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放射肿瘤学/副神经节瘤

来自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 副神经节瘤有时仍被称为球瘤(不要与皮肤的球瘤混淆)和化学感受器瘤,但副神经节瘤是目前公认的首选术语
  • 一种罕见的肿瘤,可在腹部(85%)、胸部(12%)和头颈部(3%)发现
  • 发病率估计为1/1,000,000
  • 归类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 通常被认为是良性的,完全手术切除可治愈。然而,在大约3-5%的病例中,它们是恶性的,并具有转移的能力。
  • 大多数发生为单发肿瘤。当它们在多个部位发生时,通常作为可遗传综合征的一部分被发现,例如MEN II-A型和II-B型以及卡尼综合征
  • 家族性副神经节瘤约占病例的25%,通常是多发性和双侧性的,并且在较早的年龄发生。
  • 已发现SDHD(以前称为PGL1)、PGL2和SDHC(以前称为PGL3)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家族性头颈部副神经节瘤。
  • 虽然SDHB和SDHD基因突变相关的肿瘤类型有相当大的重叠,但SDHB的突变在家族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腹部和胸部)中起着重要作用。


  • 起源于球细胞,球细胞是位于血管周围的特殊化学感受器,在调节血压和血流中发挥作用。
  • 球细胞是副神经节系统的一部分,副神经节系统由自主神经系统的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组成,起源于胚胎神经嵴。因此,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与嗜铬细胞瘤密切相关。虽然所有副神经节瘤都含有神经分泌颗粒,但只有大约1-3%具有分泌过多的临床证据。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神经内分泌肿瘤分类,副神经节瘤被归类为具有神经细胞谱系起源。在Wick提出的分类中,副神经节瘤属于II组。
  • 球细胞的主要集中部位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 单个肿瘤细胞为多角形至卵圆形,并排列成独特的细胞球,称为Zellballen。这些细胞球被纤维血管基质隔开,并被支持细胞包围。
  • 副神经节瘤肉眼观察呈清晰界限的息肉状肿块,质地坚实至橡胶样。它们是高度血管化的肿瘤,可能呈深红色。
  • 通过免疫组化,位于细胞球中的主要细胞对嗜铬粒蛋白突触素、<烯醇化酶>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5-羟色胺神经丝呈阳性;它们对S-100呈阴性。支持细胞对S-100呈阳性,并对GFAP呈局灶性阳性。通过组织化学,副神经节瘤细胞呈嗜银性、PAS阴性、黏液胭脂红阴性和嗜银粒阴性。


临床特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副神经节瘤以其起源部位来描述,并且通常被赋予特殊的名称

  • 颈动脉副神经节瘤(颈动脉体瘤):是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最常见的。它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但较大的肿瘤可能会导致颅神经麻痹,通常是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
  • 鼓室球瘤颈静脉球瘤:两者通常表现为中耳肿块,导致耳鸣(80%)和听力损失(60%)。颈静脉孔的颅神经可能会受到压迫,导致吞咽困难。
  • 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这些是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最不常见的。它们通常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但可能导致吞咽困难和声音嘶哑。
  • 其他部位:罕见的受累部位包括喉部、鼻腔、鼻旁窦、甲状腺和胸廓入口。


  • 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栓塞和放射治疗。
  • 当进行放射治疗时,剂量范围为45-50 Gy。
  • 对于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使用的中值边缘剂量(50%等剂量线)约为16 Gy


颈静脉球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通常被认为是生长缓慢(估计倍增时间为4.2年)的良性肿瘤,恶性潜能<5%
  • 然而,它们是局部侵袭性的肿瘤病变,涉及骨质侵蚀和神经血管结构的破坏
  • 通常起源于颈静脉球的副神经节
    • 通常侵犯鼓室和颈静脉孔
    • 可以广泛侵犯岩斜区
    • 可以侵犯上方的海绵窦
    • 可以侵犯下方的舌下神经管
  • 临床表现通常为耳鸣或听力损失,但也可能影响颈静脉孔的颅神经
  • Glasscock-Jackson 分级
G-J 分级 描述
I 累及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的小肿瘤
II 肿瘤延伸至内听道下方;可能伴有颅内管道的延伸
III 肿瘤延伸至岩骨尖;可能伴有颅内管道的延伸
C1 肿瘤延伸至岩骨尖以外;至斜坡或颞下窝
  • Fisch 分级
Fisch 分级 描述
A 肿瘤局限于中耳裂
B 肿瘤局限于鼓室乳突区,未累及迷路下方
C 肿瘤侵犯迷路下方区域和岩骨尖
C1 肿瘤累及垂直颈动脉管受限
C2 肿瘤侵犯垂直颈动脉管
C3 肿瘤侵犯水平颈动脉管
D1 肿瘤伴有<2cm的颅内延伸
D2 肿瘤伴有>2cm的颅内延伸
  • 最佳治疗策略尚不明确,有多种选择
    • 手术:如果存在脑干受压或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且伴有功能性颅神经损伤,则为主要选择。手术并发症并非微不足道,通常伴有额外的颅神经牺牲。

    • 分次放疗:典型剂量45-55 Gy,作用机制可能与营养血管的纤维化有关,而非直接破坏球细胞。并发症发生率低。避免靠近颅神经或血管至关重要。
    • SRS(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尚无长期经验,但由于高适形性,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放疗剂量通常约为16 Gy,在50%等剂量线边缘。通常约1/3的患者肿瘤体积缩小,约2/3无变化,<10%继续生长。临床上约50%的患者可能出现改善
    • 栓塞术:通常被认为是手术或放疗的辅助治疗。由于肿瘤覆盖范围差和频繁的再血管化,单独使用不足以达到治疗效果。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UT Southwestern,2014(2007-2013)PMID 24818638 --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球瘤)五次分数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肿瘤体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Chun SG,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14年5月;92(3):153-9)
    • 回顾性研究。CyberKnife放射治疗。31例患者(23例为根治性治疗,8例为术后复发)。平均肿瘤体积10 cm3,处方剂量25 Gy,分5次照射。中位随访时间2年
    • 结果:局部控制率和总生存率均为100%,随访超过2年的患者肿瘤体积显著减少37%(p < 0.05),12例患者耳鸣改善,其中6例耳鸣消失
    • 毒性:1级毒性16%,1例患者出现2级头痛,需要使用激素治疗,无进行性颅神经损伤
    • 结论:5次分数CyberKnife SRS治疗颅底副神经节瘤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 Verona,2006(意大利)(1996-2005)PMID 16955038 -- “颈静脉球瘤:伽玛刀放射外科的选择。”(Gerosa M,Neurosurgery. 2006年9月;59(3):561-9;讨论561-9。)
    • 回顾性研究。20例患者(3例原发性颈静脉球瘤,8例术后复发,11例栓塞术后复发)。平均肿瘤体积7 cm3,平均边缘剂量17.3 Gy(13-24)。估计倍增时间4.2年。平均随访时间4.2年
    • 结果:肿瘤体积改善40%,无变化55%
    • 毒性:颅神经功能改善25%,无神经改变65%,听力损失10%
    • 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有效,副作用可忽略不计
  • Virginia,2005 PMID 15662818 -- “伽玛刀手术治疗颈静脉球瘤:疗效和安全的中期报告。”(Sheehan J,J Neurosurg. 2005年1月;102 Suppl:241-6。)
    • 回顾性研究。8例患者。中位边缘剂量15 Gy(12-18)。中位随访时间2.7年
    • 结果:临床上100%稳定或改善;影像学上4/7减小,3/7稳定
    • 毒性:无
    • 结论:有效的局部控制和神经功能的保存
  • Mayo Clinic,2004 PMID 15329025 -- “颈静脉球瘤患者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Pollock BE,Neurosurg Focus. 2004年8月15日;17(2):E10。)
    • 回顾性研究。42例接受伽玛刀治疗的患者。平均肿瘤体积13.2 cm3。平均边缘剂量14.9 Gy。平均随访时间3.7年
    • 结果:31%减小,67%不变,2%增大。7年无进展生存率100%,10年无进展生存率75%
    • 毒性:15%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损(听力损失、面部麻木、声带麻痹、眩晕)。4年听力保存率81%
    • 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对肿瘤控制效果好,安全性高
  • Stanford,2004 PMID 15329026 -- “颈静脉球瘤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Lim M,Neurosurg Focus. 2004年8月15日;17(2):E11。)
    • 回顾性研究。13例患者,16个肿瘤。使用LINAC/Cyberknife治疗,剂量为14-27 Gy。中位随访时间3.4年
    • 结果:临床上100%稳定;影像学上100%减小或稳定
    • 毒性:1例短暂性同侧声带麻痹(但该患者之前也接受过外照射放疗)
    • 结论:放射治疗有效且安全
  • Vienna,2001(奥地利)(1993-1999)PMID 11696882 -- “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颈静脉球瘤的疗效。”(Saringer W,Minim Invasive Neurosurg. 2001年9月;44(3):141-6。)
    • 回顾性研究。12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为Fisch D类。平均随访时间4.2年
    • 结果:临床上50%改善,50%无变化;影像学上25%减小,75%稳定
    • 毒性:17%出现短暂性颅神经病变。
    • 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是一种有吸引力的治疗选择
  • European Multicenter,1999(1992-1998)PMID 10592113 -- “颈静脉球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早期多中心经验。”(Liscak R,Acta Neurochir (Wien). 1999;141(11):1141-6。)
    • 回顾性研究。6个中心,52/66例患者。中位边缘剂量16.5 Gy(10-30)。中位随访时间2年
    • 结果:临床上29%改善,65%稳定;影像学上40%减小,60%稳定
    • 结论:安全,无急性发病率;需要更长的随访时间
  • Graz,1999(奥地利)(1992-1998)PMID 10536716 -- “颈静脉球瘤的伽玛刀放射外科。”(Eustacchio S,Acta Neurochir (Wien). 1999;141(8):811-8。)
    • 回顾性研究。10/13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中位边缘剂量至50%等剂量线为13.5 Gy。中位随访时间3.1年
    • 结果:40%肿瘤体积减小,60%无变化。50%临床状态改善,50%稳定
    • 毒性:无
    • 结论:有效的治疗选择
  • Prague,1998(捷克共和国)(1993-1997)PMID 9782246 -- “Leksell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颈静脉球瘤和鼓室球瘤。”(Liscak R,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1998年10月;70 Suppl 1:152-60。)
    • 回顾性研究。14例患者。平均最大剂量37.4 Gy(20-44);平均边缘剂量19.4 Gy(10-25)。平均随访时间1.7年
    • 结果:影像学上30%改善,70%稳定;临床上36%改善
    • 毒性:21%听力恶化
    • 结论:伽玛刀放射外科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需要长期随访

手术 vs. SR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Meta-analysis,2004(1994-2004)PMID 15329019 -- “放射外科和传统手术治疗颈静脉球瘤的比较。”(Gottfried ON,Neurosurg Focus. 2004年8月15日;17(2):E4。)
    • 7个手术系列,374例患者,8个伽玛刀系列,142例患者。手术平均随访时间4.1年,伽玛刀平均随访时间3.3年
    • 结果:手术局部控制率92%,复发率3%;伽玛刀治疗36%减小,61%稳定,2%复发
    • 毒性:手术脑脊液漏8%,死亡率1.3%;伽玛刀治疗发病率8%,无死亡率
    • 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伽玛刀的长期治疗结果尚不清楚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