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专业/GE 三人组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格雷戈里·C·迈诺、理查德·B·哈伯德和戴尔·G·布里登博( GE 三人组)是三位曾在通用电气工作的核工程师,他们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致力于建造核反应堆。然而,在1976 年 2 月 2 日,这三位工程师辞去了他们在通用电气核反应堆部门的职位[1],并向公众表示,“核能对人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2]

布朗斯费里事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促使这些工程师意识到核能危险的一件事是 1975 年 3 月 22 日发生的事件。迈诺当时正在为通用电气的一家名为“布朗斯费里”的工厂设计反应堆和控制室,该工厂位于阿拉巴马州。一名员工用蜡烛检查泄漏的空气。蜡烛意外点燃了聚氨酯泡沫,该泡沫用于堵塞泄漏(电缆散布室和反应堆建筑之间的泄漏)。大火持续了 7 个半小时,造成了电气系统和控制系统的损坏。甚至在火灾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一个核反应堆失控了。尽管事故中没有人死亡,但灾难只是侥幸避免了。迈诺从事故中吸取的教训是,“无论工厂设计得多好,总有可能发生意外”[3][4]。巧合的是,在那一年的时间里,戴尔·布里登博与他的同事和老板讨论了他对核电站项目的安全性感到担忧[4]

马克1型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三位工程师还审查了通用电气正在制造的一种核反应堆的设计——马克1型核反应堆。通用电气将马克1型核反应堆推销为更便宜、更容易建造的反应堆,但实际上,他们使用了一个更小、更便宜的安全壳结构。这三位工程师越来越确信,马克1型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如此严重,以至于可能导致一场灾难性事故[5]。在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后,马克1型核反应堆的设计缺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事故中 6 个核反应堆中有 5 个是马克1型反应堆[6]。尽管这些设计缺陷已经暴露,但今天在美国仍然有 23 个马克1型核反应堆在运行。然而,这些反应堆都在 1980 年代后期进行了改造,以解决 GE 三人组最初的担忧。改造包括增加通风,以防止安全壳过压,以及其他安全后备机制[7]

GE 三人组:辞职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GE 三人组还在加利福尼亚州圣何塞创办了一家名为 MHB 技术协会的咨询公司。20 年来,他们一直在进行研究并就发电厂的安全、可靠性、建造和经济效益发表证词。MHB 也是 1979 年电影《中国综合征》的技术顾问,该电影遭到了核工业的谴责,但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三哩岛核电站发生部分熔毁事件后,该电影似乎成为了预言[4]

图 1:GE 三人组辞职和三哩岛事故发生后不久,反应堆建设逐渐平稳下来。

反核运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反对核能的运动始于 1960 年代。早期的抗议者主要关注原子废料的处理。从那时起,有无数的抗议和集会呼吁结束核能。[8]反核运动在 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达到顶峰[9]。这些抗议活动的高峰与 GE 三人组辞职(1976 年)相吻合。他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们关于核能威胁的披露当时对媒体产生了重大影响[10]。在他们辞职后不久,1979 年,宾夕法尼亚州哈里森堡附近的三哩岛核电站发生了一次部分核熔毁事故。虽然事故中没有人受伤,但冷却水的损失最终导致堆芯部分熔毁,并发生少量放射性气体泄漏。清理和净化该工厂花费了 12 年时间,耗资近 10 亿美元[11]

政府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三哩岛事件”发生后,通用电气三巨头的辞职以及随之而来的多起抗议活动最终迫使政府采取行动,但变革的速度非常缓慢。1972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 (AEC) 的安全官员史蒂文·哈纳尔建议美国停止对使用通用电气压力抑制容器的核反应堆提供支持。哈纳尔此前曾对这种系统表示担忧,声称它们容易发生泄漏和超压,这将导致隔离失效。他在 AEC 的上司约瑟夫·亨德里承认哈纳尔的担忧有一定道理,但拒绝了他的停止支持的提议,理由是“扭转这一神圣的政策,尤其是在这个时候,很可能意味着核能的终结”。[12] 1976年,有8个州对加强政府监管和对核反应堆负责的提案进行了投票。[8] 1982年的《核废料政策法》要求美国能源部建造和维护“地质储存库”来储存乏核燃料和废物,并规定了具体的时限,同时委托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制定标准,以保护一般环境免受放射性物质的场外释放”。[13]

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edit | edit source]

在2011年摧毁日本北部的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和海啸之后,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了一系列爆炸和安全壳失效事件,导致媒体报道了通用电气三巨头。布里登鲍解释了通用电气 Mark 1 型反应堆的设计缺陷,该反应堆占福岛第一核电站六个反应堆中的五个。布里登鲍声称,该设计“没有考虑到冷却剂损失时可能遇到的动态载荷”,并且尽管对反应堆进行了改造,“Mark 1 仍然更容易发生导致安全壳失效的事故”。[14]

他们是专业人士吗?

[edit | edit source]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最好将通用电气三巨头与其他工程伦理案例进行比较。

丹·阿普尔盖特和土耳其航空981号航班

[edit | edit source]

丹·阿普尔盖特是康维尔麦克唐纳·道格拉斯的子公司)1970年代初期的产品工程主管。

1972年6月12日,美国航空96号航班在飞越加拿大安大略省温莎上空时,货舱门脱落。飞行员失去了大部分控制,但设法安全地降落了飞机。在随后的调查中,人们发现,由于电气问题,舱门未正确锁闭,并且原本应该确保锁闩锁定的锁定机构即使在锁闩未锁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被强行关闭。[15]

“阿普尔盖特备忘录”写于6月27日,并送交阿普尔盖特的直接上司J.B. Hurt。阿普尔盖特表达了他对舱门潜在设计缺陷的担忧。在他看来,这些缺陷会导致飞机的货舱门在飞行中打开。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货舱区域会立即发生失压。然后,机舱地板很可能塌陷。他认为,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飞行中,飞机的必要控制线会被切断,飞行员会失去对飞机的控制。

与通用电气三巨头不同,阿普尔盖特从未公开他的发现。1974年,土耳其航空981号航班在巴黎郊区坠毁,机上346人全部遇难。后来证实,坠机事故是由于阿普尔盖特预见到的相同技术故障造成的。尽管维修记录表明已经进行了修改,但该飞机并没有进行96号航班事故后的修改。[16]

罗德尼·罗查和哥伦比亚号灾难

[edit | edit source]

STS-107(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任务)发射期间,一块泡沫隔热材料脱落并撞击了左翼。之前的航天飞机发射也曾发生过泡沫脱落导致轻微损坏的事件,[17]但一些工程师怀疑哥伦比亚号的损坏更加严重。

一个由罗德尼·罗查领导的碎片评估小组成立。该小组花了几天时间观看撞击的视频证据,以确定发生了什么。为此,工程师们使用了模型来确定撞击后瓷砖的穿透深度;后来发现该模型并不准确。尽管如此,该模型预测了瓷砖的完全穿透,但工程师们否定了这些结果。[18] 此分析中的猜测以及分析结果带来的风险没有在NASA内部公开。工程师们确定,高分辨率图像将有助于并有必要帮助他们做出关于任务安全的决定。该小组没有获得这些图像。因此,该小组只能依靠不确定性和之前的经验来做出决定。[18]

在重返大气层期间,损坏导致炽热的空气进入机舱,摧毁了机翼,导致航天器变得不稳定并解体。[19]

后来发现罗查起草了一封电子邮件,表达了他对哥伦比亚号的担忧。在这封电子邮件中,他概述了对NASA管理层做出的决定的担忧,并要求获得额外的图像。[20]。但是,罗查没有发送这封邮件,因为他害怕失去工作。

与罗德尼·罗查不同,通用电气三巨头尽管有可能出现“职业与良心”的冲突,但还是站出来揭露真相。据戴尔·G·布里登鲍说,当他听到他建议通用电气在检查了Mark 1 型反应堆后宣布他们无法继续支持他们的工厂时,他的老板警告说,如果这些工厂关闭,将“意味着通用电气核能部门的终结”,暗示布里登鲍会失去工作。[21] 当然,布里登鲍尽管进行了这样的谈话,但还是辞职了。罗查显然害怕“杀鸡儆猴”式的做法,因此没有站出来说话。

分析

[edit | edit source]

在肯尼斯·基普尼斯 (Kenneth Kipniss) 的论文 "致命的工程师:职业道德与公共安全至上" 中,他认为专业精神既包含专业知识,也包含承诺不参与危及公共安全的项目,除非关于这些项目的信息公开可用。[22]。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所调查的案例表明,阿普尔盖特 (Applegate) 和罗查 (Rocha) 都不认同这种信念。尽管阿普尔盖特是该领域的专家,并参与了一个他认为危及公共安全的项目,但他没有向公众公布相关信息。罗查也是一位专家,有机会将关于危及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机组人员安全项目的相关信息 "公之于众",向 NASA 的其他人报告。然而,由于担心可能因此失去工作,他并没有这样做。另一方面,通用电气三杰 (GE Three) 则是故意辞职并公开其不安全项目信息的专家。因此,根据基普尼斯的定义,通用电气三杰是专业人士,而且比罗查或阿普尔盖特更专业。

由于修改大型且昂贵的核反应堆基础设施不切实际,美国核反应堆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从马克 1 型反应堆和通用电气三杰所犯错误中吸取的教训是,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全面审查。如果通用电气三杰能够在建成后发现设计缺陷,那么这些缺陷在设计之初就存在,本可以在设计阶段解决。正如布里登堡 (Bridenbaugh) 所说:"过去,我们能够从技术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核能,我们负担不起这种奢侈。" [23] 核监管的时间线也突出了预见性治理的必要性。最早的马克 1 型反应堆于 1969 年投入运营,但直到 1972 年才有人对安全壳提出担忧(而且这些担忧被驳回了),而关于核废料的监管则是在十年后才出现。[12][13] 预见性治理使我们能够预见技术发展的影响,并在等待技术影响显现之前制定相应的立法。[24]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_Three
  2.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gory_Minor
  3. Weil, V. (n.d.). 核工业中的道德责任与揭露:布朗弗里和三里岛。检索自 https://ethics.iit.edu/publication/Moral_Responsibility.pdf
  4. a b c http://www.nytimes.com/1999/07/31/us/g-c-minor-62-an-engineer-who-criticized-nuclear-power.html
  5. http://abcnews.go.com/Blotter/fukushima-mark-nuclear-reactor-design-caused-ge-scientist/story?id=13141287
  6. https://fas.org/sgp/crs/nuke/R41694.pdf
  7. Zeller, T. (2011, March 15). 专家长期以来一直批评受灾反应堆设计中潜在的弱点。检索自 http://www.nytimes.com/2011/03/16/world/asia/16contain.html
  8. a b Daubert, V., & Moran, S. (1985, March 1). 美国反核抗议运动的起源、目标和策略。检索自 http://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notes/2005/N2192.pdf
  9. Herbert P. Kitschelt. 政治机会与政治抗议:四个民主国家中的反核运动。英国政治学杂志,第 16 卷,第 1 期,1986 年,第 62 页。
  1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_Three
  11. 三里岛事故。(2001 年 3 月 1 日)。世界核能协会。检索自 http://www.world-nuclear.org/info/Safety-and-Security/Safety-of-Plants/Three-Mile-Island-accident/
  12. a b 美国沸水反应堆的危害。(1996 年 3 月 1 日)。检索自 http://www.nirs.org/factsheets/bwrfact.htm
  13. a b 1982 年核废料政策法,42 美國法典第 10101 节及以下。检索自 http://www2.epa.gov/laws-regulations/summary-nuclear-waste-policy-act/
  14. http://nuclear-news.net/2013/07/18/ex-ge-engineer-highlights-critical-fukushima-reactor-design-flaw/
  15. http://www.airdisaster.com/reports/ntsb/AAR73-02.pdf
  16. "事故细节。" 1974 年 3 月 3 日土耳其航空公司 DC-10 TC-JAV 在埃尔默农维尔森林坠毁事故最终报告。法国交通部国务秘书处。1. 检索于 2011 年 2 月 13 日。
  17. 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 (2003 年 8 月)。"6.1 泡沫异常的历史 (第 121 页)" (PDF). 检索于 2014 年 6 月 26 日.
  18. a b Gehrman, H. W.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3)。哥伦比亚号事故调查委员会报告。华盛顿特区:政府印刷局。
  19. "哥伦比亚号隔热瓦上发现熔化的铝". 今日美国. 美联社. 2003 年 3 月 4 日. http://www.usatoday.com/news/nation/2003-03-04-shuttle-investigation_x.htm. 检索于 2007 年 8 月 13 日. 
  20. [1] Rocha, R. (2003 年 1 月 22 日)。RE: STS-107 机翼碎片撞击,外部影像帮助请求。
  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Ebt-NPfQnI
  22. Kipnis, K. (1981). 致命的工程师:职业道德与公共安全至上。商业与职业道德杂志,77-91。
  23. Weil, V. (n.d.). 核工业中的道德责任与揭露:布朗弗里和三里岛。检索自 https://ethics.iit.edu/publication/Moral_Responsibility.pdf
  24. http://www-pub.iaea.org/MTCD/publications/PDF/CNPP2010_CD/pages/AnnexII/tables/table2.htm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