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人机交互中的模型与理论/对创新扩散模型的批判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创新扩散理论在解释现象方面阐述得很好,并且被广泛使用。但是,我认为有几个因素,在我看来,降低了该模型在预测创新扩散方面的效力,因此使其更难融入现实生活环境中。

首先,该模型定义了扩散研究中的一组变量,包括环境因素和采用者的特征,这些特征解释了它们对行为者采用创新的决定的影响。但是,它没有指定用于识别在特定条件下哪些因素会主导其他因素的措施。例如,政治局势是否会超越创新者的个人特征?在组织网络中的扩散影响的哪些渠道作为组织文化的因变量最有效?在传统的组织文化中,垂直影响(信息从上层流向下层员工)是否比水平影响(跨组织上层之间的信息流)更有效率?

在“对扩散模型的展望和回顾”论文中,罗杰斯写道,旧金山“停止艾滋病”项目的成功无法在其他城市复制,因为环境条件不同。了解与新因素相关的哪些扩散方法应该改变将非常有帮助。

其次,该模型没有试图解释扩散的S曲线的性质。哪些因素会影响扩散曲线的长度和幅度(假设现象相同)?什么时候是明确的终端条件?使用旧金山艾滋病预防项目的相同例子,我想知道什么时候认为艾滋病的传播结束,什么时候艾滋病感染人数从 8000(1983 年)下降到 650(1987 年)?到 250(2000 年)?是什么决定了结束条件,是扩散创新的无效性还是人口的饱和?

如果解决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该模型在预测未来创新扩散的成功和计划方面会更有用。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