的模型及其所缺乏的东西的思想来限制它。
例如,编辑器可能是基于像微软 Word 这样的文字处理文档,而这些文档又是基于传统的写作、印刷和打字需求,这些需求又是基于现代语言的早期基础以及我们用来传达意义的工具。随着每个工具在历史链中不断发展,后代从祖先的缺点中发展而来,但也受到原始模型提供的理解和经验的限制。
这意味着用户使用维基教科书编辑器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对编辑器中基于其构建的模型(文字处理界面、以有意义的方式用语言传达知识等)“结晶”的根深蒂固的模型的理解,以及他们的经验如何发展以解释维基教科书工具中的差异,并重新评估他们对维基教科书的模型(在维基教科书中创建标题和子标题所需的特定代码等)。
活动理论还解释了工具模型的增长或失败的可能性,这不仅取决于它对历史制品的模拟和扩展,还取决于工具如何融入或体现文化标准和需求。例如,如果维基教科书编辑器的设计方式与另一个国家可能使用的文字处理软件不同,那么根据活动理论,我们很容易理解该工具存在缺陷,因为它没有考虑到其用户的历史和文化需求。
在这方面,活动理论非常适合描述维基教科书的概念,即用户与其他用户分享 - 通常,用户的个性或背景可能会影响他们觉得可以舒适地分享哪些信息或他们如何分享和展示这些信息(那些经常写作、说话或领导的人可能会更全面或更详细地分享;那些充满激情的人可能会在一个非常狭窄的主题上生动地写作;等等)。由于维基教科书是公开协作的,用户可以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相关联,以他们感兴趣的方式,只要它是可理解的和相关的。这允许用户自由利用该工具来实现任何涉及与他人分享信息的成果,只要他们希望以在线、基于文本的方式这样做,并且该工具的界面不会限制他们试图实现的需求(如果确实如此,活动理论可能会推测我们如何改进该工具以减少这些限制,但保留下一代后裔中的历史知识)。
由于该工具具有通用性,可以适应用户的需求、背景和愿望,活动理论认为,维基教科书可以随着用户选择将其用于与其他用户分享和构建相关的信息制品而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Carroll, J. M. (2003). HCI Models, Theories, and Frameworks.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