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专业/欧文·贾尼斯与群体思维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一种思维模式,人们在深深地融入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时会采用这种模式,当成员追求一致性的努力压倒了他们对现实地评估替代行动方案的动机。[1]

—群体思维的定义,由群体思维的主要研究者欧文·贾尼斯给出

群体思维 是一种现象,当一个有凝聚力的群体成员担心在决策时快速达成一致,而不去批判性地分析和评估想法时就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个词是由 威廉·H·怀特 在1952年创造的,并且由 欧文·贾尼斯 进行过广泛的研究。贾尼斯分析了许多外交政策灾难,例如 日本偷袭珍珠港 猪湾事件,并发现群体凝聚力是造成这些灾难的原因。

群体思维的原因和症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欧文·贾尼斯确定了一些会导致群体思维出现的群体属性

  1. 指令式和促进式领导
  2. 群体的凝聚力
  3. 群体与外界隔绝
  4. 缺乏系统的决策程序[2]

群体思维包含一些症状,这些症状通常会导致糟糕的决策

  1. 无敌的幻觉
  2. 一致性的幻觉
  3. 对警告的合理化
  4. 对反对群体的人和 揭发者 的不容忍
  5. 对偏离群体共识的想法进行自我审查
  6. 对群体道德的完全信任

群体思维的案例研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些案例研究突出了认识和避免群体思维作为一名专业工程师的重要性。

挑战者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挑战者号 于1986年1月28日发射时发生爆炸事故。事故原因归咎于固体燃料助推器上的一个有缺陷的O型圈,该O型圈在寒冷的天气中失效。包括一位本应成为第一位 太空教师 的女性在内的所有七名机组人员都在事故中丧生。

从贾尼斯的角度来看,群体思维是造成挑战者号灾难的原因,特别是凝聚力、指令式领导和群体隔绝。这个案例表现出群体思维的许多症状:发射团队成员对工程师的警告进行了合理化,他们根据以往的成功产生了无敌的幻觉,而且管理人员贬低了工程师,认为他们总是戴着“工程师帽子”,并将他们归类为无知的人。

珍珠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珍珠港 表现出群体思维的两种症状:无敌的幻觉造成了过度的乐观和鼓励冒险,以及对可能挑战群体假设的警告的合理化。美国人无视日本在宣战前发动残酷攻击的倾向。[3] 事实上,美国政府低估了日本的意图,并在1940年一直向日本运送废铁、石油和其他原材料。[3] 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九年, 弗兰克·赫尔曼·斯科菲尔德上将 预计了来自太平洋对夏威夷的可能攻击。军方证实了他的理论,即来自太平洋的飞机攻击将无法被探测到,并将对港口造成严重破坏。尽管有这些结果,军方拒绝重新评估他们的防御措施。

猪湾事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猪湾事件 是1961年大约1400名经过美国训练的古巴流亡者对古巴的袭击。当大约20,000名古巴士兵在三天内结束袭击时,这次入侵彻底失败了。欧文·贾尼斯将这次灾难的原因归咎于群体思维。

贾尼斯将猪湾事件中群体思维的原因归咎于凝聚力、保密、偏见式领导和缺乏批判性方法论[1]。一个群体会根据另一个群体做出的决策——这促成了凝聚力——因为许多人认为,一个好的总统任期开始比决策本身更重要。猪湾事件旨在成为一次突然袭击,因此在几乎没有外界交流的情况下举行了秘密会议。 肯尼迪 在会议上的出现激发了偏见式领导,因为没有人想质疑他的言论。最后,他们缺乏系统的决策程序。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顾问们产生无敌的幻觉、一致性的幻觉以及压制个人怀疑的现象。

古巴导弹危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欧文·贾尼斯用 古巴导弹危机 来对比猪湾事件的灾难。古巴导弹危机是一场持续了13天的外交危机,美国在这场危机中努力阻止苏联导弹在古巴部署。

在目睹了他的政府在猪湾事件中的失败后, 肯尼迪 对他的办公室决策方式做出了重大改变。

  1. 顾问们被要求参与讨论,不仅作为具有狭窄职责的代表,而且要准备批判性地思考政策的各个方面。
  2. 会议更加开放,也更加非正式。经常邀请嘉宾,并明确要求他们表达详细的意见。
  3. 与总是以完整的执行委员会形式开会不同,会议由包含白宫工作人员的各个小组组成。
  4. 肯尼迪经常选择不参加会议,这样他不会影响小组成员的意见。

这些改变极大地改善了肯尼迪政府的决策过程,并使他们能够成功协商撤除导弹。当贾尼斯评估新的决策过程时,他确定没有发现群体思维的任何症状。

宗教是“一群人或派别普遍认同的特定基本信念和习俗”,[4]。它是一种群体信仰体系,包含有组织的行为和仪式。指令性领导是许多宗教的基本组成部分,成员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的同质性是宗教的内在属性,[5]这两者都是群体思维的原因。

詹尼斯关于群体思维的症状在宗教中的体现
[edit | edit source]

对群体道德的毫无疑问的信仰,导致成员忽视其行为的后果: 正如查尔斯·塞伦古特所说,“世界宗教的历史和经文讲述了暴力和战争的故事,就像它们谈论和平与爱一样。”[6] 这在 1063 年得到证明,当时亚历山大二世教皇授予十字军战士教皇旗帜和赦免权。 [7]

将反对群体的人妖魔化,称其为弱者、邪恶、偏见、恶意、无能或愚蠢:穆斯林和基督教徒使用“异教徒”一词来辱骂不同信仰的人。[4]

对任何质疑群体的人施加直接的顺从压力,以“不忠”为借口: 巴哈伊教的成员必须避开被宣布为“违反盟约者”并被逐出宗教的人[8]; 犹太社区可以宣布对成员进行 切尔姆,即将一个人排除在社区之外,尽管自启蒙运动以来,这种情况很少发生。

思想卫士,他们是自封的成员,保护群体不受异议信息的侵害: 1925 年的 巴特勒法是田纳西州的一项法律,禁止公立学校教师否认圣经 创造论,这禁止教授进化论和其他关于人类起源的理论。 [9]

研究发现和实验室测试

[edit | edit source]
人们可能会质疑使用群体思维进行研究的效用。

—— Henningsen、Henningsen、Eden 和 Cruz [10]

根据克拉克·麦考利的观点[5],群体思维的产生是由于指令性领导、成员的同质背景和意识形态,以及群体与外部信息和分析来源的隔离。群体思维的概念已被研究人员广泛研究和挑战。

詹尼斯在他的著作中认为,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思维最重要的先决条件[1]。基于实验室研究,许多研究人员,如穆伦、安东尼、萨拉斯和德里斯凯尔[11],发现凝聚力与群体思维症状之间假定的关系很弱或没有支持。埃瑟[2]、麦考利[5]和泰特洛克[12]也发现,群体凝聚力并不能预测群体思维。霍格[13]认为,凝聚力不是群体思维的原因,因为人们无法区分凝聚力、友谊或社交吸引力。

在一项关于凝聚力、领导力、支配力、问责制和威胁等变量的研究中,只有两个变量被证实是群体思维症状的原因[14]。研究发现,孤立的群体往往会考虑更少的备选方案,而拥有指令性领导的群体使用更少的信息[15]

防止群体思维

[edit | edit source]

詹尼斯在完成他的案例研究后,提出了一些防止群体思维的技术[1]。意识到群体思维的原因和症状有助于群体成员限制其负面影响。

  1. 小组负责人应为每个成员分配“批判性评估者”的角色,并鼓励提出异议和批评。
  2. 小组负责人必须使用公正的陈述来描述问题,以避免偏袒。
  3. 组织应设立几个独立的小组来解决每个问题。
  4. 小组应定期分成不同领导人的小组,讨论想法,然后重新组合以解决问题。
  5. 每个小组成员应在小组会议之外与值得信赖的同事讨论问题。
  6. 每次会议,一位或多位合格的外部专家应参加会议,并挑战小组成员的想法。
  7. 每次会议,应指定一名成员担任 辩护律师的角色。
  8. 小组应分析所有相关方的所有可能意图。
  9. 在达成初步共识后,每个成员应清晰地表达他们对决定的所有剩余疑虑。


詹尼斯的预防建议是基于他的经验和观察,但没有得到科学验证。虽然他的建议是有道理的,但它们还没有得到科学证明。总的来说,关于群体思维的实际应用的研究少得惊人。 [16] 在关于群体思维的有限的实际研究中,哈特建议在预防措施列表中添加“群体问责制”[17]。防止群体思维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积极的决策结果,因此,即使超越了防止群体思维,以下建议也很有价值。

  1. 制定失败时的应急计划
  2. 让决策小组对其决定负责[18]

备注

[edit | edit source]

群体决策或凝聚力并不总是坏事。 集体智慧或群体智慧是指个人和群体共享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和冲突。只要群体不陷入群体思维的陷阱,群体的凝聚力是有用的,尤其是在军队的决策过程中。

以下案例推荐用于进一步研究

  • 朝鲜
  • 水门事件
  • 马歇尔计划
  • 北方岩
  • 越南战争

相关词汇

  • 阿比林悖论
  • 从众效应
  • 集体行为
  • 社区强化
  • 群体极化
  • 群体服务偏差
  • 羊群效应
  • 沉默螺旋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1. a b c d Janis, Irving L. Victims of Groupthink.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972.
  2. a b Esser, James K. (1998). Alive and well after 25 years: A review of Groupthink research.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Vol 73. pp. 116-141.
  3. a b Walsh, H. (1989). Groupthink (pp. 16). Hartland Publications.
  4. a b (2011) Dictionary.com. http://dictionary.reference.com/
  5. a b c McCauley, C. (1989). The nature of social influence in groupthink: Compliance and internaliz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250–260.
  6. Selengut, Charles (2008-04-28). Sacred fury: understanding religious violence. p. 1. ISBN 9780742560840. http://books.google.com/?id=mOqtEkGlq0cC&pg=PR7&dq=%22sectarian+violence%22+%22religious+violence%22#v=onepage&q=%22sectarian%20violence%22%20%22religious%20violence%22&f=false.
  7. Handy, R., Lotz, D., Norris, R.,Walker, W. (1918). A Histo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 (4th ed.), pp. 347. New York City: Scribner. Retrieved April 24, 2011, from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bFw8PtQhpVoC&pg=PA347&lpg=PA347&dq=pope+alexander+ii+indulgences&source=bl&ots=JfFG5REnDu&sig=cIs8iixL8ijVxPHQB3QsPfgpnqw&hl=en&ei=qXC0Td-VN8K5tgfO5-zpDg&sa=X&oi=book_result&ct=result&resnum=2&ved=0CCEQ6AEwAQ#v=onepage&q=pope%20alexander%20ii%20indulgences&f=false
  8. Abdu'l-Bahá. (1992). The Will And Testament of ‘Abdu’l-Bahá. Mona Vale: Bahá'í Publications Australia. Retrieved April 26, 2011 from http://reference.bahai.org/en/t/ab/WT/
  9. 摩尔,R. (2002)。法庭上的进化:参考指南(第 117 页)。圣巴巴拉:ABC-CLIO。
  10. 亨宁森,D. D.,亨宁森,M. L. M.,伊甸园,J. 和克鲁兹,M. G. (2006)。检查群体思维症状和事后意义构建。小型团体研究,37,36-64。
  11. 穆伦,B.,安东尼,T.,萨拉斯,E. 和德里克塞尔,J. E. (1994)。群体凝聚力和决策质量:群体思维假设检验的整合。小型团体研究,25,189-204。
  12. 泰特洛克,P. E.,彼得森,R. S.,麦圭尔,C.,张,S. 和费尔德,P. (1992)。评估政治群体动态:对群体思维模型的检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63,403-425。
  13. 霍格,M.,海恩斯,S. 1998。 “友谊和群体认同:从新的角度看凝聚力在群体思维中的作用”。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第 28 卷。第 323-341 页。
  14. 朴,W. (2000)。对群体思维模型变量之间关系的综合实证研究。组织行为学杂志,21,873-887
  15. 弗劳尔斯,M. L. (1977)。对贾尼斯群体思维假设的一些推论的实验室检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35,888-896。
  16. 罗斯 (2011)。关于群体思维理论的不同观点。新兴领导力之旅,第 4 卷,第 1 期,2011 年,第 37- 57 页。
  17. 穆罕默德,A. A. 和维贝,F. A. (1996)。迈向群体思维的过程理论。小型团体研究,27(3),416-430。
  18. 哈特,P. (1998)。重新审视防止群体思维:评估和改革政府中的群体。组织行为与人类决策过程,73,306-326。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