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专业/狄尔伯特的原则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在任何等级制度中,每个员工都倾向于上升到其不称职的水平。"
-劳伦斯·J·彼得和雷蒙德·赫尔,《彼得原理:为什么事情总是出错》[1]

"狄尔伯特原则的基本概念是,最无效的员工被系统地调动到他们能造成最少损害的地方:管理层。"
-斯科特·亚当斯,《狄尔伯特原则》[2]

据斯科特·亚当斯说,工作场所曾经遵循彼得原理,这发生在 1980 年代。然而,近年来,彼得原理让位于狄尔伯特原则。在彼得原理下,管理者做出错误的决定,但至少这些决定是基于多年的经验而做出的明智决定。然而,在狄尔伯特原则中,员工在无法胜任其他任何工作时会被提升到管理层。这样他们就能对公司造成最小的伤害。 [2]

狄尔伯特,一个以讽刺办公室生活而闻名的漫画,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狄尔伯特原则。"狄尔伯特出现在 70 个国家/地区的 2,000 家报纸上,使其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连载漫画之一……狄尔伯特的网站 dilbert.com 是第一个在 1995 年上线的连载漫画,也是互联网上阅读量最大的连载漫画。"[3]

斯科特·亚当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斯科特·亚当斯"曾做过……许多屈辱且低薪的工作,包括出纳员(曾被抢劫两次)、计算机程序员、财务分析师、产品经理和商业贷款员,仅举几例。"亚当斯描述他在太平洋贝尔的工作:"我的名片上写着‘工程师’,但我从未受过工程师培训。从 1989 年到 1995 年,我在做日常工作的同时,在清晨、晚上和周末创作狄尔伯特漫画。"狄尔伯特中的许多角色都是根据亚当斯的同事们而创作的。在狄尔伯特网站的“关于”页面上,他写道:"狄尔伯特是我多年来同事们的集合体。他是我涂鸦中的主角。我开始用他来制作商业演示文稿,并得到了很好的反响。"[3]

亚当斯,一位认证的催眠师,将催眠原则应用于他的漫画。在他的博客中,亚当斯写道:"例如,狄尔伯特的创作使用了我在催眠中学习的技巧。狄尔伯特没有姓氏,老板没有名字,公司没有名字,城镇也没有名字,这是因为我的催眠训练。我移除了所有能够明显阻碍人们想象狄尔伯特在你公司工作的事物的障碍。这似乎很有效。" [4]换句话说,当人们阅读狄尔伯特时,亚当斯的意图是让他们能够在漫画中看到自己。

办公室角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狄尔伯特中的每个角色都是一名专业人士,因为他们都因其工作而获得报酬。然而,读者可能会注意到,“专业”可以从多种角度来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一些狄尔伯特角色比其他角色更“专业”。他们都生活在狄尔伯特原则的支配下。

尖头老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尖头老板是狄尔伯特原则的完美体现——他被提拔到了管理层,在这里他能够对公司造成最小的伤害。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不能压制或误导他的员工。在一个又一个漫画中,他要求员工撒谎[5],隐瞒真相[6],并且阻止他们寻求额外的培训[7]。他通过摧毁员工的士气,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工作效率。他的所有员工,也就是漫画中的其他角色,都以他们自己独特的方式应对这种士气低落的问题。

阿索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另一个经常出现的角色是来自印度理工学院[8]阿索克,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工程实习生。他非常容易上当[9],并且怀有理想主义。亚当斯通过一个为期一周的传奇故事[10]来玩弄后一种品质,在这个故事中,阿索克试图阻止危险产品上市。这个系列让人联想到罗德尼·罗查的例子,他未能联系高级管理层,而这最终导致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致命安全缺陷。与罗查形成对比的是,阿索克确实联系了高级管理层,但由于管理层遵循狄尔伯特原则,所以回应是“数百人会死……blah, blah, blah……随便。将消息转发给那个尖头家伙。”[11]。虽然阿索克采取了罗德尼·罗查没有采取的主动行动,但结果是一样的:安全缺陷没有得到纠正。即使是尽心尽力的员工尽其所能来保护客户安全,也无法克服狄尔伯特式管理带来的障碍。阿索克体现了真正“专业人士”的所有品质,但他无法与尖头老板抗衡。

在某种程度上,沃利是阿索克的对立面。他厌倦了[12],并且懒惰[13],这是他在那些遵循狄尔伯特原则的经理手下长期担任工程师的结果。为了转移人们对他自己生产力不足的注意力,他破坏了其他员工努力成为有用贡献者的尝试。他甚至策划阴谋,让其他员工因为他们没有做的事情而看起来很糟糕[14]。简而言之,沃利对多年毫无用处的管理的回应是放弃,只求过得去。他来上班是为了领工资,但他对自己的工作没有丝毫乐趣。在诚实和尊重他应该做的工作方面,他完全不专业。

狄尔伯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Dilbert,漫画的主角,是最突出的工程师角色。他通过放弃主动性来应对尖头经理的糟糕管理[15]。他严格按照指示行事,并且已经认命于即使按照管理层的指示,他也注定会失败[16]。他在大多数互动中都带着讽刺,但似乎与同事相处融洽。Dilbert 维护着其他员工的尊重。然而,他的工作因为他的冷漠而受到影响,因为他从未努力追求工程上的卓越。Dilbert 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同事方面是一个专业人士,但他因为不再像沃利那样关心自己工作质量而跌跌撞撞。

Dilbert 在工作场所的无助感也以一种更微妙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漫画中,他总是被描绘成没有嘴巴。这可能是亚当斯用来象征 Dilbert 无法真正与任何能帮助他实现职业目标的人(换句话说,管理层)进行沟通的方式。

在研究中

[edit | edit source]

彼得原理和狄尔伯特原理在学术文献中都受到质疑。Doherty(2010 年)发现漫画和卡通在“一个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世界,一个漫画家和观众都理解的世界”中最有效[17]。Doherty 将 Dilbert 定义为讽刺,她断言讽刺只关注主题的负面方面;Dilbert 只关注办公室工作的负面方面,忽略了任何可能存在的正面方面。假设 Dilbert 是一种讽刺,那么这部漫画不应该被视为关于办公室行为的有效资源,而仅仅是对其的一种夸大。Lamons (1996) 同意将 Dilbert 评估为对真实办公室的夸张描述,但承认亚当斯在夸张中埋藏了有效的讯息[18]

Fairburn (2001) 调查了彼得原理存在的原因,揭示了其根本矛盾——为什么要将一个人从他们表现良好的职位晋升到他们可能不擅长胜任的职位?他发现,在工作场所,对员工来说,“首先产生良好的绩效并非其最佳利益”,而是“在进行绩效评估时有效地影响经理”[19]。这是一种扭曲的、颠倒的系统,与通过提供晋升来鼓励员工努力工作的目标背道而驰。这就是沃利对待尖头经理的方式,他始终表现出价值,同时勤勉地不做任何工作。因此,就沃利的行为而言,Dilbert 是扎根于真实工作场所的。

狄尔伯特式的工作场所

[edit | edit source]

斯科特·亚当斯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来自员工的电子邮件,抱怨他们无能的经理,而漫画的在线评论区则充满了证实漫画主题的故事。这些电子邮件为亚当斯提供了足够多的素材,供他在漫画中使用。在某种程度上,他的漫画为在企业界工作的员工的沮丧生活提供了非常真实的洞察。一封示例电子邮件指出,“一位副总裁坚持要求公司的新款电池供电产品配备指示电源关闭时亮起的指示灯”。这是亚当斯最喜欢的例子之一,也是他许多漫画的灵感来源。亚当斯认为,他笔下的人物对无能管理层的反应,与现实生活中员工的反应相当。[20]

Reddit 上的一篇帖子表明,狄尔伯特式的情况发生在亚当斯创作范围之外。用户 RamsesThePigeon 评论道,“不要质疑董事会”,描述了一个极其复杂、有缺陷的系统,员工不允许质疑——即使它会导致盗窃。这位评论者描述了老板对他改进系统建议的回应:“他们尝试过用[他]的方式,但它太复杂了。”评论中描述的工作场所完全是狄尔伯特式,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半高隔间”。[21] 很容易看出与狄尔伯特的尖头经理之间的平行关系。这位评论者在发泄他被逼迫感到自己像阿索克一样的愤怒,因为想修复他描述的如此糟糕的系统。

虽然人们很容易认同这种工作场所,但这并不一定是普遍现象。Borowski (1998) 指出马尔登米尔斯的首席执行官亚伦·费尔斯泰因是一个非尖头经理的例子。[22] 当工厂被烧毁时,费尔斯泰因并没有采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精明的做法,利用这个机会在更便宜的地方重新开始,而是确保在重建期间支付所有员工的工资,并重新雇用他们所有人。[23] 这与亚当斯的尖头经理形成鲜明对比,尖头经理可能会故意烧毁他的大楼,如果这样做可以盈利的话。费尔斯泰因在媒体上受到赞扬,甚至还得到了克林顿总统的亲自祝贺。[24]

从狄尔伯特中吸取的教训

[edit | edit source]

虽然狄尔伯特可能并非现代工作场所各个方面的准确表现,但狄尔伯特原理揭示了职业道德和办公室伦理之间的关系。根据狄尔伯特,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 Reddit 用户为例,很容易看出,任何员工,尤其是在糟糕的管理的影响下,有时都会觉得自己像狄尔伯特角色。狄尔伯特之所以显得如此贴切,是因为员工能够认同斯科特·亚当斯创造的情节和角色。

然而,正如马尔登米尔斯事件所表明的那样,并非所有工作场所都遵循狄尔伯特原理。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人士意味着抵制完全成为狄尔伯特、沃利、阿索克,尤其是尖头经理的冲动。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references>

  1. "Peter, L., & Hull, R. (2011). The peter principle: Why things always go wrong.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2. a b [http://www.amazon.com/Dilbert-Principle-Cubicles-Eye- Management-Afflictions/dp/0887308589 "Adams, S. (1997). The dilbert principle. New York, NY: HarperCollins"]. {{cite web}}: Check |url= value (help); line feed character in |url= at position 54 (help) Invalid <ref> tag; name "The Dilbert Principle" defined multiple times with different content
  3. a b "Adams, S. (2013). About dilbe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dilbert.com/about/". {{cite web}}: External link in |title= (help)
  4. "Adams, S. (2007, July 07). Hypnosis. Retrieved from http://dilbertblog.typepad.com/". {{cite web}}: External link in |title= (help)
  5. Adams, S. Dilbert comic strip on 1 August 2003, 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3-08-01
  6. Adams, S. Dilbert comic strip on 9 June 1999, 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1999-06-09
  7. 亚当斯,S. 2009 年 11 月 16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9-11-16
  8. 亚当斯,S. 2003 年 9 月 16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3-09-16
  9. 亚当斯,S. 2005 年 4 月 13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5-04-13
  10. 亚当斯,S. 2004 年 1 月 27 日至 31 日的《呆伯特》漫画,从 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4-01-27 开始
  11. 亚当斯,S. 2004 年 1 月 29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4-01-29
  12. 亚当斯,S. 2011 年 11 月 16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11-11-16/
  13. 亚当斯,S. 2004 年 1 月 5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4-01-05/
  14. 亚当斯,S. 2005 年 12 月 30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05-12-30/
  15. 亚当斯,S. 2013 年 2 月 1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13-02-01/
  16. 亚当斯,S. 2013 年 1 月 23 日的《呆伯特》漫画,http://dilbert.com/strips/comic/2013-01-23/
  17. Doherty, E. M. (2010). "撇开玩笑,从《呆伯特》漫画中了解员工尊严:漫画艺术在理解雇主-员工关系中的价值" (PDF). 管理探究杂志. 20 (286). doi:10.1177/1056492610386114.
  18. "'呆伯特'很搞笑,但不是真实的".
  19. Fairburn, J. A., & Malcomson, J. M. (2001). "绩效、晋升和彼得原理". 经济研究评论. 68: 45–66.{{cite journal}}: CS1 maint: multiple names: authors list (link)
  20. "亚当斯,S. (1997). 呆伯特原则. 纽约,纽约:HarperCollins. 检索自 http://users.rcn.com/". {{cite web}}: External link in |title= (help)
  21. "RamsesThePigeon (2013). 对 Reddit 帖子的评论".
  22. "Borowski, P. J. (1998). 管理者-员工关系:受康德的绝对命令还是呆伯特的商业原则指引。商业伦理杂志,17(15), 1623-1632".
  23. Ryan, Michael. “他们称他们的老板为英雄,”游行杂志,1996 年 9 月 8 日。
  24. "Weinbach, Mendel. “他们称他们的老板为英雄。” Ohr Somayach,2005".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