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分子模拟/诱导极化

来自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在孤立状态下,原子具有球形电荷分布,没有偶极矩(顶部)。外加电场()将电子密度推向电场方向,在原子的一侧产生电荷耗尽(),并在另一侧增加电荷()。这产生了诱导偶极矩。

当分子暴露于电场ɛ时,电子密度会偏离原子核。由于电子密度的非对称分布,因此会产生偶极矩。产生的诱导分子偶极矩与电场强度(ɛ)以及分子的极化率α成正比。

极化率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非极性原子和分子与其他带电物质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极化率与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关。

极化率的单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诱导极化的量纲分析。

为方便起见,我们令

极化率的单位是体积,大致对应于分子体积。较大的极化率对应于“软”的电子密度云,很容易被电场扭曲。

分子间相互作用中的极化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当我们考虑电荷(Q)对距离r处的中性原子产生的影响时,会产生一个诱导偶极矩

其中静电力定义为

电荷诱导偶极静电力可以用之间的静电力减去之间的力来近似。

由于点电荷Q距离r处的电场

求导




因此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该力关于r积分得到分子间势能


示意图显示了:(i) 两个中性原子在 (ii) 一个原子的电子密度(左侧)自发极化形成瞬时偶极矩时,如何产生吸引性的静电相互作用。(iii) 这会极化附近的原子。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