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25% developed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藏语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领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藏学研究总目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为了将这份书目置于其他藏学研究书目之中,值得一提的是,其他书目也有一些。我已经使用了所有与本研究相关的书目。但这也有助于学生在其他领域导航二手文献。关于主要来源的书目、手稿目录等已被排除在外。也许这里最相关的是 Clark (2006),其中包括藏语词典的书目。

专注于日本藏学研究的书目包括贞兼綾子 (Sadakane, 1982, 1997) 和 索文清 (Suo, 1999)。一份有用的汉藏语言著作书目已经出版,共三卷,涵盖 1949-2000 年(中国藏学书目,1994 年、1997 年、2001 年)。另一个两卷本书目(中国藏学论文,1999 年、2006 年)涵盖了较长的时期,即 1872-2004 年。但是,前者除了中文外还包含藏语和英语信息,而后者则是一本单语出版物。专注于其他语言著作的书目包括法语(Aubin 1993)、德语(Aschoff 1992)和意大利语(Angelini 1994)。

藏缅语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藏语通常被认为是藏缅语系(也称为汉藏语系)的成员。藏缅语系研究的书目包括 Shafer (1957)、Hale (1982) 和 LaPolla and Lowe (1994)。另一个重要的书目资源是 van Driem (2001)。对藏缅语系的重建尝试(都没有取得很大成功)包括 Shafer (1966-???)、Benedict (1972) 和 Matisoff (2003)。提到了分支重建,以及 GONG。

除了藏语之外,藏缅语系的博地语支可能是藏缅语系中研究最少的语支之一。被认为属于这一语族的语言包括:Bumthang(Michailovsky 和 Mazaudon 1994;van Driem 1995)、Tshangla(Stack 1897,Hoffrenning 1959,Das Gupta 1968,Hoshi 1987;Andvik 1999)、Monpa(Lu 1986;Nishida 1988,Sun 等人 1991,Lu 2002)和张仲(Nagano 和 LaPolla 2001)。Zeissler(2004)试图提出一个关于博地语语法在历时和地理上的广泛理论,但它尝试的比它能做到的更多,而且似乎仅仅基于二手资料。一些关于Kurtoep 的论文包括 Hyslop(2008a,2008b,2009)。

本土语法传统

[edit | edit source]

对藏语本土语法传统的学习,当然提供了对该语言的许多见解,但它本身就是一个领域。因此,本参考文献不会试图全面讨论藏语的 Sum rtags 和 Brda gsar rnying 体裁。关于藏语语法传统的学习包括 Inaba(1989)、Miller(1976,1993)和 Verhagen(1994 和 2001)。它仍然是一个处于起步阶段的学科。

藏文字母和古文字学

[edit | edit source]

Uray 1955,van Schaik。 还有 Francke、Filliozat(?)和 Laufer 关于字母的文章。

藏语与其他语言的接触

[edit | edit source]

关于藏语借词进入其他语言的学习包括:Róna-Tas(1962,1966)关于蒙古语的,Emmerick(1983,1985)关于于阗语的,de Roerich(1957)关于蒙古语的,和 Jacques(2004)关于 Japhug Rgyalroṅng 的。关于借词进入藏语的学习包括:Laufer(1916/18 和 1919)来自多种语言的,Emmerick(1983,1985)来自于阗语的,Beckwith 和 Walter(1997)来自印欧语系的,以及 Norbu 和 Takeuchi(1991)来自蒙古语的。关于用其他文字书写的藏语单词的学习包括:Laufer(1914)、Miller(1955b)、Li Fang-Kuei(1979)、Zhang(1987)、Che(1991)和 Róna-Tas(1992)。关于藏语对吐火罗语影响的学习包括:Sapir(1936)和 Ivanov(1961)。

书面藏语的变体

[edit | edit source]
V

ery little rigorous work has been done on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rms of Written Tibetan. The two categories that appear relatively well defined are "Old Tibetan" and "Modern Literary Tibetan". The former, "Old Tibetan" consists of imperial stone inscriptions on the one hand and Dunhuang documents and wood slips on the other hand. The latter, "Modern Literary Tibetan" may be defined as writing in Tibetan after 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Tibet, or generically as the form of writing found in newspapers and modern secular publications such as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It is convenient to define "Classical Tibetan" negatively as all forms of Written Tibetan not belonging to these two categories.

古典藏语

[edit | edit source]

古典藏语语法

[edit | edit source]

第一本出版的藏语语法是 de Koros 的语法,它被翻译成德语,并由 Schmidt 略作修改。Schmidt 还有俄语版本。Foucaux 使用 de Koros 的材料学习藏语,但他后来写了自己的语法。Cordier(1907)是为数不多的将 Schiefner 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入其中的语法之一。

Beyer 的语法(1992)在各个方面都不够完善。尽管受到好评(Behr 1994,Davidson 1996,Eimer 1993,LaPolla 1994,Miller 1994)。Beyer 没有引用他的前辈或他的文本示例。他几乎没有贡献新的东西,而且混淆了许多来源。其他藏语语法包括:Inaba(1954)、Hahn(1994)、Hodge(1990)、Bskal bzang vgyur med(1981,1992)、Wilson(1992)和 Schwieger(2006)。(需要对每个进行描述)

BACOT、de KOROS、SCHMIDT、ROERICH(?)

古典藏语语音学

[edit | edit source]

古典藏语形态学

[edit | edit source]

Wolfenden(1928)讨论了名词前缀 'm-'。Uray 关于重复(1954)、-e(1953)和指小词(1952)的论文。Zhang Jichuang(2009)从 '词族' 的角度描述了古典藏语词汇形态学。Anton Schiefner(1877)和 Michael Hahn(1978)对复数 -dag-rnams 的区别进行了深刻的学习。Hoshi(2012)探讨了极性疑问词 e 的使用,认为它是从藏语东部方言借入古典藏语的。

Lyovin(1970)对动词系统内部重建做了一些散漫的评论,在某些方面预示了 Coblin 在几年后更彻底和更有影响力的工作。

Coblin(1976)对藏语进行了内部重建,这对藏语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内部重建消除了动词词干的所有元音和词尾交替。

古典藏语语法

[edit | edit source]

Taube(1953-1954)比较了藏语和梵语的动词类别,这些类别反映在藏语对 Bodhicaryāvatāra 的翻译中。

Andersen(1987)有一篇关于古典藏语零指代的优秀文章,不幸的是,这似乎没有引起其他研究人员的注意。Andersen 特别讨论了 -pa-dang 用于阻止零指代的使用。他还讨论了与被动语态和反被动语态相当的结构。

从 '转换指称' 的角度,Abel Zadoks 和 Felix Haller 也研究了副词标记的句法效应。不幸的是,Zadoks 的研究都没有发表,他在 2000 年代初在各种会议上发表的手稿非常有价值。Haller(2009)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喀则方言。在他对古典藏语的处理中(基于密勒传),他没有承认 Andersen 和 Zadoks 的先前工作,也没有给出足够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论点。Beer(2019)对古典藏语中的转换指称进行了更深入的处理。

Oetke(1977)讨论了 vgyurbyedyin 作为助动词的使用,特别是参考佛教文献中的条件句。他认为主要区别在于 '控制' 与 '非控制'。这似乎是他最早对藏语任何变体中这一重要区别的讨论。

Sato(1994)讨论了古典藏语中的能格性。Saxena(1989)的文章与能格性有关,这篇文章很糟糕,必须与 Dempsey(1993)对它的回应一起阅读。Nagano(1994)讨论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来自古藏语,另一个来自古典藏语,他认为后缀 -kyis 标记了及物动词的宾语。他还有另一篇关于这个主题的论文,不过它在哪里我记不清了。

Hoffmann(1955)对 -gis 作为副词标记进行了很好的讨论。他发现它标记未来时,主要用于第一人称,无论单数还是复数。

关于特定古典藏语文献语言的学习

[edit | edit source]

Roesler(2011)讨论了 Dpe chos 的语法,作者是 Po-to-ba Rin-chen-gsal。Hoshi(2010)讨论了 Rgyal rabs gsal ba'i me long 中的存在动词。

古典藏语词典和藏语词典学一般著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已排除包括满文藏文和梵文藏文词典在内的前现代词典。请参见西蒙的文章、沃尔特斯的书目以及吕格 (1998) 的文章。

第一部由西方作者编写的藏文词典是卡普奇诺传教士朱塞佩·达·阿斯科利、弗朗切斯科·玛丽亚·达·图尔和弗朗西斯科·多梅尼科·达·法诺 (1674-1728) 手稿藏文-拉丁文词典,编于 1708 年至 1713 年间。不幸的是,这部词典仍未出版,但根据西蒙 (1964: 85),国家图书馆 (藏文部第 542 号) 保存着它的摘录。由于据报道这部词典包含发音指示,因此它对藏文历史语音学具有重大意义。

弗朗西斯科·奥拉齐奥·德拉·佩纳 (1680-1745) 是达·法诺的学生,他编纂了一部藏文-意大利文词典。这部作品的文本被翻译成英文,并被大量篡改。英文版成为第一部出版的藏文词典 (施罗特 1826),但原版仍未出版。这两部最早的词典以及德·科勒斯 (1834)、施密特 (1841)、雅施克 (1881)、德斯戈丹 (1899) 和达斯 (1902) 的词典都被西蒙详细讨论过,因此这里不需要再赘述。德·科勒斯被广泛认为是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奠基人。他本人也成为大量研究的主题。施密特 (1841) 在很大程度上是德·科勒斯 (1834) 的德语译本,但它补充了一些施密特手头的一些藏文-蒙文词汇表中的词汇条目。(哪些词汇表?) 施密特还编纂了一部藏文-俄文词典,但我没有研究过。巴宾根 (1920) 提供了施密特的传记。在雅施克 1866 年的第一部词典中,条目按其音标罗马化排列,按照拉丁字母顺序。每个条目都给出藏文字母的对应词,并记录了方言差异;有时也会报告动词语法或词干变化的信息。这部词典旨在用于日常口语的实用目的。(拉达克语或藏语?) 他的 1881 年的词典与 1871 年的词典没有太大区别。(这是真的吗?) 这部词典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藏文词典,而且就词典编纂而言,它至今无人能及。

在藏文词典编纂史上,乔斯·格拉格巴 (1946) 的著作必须占据特殊的位置。这是第一部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本土藏文词典 (尽管作者实际上是蒙古族人)。乔斯·格拉格巴在编纂这部作品时得到了格敦·乔斯培的帮助。后者本身已成为学术研究的主题,目前已成为藏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 (引文)。直到最近,这部词典被藏族学者和西方学者广泛使用。威廉 F. (1962) 讨论了这部词典中的许多词语。

古尔德和理查德森 (1943) 编写了一部有趣的词汇资源。在一系列作品中,包括《藏文动词》和《藏文句子》。2950 个音节中的每一个都有编号。复合词在每个词条下列出,并交叉引用到它们的每个成员。给出了音标转写。不及物动词和及物动词都被标记,以及敬语和最高敬语。对藏文词源学和词语分析做出了真正贡献,但尚未得到妥善跟进。有关类似作品,请参见 Tshe dbang rnam rgyal ([1958] 1997)。古尔德的作品得到埃德格顿 (1944)、巴内特 (1946) 和斯图尔特 (1947) 的评论。

可以提到许多词典,它们或多或少地发挥着相同的功能,质量也大致相同,即衍生性、不太可靠、不科学,但有用。这类词典包括法文-藏文词典 (吉罗多和戈雷 1956),它紧密地基于德斯戈丹 (1899),但整合了更现代的技术;塞米乔夫 (1963) 编写的藏文-俄文词典,包括动词表格的附录;里希特 (1965) 编写的藏文-德文词典;巴克 (1969) 编写的藏文-英文词典,它严重依赖法国天主教词典编纂传统。

20 世纪初藏学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乔治·尼古拉斯·德·罗里希留下了大量的藏文-英文词典手稿。它被编辑并翻译成俄语,形成了一部 20 卷的藏文-英文和俄文词典。这部作品的规模及其作者的博学推荐它。不幸的是,它没有引用任何来源,因此它在方法论上并没有改进其同类词典,现在也相当难以获得。引文

在 50 年代,西藏出版了许多其他藏文-藏文或藏文-汉语词典,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词典都无法获得,而且分享我收集到的那些不足的书目资料似乎并不有效。

一部具有持久意义的藏文-藏文词典是 Tsan chung (1979)。这是一部优秀的词典,定义写得十分仔细。交叉引用很出色,动词的处理比大多数词典都要复杂和可靠。它的体积相对较小,这意味着不常见词汇无法找到,但它在口语词和东部方言词方面比较强大。例子似乎是作者编造的。虽然它对藏文的科学描述没有贡献,但就它本身的性质和规模而言,它是最好的词典。还没有掌握大多数基本词汇并且正在从使用双语词典过渡到使用单语词典的西方藏学学生会发现这部作品的特别价值。不幸的是,它被其规模更大但编辑得更不仔细的继任作品抢了风头,这将在下一段中讨论。如今已成为无可争议的标准词典的是张 (1985) 的词典。它无疑是一部非常大且实用的作品,但它的价值却被高估了。定义过于简洁,有时难以理解,尤其是意义相近的词语区分得不好。像往常一样,编纂者没有引用他们的例子或提供有关其来源的信息。他们还随意地包含了地理和传记信息,这些信息本身并不属于词典的范围。这部词典始于 1928 年,是雅施克 (1881) 的翻译,我所知道的唯一提及来源的部分引用了西方作品以及一般意义上的清朝作品。这部作品已被翻译成英文 (斯科鲁普斯基 2001),但目前只翻译到了字母 nya,黑克特 (2001) 编纂了一个补充,包括了较新的词语。张 (1985) 中对 tshad ma 术语的处理受到格西赞波 (1999) 的批评。动词条目已被摘录并单独出版为《李勇克朗》(1989)。黑克特 (2003a) 是一部动词词干和动词搭配词典,其中包含词汇语义信息以及从古典文献中提取的范例句,并使用语料库语言学技术。希尔 (2010) 是一部收集自先前来源的动词词干词典。

古藏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竹内 (2012) 处理了古藏语的时期划分。

古藏语语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写过古藏语语法。

古藏语语音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尔 (2010b) 对古藏语的同步语音学进行了概述。对古藏语语音学中特定问题的贡献包括贝克威斯 (2006)、车 (1981, 1984)、德拉古诺夫 (1936, 1939) 和希尔 (2005b, 2006, 2007, 2009)。张济川 (1982) 研究了塞音韵尾、格标记的音变以及 da-drag 的影响。

一个新发现的藏文历史语音学来源是敦煌文本集,这些文本是口头教义的抄本,提供了关于中世纪敦煌藏语发音的信息 (范绍伊克 2007)。

南希·卡普洛重建了原始藏语的重音 (卡普洛 2009)。雅克 (2009a) 认为 Cwa 型辅音起源于藏语前期的 *Cuba。坦普尔 (2012) 探讨了古藏语中颚化的条件。

古藏语形态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希尔 (2005a) 处理了动词“写”的变格变化,雅克 (2010) 将同样的论点扩展到另一组动词。希尔 (2010a) 讨论了动词名词后的格标记 -las。希尔 (2012b) 讨论了格语法。雅克 (2012) 推测动词形态学的历史。

古藏语句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齐斯勒 (2002) 注意到古藏语中祈使语干的潜在用法。

Zeisler(2018)讨论了古典藏语中的证据性。

古藏语词典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迄今为止,只有一部作品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古藏语词典,那就是Btsan lha ngag dbang tshul khrims(1997)。这部作品仔细引用和列出了它的来源,但不够具体,无法进行确认。引文来自敦煌文本以及Bdra gsar rnying和注释性文献。因此,它超出了古藏语本身的范围,但这只是增加了它的实用性。尽管这部作品质量很高,超过了大多数来自中国大陆的学术研究,但我认为,一个包含具体引文的古藏语文本综合词典兼词库,仍然是藏学和藏缅语研究的一个未完成的目标。另一部古藏语词典是Rnam-rgyal Tshe-ring(2001)的,我还没有看到。虽然不是词典,但Li和Coblin(1987)、Richardson(1985)和F. W. Thomas(1935-1965)的词汇表应该被提及,因为它们是古藏语的词典资源。虽然最后一个现在已经过时了。许多古藏语文本已被完全索引,但没有在Choix 3和4以及Takeuchi(1995)和(1997-1998)中给出任何定义或注释。虽然Takeuchi(1995)确实包含一个简短的术语词汇表,以及大量宝贵的词汇数据和讨论。藏语和藏缅语历史语言学研究必须首先依靠古藏语,尽管古藏语词典学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但已经有很多资源可用,使许多藏缅语学家只依靠Jäschke 1881的常见做法现在已经不可原谅了。在古典藏语中,有一种用古典藏语词汇解释古藏语单词和短语的本土传统,Btsan lha ngag dbang tshul khrims(1997)广泛使用这些作品,Mimaki对Dbu pa blo gsal最早的两部作品进行了研究(Mimaki 1990,1992)。Manfred Taube在文章中概述了这方面的文献。

现代文学藏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现代文学藏语语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20世纪后半叶,Melvyn C. Goldstein是藏语词典学中最活跃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在政治和军事术语方面尤其突出。他的第一本词典出版于1975年。它得到了Wylie(1980)的积极评价。Goldstein(1984)后来编纂了一本英藏词典。编辑的仔细程度似乎与Goldstein的作品不符。2001年,他出版了一本词典,表面上是1975年词典的新版,但其规模是其好几倍。它存在很多基本问题,例如交叉引用指向错误位置,字母顺序错误。虽然表面上以当代新闻和文学语言为中心,但由于这项工作或多或少地将其他词典纳入其中,所以这项工作甚至包含了古藏语词汇。作为寻找词语的首选,它有其作用。虽然这项工作对于阅读文本,尤其是现代文本很有用,因为它词汇量大,但它没有为科学词典学做出贡献。评论家的负面评价是当之无愧的(Beckwith 2001,Denwood 2002,Tsering 2002 请查看此项)。Hackett(2001)编辑和监督了从中国大陆报纸中收集的新词词典的编纂。这部词典包含张(1985)中尚未收录的词语,旨在作为其补充。它提供了很多引文,摘自“西藏日报”(བོད་ལྗོངས་ཉིན་དེའི་ཚགས་པར་)和“拉萨晚报”(ལྷ་སའི་དགོང་དྲོའི་ཚགས་པར་),但没有提供具体引文。Sedláček(1972)的读本中可以找到一个较旧、较小的报纸词汇表,但很多词语已经过时了。

藏语方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D

对藏语方言的描述性工作始于19世纪传教士和探险家的零星工作。不可避免地,这项研究集中在遥远西部或东部的边境地区的语言上。随后对藏语方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拉萨方言上,拉萨方言是藏中地区的“通用语”以及藏人流亡社区的语言。这三种形式的语言在文献中经常被混淆。近年来,对其他一些方言的研究丰富了这一领域。

调查和比较研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onnerjea(1936)在藏语比较语音学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他1937年在比较形态学方面的努力,完全受限于拉丁术语的束缚,令人失望(Bonnerjea 1937)。

伯尔尼大学的藏语方言项目一直在收集数据,用于编纂一部藏语方言比较词典。这个大型项目由Roland Bielmeier领导多年,正在记录五国几十种藏语中来自藏语的词汇的精确语音实现。

Gesang Jumian & Gesang Yangjing(2002)简要介绍了几种藏语方言。

王尧(1996)论述了zla-ba“月亮”一词的语音演变,以及zl-的语音演变,更一般地,在几种方言中。同年,Denwood(1996)也探讨了相同的问题。

西部方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Jacques(2009b)有一篇文章指出,西方藏语元音系统中被认为是古语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创新。

巴尔蒂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些早期的巴尔蒂语词汇表包括Vigne(1842)、Austen(1866:页码)和Jäschke(1881:页码)。

巴尔蒂语语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Bielmeier,Roland(1985)。由Sprigg和Kvaerne阅读,Sprigg评论

Lobsang,Ghulam Hassan(1995)

Eunice Jones(2009)有一篇硕士论文专门论述巴尔蒂语中的证据性和惊奇性。

巴尔蒂语词典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prigg(2002)

拉达克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语音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iller(1956),Koshal(1976)

Francke(日期2000)有一篇用藏文拉达克语写的文本。

拉达克语语法包括Francke([1901] 1979)、Koshal(1979,1982)、Norman(2001)。Tournadre(1996)和Zeisler(2004)探讨了拉达克语语法中的特定主题。

Sandberg(1894)包含了拉达克语单词的长词汇表。拉达克语词典包括Ramsay(1890)、Norberg-Hodge和Paldan(199?)以及Hamid(1998)。Rebecca Norman正在编纂一本拉达克语词典,其范围将超过以往所有努力。

涉及社会语言学的作品包括Zeisler(2006)。我需要在评估之前阅读的作品包括Dey(1975)和Koshal(1990)。

赞斯卡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星野道代 (1978) 有一本词汇表。

贝利 (1920: PAGES),简短语法、文本和词汇。

瞿和谭 (1983)

卫藏语 (包括南部方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拉萨语,'中央语' 和 '现代标准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由于许多研究人员没有严格区分拉萨市的语言本身与其他被称为“拉萨藏语”的语言形式,因此将拉萨方言与卫藏其他方言一起处理起来很方便,这些方言被称为“拉萨”或泛指“中央”藏语。此外,藏族流亡者的通用语通常被称为“拉萨”藏语,本节涵盖了这种语言。

手册和教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许多作品都论述了“中央藏语”,但没有更具体地提到方言。桑德伯格 (1894) 和罗伊里希与彭措 (1957) 的“中央藏语”语法都包含相当多的词汇。早期的教材包括勒温 (1879),桑德伯格 (1894),亨德森 (1903),贝尔 (1905),罗伊里希和彭措,阿蒙森。目前还不清楚勒温是否在描述拉萨方言。

对之前文献的很好讨论见于哈勒尔的日喀则语法,几乎值得在这里直接翻译。

对卫藏方言音位的讨论见于 P. 米勒 (1951)。

手册和教材包括张氏兄弟、戈德斯坦和诺朗 (1970) 的著作,他们与同一个信息来源合作。胡谭 (1989),在中国很受欢迎。最近,在欧洲和北美很受欢迎的是 Tournadre 和 Dorje (2003)。

星野 (2003) 是一本口语藏日双语动词词典。北村和永野 (1990) 是一本藏日词典,我还没有看到。

北村 (1977) 有一本简短语法。星野道代 (1988) 也有一本语法。王志敬 (1994) 用中文写了一本更长的语法。我还没有看到一本拉萨方言的藏汉词典,它是由于等 (1983) 编写的。

语音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拉萨方言的语音学,尤其是对声调的分析,一直存在争议。斯普里格 (1955, 1961, 1993)。

哈里 (1979) 研究了声调。

-bC- 词内部的保留和过度应用已被张氏兄弟 (1967) 和白井 (1999) 研究过。

包等 (1992) 有一项乐器语音学研究。唐和孔 (1991) 讨论了元音、元音长度和声调。

罗纳-塔斯 (1984) 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了几位作者对元音系统的分析,重点关注了张氏兄弟的描述。

胡谭 (1991b) 有一项关于末尾辅音的研究。

张氏兄弟 斯普里格 晁,金鹏 (1958) 主要论述了语音学。他患有中国人的一个毛病,就是喜欢用多种方言给出“相同”的句子。周力 (1986) 教授如何用拉萨的读音来读藏文。他对语音学的描述与 Tournadre 的描述非常吻合,对声调和声调变调的处理更加详细。

道森写了一篇关于拉萨语音学的博士论文 (1980),延续了戈德斯坦和诺朗的传统。她还写了一篇关于拉萨元音的相关文章 (1985)。

格泽本 (1996) 对声调系统中的抑扬格结构进行了研究。

Tourandre (1991, 1996) 张氏兄弟的一篇文章。

形态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obin 和 Vittrant (2007) 论述了拉萨方言中的重叠。胡谭 (1991) 讨论了名词化。

动词系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阿加 (1990, 1993) 被洪拉达罗姆 (1996) 评论过,他指出阿加省略了对yod-pa-red的提及。

证据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拉萨藏语证据性研究者分为三类:1. 早期的教学语法学家,他们将拉萨证据性视为一种人称一致形式;2. 语言学研究者,他们将三项拉萨系统分析为反映相互作用特征的二元设置;3. 那些将证据性系统编码的三种语义类别描述为与用于对其进行编码的三种形态句法类别同构的人。这三种方法大致对应于藏语证据性研究中时间上截然不同的阶段,反映了从先前对人称的承诺向既具有结构可验证性又受话语使用驱动的表征的总体转变。然而,时间模式存在明显的例外。先锋包括 Yukawa Yasutoshi,他早在 1966 年就支持第三种方法。尽管是一个有用的启发式方法,但将研究人员划分为这三类有些武断。没有研究人员明确将拉萨系统与印欧语系的格人称一致等同起来,这样做是愚蠢的。同时,直到最近,很少有研究人员坚决否认语法人称。

作为拉萨类别表达的意义的上位概念,“语气”或“情态”(竹内 1978,Tournadre 1996: 217,Denwood 1999: 119),“证据性”(DeLancey 1992: 45,Tournadre 1996: 217,Denwood 1999: 119)和“指示”(Tournadre 1992,Beckwith 1992,Bartee 1996)都非常流行。由于,正如索绪尔所教导的那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因此试图在这几个术语之间进行裁决毫无意义。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指标能够涵盖拉萨藏语证据性系统的细微差别。

早期教学语法学家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期关于口语拉萨语或中央藏语的教学语法试图将该语言的三种证据性类别描述为人称一致。作者本身承认这种契合并不完美。格雷厄姆·桑德伯格写道,个人yod“更常见于第一人称”(1894: 46),他有意避免将此类别与第一人称一致直接等同起来。文森特·亨德森习惯将个人动词后缀 -yin-yod 翻译为第一人称,将证明后缀 -redḥdug 翻译为第二和第三人称,但他包括类似于“yin 也出现在第二和第三人称中”的警告 (1903: 33)。查尔斯·贝尔继续暗示这些后缀表示人称一致,他提供了一些例句,例如ṅas blug-gi-yod '我倒'(个人)和khos blug-gi-ḥdug '他倒'(证明)(1905: 37)。然而,在讨论相关形式作为存在动词而不是时态后缀的使用时,他也提到了证据的重要性。他写道,因为

一般来说,可以这样说, yod [个人] 表示“它在那里,我看到它在那里,并且知道它还在那里”; ḥdug [证词] 表示“我看到它在那里,但我不知道它是否还在那里”; yod-pa-red [事实] 表示“我没有看到它,但听说它在那里”(1905: 40)。

不幸的是,贝尔对存在动词的证据意义的观察在一段时间内沉寂了。1 与贝尔一样,张和张继续将时态后缀视为标记人称(1964: 25),同时将存在动词单列出来进行另类处理。与贝尔不同,他们将后者区分成确定性(1964: 18)而不是证据。同样,遵循贝尔的先例,戈德斯坦和诺南在描述动词后缀时谈论人称(1970: 408-409),但在讨论存在动词时,他们将证词 ḥdug 区分为“实际视觉知识”,并将事实 yod-pa-red 区分为“传闻和非视觉知识”(1970: 23)。因此,早期教学语法始终没有放弃试图用人称一致来描述拉萨藏语动词系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来源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在评估这些教学处理的准确性时,必须牢记课堂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可理解的过度简化往往会受到欢迎。

交互式二元特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期教学处理将拉萨人称证据类别与第一人称一致联系在一起的一个分支是,将拉萨三项系统分成个人(与第一人称相关)与事实和证词(与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关)的二分对立。这种做法迫使需要随后将事实和证词分开,而不诉诸人称一致。因此,戈德斯坦和诺南(1970: 408-409)在有限程度上援引知识来源,以区分事实和证词,这绝非巧合。

无论是出于对这种教学遗产的尊重,还是受到雅各布森对二元特征的偏好的影响,许多在 20 世纪后半叶研究拉萨藏语动词系统的语言学家都坚持这种双重二分的分析。因此,竹内次仁将拉萨藏语的“方式”分为“内的”和“外的”,后者包含“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1978)。1992 年,三位学者独立于竹内并彼此独立地描述了拉萨藏语的三种证据类别,采用两种二元对比。斯科特·德兰西区分“结合式”(个人)和“分离式”,将分离式分为“惊异式”(证词)和“非惊异式”(事实)(1992: 45)。尼古拉斯·图纳德区分“自指”和“他指”助词(1992: 197),将后者分为“陈述式”(证词)和“断言式”(事实)(1992: 207)。2 克里斯托弗·贝克威斯不太明确地提出了“第一人称与第二、第三人称”的“人称指示类”的主要区分(1992: 2),但暗示承认后者类别中的“证据”(1992: 11)。艾伦·巴蒂(1996)重复了德兰西的观点,克丽莎达旺·宏拉达隆也是如此,尽管她指出他的分类“并不完全充分”(1992: 1151)。菲利普·丹伍德将拉萨藏语三项证据系统描述为多达四个独立因素“人称”、“证据性”、“观点”和“概括性”的二元交互作用的结果(1999: 150),代表了雅各布森方法的顶峰。这种机制使他能够解释相关语素在各种语境中的使用,但使用 16 种可能的设置来解释三种范式对比的类别却过于繁琐。21 世纪似乎没有新的二元特征方法的支持者。

三种对比形式意味着三种对比功能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早出版的关于藏语证据性的专门研究是汤川安利于 1966 年发表的关于 ḥdug 的文章,该文章是对其 1964 年硕士论文的修订版。他在 1971 年和 1975 年对藏语谓词进行了总体论述。汤川的方法是对每个形态后缀在它出现的所有句法位置上进行依次处理。在这三篇论文中的第三篇中,他说个人“話し手〈疑問文の場合は話し相 手)にとって身近に感じられる状麓をあらわし” “表示说话者(或疑问句中的听者)所熟悉的状态”,“事实” “ある状態であるととを客観的に断定する” “客观地断言某一状态”,而“证词” “ある状態を話し手(疑問文の場合は話し相手)の感覚で直接にとらえ...場合に用いられる” “当说话者(或疑问句中的听者)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某一状态时使用”(1975: 4)。

在某些情况下,曾经的人称一致或二元特征方法的支持者后来意识到,遵循三方形态句法对比来描述对比的证据功能是明智之举。在他们的教科书出版 20 年后,张和张针对语言学家而非学生,重新审视了拉萨藏语的证据系统。尽管他们没有明确地将藏语系统描述为“证据性”,但他们对个人作为“个人获得的习惯或习俗知识基础”(1984: 605)、证词作为“见证”(1984: 619)和事实作为“传闻”(1984: 605)的讨论清楚地表明,这些语素编码了三种信息来源类型。对于宏拉达隆来说,仅仅一年就足以让她意识到她之前坚持德兰西的“结合式-分离式”模型的错误。她简洁地描述了

yöö [个人]、tuu [证词] 和 yôôree [事实] 之间的三方证据区分,分别表示说话者的自我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信息来源。(1993: 52 原文强调)。

加勒特得出了相同的分析,提出了拉萨藏语的三个“证据类别——自我[个人]、直接[证词]和间接[事实]”(2001: x 及随后的内容)。施魏格(2002: 183)明确拒绝将这些证据类别与一致联系起来。最近的教学语法也强调,藏语系统编码信息来源,而不是人称一致(图纳德和多杰 2003,琼乔 2003)。

本次讨论的重点一直是拉萨藏语证据性的总体特征,以及强调拉萨具有三项证据系统这一事实。这种结构在存在动词 yod(个人)、ḥdug(证词)和 yod-pa-red 以及现在时后缀 -gi-yod(个人)、-gi-ḥdug(证词)和 -gi-yod-pa-red(事实)之间的平行关系中最清晰。可能阻碍该系统描述的一个因素是,该系统在动词系统的其他部分的对称性不透明。尤其是,后缀 -yoṅ-myoṅ-byuṅ 在整个动词范式中的放置需要进一步研究。在希尔对本卷的贡献中,他建议将 bźag 分析为完美的证词,而不是独立的推断证据(如德兰西 1985: 65-67, 2003: 279, 图纳德 1992: 198, 207, 1996: 236-238, 图纳德和多杰 2009: 140-144, 410, 413),并进一步建议,将推断语义分析为直接证据性与完成时的组合,是理解其他语言中现象的有用框架。

金(1979)描述了 yodyod-pa-red 和 'dug,但我没有读过他的论文。

竹内(1990)对拉萨藏语动词系统进行了出色的概述,并勾勒了从古藏语到几个现代方言的证据标记的发展。相比之下,萨克塞纳(1997)试图对同一问题进行处理,但内容很无知,充满了错误,奇怪地忽略了竹内之前的研究。

德兰西在一些论文中处理了拉萨和现代标准藏语的助词系统。他特别写了关于语素 'dug 用于表达对说话者来说是新信息的用法,即惊叹式,德兰西称之为“惊异式”。大多数研究人员(例如图纳德、沃尔卡特)认为 'dug 反而表示视觉目击的信息。希尔(2012)反驳了德兰西的分析,德兰西(2012)接受了这种反驳。

宏拉达隆(1994)追溯了 'dug 的历史,并论证(错误地)认为德兰西所指的意义相当新。然而,希尔(2013)表明,'dug 在古典藏语(如果不是古藏语)中就已经具有证据功能。

宏拉达隆(1993)从社会语言学和约定俗成的社会情境的视角讨论了证据系统。

巴蒂(1996)也从指示和“认知语法”的视角处理了证据系统,但由于她的框架仍然接受诸如“人称”和“结合式/分离式”之类的类别,因此很难使用。

时态和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星伊(1994a)讨论了 V-ki-yod 等结构的时间和体用法。我尚未阅读过的类似论文是星伊(1994b)(日语)。星伊还发表了一篇关于拉萨藏语助词 yong(1998)和名词化词 mkhan(2004)的文章。

轻动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动词化词”由科普(1998)处理。

张和张有一系列文本集(1978, 1981),星道子也有一系列文本。

(Hermann 1989)

西部 Drokp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Kretschmar 1986)

南Musta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Kretschmar 1995)

日喀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日喀则 (Jin Peng 1958, Haller 2000)。此外,Kim (1996) 讨论了日喀则的关联性。

它主要在尼泊尔以及锡金/印度使用。夏尔巴语包含几个方言:Shorong(Solu)、Pharak、Khumbu、Rolwaling 和 Dram(Tournadre 等人 2009b)。

Schöttelndreyer (1978) 研究了夏尔巴话语。Schöttelndreyer (1980) 讨论了他认为的人称标记,但更好地描述为证据缀。

夏尔巴语在 Woodbury (1986) 的一篇论文中得到了进一步关注,该论文探讨了词汇动词标记中证据性和时态的交互作用。他提供了与 Schöttelndreyer (1980) 中提出的二元关注的连词-离词分析截然不同的描述。Woodbury 认为,夏尔巴语形式 nok 在现在时用作视觉感官证据(用“我看到,见过……”来表示),在过去时用作推断证据(用“我听到,我推断……”来表示)。在过去,形式 *suŋ* 反而具有感官语义。nok 这两种用法可以归因于它用于“直接证据”,无论是现在发生的事件本身的证据,还是允许说话者进行推断性主张的事件后果的证据。Woodbury 还讨论了 *nok* 作为未来推断,以及 *wi* 作为“格言”,用“众所周知”来表示。Kelly (2004) 借鉴了这两种传统,概述了每个特定的夏尔巴证据形式的语义,同时也指出了它在连词/离词分析中的分布情况。她讨论了 *ĩ* 动词后缀作为“第一人称连词”,标记“说话者直接经历的由意志驱动的事件”(Kelly 2004: 250)。形式 *suŋ* 是“离词”,用于“将事件标记为说话者直接目睹”(Kelly 2004: 250)。与 Woodbury 一样,Kelly (2004: 251-252) 指出,*nok* 可以用作视觉感官或推断,但认为它不是基于时态的区分,而是体貌上的,在未完成体语境中具有感官功能,在完成体语境中具有推断功能。最后,wi 被认为是格言,标记了人们对事物发生方式的公认观点。

Tournadre 等人 (2009b) 以 Khumbu 方言为基础,编写了第一本夏尔巴语-英语词典,该词典提供了藏语和尼泊尔语的等价词以及藏语词源。夏尔巴语词以带音调符号的罗马化系统呈现。这本词典简要介绍了夏尔巴语使用区域、方言差异以及语言的语言关系。它是第一本提供有关藏语在夏尔巴语中的音韵对应关系信息的出版物。这些对应关系以及基本词汇清楚地表明夏尔巴语源自古藏语,与古典藏语密切相关。夏尔巴语动词形态的特殊性在这本词典的附录中得到了详细描述。

Sprigg (1980) 在一篇关于藏语动词形态的比较文章中使用了一些夏尔巴语数据。这篇文章很难理解。

Strahm (1975) 讨论了 Jirle 的句子类型。

Maibaum, A. 和 Strahm, E. (2005) 编写了第一本吉尔词典。Tournadre 等人 (2009:22) 说

"吉尔是另一种与夏尔巴语密切相关的藏语。大多数吉尔语使用者住在吉里,这是一个位于杜勒克哈地区的村庄,靠近索卢地区。吉尔保留了许多夏尔巴语中丢失的保守音韵特征(例如结尾的 /t/ 音,如附录 3 第 2.1 节所讨论的那样)。夏尔巴语和吉尔语之间的相互理解度不高。吉尔受尼泊尔语和印度教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比夏尔巴语更大。"

Vesalainen 和 Vesalainen (1980) 讨论了格系统和动词系统。他们对证据性的方法过于语法化,这在他们那个时代的 SIL 附属语言学家中很常见。

吉隆-噶日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根据 Tournadre (2005),该群体包含几个方言:吉隆(Lende)、噶日、Tsum、Langtang 和 约尔 (海拉姆 夏尔巴)。Hari, A.M. 和 Chhegu Lama (2004) 编写了一本关于约尔语的详尽词典,以及一本简短的语法描述 (Hari 2010)。根据 Tournadre 等人 (2009:22)

"约尔语是另一种在辛杜帕尔乔克和努瓦科特地区使用的藏语。尼泊尔人通常称之为“海拉姆夏尔巴语”。然而,正如 Anna Maria Hari (2004: 699) 所示,约尔语与噶日密切相关,而不是夏尔巴语方言。"

虽然 Hari 研究了辛杜帕尔乔克地区使用的梅兰奇谷变体,但约尔语也在尼泊尔的兰琼地区使用 (Gawne 2010),并且也存在该变体的简短词典 (Gawne 2011),以及作为 Gawne (即将出版) 部分的语法描述。关于噶日的出版物相对较少,Höhlig 和 Hari (1976) 提供了关于音位的详细描述,Höhlig (1978) 简要讨论了叙事中的指称。

关于吉隆的描述性工作非常少,只有一本由 Brigitte Huber (2005) 编写的语法,其中也包含历史注释。Hildebrandt 和 Perry (2011) 指出,在尼泊尔马纳吉地区使用的 Gyalsumdo 语言变体与吉隆以及努布里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因此很可能被归类为“吉隆-噶日”群体。

有关约尔语研究的完整参考书目,请参阅维基教科书 约尔语研究

不丹语 (或 Lhoke 或 Drenjongk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锡金/印度使用 (Sandberg 1888)

不丹的国语被称为“宗喀语”,并被用于书写。这种语言的母语使用者被称为 Ngalong。Byrne (1909) 提供了早期描述。Walsh (1905) 描述了在 Chumbi 使用的 Gro-mo 方言。代表不丹政府,van Driem (1992) 编写了一本完整的语法。

安多藏语 (东北群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期词汇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Prževal'skij 1875: 259) (Széchenyi 1898, vol. 3: 421)

斯巴纳 (Grum-Gržimajlo 1899: 419, cf. Kara 1984)

标准安多语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Dṅos grub 1989)

Min 等人 (1989) 提供了一组对话。

Hua Kan 的各种作品,还有 K. Norbu 等人 (2000) 编写的教科书。Sung 等人 (2005) 也编写了一本教科书。Roche (2008) 讨论了三本现有的安多藏语教科书的比较优势,即 K. Norbu 等人 (2000)、Sung 等人 (2005) 以及另一本教科书。


Ebihara (2009) 论述了助动词 *song* 和 *byung*。

Wang & Chen (2010) 是一项关于送气摩擦音的语音学研究。

Zhaxi Cairang (2011) 比较了安多语和日语中的使动结构。

安多夏尔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Nagano 1980)

Reb-go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Gō 1954, cf. Stein 1955) (de Roerich 1958)

证据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乔治·德·罗埃里希(1958)描述了安多地区的 Reb-gong 方言(具体来说是著名的知识分子 Dge-ḥdun chos-ḥphel,1902-1951,cf. Stoddard 1985)在动词一致性方面的特点。例如,他给出了ṅa ǰ'o ɣ̮o̊-jol’ṅa ḥgro-gyin-yod)“我去”、č‘’o ǰ'o ɣ̮o̊-dïɣkhyod ḥgro-gyin-ḥdug)“你去”等等,用于表示一般现在时(1958: 43),以及ṅa joṅ-no̊̄-jinṅa yoṅ-ni-yin)“我来过”、č‘’o joṅ-no̊̄-rel’khyod yoṅ-ni-red)“你来过”等等,用于表示三种过去完成时的一种(1958: 45)。然而,与早期研究拉萨藏语的学者一样,他也清楚地表明,这里所起作用的并非欧洲式的代词一致性。例如,他指出:“藏语动词的变位——除了少数例外——既没有人称区别,也没有数的区别”(1958: 43),并指出:“例外的是,jin 形式也延伸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并举了č‘’o joṅ-no̊̄-jinkhyod yoṅ-ni-yin)“你来过”的例子(1958: 45)。德·罗埃里希对安多动词系统的描述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他没有对三种形成过去完成时的方式进行语义区分,这三种方式分别以rel’zïɣt‘a 作为其标志(1958: 45-46)。因此,孙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在德·罗埃里希的作品中,“语态形态学在他的‘形态学’部分被埋没而没有分析”(孙 1993: 948 注 6)。

(孙 1986, 1993)

证据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尽管孙批评了德·罗埃里希,但他并没有摆脱对人称的提及。他认识到“自身人称”和“他人人称”之间的区别,他将其等同于“结合”/“分离”人称标记。然而,他使用这种区别的方式并不一致。有时他似乎将“自身人称”作为一个形态类别名称来使用,例如写道:“意志自身人称形式(默认标记)代表对意志的直接知识”(1993: 961),但在其他时候,他使用的“自身人称”指的是一种句子类型,无论其形态如何标记,例如写道:“包含这类动词的自身人称句子通常用直接语态标记”(1993: 692)。从孙的断言“意志自身人称句子不使用任何特定的语态标记”(1993: 958),我们可以推断出,在这种变体中,人称(即“结合”或“自指”)是零标记的。然而,他评论说:“像其他藏语方言一样,等式系动词jən [yin] 和re [red] … 具有内在的认知价值:jən 表示所报告的情况对说话者来说是众所周知的,否则使用re”(孙 1993: 951 注 10),这表明人称语态实际上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标记。一些问题必须等到对 Mdzo-dge 藏语的进一步研究结果公布后才能解答。明确的是,这种变体表现出人称语态,但孙没有将其认定为一个语态类别,而是将其分叉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称标记。孙的分析的另一个奇怪之处是他将se 视为“引语”语态标记。尽管“引语词素se 在类别和分布上都与其他三个语态标记不同”(1993: 991),但孙还是决定将引语与其他词素一起列出,因为“在给定语言中,语态并不一定构成一个统一的形态类别,这是很常见的”(1993: 992)。这样一来,以前在方法论上没有正当理由的分析就催生了新的没有正当理由的分析。“引语”与其他语态类别兼容,它在其他藏语变体中的同源词通常不被认为是一个语态后缀。从他的分析中省略“引语”形式,并添加“人称”,他避免将其描述为语态,他所描述的系统等同于过去时的三种语态设置:“人称”(未标记)、“直接”(tʰæ)和“间接”(zəg),以及现在时的两种语态设置:“人称”(同样未命名)和“即时”(ʰkə)。

Hermanns (1952), Hua and Ma (1992), Ma (1994), Bessho and Ebihara (2007), Ebihara (2012)

(吴 1982)

(孙 2003)

(de Roerich 1958) (Sprigg 1987)

Chabcha/Cherj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uzuki 2004. Ebihara 2008.

Suzuki & Yeshemtsho 2006.

周茂草 2003

邵明远 2011

康巴藏语(东部方言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早期著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ockhill (1891: 361-370) 中提到的青海、斯巴唐和察绒的语言。

察木多 (Needham 1886, 晋鹏 1958)

康巴 (Jäschke 1881: xvi-xvii)

康巴 (de Roerich 1958)

康巴,达尔策木多 1 (Migot 1957)

康巴,达尔策木多 2 (Migot 1957)

康巴,塔虎 (Migot 1957):安多游牧变体

康巴,卡孜 (Migot 1957)

康巴,色达 (Migot 1957)

德格 (sDed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Häsler 1999

Causemann 1989

Bartee 2007

其他方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有一种方言叫做白马,它经历了如此激进的语音演变,以至于一些学者认为它不是藏语方言。奇尔科娃对这种方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藏语计算语言学与语料库语言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Hackett, P. (2000a, 2000b) 阐述了使用第一个公开的古典藏文语料库 (ACIP) 构建藏文信息检索系统的理论和初步实验结果。特别地,这两项工作都强调了结合词语分割算法构建自动规则词性标注器的研究。

Hackett, P. (2003b) 针对藏文文献的形态熵进行了理论和统计估计。

Wangher, Andreas 和 Bettina Zeisler (2004)。(需要描述)

Tsering Rgyal (2005)。(需要描述)

Sun, Y. (2009)。(需要描述)

Hackett, P. (2010) 针对藏文古典文献语料库的精确索引,介绍了主题边界检测技术。

Cai Zhijie 和 Cairang Zhuoma (2010) 讨论了“Pandita”词典在藏文自动分词和词性标注中的应用开发。

Cairang Zhuoma 和 Cai Zhijie (2011) 描述了一种用于“分解”藏文词语的算法,该算法似乎意味着将每个字母分配到音节中的位置,例如 bsgrubs 中的 -g- 是 ming-gzhi,-s 是 yang-'jugs 等。我对这种系统实际的应用目的并不十分清楚。

Tsering Rgyal 和 Dbangphyug Tsering (2010) 概述了基于词典的词性标注器,包括对其尝试标注的类别和实体的详细列表。

Liu, H. 等人 (2010), (2015) 处理词语分割。Sun, Y. (2010)。(需要描述)

Chungku, C., J. 等人 (2010) 讨论了开发宗喀语语料库和标签集的项目。

Jiang Di (2003) 正在研究句法切分。

P. V. Arun (2014) 正在从计算角度研究宗喀语。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gha, Asif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0) 拉萨藏语的词汇结构和语法类别。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
  • Agha, Asif (1993). 拉萨藏语的结构形式和话语语境:非配置语言中的语法和指示性. 纽约: Peter Lang. ISBN 9780820420912.

Angelini, Pietr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ngelini, Pietro (1994). 阅读西藏:1624-1993 年意大利雪域之国文献. 博洛尼亚: Il Nove.

Amundsen, Edwar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Amundsen, Edward (1903). 标准藏语入门. Ghoom: The Scand. All. Tibetan Mission Press.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Andersen, Paul Ken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Andersen, Paul Kent (1987). "古典藏语中的零指代和相关现象". 语言研究. 11: 279–312. doi:10.1075/sl.11.2.02and.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Andvik, Erik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9). 仓语语法。俄勒冈大学博士论文。

Arun, P. V.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Arun, P. V. (2014). "一种针对不丹语宗喀语的语义解析方法". 国际语音技术杂志. 17: 161–165.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Aschoff, Jürgen C.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2). 尼泊尔和喜马拉雅文化区:(包括拉达克、锡金和不丹):1627 年至 1990 年德语书籍和文章的注释书目 (文章截止至 1900 年)。Dietikon: Garuda-Verlag.

Aubin, François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Aubin, Françoise (1993). 关于西藏和藏人的最新著作:带注释的书目. 巴黎: 法国政治科学基金会,国际研究中心.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Austen, H. H. 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66). “英、巴尔蒂和克什米尔语词汇表”。《孟加拉亚洲学会杂志》 35: 233。

巴宾格,弗朗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20). “伊萨克·雅各布·施密特 1779-1847,对藏学史的一点贡献。”《弗里德里希·希尔特 75 岁生日纪念文集,1920 年 4 月 16 日》。柏林:出版商,7-21。

贝利,T. 格雷厄姆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贝利,T. 格雷厄姆。 《喜马拉雅语言学研究》。亚洲学会专著。第 18 卷。伦敦:皇家亚洲学会。

巴内特,L. 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46). 对古尔德和理查德森 (1943) 的书评。 《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公报》 11: 445-446。

巴蒂,艾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6). 指示语和拉萨藏语的时空关系。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硕士论文。
  • (2007). 董旺藏语语法。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论文。
  • 巴蒂,艾伦 (2011)。“活度在董旺藏语动词形态中的作用”。 在图灵,马克;泽斯勒,贝蒂娜 (编辑)。 《喜马拉雅语言与语言学:音系学、语义学、形态学和句法研究》。莱顿:布里尔出版社。 pp. 133–182.

贝克维斯,克里斯托弗·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贝克维斯,C.I. 1992, "藏语和缅语中的指示类标记", 载于《东南亚语言学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由 M. 拉特利夫和 E. 席勒 编辑,第 1-14 页。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东南亚研究项目。
  • (1994). "藏语改革:历史和未来。" 《语言改革:历史和未来》。 由 I. 福多和 C. 哈盖格 编辑。第 6 卷。汉堡:赫尔穆特·布斯克出版社:73–84。
  • (1996). "论证汉藏语存在的形态学论据。" 《泛亚语言学:第四届语言与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1996 年 1 月 8 日至 10 日》。第 3 卷。曼谷:玛希隆大学沙莱亚校区农村发展语言与文化研究所:812-826。
  • 与迈克尔·沃尔特合著。 (1997). “早期藏文化中的一些印欧语成分。” 恩斯特·施坦克尔纳 (编), 《藏学研究:第七届国际藏学研究学会研讨会论文集,1995 年格拉茨》。 哲学历史系,纪念文集,第 256 卷。第 2 卷。 维也纳:奥地利科学院。 1037-1055。
  • (2001). 对戈尔德斯坦 2001 的书评。 《人类学语言学》 43.3: 396-399。
  • (2006). “音高排序原则和古藏语音节边缘。” 《中世纪藏缅语 II》。 莱顿:布里尔出版社,45-57。

比尔,扎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比尔,扎克 (2019)。“《一切智智圆满无垢妙法莲华经》中的转换指称”。 《英国及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杂志》。 3. 剑桥大学出版社。 29 (2): 249–256. doi:10.1017/S1356186318000731.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贝尔,沃尔夫冈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对贝耶尔 1992 的书评] 《东方》 34: 557-563。

贝尔,查尔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贝尔,查尔斯 (1905)。 《口语藏语手册》。 加尔各答:浸信会传教出版社。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本尼迪克特,保罗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本尼迪克特,保罗 (1972)。 《汉藏语:概要》。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评论:Bodman, N. (1975), Chang, K. (1973), Coblin, W. S. (1972-3), Haudricourt, A (1973), Lehman, F. K (1975), Matisoff, J. (1975), Miller, R. A. (1974), Sedláček, K. (1974), Sprigg, R. K. (1973)]

别所裕介 和 海老原志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7). "论藏语 dPa's ris 方言及其语言使用情况。" 《京都大学语言学研究》 26: 77-91。

贝耶尔,斯特凡·V.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贝耶尔,史蒂芬 (1992)。 《古典藏语》。 纽约: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1993 年再版,(印度佛教文献系列,第 116 卷)德里:斯里·萨特古鲁出版社。

比尔迈尔,罗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5). Das Märchen von Prinzen Čobzaṅ. (Beiträge zur tibetische Erzählforschung 6) Sankt Augustin: VGH Wissenschaftsverlag.

Bielmeier, Roland (1985). Das Märchen von Prinzen Čobzaṅ. Beiträge zur tibetische Erzählforschung (德语). 第 6 卷. Sankt Augustin: VGH Wissenschaftsverlag. {{cite book}}: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 (1988).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op Series and the Verbal System in Tibetan.” Languages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 Festschrift for Tatsuo Nishida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京都: Shokado. 15-27.
  • Bielmeier, Roland (1988).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Stop Series and the Verbal System in Tibetan". Languages and History in East Asia: Festschrift for Tatsuo Nishida on the Occasion of his 60th Birthday. 京都: Shokado: 15–27. {{cite journal}}: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Bielmeier, Roland (1982). "Problems of Tibetan dialectology and language history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sKyid-grong dialect".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16: 405–25. {{cite journal}}: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1982). “On Tone in Tibetan.” 在:Helga Uebach 和 Jampa L. Panglung (编):Studia Tibetica: Quellen und Studien zur tibetischen Lexikographie. 慕尼黑。第 2 卷:43-54
  • (1985). “A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and southwestern Tibetan dialects.” 在:Barbara Nimri Aziz 和 Matthew Kapstein (编),Soundings in Tibetan civilis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82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德里:Manohar: 3–19.
  • (1985) “On Tone in Tibetan.” Tibetan Studies: Proceedings of the 4th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ibetan Studies Schloss Hohenkammer — Munich 1985. Helga Uebach 和 Jampa L. Panglung,编。 (Studia Tibetica 2). 慕尼黑:委员会中央亚洲研究巴伐利亚科学院,1988: 43-54.
  • (1994). “Zu den Bono-Na Liedern der Darden von Da-Hanu.” SII 19: 11–32.
  • Bielmeier, Roland. 2000. 西藏语助词的句法、语义和语用-认识功能。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3(2). 79–125.
  • Bielmeier, Roland. 2003. "西藏语方言比较词典(CDTD)。研究报告。" European Bulletin of Himalayan Research 23:97-101.
  • (2004). "Shafer's proto-West Bodish hypothesis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Tibetan verb paradigms." Anju Saxena (编),Himalayan Languages, Past and Present. (语言学趋势,研究和专著,149)。柏林 / 纽约: Mouton de Gruyter. 395-412.
  • (2004). "Lexikalische Variation und lexikalischer Wandel im Tibetischen am Beispiel einiger Körperteilbezeichnungen." Wiltrud Mihatsch & Reinhild Steinberg (编),Lexical Data and Universals of Semantic Change. 图宾根: Stauffenburg (Stauffenburg Linguistik).
  • (2007). 历史语言接触中的藏语词汇,在 Petra Maurer 和 Peter Schwieger (编) 西藏研究,献给 Dieter Schuh 65 岁生日. 波恩: Bier'sche Verlagsanstalt, pp.19-36.

Bodman, 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5). (评论 Benedict 1972)Linguistics: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149: 89-97.

Bonnerjea, Bire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36). "喜马拉雅地区藏缅语方言的音系学。" T'oung Pao (第二辑) 32.4:238-258.
  • (1937). "喜马拉雅地区藏缅语方言的形态学。" T'oung Pao (第二辑) 33.5: 301-360

Bkra shis bzang p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9). 藏汉大辞典度量衡词语研究 [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 yi tshad ma'i skor la dpyad pa]. 成都:达唐出版社。

Bskal bzang vgyur me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1). 藏文语法导论 [Bod kyi brdav sprod rig pavi khrid rgyun rab gsal me long].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1992). Le clair miroir: enseignement de la grammaire tibétaine. Nicolas Tournadre 和 Heather Stoddard 译. 阿维拉尔:Prajñā 出版社。

Btsan lha ngag dbang tshul khrim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7). 文法金镜 [Brda dkrol gser gyi me long zhes ba bzhugs so]. 北京: 民族出版社。

Buck, Stuart 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Buck, Stuart H. (1969). 藏英词典,附增补 [Tibetan-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upplement]. 华盛顿: 美国天主教大学出版社。 {{cite book}}: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 Buck, Stuart H. (1989). 不丹报纸阅读 [Bhutanese newspaper reader]. 马里兰州惠顿: Dunwoody Press. {{cite book}}: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Byrne, St. Quenti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Byrne, St. Quentin (1909). 不丹语口语语法 [A Colloquial Grammar of the Bhutanese Language]. 阿拉哈巴德: Pioneer Press. {{cite book}}: 引用包含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Cable, Set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Cable, Seth 2009. “藏语关联词的句法”。在 Correlatives Cross-Linguistically,Lipták, Anikó (编),195–222. 阿姆斯特丹: John Benjamins.

蔡志杰 和 蔡让卓玛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考斯曼,玛格丽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考斯曼,玛格丽特 (1989). Nangchenpas 方言与故事。(藏族故事研究 11.). VGH 科学出版社:波恩. {{cite book}}: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卡普洛,南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9). 压力在藏语声调发生中的作用:历史比较声学研究。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
  • (1973). (评论 Benedict 1972). 亚洲研究杂志 32: 335-337.

张昆 & 贝蒂·谢夫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张昆 (1964). 拉萨方言口语藏语手册. 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cite book}}: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张昆 (1965). “拉萨口语藏语中的一个音位形态问题”. 美国东方学会杂志. 85 (1): 34–39.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张昆 (1967). “口语藏语音位形态学:p”. 语言. 43 (2): 512–525.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张昆 (1969). “拉萨口语藏语中的元音和谐”.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40: 53–124.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张昆 (1978). 口语藏语文本。第二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 74 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cite book}}: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张昆 (1980). “口语藏语中的能格性”.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1 (1): 15–32.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1980 (?). “口语藏语中的完成式和未完成式”.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2/2:303-21
  • 张昆 (1981). 口语藏语文本。第四卷.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第 74 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cite book}}: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Chang Shefts,贝蒂和张昆 1982 现代口语藏语中现在时反射的持久性。清华学报 14(112):21-30.
  • 张昆 (1984). “口语藏语‘是’动词的确定性等级”.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5 (4): 603–635.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未知参数:|trans_title= (帮助); 未知参数 |coauthors= 被忽略了 (|author= 建议) (帮助)
  • 1984. “口语藏语动词 kap”. L. Ligeti (编),纪念亚历山大·克索马·德·科罗斯诞辰 200 周年的藏学和佛教研究。布达佩斯:匈牙利科学院出版社。第一卷。131-142
  • 1993. “藏语口语中的时态和体。” 收入:恩斯特·施泰因凯尔纳和赫尔穆特·陶舍尔(编),藏语、历史和文化研究论文集。1981年9月13日至19日在奥地利维尔姆-维也纳举办的切奥马·德·科罗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卷。(维也纳藏学与佛教研究 10。)维也纳:维也纳大学藏学与佛教研究工作组:329–37。
  • 车谦 (1981). "从gcig谈起—关于古藏语声母中清塞音、塞擦音送气和不送气问题 Cong gcig tanqi – guanyu gu Zangyu shengmu zhong qingseyin secayin songqi he bu songqi wenti". 民族语文 Minzu Yuwen. 2: 36–39.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未知参数 |trans_title= 被忽略 (|trans-title= 建议) (帮助)
  • 车谦 (1984). "古藏语裏有复合元音嗎 Gu Zangyu li you fuhe yuanyin ma?".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 Zhongyang Minzu Xueyuan Xuebao. 3: 102–105.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coauthors= (帮助); 未知参数 |trans_title= 被忽略 (|trans-title= 建议) (帮助)
  • 车谦 (1990). "Certain phonetic changes in Tibetan in the light of variant and erroneous spellings in Old Tibetan documents of the Royal period".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3 (1): 1–10.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车谦 (1991). "On certain Tibetan and Chinese phonological questions of the medieval period".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4: 65–92.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车谦 (1992).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f subject marking (byed-sgra) in Lhasa Tibetan".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5 (1): 53–63.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Chirkova, Kati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Chirkova, Katia (2005). Báimǎ 名词后置词及其词源。藏缅语研究 28.2: 1-41。
  • Chirkova, Katia (2008). 白马语在藏语中的位置。证据和反证据。纪念弗雷德里克·科特兰特的论文集。亚历山大·卢博茨基、约斯·沙肯和杰伦·魏登霍夫编。阿姆斯特丹:罗多皮出版社。第二卷,69-91
  • Chirkova, Katia 2008b. 白马语示证范畴及其与藏语方言的比较 báimǎyǔ shìzhèng fànchóu jíqí yǔ Zàngyǔ fāngyán de bǐjiào [白马语和藏语方言中的证据范畴比较] 民族语文 《民族语文》, 第 3 期,36-43。

Chos kyi grags p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46). བརྡ་དག་མིང་ཚིག་གསལ་བ་བཞུགས།, 拉萨:由赫康索南德尔巴私人印刷,1950 年;北京: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1957 年再版;达兰萨拉:丹秋桑波,1980 年;(电子版)加德满都:西藏电脑公司,2000 年。翻译成中文为格西曲札藏文辞典 Gexi Quzha Zangwen cidian, 北京:民族出版社 Minzu chubanshe, 1957 年;再版:东京:西藏佛教研究会;发行所山喜房佛书林 Chibetto Bukkyō Kenkyūkai; hatsubaijo Sankibō Busshorin. 昭和 Shōwa 47 [=1972])。

Chungku, C., J. Rabgay, 和 G. Faa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0). “为宗喀语构建 NLP 资源:标签集和带标签语料库。”第八届亚洲语言资源研讨会论文集, 103-110。

Clark, Larry V. 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6). 蒙古语、满语-通古斯语和藏语词典的参考文献。(东方学文献和资料 20)。魏斯巴登:哈拉索维茨出版社。

Coblin, W. Sout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Coblin, W. South (1972-3). "(review of Benedict 1972)". Monumenta Serica. 30: 635–642. {{cite journal}}: 检查日期值于:|year= (帮助);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Coblin, W. South (1974). "An early Tibetan word for hors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94: 124–5.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Coblin, W. South (1976). "Notes on Tibetan verbal morphology". T'oung Pao. 52 (1–3): 45–60.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1991). “论古藏语《山书》的释义。”美国东方学会杂志(第一部分)111.2: 303-322.(第二部分)111.3: 523-539。
  • Coblin, W. South (1994). "藏语中‘狐狸’一词的古变体" (PDF). 藏缅语区语言学. 17 (2): 117–118.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Cordier, Palmyr

[edit | edit source]

Davidson, Roland M.

[edit | edit source]
  • (1996). [Review of Beyer 1992] 东西方哲学 46.1: 119-122.

Das Gupta, Kamalesh

[edit | edit source]
  • Das Gupta, Kamalesh (1968). 中央门巴语导论. 西隆: 东北边境局.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 (1980). Tibetan Phonology. Ph.D.,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1985). "The Tibetan vowel feature 'Constricted'"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 Studies Presented to André-G. Haudricourt. ed. S. Ratanakul et al.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for Rural Development, Mahidol University. 158-177

Dey, Pradip.

[edit | edit source]
  • Dey, Pradip (1975). "Echo-word construction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dakhi". Ind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2: 92–98.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Das, Sarat Chandra

[edit | edit source]
  • (1902). A Tibetan English Dictionary: with Sanskrit Synonyms. Eds. Graham Sandberg and A. William *Hyde. Calcutta: Bengal Secretariat Book Depôt: reprints include Tokyo: Risen Book Company, 1988; New Delhi: Motilal Banarsidass, 1995. SOME REVEIEWS ARE MENTIONED BY SIMON

Delancey, Scott

[edit | edit source]
  • Delancey, Scott (1982). "Modern Tibetan: A case study in ergative typology". Journal of Linguistic Research. 2 (1): 21–31.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Delancey, Scott (1984). "Transitivity and ergative case in Lhasa Tibetan". Proceedings of the T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131–140.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1984). "Categories of non-volitional actor in Lhasa Tibetan." A. Zide et. al., eds., Proc. of the Conference on Participant Roles: South Asia and Adjacent Areas, pp. 58-70. IULC.
  • (1984). "Agentivity in syntax."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Parasession on Agentivity and Causation.
  • (1985). "On active typology and the nature of agentivity." F. Plank, ed., Relational Typology. Mouton.
  • (1985). "Lhasa Tibetan evidentials and the semantics of causation." Proc. of the El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65-72.
  • (1986). "Evidentiality and volitionality in Tibetan." W. Chafe and J. Nichols, eds., Evidentiality: 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pp. 203-13. Norwood, N.J. : Ablex Pub. Corp.
  • Delancey, Scott (1990). "Ergativity and the cognitive model of event structure in Lhasa Tibetan". Cognitive Linguistics. 1 (3): 289–321.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Delancey, Scott (1990). "Tibetan evidence for Nungish metathesi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2 (2): 25–31.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Delancey, Scott (1990). "Contour tones from lost syllables in Central Tibetan".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2 (2): 33-34.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Delancey, Scott (1991). "现代藏语动词串联的起源". 语言研究. 15 (1): 1-23.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的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Delancey, Scott (1992). "藏缅语中连词/离词模式的历史地位". 哥本哈根语言学报. 25: 39-62.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的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Delancey, Scott (1997). "惊奇性:意外信息的语法标记". 语言类型学. 1: 33–52.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的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 (1998). "藏语敬语名词的语义分类." 人类语言学 40:109-23.
  • (1999). "藏语的相对化." 在 Yogendra Yadava 和 Warren Glover 编著,尼泊尔语言学研究, 第 231-249 页. 加德满都:尼泊尔皇家学院.
  • DeLancey, Scott. 2003. 拉萨藏语. 在 Graham Thurgood 和 Randy J. LaPolla 编著,汉藏语,第 255-269 页. 伦敦:Routledge.
  • Delancey, Scott (2012). "这些年后仍然是惊奇性". 语言类型学. 16 (3): 529–564. {{cite journal}}: 引用有空的未知参数:|trans_title=|coauthors= (帮助)

Dempsey, Jakob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Denwood, Philip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2). (对 Goldstein 2001 的评论). 中国季刊 171: 777-779.
  • (1999). 藏语. 阿姆斯特丹:John Benjamins 出版社.
  • Denwood, Philip (1996) '藏语 sl- 和 zl-.' 西藏杂志, XXI (4). 第 23-29 页.

Desgodins, August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99). 藏语-拉丁语-法语词典 / 作者:西藏传教士. 香港:外方传教会印刷所; 重印于圣莱昂-苏尔-韦泽尔:Karme Dharma Chakra Kagyu 图书馆,1976 年.

Dragunov, Alexad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van Driem, Geor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2). 宗喀语语法. 廷布,不丹:不丹皇家政府,宗喀语发展委员会(DDC).
  • (1995). 对不丹中部布姆塘语的首次语法探索. 莱顿:CNWS 研究院.
  • (2001). 喜马拉雅语. 莱顿:布里尔.

Ebihara Shiho 海老原 志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8). 青海省共和县的藏语安多方言 Seikaisyō Kyōwaken no Chibettogo Amudohōgen [青海省共和县安多方言藏语的描述性研究]. 博士论文,东京大学.
  • (2009). "安多藏语中关于'意向性'和'方向性'的助动词" チベット文化圈における言語基層の解明 101-114.
  • (2010). 安多藏语发音和会话:用于 ILCAA 密集语言课程 2010,教材 1. 东京:ILCAA.
  • (2011) "安多藏语." 在 Yamakoshi, Yasuhiro (编著), 实地语法概述, 第 41-78 页. 东京:亚洲和非洲语言与文化研究机构 (ILCAA),东京外国语大学.
  • (2013) "安多藏语 dPa'ris 方言的初步田野报告." 藏语的历史发展. Takeuchi Tsuguhito 和 Hayashi Norihiko 编著. 神户: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研究所. 第 149-161 页.

Edgerton, Frankli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44). 评论 Gould 和 Richardson (1943). 语言 20: 174-175.

Eimer, Helmu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5). (评论 Verhagen 1994). 中亚杂志 39.2: 14-16.

Francke, August Herman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01 拉达克语语法概述. 孟加拉皇家亚洲学会杂志 (第 1 部分-历史、文学等) 70.1,第 2 期。第 1-63 页.

von der Gabelentz, Hans Cono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61 "论被动语态:一项语言比较研究." 萨克森皇家科学学会语言历史学分会论文集 8: 431-546.

Gawne, Laure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0). “拉姆雄约尔摩语:约尔摩语的一种方言,也被称为赫拉姆布夏尔帕语。”《尼泊尔语言学》25: 34-41。
  • (2011). 拉姆雄约尔摩语-尼泊尔语-英语词典。墨尔本,定制图书中心;墨尔本大学。
  • (即将出版). 拉姆雄约尔摩语:语法和社会认知。博士论文,墨尔本大学。

格桑居冕 (格桑居冕 = Skal bzang 'gyur med)

[edit | edit source]
  • 1985. 藏语方言概论 [“ ’Ba’-thang 藏语语音分析]。《民族语文》1985.2:16-27。

格桑居冕 (格桑居冕 = Skal bzang 'gyur med) 和 格桑央京 (格桑央京 = Skal bzang dbyangs can)

[edit | edit source]
  • 2002 藏语方言概论 [藏语方言概论]。北京:民族出版社。

格则奔,德吉-色珍

[edit | edit source]
  • (1996). 藏语语音学中的扬抑格结构:对拉萨藏语声调的韵律分析。硕士论文,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

吉罗多,皮埃尔·菲利普和弗朗西斯·戈雷

[edit | edit source]
  • (1956). 法语-藏语词典。巴黎:阿德里安-梅森纽夫,1956。

戈德斯坦,梅尔文·C

[edit | edit source]
  • (1975). 《现代藏语藏英词典》。 (喜马拉雅文库,第二辑,第7卷)。 加德满都:拉特纳普斯塔克布汉达尔。
  • (1984). 《现代藏语英藏词典:den grabs bod skad dbyin bod tshig mdzod》。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达兰萨拉:藏文图书馆和档案馆,1999。
  • (2001) 与 T.N. 斯基林、J.T. 苏尔康和皮埃尔·罗比拉德合著。 《现代藏语新藏英词典》。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评论贝克维思 2001、丹伍德 2002、策仁 2002]

戈德斯坦,梅尔文·C 和 纳旺·诺南

[edit | edit source]

《现代口语藏语:拉萨方言》。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

高尔德,巴兹尔·约翰爵士,和休·爱德华·理查德森

[edit | edit source]
  • (1943). 《藏语词典》。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评论埃奇顿 1944、巴内特 1946 和斯图尔特 1947]

哈克特,保罗·G

[edit | edit source]

汉,迈克尔

[edit | edit source]
  • (1973). “藏语形态学的基本问题”。《中亚研究》7: 425-442。
  • (1978). “关于助词 dag 的功能和来源”。马丁·布劳恩和佩尔·夸尔内(编辑),《藏学研究:在 1977 年 6 月 26 日至 7 月 1 日苏黎世青年藏学家研讨会上发表》。苏黎世:苏黎世大学民族学博物馆:137-47
  • (1994). 《古典藏文语法》。第 6 版。斯维斯特塔尔-奥登多夫:Indica et Tibetica 出版社。
  • (1999). “Blags 及其相关词语(藏语词源杂记,第六卷)”。《藏学蒙古学研究(曼弗雷德·陶贝纪念文集)》。编辑:赫尔穆特·艾默等人(Indica et Tibetica 34)。斯维斯特塔尔-奥登多夫:Indica et Tibetica 出版社。123-125。
  • (2003). 《古典藏文语法钥匙及藏语词汇学贡献(藏语词源杂记 I-VI)》。马尔堡:Indica et Tibetica 出版社。

黑尔,奥斯汀

[edit | edit source]
  • (1982). 《藏缅语研究》。柏林:莫顿出版社。

哈勒,菲利克斯

[edit | edit source]
  • 哈勒,菲利克斯。2000。日喀则藏语和塔姆钦藏语的动词范畴。《藏缅语区语言学》25.2: 175-191。
  • (2000). 《日喀则方言与故事》。 (藏语故事研究贡献 13)。波恩:VGH 科学出版社。
  • (2004). 《塔姆钦方言与故事:来自北安多地区的游牧方言的语言学描述》。 (藏语故事研究贡献 14)。波恩:VGH 科学出版社。
  • (2009). “藏语中的切换指代”。《藏缅语区语言学》32.2: 45-106。

哈米德,阿卜杜勒。

[edit | edit source]
  • (1998). 拉达克语-英语-乌尔都语词典,附英语-拉达克语索引。列城:拉达克梅龙出版社。

哈里,安娜·玛丽亚。

[edit | edit source]
  • (1979). 《拉萨藏语声调研究》。 (语言数据,亚太系列 13)。亨廷顿海滩:语言学暑期研究所。
  • (2004). 与 切古喇嘛 合著。 约尔摩语-尼泊尔语-英语词典。 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大学语言学中央系。
  • (2010). 约尔摩语简要语法。加德满都:Ekta 图书。

哈斯勒,卡特琳·路易斯。

[edit | edit source]
  • (1999). 《德格 (Sde dge) 方言语法》。苏黎世:自费出版。

奥德里库尔,A

[edit | edit source]
  • (1973). (评论本尼迪克特 1972). 《巴黎语言学会会刊》68.2: 494-495。

亨德森,文森特·C

[edit | edit source]
  • (1903). 《藏语手册》。加尔各答:中国海关总署。

赫尔曼,西尔克

[edit | edit source]
  • (1989). 丁日方言与故事。 (藏语故事研究贡献 9)。波恩:VGH 科学出版社。

赫尔曼斯,马蒂亚斯

[edit | edit source]
  • (1952). “安多地区的藏语方言”。《人类学》47.1-2: 193-202。

希尔德布兰特,克里斯汀·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1). 与 J. J. Perry 合著。"关于尼泊尔马南区未记录的藏语 Gyalsumdo 的初步笔记。"喜马拉雅语言学 10(1): 167-185。

希尔,内森·W.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8). “死亡之词古藏语编年史 中。” 中古藏缅语 III. 克里斯托弗·贝克维斯,编辑(国际藏学研究会第十一届研讨会论文集)。哈雷:国际藏学佛学研究所有限公司:71-86。
  • (2009) 对《原始藏缅语手册:汉藏语系重建的体系与哲学》的书评。作者詹姆斯·A·马蒂索夫。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2003 年。語言暨語言學 /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10 (1). pp. 173-195。

Hill, Nathan W. (2010). 藏语动词词干词典:语法传统报告. 藏学研究 5. 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

  • Hill, Nathan W. (2013). "藏语影响边音的音变的相对顺序".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14 (1): 193–209.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Hill, Nathan W. (2014). "一些违反丹普西定律的藏语动词形式".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29: 91–101.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Hill, Nathan W. (2015) '藏语词性难题:maṅ 和 yun riṅ'. Rocznik Orientalistyczny, (73) 2, pp 65-72.

Hill, Nathan W. (2016) '藏语 *-as > -o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chronic Linguistics and Reconstruction, (12), pp 163-173.

Hill, Nathan W. (2017) '藏语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Rocznik Orientalistyczny, (70) 2, pp 161-169.

Hill, Nathan W. 和 Abel Zadoks

[edit | edit source]

Hill, Nathan W. 和 Zadoks, Abel (2015) '藏语 √lan ‘回复’'.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Third Series), (25) 1, pp 117-121.

Hodge, Stephen

[edit | edit source]
  • Hodge, Stephen (1990). 古典藏语入门. Warminster: Art & Philips.

Hoffmann, Helmut

[edit | edit source]
  • Hoffmann, Helmut (1955). "关于藏语中一个不太受关注的助词,用来表示未来". 在 Krahe, Hans (编). Corolla Linguistica, Festschrift Ferdinand Sommer zum 80. Gebürtstag am 4. Main 1955, dargebracht von Freunden, Schülern, und Kollegen. Wiesbaden: Otto Harrassowitz. pp. 73–9.

Höhlig, Monika

[edit | edit source]
  • (1976). 与 A.M. Hári 合著。Kagate 音位摘要。加德满都,夏季语言学研究所尼泊尔和亚洲研究学院。
  • (1978). "Syuwa (Kagate) 中的说话者指向". 论述论文. J. E. Grimes. 加德满都,夏季语言学研究所. 50: 19-24.

Hongladarom, Krisadawan (กฤษดาวรรณ หงศ์ลดารมภ์)

[edit | edit source]
  • (1993) 藏语中的证据:形式与意义之间相互作用的对话研究。印第安纳大学博士论文。
  • (1994). "藏语证据 tuu 的历史发展". 汉藏语言学前沿问题. Kitamura Hajime 等人编。大阪:第 26 届汉藏语言学国际会议组织委员会。673-684。
  • (1996). Agha 1993 的评论。人类学语言学 38, 1: 169-170。

Hoffrenning, Ralf W.

[edit | edit source]
  • (1959) 第一部不丹语语法:不丹东部贡嘎语语法。麦迪逊。

Hoshi Izumi (星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3).「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非完了・継続状態を表わす動詞述語について」『東京大学言語学論集』 13, pp.415-446, 1993.
  • (1994a). "On the nonperfect continuative aspect of the Lhasa dialect of modern Tibetan."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Kitamura Hajime et al. eds. Osaka: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 the 26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985-991.
  • (1994b) 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における動詞述語V-ki^reeの意味. [The meaning of V-ki^ree in the verbal predicates of Lhasa Tibetan.] 日本西蔵学会々報 40: 53-60.
  • (1996).『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述語「動詞+chun」の意味と用法』 東京大学言語学論集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s 15: 203-229.
  • (1998). 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述語の意味分析上の諸問題 : 述語動詞yonを含む述語の意味分析を例に.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predicates in Lhasa Tibetan: the example of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the verbal predicate yon.]"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通信 ILCAA newsletter 92: 80-81
  • (1998).「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における述語動詞yonの意味」『言語研究』 113: -96, 1998.
  • (2001). "The Meaning of the Lhasa Tibetan Predicate "V-kyu + predicate verb"" 東京大学言語学論集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s 20: 261-274.
  • (2001) チベット文学の幕開け, 週刊朝日百科世界の文学, 113号, 71-73.
  • (2002) 現代チベット語の名詞化接辞を持つ述語の意味---名詞述語から動詞述語への拡張と展開---, 東京大学言語学論集, 20巻, 261--274, 2001年
  • (2002) チベットの笑い話(1), 通信, 113号.
  • (2002) Web環境での多言語表示, ITUジャーナル, 32巻5号, 26--29.
  • (2002) 古代チベットの王家の谷で---撮影現場レポート& その後---, 『古典学の再構築』 研究費補助金 特定領域研究「古典学の再構築」, 12号, 66-67.
  • (2003) 現代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動詞の研究, 『南アジア諸言語に関する基礎語彙・文法調査』 科学研究費補助金(基盤研究(A)(2))研究成果報告書, 79-100.
  • (2003) チベット文字における結合文字の使用に関する調査, 論集「情報処理」「古典学の再構築」研究成果報告集, 4巻, 141-144.
  • (2003). 現代チベット語動詞辞典 : ラサ方言 Gendai Chibettogo dōshi jiten : Rasa hōgen / A verb dictionary of the modern spoken Tibetan of Lhasa. Tokyo: 東京外国語大学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 Tōkyō Gaikokugo Daigaku Ajia Afurika Gengo Bunka Kenkyūjo.
  • (2004) チベット語の接辞-nan(-mkhan)の文法化-専門家から人へ,人から属性へ Asian and African linguistics アジア・アフリカ文法研究 33: 115-138.
  • (2004) Displaying multi-script date on the Web, Proceedings of the Glyph and Typsettiong Workshop, 21st Century COE Program "East Asian Center for Informatics in Humanities―Toward an Overal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Kanji Culture―", 44--51, 2004年
  • (2005) チベット語の接辞-ñän(-mkhan)の文法化--専門家から人へ、人から属性へ--, 『アジア・アフリカ文法研究』 共同研究プロジェクト「音韻に関する通言語的研究」, 33巻, 115-138.
  • (2007) 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接続関係を表すcääについて—動詞から転成した助詞—, 日本西蔵学会々報, 53号, 73-87.
  • (2010) 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格標示形式の体系, チベット=ビルマ系言語の文法現象 1:格とその周辺.
  • (2010) 14 世紀チベット語文献『王統明示鏡』における存在動詞. [Existential verbs in the Rgyal rabs gsal ba'i me long, a 14th century Tibetan narrative]. 東京大学言語学論集 (Tokyo University Linguistic Papers) 29.3: 29-68.
  • (2012) "The flow of Eastern Tibetan colloquial ^e into Middle Tibeta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Languages. Tsuguhito Takeuchi and Norihiko Hayashi, eds. Kobe: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ign Studies, Kobe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71-86.
  • (2012) 静かなる闘い---熱を帯びるチベットの映画制作の現場から, FIELD+, 8号, 26-29.
  • (2013). The Flow of Eastern Tibetan Colloquial ˆe into Middle Tibetan, Journal of Research Institute Vol. 49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Languages , 49号, 71--83, 2013年
  • (2013). チベット語ラサ方言の文のタイプ, チベット=ビルマ系言語の文法現象2:述語と発話行為のタイプからみた文の下位分類, 455-476.
  • (2013). 中世チベット語の文のタイプ, チベット=ビルマ系言語の文法現象2:述語と発話行為のタイプからみた文の下位分類, 321-345.
  • (2014). 小説家の描く現代チベット: アムド出身の二人の作家, 日本西蔵学会々報, 60号, 135-148.
  • Hoshi Izumi (星泉). 『古典チベット語文法:『王統明鏡史』(14世紀) に基づいて』Tokyo, 2016

Hoshi, Michiyo (星 实千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8) (and Tondup Tsering). Zangskar vocabulary : a Tibetan dialect spoken in Kashmir (Monumenta Serindica 5) Tokyo :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in Asia and Africa.
  • (1987). A Sharchok Vocabulary: A Language Spoken in Eastern Bhutan. (Integral Study on the Ecology,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Tibet and Himalayas 8). Tokyo: The Research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 (1988). 『現代チベット語文法(ラサ方言)』. Gendai Chibetto-go bunpō (Rasahōgen). 東京:ユネスコ東アジア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Yunesuko Higashi Ajia Bunka Kenkyū Sentā

Hoshi, Michiyo (星 实千代) and Hoshi Izumi (星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5) チベット語研修報告 (平成7年度言語研修報告).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通信 ILCAA newsletter 85: 45-50


Hu Tan (胡 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0 藏语 (拉萨话) 声调研究. 民族语文.
  • 1984 拉萨藏语中几种动词句式的分析. 民族语文.
  • 1984 藏语的语素变异和语音变迁. 民族语文.
  • 1989). “Comparative Sentences in Tibetan.”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43.2-3: 399-408.
  • (1991a). 蔵語動詞的名詞化 "On the Nominalization of Verbs in Tibetan."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1: 71-81.
  • (1991b). 論蔵語韵尾的隠現 "On the Consonant Final Variation in Contemporary Lhasa Tibetan."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1: 83-90.
  • 1993 国外藏语语法研究述评. 当代语言学.
  • 1992 藏语语法的类型特征. 藏学研究论丛 (第 4 辑). 拉萨: 西藏人民出版社.

Hua, Kan (華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3). "Anduo Zangyu shengmu de jizhong teshu bianhua" [Several special sound changes of Amdo Tibetan initials]. 民族語文 Minzu Yuwen 1983.3:43-46.
  • (2002). Zangyu Anduo Fangyan Cihui [A Vocabulary of Amdo Tibetan]. Lanzhou: Gansu Minzu Press.

Hua, Kan (華侃) and Duozangta (朵藏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Hua, Kan (華侃), and Duozangta (朵藏他). 1997. Zangyu Songpanhua de yinxi han yuyin de lishi yanbian [Sound system of Songpan Tibetan and it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Zhongguo Zangxue 29.2:134-44.

Hua, Kan (華侃) and Longbojia (龍博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Hua, Kan (華侃), and Longbojia (龍博甲). 1993. Anduo Zangyu Kouyu Cidian [A Dictionary of Spoken Amdo Tibetan]. Lanzhou: Gansu Minzu Press.

Hua Kan (華侃) and Ma Maoqia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Hua Kan and Ma Maoqian (1992). "藏語天主話的語音特點給予藏文的對應關係 Zangyu Tianzhuhuade yuyin tedinjiyu zangwende duiying guanxi [the s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ianzhu Tibetan and the correspondence relation with written Tibetan." 西北民族研究 Xibei Minzu Yanjiu 1: 189-203 (in Chinese)


Huang Bufan (黃布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3) “十二、十三世紀藏語(衛藏)聲母探討 shier, shisan shiji zangyu (weicang) shengmu tantao [An investigation of consonant initials of (dBus-gTsang) Tibetan of the twelfth and thirteenth centuries.” 民族語文 Minzu Yuwen 1983.3:33-42.
  • Huang, Bufan (黃布凡). 1995. Conditions for tonogenesis and tone split in Tibetan dialect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8.1:43-62.

Huang, Bufan (黃布凡), Suonan Jiangcai (索南江才), and Zhang Minghui (張明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Yushu Zangyu de yuyin tedian han lishi yanbian guilü [Characteristics in Yushu Tibetan phonology and its rules of historical change]. 中國藏學 Zhongguo Zhangxue 26.2:111-134.

Huang, Bufan (黃布凡), and Zhang Minghui (張明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5). "Baimahua zhishu wenti yanjiu [On the linguistic position of Baima]." 中國藏學 Zhongguo Zangxue 2:79-118.

Huber, Brigit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5). The Tibetan Dialect of Lende (Kyirong). (Beiträge zur tibetische Erzählforschung 15). Bonn: VGH Wissenschaftsverlag.

Hyslop, Gwendoly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Hyslop, G.,(2008a)。Kurtöp 音系在东北印度语境中的研究。载于:Morey, S., Post, M. (主编),东北印度语言学 1: 东北印度语言学会第一届国际会议论文集。剑桥大学出版社,剑桥,页 3–25。
  • Hyslop, G.,(2008b)。"Kurtöp 和不丹语言分类。"载于:芝加哥语言学会第 42 届年会论文集 42,卷 2,南亚语言学,格、语态和语言共存。芝加哥大学出版社,芝加哥。
  • Hyslop, G.,(2009),"Kurtöp 音调:一个声调发生案例研究。"语言学 119: 827–845

稻葉正就 Inaba Shōju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4)。チベット古典文法学 Chibettogo koten bunpōgaku. 京都 Kyōto, 法増刊Hōzōkan.

雅克·纪尧姆 Jacques, Guillaum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4) 札普格(rGyalrong)语音学和形态学,巴黎第七大学 - 丹尼斯·狄德罗博士论文。
  • (2009a) "藏语 wa-zur 和劳弗定律,"藏缅语区语言学 32.1: 141-145.
  • (2010) “藏语 ‘dr-/br 交替动词的补充说明”,西藏研究评论, 第 19 期,2010 年 10 月,第 27-29 页
  • (2012) "藏语词干交替的内部重建。"语文学会会刊 110.2: 212–224
  • (2013)。"关于前藏语半元音。"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公报 76,第 289-300 页,doi:10.1017/S0041977X12001450

雅施凯·海因里希·奥古斯特 Jäschke, Heinrich Augus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60)。“关于藏语语音系统。”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月刊。补编。257-279.
  • (1865) 藏语实用简明语法。伦敦,Hardinge Simpole,1865 年,©2004 年。(从手稿复制)。"... 包含手稿中原始出版物的摹本、1883 年的第一版印刷本,以及后来与第三版一起出版的增补。"--封面第 [4] 页。第一版于 1865 年由作者本人在英属拉豪尔的 Kye-Lang 用手稿出版。剑桥语法系列,1 ISBN 1843820773
  • (1865)。“关于藏语东部发音与先前讨论的西部发音的比较”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月刊。 441-454.
  • (1866)。罗马化藏英词典。英属拉豪尔的 Kyelang。 http://books.google.de/books?id=kqACAAAAQAAJ&printsec=frontcover&source=gbs_ge_summary_r&redir_esc=y#v=onepage&q&f=false
  • (1868)。“关于藏语语音学。”柏林皇家普鲁士科学院月刊。 148-182.
  • (1871)。藏语词典。Gnadau,Unitätsbuchhandlung;再版:奥斯纳布吕克,Biblio Verlag,1971 年。
  • (1881)。藏英词典。伦敦:Unger Brothers。

江荻 Jiang D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金鵬 Jin Peng [Chin P’e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6)。藏文动词屈折形态在现代拉萨话裏衍变的情况 “Zangwen dongci quzhe xingtai zai xiandai lasayu li yanbian de qingkuang [古典藏语和现代拉萨方言中的动词屈折]。” 硏究語言研究 Yuyan Yanjiu 25-39.
  • (1958)。藏语拉萨日喀则昌都話的比較硏究 Zangyu Lasa, Rikeze, Changdu hua di bijiao yanjiu. [藏语,拉萨、日喀则和昌都方言的比较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Kexue chubanshe.
  • (1979)。"论藏语拉萨口语动词的特点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lun Zangyu Lasa kouyu dongci de tedian yu yufa jiegou de guanxi [论拉萨口语藏语动词的特点及其与语法结构的关系]" 民族語文 Minzu yuwen.

德容·扬·威廉 de Jong, Jan Williem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德容,J. W. “藏语 blag-pa 和 blags-pa” 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公报 36.2. 伦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1973 年):309-312。

琼斯·尤尼斯 Jones, Eunic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9)。巴尔蒂语中的证据性和惊异性。伦敦大学 SOAS 硕士论文。

凯利·芭芭拉·F. Kelly, Barbara F.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凯利·芭芭拉·F. 2004。 "夏尔巴语语法。"载于 C. Genetti(主编),尼泊尔的藏缅语:马南和夏尔巴语, 232-­440。太平洋语言学。

金克利·G.J. Kinkley, G.J.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金克利·G.J. 1977, "藏语中的系动词", 载于语言学工作论文,夏威夷大学,第 9 卷,第 3 号,第 99-114 页。

金·M. H. Kim, M. 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金·M.-H. 1996, "格语法解释藏语关系从句", 载于第四届国际语言学研讨会,泰国,第 1696-1713 页。玛希隆大学农村发展语言文化研究所。

北村肇 Kitamura Hajim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5) "藏语中的敬语。"亚洲研究 28: 56-74.
  • (1977)。藏语(拉萨方言)。(亚洲和非洲语法手册 12z)。东京:亚洲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所。

北村肇 Kitamura Hajime 和 長野泰彦 Nagano Yasuhik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0) 現代チベット語分類辞典 Gendai chibettogo bunrui jiten. 东京:汲古书院 Kyūko Shoin.

孔江平 KǑNG Jiāngpí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2。藏语声调起源的同音词率研究。载于语言学论丛 语言学论丛 45, ed. Wāng Fēng 汪峰 et al, 112-127. 北京 北京: 商务印书馆 Shāngwù yìnshūguǎn.

科普·特蕾莎·坎克尔 Kopp, Teresa Kunkel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8)。拉萨藏语中的动词化。得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硕士学位。

德·柯罗斯·亚历山大·乔玛 [= 柯罗西·乔玛·桑多尔] 与桑杰·彭措 de Kőrös, Alexander Csoma [= Kőrösi Csoma, Sándor] with Sangs rgyas Phun tshog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34). 藏英词典初稿. 加尔各答: 浸信会传教团印刷所; 重印本包括新德里: Cosmo, 1978: 布达佩斯: Akadémiai Kiadó, 1984.

Koshal, Sanyukt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6). 拉达克语音读本. (印度中央语言研究所语音读本系列,18.) 迈索尔: 印度中央语言研究所.
  • (1979). 拉达克语法. 德里等地: Motilal Banarsidass.
  • (1982). 会话拉达克语. 德里等地: Motilal Banarsidass.
  • (1987). “拉达克语的敬语系统.” 多语言: 跨语言交际杂志 6.2: 149–168.
  • (1990). “拉达克语及其区域视角.” 匈牙利科学院东方学报 44: 13–22.

Kretschmar, Monik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6). 西南藏族德罗巴人的故事与方言. 圣奥古斯丁: VGH Wissenschaftsverlag.
  • (1995). 南木斯塘的故事与方言. 波恩: VGH Wissenschaftsverlag.

LaPolla, Randy J.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Beyer 1992年书评] 语言 70.1: 195-196.
  • 与 John B. Lowe 合著 (1994). 汉藏语言学国际会议论文集I-XXV. 伯克利: 汉藏词源词典和宝库项目,东南亚研究中心,加州大学,1994.

Laufer, Berthol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Laufer, Berthold (1898/1899). “论va zur. 论藏语语音的贡献.” 东方学报 12: 289-307; 13: 95-109, 199-226; 重印于伯尔托德·劳弗的《小作品》. 哈特穆特·瓦尔拉文斯编. 维斯巴登: 弗朗茨·施泰纳出版社, 1976: 61-122.
  • (1915). “藏人的鸟占卜.” 通报 15: 1- 110; 重印于《汉藏研究: 中国和西藏艺术、民间传说、历史语言学和史前科学选集》. 2卷. 德里: Rakesh Goel, 1987: 354-463. http://www.scribd.com/doc/69714943/Laufer-1914-Bird-Divination
  • “藏语中的外来词”(通报, 1916, pp. 403—5 52)
  • 《汉藏伊朗语研究》. 附录五关于藏语外来词的补充说明.

Lehman, F. K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5). (Benedict 1972年书评). 语言 51: 215-219.

Lewin, Thomas Herber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Lewin, Thomas (1879). 藏语手册. 加尔各答: G. H. House, 浸信会传教团印刷所.

李方桂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9). “藏语 Glo-ba-‘dring.” 献给伯恩哈德·卡尔格伦的汉藏研究. 索伦·埃格罗德编. 哥本哈根: E. Munksgaard: 55-9.
  • Li, Fang-Kuei (1979). "藏语辅音丛的汉语转写".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50 (2): 231–240.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与 W. South Coblin 合著 (1987). 古藏文铭文研究. (专刊91). 台北: 中央研究院.

李勇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བྱ་ཚིག་ཚིག་མཛོད་ [动词词典]. 北京: 民族出版社.

刘 H. 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0) "基于藏语词语切分中数字成分分类的藏语数字识别." COLING 2010: 海报,
  • (2015). “藏语词语切分作为带音节词性的音节子切分.” M. Sun 等 (编): CCL 和 NLP-NABD 2015, LNAI 9427, pp. 189–201, 2015. DOI: 10.1007/978-3-319-25816-4 16

Lobsang, Ghulam Hassa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5). 巴尔蒂语法简述: 巴基斯坦北部使用的藏语方言. 伯尔尼大学. 语言学研究所, 伯尔尼.

陆绍尊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6). 错那门巴语简志 错那门巴语简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2002). 门巴语方言研究 门巴语方言研究 [门巴语方言研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Lyovin, Anatole V.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Lyovin, Anatole V. (1970). "古典藏语动词词形的缺失." 夏威夷大学语言学系语言学工作论文 2.8: 129-135.
  • Lyovin, Anatole V. (1992), "藏语名词敬语复合词", 孟-高棉语研究 第20卷,第45-56页.
  • Lyovin, Anatole V. (1997). "古典藏语概述." 第146-172页,见Lyovin,世界语言概览.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马茂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Ma, Maoqian (1994). "Dpa' ris yul skad kyi thun mong ma yin pa'i khyad chos rag tsam gleng ba".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藏语). 1: 62–70.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Maibaum, Anit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5). 与 Esther Strahm 合著。2005. Jirel-Nepali-英语。加德满都:特里布万大学语言学中央系。

Matisoff, James 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5). (评注 Benedict 1972)。“Benedict’s Sino-Tibetan: A Rejection of Millers’ Conspectus Inspection.” 藏缅语区语言学 2.1: 155-172.
  • (2003). 原始藏缅语手册。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评注:Sagart 2006].

Michailovsky, Boyd 和 Martine Mazaudo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关于不丹邦塘语支语言的初步说明。” 藏学研究:第六届国际藏学研讨会论文集。Per Kværne 主编。第 2 卷。奥斯陆:人类文化比较研究所。545-557.

Migot, Andr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Miller, P. M. (1951).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藏语语音(卫藏方言)以及针对藏语读者的实用正字法。” 孟加拉亚洲学会学报,文集 17.3: 191-216.

Miller, Roy Andrew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5). “拉萨方言在藏语中的独立地位。” Orbis: 国际语言学文献公报 4.1: PAGES.
  • (1956). “拉达克(藏语)方言的音段历时语音学。” 德国东方学会杂志 106: 345-362.
  • Miller, Roy Andrew. 1970. "古典藏语语法概要。"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90 , no. 1: 74-96. 美国东方学会.
  • (1974). (评注 Benedict 1972)。“Sino-Tibetan: Inspection of a Conspectus.”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94: 195-209.
  • (1976). 藏语语法传统研究。阿姆斯特丹:约翰·本杰明斯出版社.
  • (1993). 前两部藏语语法著作导论。(维也纳藏学与佛教研究系列 30). 维也纳:维也纳大学藏学与佛教研究小组.
  • (1994). "藏文新语法。" [评注 Beyer 1992]. 美国东方学会学报 114.1: 67-76.

Mimaki, Katsum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0). “ウパロサル (dBus pa blo gsal) の『新旧語彙集』(brDa gsar rñiṅ gi rnam par dbye ba) 校訂本初稿Dbus pa blo gsal no ‘Shin Kyuu Goi Shu’ –Kōteibon Shokō / 一部十四世纪藏语词典作品,brDa gsar rñiṅ gi rnam par dbye ba,作者 dBus pa blo gsal。” 亚洲语言与一般语言学:西田龙雄教授还暦記念論集 / 亚洲语言与一般语言学,西田龙雄教授六十寿辰纪念文集。东京:三省堂。17-54.
  • (1992). “对两部 brda gsar rnying 论著的索引:dBus pa blo gsal 和 lCang skya Rol pa’i rdo rje 的著作” 成田山佛教研究所纪要 15: 479-503).


Ming Shengzhi 敏生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0) 安多藏语常用虚词实例 (安多藏语常用虚词解释).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Ming Shengzhi 敏生智, Geng Xianzong 耿显宗, Wang Qingshan 王青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安多藏语会话选编 Anduo Zang yu hui hua xuan bian. Am do'i kha skad slob deb. [安多藏语对话选编]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Nagano, Sadak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关于藏语亲属称谓 khuzhang 的说明。" 藏缅语区语言学 17.2: 103-115.

Nagano, Yasuhik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关于藏文工具词 -kyis --- 施事标记、副词化器或其他?" 汉藏语言学前沿问题。Kitamura Hajime 等主编。大阪:第二十六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组织委员会。716-720.

Nagano, Yasuhiko 和 Randy J. LaPolla,主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1). 张氏族语及相关喜马拉雅语言的新研究。(森里民族学报告 19, 苯教研究 3). 大阪: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Needham, J.F.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Nishida Tatsu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8). “中国措那门巴语及其在藏缅语系中的位置。” David Bradley 等主编。韵律分析与亚洲语言学,献给 R. K. Sprigg。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研究学院语言学系。223-236.

Norbu, Kalsang, Karl Peet, dPal Idan bKra shis, & Kevin Stuar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0). 现代口语安多藏语:语言入门。纽约州刘易斯顿:埃德温·梅伦出版社.

Norbu, Thubten Jigme 和 Tsuguhito Takeuch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Norbu, Thubten Jigme 和 Tsuguhito Takeuchi. (1991) "蒙古语借词在藏语中的使用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藏族历史与语言:献给乌雷·盖扎七十诞辰的论文集. Ed. Ernst Steinkellner Wienv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n 26. Vienna: Arbeitskreis fuer Tibetische und Buddhistischen Studie Universitaet Vien, 1991. 383-386.

Norberg-Hodge, Helena 和 Gyelong Thupstan Paldan (ed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 拉达克语-英语 英语-拉达克语词典. 第一版. Leh: Ladakh Ecological Development Group 和 Ladakh Project.

Norman, Rebecc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1). 拉达克语入门. (第二版). Leh: Melong Publications.

Oetke, Clau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7)."助动词和情态动词". 从汉语翻译的藏文版金光明经. Wiesbaden: Franz Steiner Verlag GmbH: 359-414.

Pao et al. 鮑懷翹, 徐昂, 陳嘉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2) 藏语拉萨话语音声学参数数据库 "Zangyu Lasajia yuyinshengxue canshu juku" 民族语文 Minzu Yuwen 1992.5: 10-20.

Qu Aitang 瞿靄堂 和 Tan Kerang 谭克让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3) 阿里藏语 Ali Zang yu. 北京: 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 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Ramsay, 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90). 西藏西部;拉达克瓦扎拉特地区语言和习俗的实用词典. Lahore: Printed by W. Ball & Co.

Read, Alred F. C.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34). 巴尔蒂语语法. 伦敦: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Regamey, Constanti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46/1947) "关于藏文书面语形态系统的思考". Cahiers Ferdinand de Saussure 6: 26-46.

Richardson, Hugh Edwar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5). 早期藏文铭文语料库. (James G. Forlong series 29). 伦敦: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Rnam-rgyal Tshe-ring, e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1) Bod yig brda rnying tshig mdzod. 北京: 中国藏学出版社.

Robin, Francoise 和 Alice Vittran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7) "藏缅语中的重叠现象:以缅甸语和藏语为例." Faits de langues 29: 77-98.

Roche, Geral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8) "安多藏语学习资源:评论文章.' Anthropos 103.1: 229-232.

Rockhill, William Woodvill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91). 喇嘛之国. 纽约: 世纪公司.

de Roerich, Georg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33). 西藏方言:拉胡尔藏语方言. (Tibetica 1) 纽约: 鲁尔西瓦提喜马拉雅研究院.
  • (1958). 安多方言:关于西藏古代方言的研究. (Serie Orientale Roma 18). 罗马: 意大利东方文化研究中心.
  • (1983-87). 俄语藏语-俄语-英语词典,含梵语对应词。 Y. Parfionovich 和 V. Dylykova, eds. 莫斯科: 科学出版社 / 东方文学中央部.
  • 与 Tse-Trung Lopsang Phuntshok 合作 (1957). 藏语口语课本:藏中方言. 加尔各答: 西孟加拉邦政府教育部教育局.

Roesler, Ulrik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1). "语言特点" 西藏佛教阶梯之路早期文献:婆陀罗巴仁钦萨尔之德曲中的印度和西藏传统. Wiesbaden: Reichert. 642-650.

Róna-Tas, Andrá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Róna-Tas, András. 1984. "关于藏语口语元音体系的一些意见". 纪念亚历山大·柯索玛·德·科罗斯诞辰 200 周年藏学和佛教研究. Louis Ligeti, ed. Vol 2. Budapest: Akadémiai Kiadó. 215-235.
  • (1985). 维也纳西藏语言和文化史讲座. (维也纳藏学和佛教研究 13). Vienna: 维也纳大学西藏和佛教研究小组.
  • (1992). "重建古藏语". Ihara Shoren 和 Yamaguchi Zuiho, eds. 藏学研究:第五届国际藏学研究协会研讨会论文集,成田 1989. 成田: 成田山新胜寺. Vol 2. 697-704.

von Rosthorn, 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uegg, David Seyfor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Seyford, Reugg (1998). 梵文藏文和藏文梵文词典以及印度藏语哲学词汇学中的一些问题。 载:B. Oguibénine (编), 印度和佛教文化领域的词汇学 (Studia Tibetica: Quellen und Studien zur tibetischen Lexicographie, 第 4 卷,慕尼黑,1998 年),第 115-142 页。

貞兼綾子 (Sadakane Ayak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昭和 Shōwa 57 = 1982) チベット研究文献目錄: 日本文.中国文篇: 1877年 – 1977年 Chibetto kenkyū bunken mokuroku: Nihonbun Chūgokubun hen: 1877-nen – 1977-nen. 东京和武藏野:亜細亜大学アジア研究所 Ajia Daigaku Ajia Kenkyūjo,
  • (1997). チベット研究文献目錄 II: 1978-1995 Chibetto kenkyū bunken mokuroku. II. 1978-1995 / 藏学文献目录。东京:高科書店 Takashina Shoten.

Sandberg, Graham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88). 锡金不丹语手册或 Déjongké. 伦敦:Archibald Constable and co.
  • Sandberg, Graham (1894). 藏语口语手册。藏中地区语言实用指南. 加尔各答:Thacker, Spink and co.

Saxena, Anju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Mi=la=ras=pa’ i rnam thar 中的宾格” 藏缅语区语言学 12.2: 35-39.
  • Saxena, Anju (1997). “拉萨标准藏语中的体貌和证据形态学:一个历时研究。” 东方语言学论文集 26.281-306.

佐藤道雄 (Sato Michi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对藏语中宾格和所谓‘中动结构’的考察”。 汉藏语言学前沿问题. Kitamura Hajime 等人编辑。大阪:第二十六届汉藏语言学国际会议组委会。985-991.

Schiefner, Anto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Schiefner, Anton (1852). “藏语研究”。 从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通报中摘录的亚洲杂集 (德语). 1: 324–394. {{cite journal}}: 引文格式有错误:参数 |trans_title=|coauthors= 为空 (帮助)
  • Schiefner, Anton (1859). “论藏语中一种独特的复合词类型”。 从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通报中摘录的亚洲杂集 (德语). 5: 12–16. {{cite journal}}: 引文格式有错误:参数 |trans_title=|coauthors= 为空 (帮助)
  • Schiefner, Anton (1865). “藏语研究 IV. 关于格语法方面的贡献”。 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通报 (德语). 8: 9–21. {{cite journal}}: 引文格式有错误:参数 |trans_title=|coauthors= 为空 (帮助)
  • Schiefner, Anton (1877). “论藏语中的复数表示”。 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回忆录. 第七卷 (德语). 25 (1): 1–17. {{cite journal}}: 引文格式有错误:参数 |trans_title=|coauthors= 为空 (帮助)

Schmidt, Iakov Ivanovich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41). 藏德词典,附德语词汇索引。 圣彼得堡:帝国科学院。

Schöttelndreyer, Burkhar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8 “夏尔巴语的叙事语篇” 话语论文集. Joseph E. Grimes 编辑。248-389.
  • Schöttelndreyer, Burkhard. 1980. 夏尔巴语的人称标记。太平洋语言学 A 53. 125-­‐130.

Schroeter, Rev. Frederic Christian Gotthelf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26). 不丹语词典. 谢兰波尔。

Schwieger, Pete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来自 Brag-g.yab 的藏语故事:附翻译、语法概要和词汇表。波恩:VGH-Wissenschaftsverlag。
  • 2002. 论拉萨藏语中动词一致的用法,载:Sikhisamuccayah:印度和藏学研究 (Collectanea Marpurgensia Indologica et Tibetica),编辑:D. Dimitrov, U. Roesler, R. Steiner, 维也纳 2002 年,第 175-184 页。 (Wiener Studien zur Tibetologie und Buddhismuskunde, 第 53 号)
  • (2006). 古典藏文书面语语法手册. 哈雷:国际藏学佛学研究所 GmbH。

Sedláček, Kamil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9). “藏语音调系统 (拉萨方言)”。 通报 47: 181-250.
  • (1972). 藏语报纸阅读. 莱比锡:Enzyklopädie 出版社。
  • (1974). (评论 Benedict 1972). 德国东方学会杂志 124: 205-206.
  • 与 I.M. Parfionovich 和 B.D. Dandaron 合著 (1963). 俄文简明藏俄词典 莫斯科:国家外语和民族语词典出版社,1963 年。

Shafer, Robert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Robert Shafer (1950-1951). “藏语动词形态学研究”。 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通报 13.3-4: 702-724, 1017–1031.
  • (1957). 汉藏语文献目录. 魏斯巴登:Otto Harrassowitz 出版社。
  • Shafer, Robert (1960). "“印刷版”一词和印刷术的起源". 美国东方学会杂志. 80 (4): 328–329. {{cite journal}}: 引文格式有错误:参数 |trans_title=|coauthors= 为空 (帮助)
  • (1966-????). 汉藏语导论. 魏斯巴登:Harrassowitz 出版社。[Miller ??? 评论]

邵明園 (Shao,James M.-Y)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1. "阿柔藏语的音韵系统及历史演变"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honology of the Tibetan Dialect of A-rig" 硕士论文。南开大学。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2. "书面藏语的小称 The Diminutive Markers of the Written Tibetan" "语言科学 Linguistic Sciences" 11.3:287-300.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2. "安多藏语的差比句 The comparative construction in Amdo(安多) dialect" 东方语言学 EASTLING 12:27-41.
  • Nyima Tshering. 2013. "拂庐"辩难 A Textual Exegesis on the Chinese Word “Fulu”西藏研究 Tibetan Studies 6:100-105.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 Rigvdzin Rgyamtsho. 2013. "藏语共和方言动词时式的演化 The evolution of the verb morphology of Gonghe(共和) Tibetan" 安多研究 Amdo Studies 10:140-148.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4. "安多藏语阿柔话的示证范畴""Evidentiality in A-rig Dialect of Amdo Tibetan" 博士论文。南开大学。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4."藏语示证范畴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ibetan Evidentiality”.藏学学刊Journal of Tibetology 11.中国藏学出版社。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5. "安多藏语言说动词zer和bzlas的语法化""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Reporting Verbs “zer” and “bzlas” in Amdo Tibetan. 语言科学 Linguistic Sciences 14(1): 72-88.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5."藏语差比助词bas溯源""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Comparative Marker bas in Written Tibetan".语言学论丛,第52辑。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5."从趋向动词到示证标记-藏语亲知示证标记thal的语法化"From Directional Verb to Evidential Marker: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Evidential Marker thal in Tibetic Languages.藏学学刊Journal of Tibetology 13.中国藏学出版社。
  • 邵明園 (Shao,James M.-Y.) 2016."藏语系动词red的语法化"The Grammticalizition of the Copula Verb red in Tibetic Languages. Language & Linguistics 17(5).

Shirai Satoko 白井 聡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imon, Walte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Simon, Walter (1957). "Tibetan gseb and cognate words".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 523–532.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 (1962). “藏语 par, dpar, spar 和同源词。”.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5:72080 (?)
  • Simon, Walter (1967). "The Tibetan particle re".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30: 117–126.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s: |trans_title= and |coauthors= (help)

Sprigg, Richard Keith

[edit | edit source]

Sprigg, Richard Keith (2002). 巴尔蒂-英语英语-巴尔蒂词典. Richmond: RoutledgeCurzon.

  • Sprigg, Richard Keith (2007). "藏语正字法,巴尔蒂方言和当代语音理论." 喜马拉雅及其他地区语言学. Roland Bielmeier 和 Felix Haller 编. 柏林: Mouton de Gruyter.

Skorupski, Tadeuse

[edit | edit source]
  • (2001). 藏文大辞典 / 藏英百科词典. 第一部 ka-nya. 北京: 民族出版社和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

Stack, Edwar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897). Some Tsangla-Bhutanese sentences. Shillong.

Steward, FIRST NAM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47). Review of Gould and Richardson (1943).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 108-109.

Strahm, Esthe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Strahm, Esther (1975) “Clause Patterns in Jirel” Collected Papers on Sherpa, Jirel. Austin Hale, ed. Nepal Studies in Linguistics 2. Kirtipur: Summer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73-146.

Sun Hong-kai, et al.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1).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Zang Mian yu yu yin he ci hui. Beijing: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Sun, Jackson T. S.(孙天心)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4). Review of Melvyn C. Goldstein. English-Tibetan dictionary of modern Tibetan. 《汉学研究通訊》. 4.3:189-90.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Sun, Jackson T. S. 1986. Aspects of the phonology of Amdo Tibetan: Ndzorge Śæme Xɤra dialect (Monumenta Serindica 16). Tokyo: Institute for Languages and Cultures of Asia and Africa.
  • 1987. 〈谈安多藏语方言若儿盖话的一种语音现象〉. 《西藏研究会讯》. 3.
  • 1993. Evidentials in Amdo Tibetan.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63.4: 143-188.
  • 1997. Typology of tone in Tibetan. Chinese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IV: Typological studies of languages in China; Symposium series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Number 2. Nankang, Taipei: Academia Sinica. 孫天心. 1990. 〈中印边界“麦克马洪”地区的民族及语言〉. 《西藏研究论文集-3》. 19-36. 台北:西藏研究委
  • 2003 〈求吉藏语的语音特征〉. 《民族语文》. 2003.6: 1-6.
  • 2003. "Phonological profile of Zhongu: A new Tibetan dialect of Northern Sichua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4.4: 769-836.
  • 2003. Variegated tonal developments in Tibetan. Language Variation: Papers on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the Sinosphere and in the Indosphere in honour of James A. Matisoff. Pacific Linguistics. Canberra: Pacific Linguistics,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ANU.
  • Sun, Jackson T. S (孙天心) 2004. 〈草登嘉戎语的状貌词〉. 《民族语文》2004. 5: 1-11.
  • Sun, Jackson T. S (孙天心) 2005. 〈嘉戎语组语言的音高:两个个案研究〉. 《语言研究》. 25.1: 50-59.
  • Sun, Jackson T. S (孙天心) 2006. 〈草登嘉戎语的關係句〉.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7.4: 905-933.
  • Sun, Jackson T. S (孙天心) 2006. 〈嘉戎語動詞的派生形態〉. 《民族语文》. 2006.4: 3-14.
  • Sun, Jackson T. S. 2006. Special Linguistic features of gSerpa Tibetan.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9.107-125.
  • Sun, Jackson T. S (孙天心) 2007. 〈藏緬語的調查〉. 《语言学论丛》.
  • (2007). “Perfective stem renovation in Khalong Tibetan.” Linguistics of the Himalayas and Beyond. Mouton de Gruyter.
  • Sun, Y., Wang, Z., Zhao, X., & Yang, G. (2009). Design of a Tibetan Automatic Word Segmentation Schem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doi:10.1109/iciecs.2009.5366542
  • Yuan Sun, Xiaodong Yan, Xiaobing Zhao, & Guosheng Yang. (2010). A resolution of overlapping ambiguity in Tibetan word segmentation. 2010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oi:10.1109/iccsit.2010.5564051

Sung, Kuo-Ming, & Lha Byams Rgyal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5). Colloquial Amdo Tibetan: A Complete Course for Adult English Speakers. Xining: Krung go'i bod rig pa dpe skrun khang.

Suo Wenqing (索文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9). チベット研究文献目錄 Chibetto kenkyū bunken mokuroku [Bibliography of Tibetan studies 1945-1999 ]. Tokyo: 風響社 Fūkyōsha.

Suzuki Hiroyuki 鈴木 博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4) " アムドチベット語チャプチャ・チェルジェ牧民方言の音声分析(Amudo Chibettogo Chapucha-Cheruje Bokumin Hōgen no Onseibunseki) Amdo Tibetan Chabcha/Cherje Nomadic Dialect : a Phonetic Analysis" Kyoto University Linguistic Research 『京都大学言語学研究』(Kyōto Daigaku Gengogaku Kenkyuu) 23: 145-166.
  • (2005) " チベット語音節構造の研究(Chibettogo Onsetsu Kōzō no Kenkyuu) Study on the syllable system in Tibetan"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Azia Afurika Gengo Bunka Kenkyuu) 69: 1-23.
  • (2005) " チベット語丹巴・梭坡[Sogpho] 方言の音声分析(Chibettogo Danba-Sopo [Sogpho] Hōgen no Onseibunseki) Phonetic Analysis of Tibetan Sogpho Dialect" NIDABA 『ニダバ』 34: 96-104.
  • (2005) " Einige Bemerkungen über den Ursprung des creaky Tons im Tibetischen von Sharkhog [Songpan-Jiuzhaigou]" Kyoto University Linguistic Research 『京都大学言語学研究』(Kyōto Daigaku Gengogaku Kenkyuu) 24: 45-57.
  • (2006) " チベット語塔公[Lhagang] 方言の方言特徴とその背景(Chibettogo Tōkō [Lhagang] Hōgen no Hōgentokuchō to sono Haikei)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ibetan Lhagang Dialect and its Background" NIDABA 『ニダバ』 35: 39-47.
  • (2006) " アムドチベット語中阿壩[rNgawa]方言の音声分析(Amudo Chibettogo Tyuu-Aba [rNgawa] Hōgen no Onseibunseki) Amdo Tibetan rNgawa dialect : Phonetic Analysis"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ALL) 『アジア・アフリカの言語と言語学』(Azia Afurika no Gengo to Gengogaku) 1: 59-88. (collaborated with Yeshemtsho)
  • (2007) " 甘孜州郷城県カムチベット語の方言特徴(Kanzesyuu Kyōzyō Kamu Chibettogo no Hōgentokuchō)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of Khams Tibetan Chaphreng Dialect" NIDABA 『ニダバ』 36: 17-26.
  • (2007) " カムチベット語新都橋[Rangakha]方言の音声分析(Kam Chibettogo Shintokyō [Rangakha] Hōgen no Onseibunseki) Khams Tibetan Rangakha dialect : Phonetic Analysis"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ALL) 『アジア・アフリカの言語と言語学』(Azia Afurika no Gengo to Gengogaku) 2: 131-162.
  • (2007) " チベット語包座[Babzo]方言の音声分析とその方言特徴(Chibettogo Hōza [Babzo] Hōgen no Onsei Bunseki to sono Hōgen Tokuchō) Tibetan Babzo Dialect: Phonetic and Dialectal Analysi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Azia Afurika Gengo Bunka Kenkyuu) 74: 101-120.
  • (2008) " 迪慶州瀾滄江流域カムチベット語(徳欽/雲嶺/燕門/巴迪方言)の方言特徴(Tekikeisyuu Lansōkō Ryuuiki Kamu Chibettogo (Tokukin/Unrei/Enmon/Bateki Hōgen) no Hōgentokutyō)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of Khams Tibetan spoken along Lancang Rivier in bDechen (nJol/Yungling/Yanmen/Budy Dialects)" NIDABA 『ニダバ』 37: 115-124.
  • (2008) " Nouveau regard sur les dialectes tibétains à l’est d’Aba : phonétique et classification du dialecte de Sharkhog [Songpan-Jiuzhaigou]"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31.1: 85-108.
  • (2008) " ヒャルチベット語九寨溝・玉瓦[gZhungwa]方言の音声分析(Hyaru Chibettogo Kyuusaikō-Gyikuga [gZhungwa] Hōgen no Onseibunseki) Shar Tibetan gZhungwa dialect : Phonetic Analysis"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ALL) 『アジア・アフリカの言語と言語学』(Azia Afurika no Gengo to Gengogaku) 3: 135-168.
  • (2009) " Introduction to the method of the Tibetan linguistic geography —— a case study in the Ethnic Corridor ofWest Sichuan ——" In: Yasuhiko Nagano (ed.) Linguistic Substratum in Tibet —— New Perspective towards Historical Methodology (No. 16102001) Report Vol. 3: 15-34.
  • (2009) "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linguistic geography for multicoloured Tibetan dialects of Yunnan" In: Makoto Minegishi, Kingkarn Thepkanjana, Wirote Arōnmanakun & Mitsuaki Endo (eds.) Proceedings of the Chulalongkorn-Japan Linguistics Symposium 267-279. Tokyo: Global COE Program ‘Corpus-based 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Tokyo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 (2009) " 金沙江流域カムチベット語(奔子欄/尼西/拖頂/霞若/其宗方言)の方言特徴(Tekikeisyuu Kinsakō Ryuuiki Kamu Chibettogo (Honziran/Nisei/Totyō/Kazyaku/Kisyuu Hōgen) no Hōgentokutyō)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of Khams Tibetan spoken along Jinsha Rivier in bDechen (sPomtserag/Nyishe/Thoteng/Byagzhol/Qizong Dialects)" NIDABA 『ニダバ』 38: 29-38.
  • (2009) " Deux remarques à propos du développement du ra-btags en tibétain parlé" Revue d’étude tibétaine 16: 75-82.
  • (2009) " Origin of non-Tibetan words in Tibetan dialects of the Ethnic Corridor in West Sichuan" In: Yasuhiko Nagano (ed.) Issues in Tibeto-Burman Historical Linguistics 71-96. Suita :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 (2009) " カムチベット語奔子欄[sPomtserag]方言の音声分析(Kamu Chibettogo Honshiran [sPomtsherag] Hōgen no Onseibunseki) Khams Tibetan sPomtserag dialect : Phonetic Analysis"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ALL) 『アジア・アフリカの言語と言語学』(Azia Afurika no Gengo to Gengogaku) 4: 219-258.
  • (2009) " Tibetan dialects spoken in Shar khog and Khod po khog" EAST and WEST 59(1-4): 273-283.
  • (2010) " カムチベット語瓊波/沖倉[Khyungpo/Khromtshang]方言の音声分析とその方言特徴(Kam Chibettogo Kyōha/Chuusō [Khyungpo/Khromtshang] Hōgen no Onsei Bunseki to sono Hōgen Tokuchō) Khams Tibetan Khyungpo/Khromtshang Dialect: Phonetic and Dialectal Analysis"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Azia Afurika Gengo Bunka Kenkyuu) 79: 95-120.
  • (2010) " カムチベット語燕門/斯嘎[Yanmen/Sakar] 方言の方言特徴(Kamu Chibettogo Enmon/Siga [Yanmen/Sakar] Hōgen no Hōgentokutyō) Dialectal Characteristics of Khams Tibetan Sakar Dialects" NIDABA 『ニダバ』 39: 78-87.
  • (2010) " カムチベット語香格里拉県浪都[Lamdo]方言の方言所属(Kamu Chibettogo Shangriraken Lōto [Lamdo] Hōgen no Hoogen Shozoku) Dialectal Position of the Lamdo [Langdu] dialect of Khams Tibetan spoken in Shangri-La County" Bulletin of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Kokuritsu Minzokugaku Hakubutsukan Kenkyuu Hōkoku) 35.1: 231-264.
  • (2010) " カムチベット語維西塔城[mThachu]方言におけるそり舌化母音---その音声学的特徴の記述と分析(Kamu Chibettogo Isei Tōzyō [mThachu] Hōgen ni okeru Sorisita Boin---sono Onseigakuteki Tokutyoo no Kizyutu to Bunseki) Retroflex vowels in Khams Tibetan mThachu Dialect :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its Phonetic Characteristics" Kyoto University Linguistic Research 『京都大学言語学研究』(Kyōto Daigaku Gengogaku Kenkyuu) 29: 27-42.
  • (2010) " ヒャルチベット語大寨[Astong]方言の音声分析(Hyaru Chibettogo Daisai [Astong] Hōgen no Onseibunseki) Shar Tibetan Astong dialect : Phonetic Analysis" Asian and Afric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AALL) 『アジア・アフリカの言語と言語学』(Azia Afurika no Gengo to Gengogaku) 5: 117-155.
  • (2011) " Deux remarques supplémentaires à propos du développement du ra-btags en tibétain parlé" Revue d’étude tibétaine 20: 123-133.
  • (2011) " Phonetic analysis of dGudzong Tibetan: The vernacular of Khams Tibetan spoken in the rGyalrong area" Bulletin of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35.4: 617-653.
  • (2011) " 〈嘎嘎塘藏語的咽化元音與其來源(Gagatang Zangyu de Yanhua Yuanyin yu qi Laiyuan) Pharyngealised Vowels in Gagatang Tibetan and their Orig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語言曁語言學』(Yuyan ji Yuyanxue) 12.2: 477-500.

Takahashi Yoshiharu 高橋 慶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現代藏語における格助詞の意味機能について -LA格助詞を中心に-
  • 1992 現代藏語 (中央方言) における複合形容詞の研究 : その修飾構造と内部構造についての一考察. A Study of Composite Adjectives in Modern Tibetan (Central Dialect): an analysis of their modifying and internal structure アジ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 Journal of 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 43: 109-122.
  • 1992 現代藏語における動詞の分類 A Classification of Verbs in Modern Tibetan. 国立民族学博物館研究報告 17(2), 343-368.
  • 1995 現代藏語(中央方言)における格助詞と動詞の項構造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8). 現代藏語における文の構造 Gendai Chibetto-go ni okeru bun no kōzō [现代藏语中的句子结构]. 京都大学硕士论文.
  •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1987). “藏语的敬语表达 Chibettogo no keigo hyōgen.” 语言 Gengō 16.8: 66-67.
  • 1990 “藏语谓语中的助动词功能及其发展过程 Chibetto-go no jutsubu ni okeru jidōshi no kinō to sono hattatsu katei / The semantic Function of Auxiliary verbs in Tibetan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亚洲语言与一般语言学, 崎山理编『亚洲的诸语言与一般语言学』东京:三省堂Tokyo (1990): 6-16
  • (1993) (书评) 北村甫・長野泰彦著『現代藏語分類辞典』汲古书院,1990. 语言研究 (Gengo Kenkyū) 104: 157-167
  •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1995). 中亚出土古藏语契约文书 Old Tibetan contracts from Central Asia 中央アジア発現古チベット語契約文書. 东京: 大蔵出版 Daizō shuppan.
  • (1997-1998). 大英图书馆斯坦因藏东突厥斯坦古藏文手稿 Old Tibetan manuscripts from East Turkestan in the Stein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Library. 东京和伦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研究中心, 東洋文庫, 大英图书馆.
  • (2012) “古藏语的形成与演变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Old Tibetan”. 藏语的历史发展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Tibetan Languages.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和林典彦 Hayashi Norihiko 主编. 神户: 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学研究所. 3-18.
  •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2015. 藏语谓语中助动词的功能及其历史发展 The function of auxiliary verbs in Tibetan predicates and thei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31. 401–415. (Takeuchi 1990 的译文).

武内绍人 Takeuchi, Tsuguhito 和 高橋 慶治 Yoshiharu Takahash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5). “藏语及物和不及物句中的裂格模式: 一种重新审视 Split Ergative Patters in Transitive and Intransitive Sentences in Tibetan: a Reconsideration.” 西尾吉雄 Yoshio Nishi 等人主编, 藏缅语形态句法新视野 New Horizons in Tibeto-Burman Morphosyntax. (千里民族学研究 41). 大阪: 国立民族学博物馆. 277-88 [1]

譚剋讓 Tang Kerang 和 孔江平 Kong Jiangpi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1). "藏语拉萨话元音、韵母的長短及其与声调的关繫 Vowels, vowel length and the relationship tone in Lhasa Tibetan." 民族语文 Minzu Yuwen 1991.2: 12-21.

曼弗雷德·陶伯 Taube, Manfre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曼弗雷德·陶伯 Taube, Manfred. 1953-1954. 论藏语文本中梵语动词形式的表达 Die Wiedergabe sanskritischer Verbformen im tibetishe Texte des Bodhicaryavatara. 莱比锡卡尔·马克思大学科学杂志. 社会与语言科学系列. 第3卷 (1953/54), 第4期. 393-412.
  • (1978). “论藏语 brda-gsar-rnying- 文学的一些文本.” 亚洲学贡献: *纪念约翰内斯·舒伯特 Asienwissenschaftliche Beiträge: *Johannes Schubert in memoriam. 主编:埃伯哈特·里希特 Eberhardt Richter 和 曼弗雷德·陶伯 Manfred Taube. 莱比锡民族学博物馆出版物,第32卷. 柏林: 科学出版社: 169-201 DOUBLE CHECK CITATION

罗斯·坦普尔 Temple, Ros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罗斯·坦普尔 Temple, Ross (2012). 古藏语腭化音的条件环境. 印第安纳大学硕士论文.

达钦 G. Rev. Tharchi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68) 英语藏语印地语袖珍词典 The English Tibetan Hindi Pocket-Dictionary. 作者在西孟加拉邦卡林邦的西藏镜报出版社修订并再版.

弗雷德里克·威廉·托马斯 Thomas, Frederick William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35-1965). 藏语文学文本和关于中国新疆的文献. (东方翻译基金会出版物. 新系列 32, 37, 40, 41). 伦敦: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汤姆·蒂勒曼斯 Tillemans, Tom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对 Verhagen 2001 的书评). 亚洲研究 / Etudes asiatiques 57.1, (2003) : 213-235]

汤姆·蒂勒曼斯 Tillemans, T. / 德特勒夫·赫福斯 Herforth, 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9) 古典藏语中的施事者和行为者: 本土语法学家关于“我”和“他者”以及“行为”三者的论述. 维也纳藏学和佛教研究论文集 21. 维也纳: 维也纳大学藏学和佛教研究工作组.

尼古拉·图尔纳德 Tournadre, Nicola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8) 关于藏语主体和名词形态学 (传统视角和现代描述工具的建议), 巴黎语言学协会会刊, 1988, 第83卷, 第1期, 第277-292页.
  • (1990) 介绍传统语法和藏语的格: 古典方法和现代分析 -- 在 西藏: 文明与社会 - 1987年4月27, 28, 29日由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主办的巴黎研讨会 -- 巴黎: 辛格-波利尼亚克基金会: 人类科学之家, 1990, 第189-198页.
  • (1991) “藏语裂格的修辞运用”, 载《藏缅语区语言学》, 第14卷, 第1期, 第93-108页. [[2]]
  • (1992) “藏语指示: 一些值得注意的现象” 指示. L. Danon-Boileau, M.-A. Morel 主编. 巴黎: PUF, 第197-208页
  • (1996). 藏语裂格: 口语的形态句法研究. 巴黎: Peeters
  • (1996) “四种藏语方言 (中央藏语, 拉达克语, 宗喀语和安多语) 的媒介系统比较” 媒介化话语. Z. Guentchéva 主编. 鲁汶: Peeters, 195-213
  • (1999) “雪域高原的语言.” 行动诗 157: 15-24.
  • & 孔却·嘉措 Konchok Jiatso,(2001) “文学藏语和方言中的最终助动词” 载《喜马拉雅语言中的人称和证据》. LTBA 特刊, 2001 年春季, 第 177-239 页, 伯克利.
  • (2002) “西藏自治区和自治州的藏汉双语: 现状和挑战.” 中国视角 74: 31-37.
  • 与桑达·多吉 Sangda Dorjé 合著, 2003, 标准藏语手册, 语言与文明 (克劳德·阿热 Claude Hagège 作序), 巴黎, 亚洲书屋 “语言与世界”, 544 页, 附 2 张 CD. [第二版修订版]
  • (2005) “西藏语言区及其各种方言.” Lalies, 2005, 第 25 期, 第 7-56 页
  • (2008) “反对藏语中‘并列词’/‘非并列词’概念的论据” 载 珠穆朗玛峰, 德马万德和卡兹别克. 献给罗兰·比尔迈耶 Roland Bielmeier 65 岁生日的文集. B. Huber, M. Volkart, P. Widmer, P. Schwieger, (主编), 第 1 卷. 第 281–308 页.
  • (2009a) 尼古拉·图尔纳德 Tournadre N. 和 达娜·扬博罗娃 Jamborová D., “句法: 指示时间, 相对时间, 顺序” 载“罗马学研究: 现状和展望”研讨会论文集 [Études romanes: situation contemporaine et perspectives], 2009 年 3 月 26-27 日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举办, Beliana 罗马学研究. 班斯卡·比斯特里察, 第 458-466 页.
  • (2009b) 尼古拉·图尔纳德 Tournadre N. 拉巴·诺布·夏尔巴 Lhakpa Norbu Sherpa, 久美·卓扎 Gyurme Chodrak 和 吉约姆·奥伊塞尔 Guillaume Oisel, 夏尔巴语-英语和英语-夏尔巴语词典, 附文学藏语和尼泊尔语等价词, 295 页. 瓦吉拉书店, 加德满都.
  • 尼古拉·图尔纳德 Tournadre, Nicolas 和 兰迪·J·拉波拉 Randy J. LaPolla. 2014. 走向对证据性的新方法: 问题和研究方向. 《藏缅语区语言学》 37(2). 240-263.

藏中 Tsan chu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9). 藏文新编. 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 1979, 1994, 1999, 2001.

旦增南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8) 藏文无错误良方,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58; 1997).

次仁顿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2). Goldstein 2001 的评论. 西藏杂志 26.3-4: 210-211.

次仁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5) 才让加 (ཚེ་རིང་རྒྱ།), 吉太加 (མཆོག་ཐར་རྒྱལ།). “基于藏语语料库的词类分类方法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5 年 6 月第 26 卷总第 57 期, pp.39-42. [Tsering Gya, Chogthar Gyal. “Studies on a Taxonomic Approach to Part of Speech Identification in the Tibetan Corpus,” 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tural Sciences, vol. 26 no. 57 (June 2005), pp.39-42.] http://www.lw23.com/pdf_d1fe578c-09f5-443b-bacc-5eb7bbdd649f/lunwen.pdf

乌拉伊,盖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52). "A Tibetan diminutive suffix."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2:182-220
  • (1953). “Some problems of the ancient Tibetan verbal morphology: methodological observations on recent studies.” Acta Linguistic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37-62.
  • (1953). “The suffix -e in Tibetan.”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3: 229-244.
  • (1954). “Duplication, germination and triplication in Tibetan.”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4.1-3: 177-256.
  • (1955). “On the Tibetan Letters ba and wa: Contribution to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the Tibetan Alphabet.”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 5.1: 101-121.

韦萨莱宁,奥拉维 和 韦萨莱宁,玛丽亚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0). Lhomi 语的从句模式. (太平洋语言学系列 B-53.) 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太平洋语言学.

韦尔哈根,皮特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藏地梵文语法文献史. 第 1 卷:规范文献的传播. (东方学手册. 2.8 卷). 莱顿:布里尔. [艾默,赫尔穆特 (1995) 评论]
  • (2001). 藏地梵文语法文献史. 第 2 卷:融入本土学术. (东方学手册. 2.8 卷). 莱顿:布里尔. [蒂勒曼斯,汤姆 (2003) 评论]

维贝克,马库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Markus Viehbeck, “Coming to Terms with Tibet: Scholarly Networks and the Production of the First ‘Modern’ Tibetan Dictionaries,” Revue d’Etudes Tibétaines, no. 37, December 2016, pp. 469–489.

维涅,戈弗雷·托马斯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沃尔什,E. H. C.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Walsh, E. H. C. (1905). A vocabulary of the Tromowa dialect of Tibetan spoken in the Chumbi valley: together with a corresponding vocabulary of Sikhimese and of Central (standard) Tibetan. Calcutta: Bengal Secretariat Book Depot.

沃尔特,迈克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Walter, Michael. 2006. “A Bibliography of Tibetan Dictionaries.” In Bibliographies of Mongolian, Manchu-Tungus, and Tibetan Dictionaries, edited by Hartmut Walravens, 1

74–235. 威斯巴登:哈拉索维茨.

万格尔,安德烈亚斯 和 蔡斯勒,贝蒂娜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4) "A Syntactically Annotated Corpus of Tibetan." 第四届语言资源与评估国际会议,

王青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75). 藏语口语语法(油印稿)[M]. 西宁: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
  • 王青山 (1995) 安多藏语口语语法.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 王尧. 1996. "藏语zla─ba一词音义考 The sound and meaning of the word zla-ba in Tibetan language." 民族语文 Minzu Yuwen 1996, no. 5, pp. 48-52.

王双成 和 陈忠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0) “安多藏语送气擦音的实验研究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Aspirated Fricatives in Amdo Tibetan Dialect.” 民族语文 Minority Languages of China 2010.02: 7-15.

王志敬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4). བོད་སྐད་ལྷ་སའི་སྐད་ཀྱི་འགྲོ་ལུགས / 藏语拉萨口语语法 Zangyu Lasa kouyu yufa [A grammar of spoken Lhasa Tibetan].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新华书店北京发行所发行, Zhongyang minzu daxue chubanshe.
  • (1947) "Phonetic Changes of the Superadded and Prefixed Letters in Eastern Tibetan Dialects." Studia Serica 5: 1-22.

威廉,弗里德里希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62). “Ein Beitrag zur tibetischen Lexikographie.” Central Asiatic Journal 7: 212-225.

威尔逊,乔·B.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92). 从藏文翻译佛教。伊萨卡:雪狮出版公司。

Wolfenden,Stuart 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28). “藏语中某些名词前的词缀m-。”语言4.4:277-280。

Woodbury,Anthony C.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6). 时态和证据性的交互作用:一项关于夏尔巴语和英语的研究。在证据性:认识论的语言编码中,Wallace Chafe 和 Johanna Nichols(编辑),188-202。新泽西州诺伍德:艾布莱克斯。

Wylie,Turrell V.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0). 对 Goldstein 1975 的评论。亚洲研究杂志40.1: 123-124。

于道泉 等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3) 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 Bod Rgya śan sbyar gyi Lha sa'i kha skad tshig mdzod / Zang Han dui zhao Lasa kou yu ci dian. 北京:民族出版社 Minzu chubanshe。

湯川泰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66). “藏语的duu的意义 Chibettogo no duu no imi [藏语duu的含义]。” 言語研究 Gengo Kenkyū 49: 77-84。
  • (1971) “藏语谓语的轮廓 Chibettogo no jutsubu no ringaku [藏语谓语概述]” 语言学的基本问题 Basic problems in linguistics. 178-204. 大修馆 Taishūkan
  • (1975) “藏语的gi的含义”The Meaning of Tibetan gi”。亚洲・非洲语言文化研究所通信 ILCAA Newsletter 23: 38-39。
  • (1975) 藏语谓语 Chibettogo no jutsugo [藏语谓语] 亚洲・非洲文法硏究 Ajia Afurika bunpō kenkyū 亚洲和非洲语言学。 4: 1-14. 东京:ILCAA。

Zemp,Mariu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6). 卡吉尔藏语方言的共时和历时音系学。硕士论文,伯尔尼。

Zeisler,Bettin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0). 藏语中的叙述惯例:奇异性的问题。藏缅语区语言学23.2: 39-78。
  • (2001). “藏语中时间编码的发展:对功能内部重建的一些建议。第二部分:受控动作动词的“过去时”的原始语义以及原始藏语动词系统的重组。中亚研究31: 169-216。
  • (2002): “藏语中时间编码的发展:对功能内部重建的一些建议。(1):古藏语和昂多藏语(Themchen)中“祈使式”语干的意外用法”。在:Henk Blezer(编辑),西藏,过去和现在。PIATS 2000:藏学研究:第九届国际藏学研究会研讨会论文集。莱顿 2000。(布里尔藏学图书馆,2/1。)莱顿等:布里尔:441-453。
  • (2004). 藏语中的相对时态和体貌值:比较研究。柏林:莫顿·德格鲁伊特。
  • (2006). “为什么拉达克语不能被书写——作为伟大传统的一部分:另一种全球思维。” Anju Saxen & Lars Borin(编辑),南亚鲜为人知的语言。现状和政策,案例研究以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柏林:莫顿·德格鲁伊特。175-94。
  • (2009). “减少音韵复杂性和语法不透明性:古藏语作为通用语以及现代藏语变体的演变”。在新语言中的复杂过程中,Aboh,Enoch O. 和 Norval Smith(编辑),75-95。
  • Zeisler,Bettina (2017)。“假设的音变规律和音位潜在含义。再次探讨不常见的藏语动词范式 za、zos、zo ‘吃’。” 国际历时语言学和语言重建杂志 14: 77-117。
  • Zeisler,Bettina (2018). “藏语中‘证据性’作为语法范畴的演变”。在 Foolen,Ad;de Hoop,Helen;Mulder,Gijs(编辑)。证据性证据。人类认知处理。第 61 卷。约翰·本杰明斯出版公司。pp. 227-256. doi:10.1075/hcp.61.10zei. {{cite book}}: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nopp= (help)

張濟川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張濟川 (1982). “古藏语塞音韵尾读音初探”。民族语文 Mizu Yuwen(中文). 6: 17-30.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 張濟川 (1996). “古代藏语方言差別与正字法 Gudai Zangyu fangyin chabie yu zhengzifa”。民族语文 Mizu Yuwen(中文). 3: 22-24. {{cite journal}}: Cite has empty unknown parameter: |coauthors= (help); Unknown parameter |trans_title= ignored (|trans-title= suggested) (help)
  • (2009) 藏语词族研究 Zangyu cizu yanjiu [藏语词族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张连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5) 现代拉萨藏语中 ABCB 型词的音韵结构。藏族文明的声音。B.N. Aziz,M. Kapstein,编辑。德里:马诺哈尔。20-34。
  • (1986). “藏语中da-drag之谜。”藏缅语区语言学9/1:47-64
  • (1987). “中古藏语辅音体系和藏语的声调发生。”博士论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1988)“对现代藏语中古代藏语最终止音*-k保存情况的定量研究。”藏学研究:第四届国际藏学研究会研讨会论文集,霍恩卡默城堡——慕尼黑 1985。Helga Uebach 和 Jampa L. Panglung,编辑。(西藏研究 2)。慕尼黑:巴伐利亚科学院中亚研究委员会,567-582。

张怡荪 / Krang dpyi sun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5). Bod rgya tshig mdzod chen mo / 藏汉大辞典 Zang Han Da Cidian. 北京: 民族出版社 Minzu Chubanshe, 1985, 1993, 2000.

札西才譲 Zhaxi Cairang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11) 日本語とアムド・チベット語の使役表現の対照研究 Nihongo to Amudo Chibettogo no shieki hyōgen no taishō kenkyū. [日语和安多藏语使役表达的对比研究] 东京: 笠間書院 Kasama Shoin.

周毛草 Zhou Maocao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2003) 玛曲藏语研究 Maqu Zangyu yanjiu. 北京: 民族出版社 Minzu chubanshe, 2003.

周立 Zhou Li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1986) Bod yig gi sgra sbyor slob deb: Lha sa'i skad / 藏文拼音教材Zangwen-pinyin-jiaocai. 北京: 民族出版社 Minzu Chubanshe.

Choix III 1990: Yoshiro Imaeda and Tsuguhito Takeuchi, Choix de documents tibétains conservés à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Tome III, Corpus syllabique. 巴黎: 法国国家图书馆. Choix IV 2001: Yoshiro Imaeda, Tsuguhito Takeuchi, Izumi Hoshi, Yoshimichi Ohara and Iwao Ishikawa, Choix de documents tibétains conservés à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Tome IV, Corpus syllabique, 东京: 东京外国语大学语言文化研究所.

Franke, Herbert, ed. (2005-). Wörterbuch der tibetischen Schriftsprache. 慕尼黑: 巴伐利亚科学院出版社委托C. H. Beck出版社出版.

Richardson, Hugh (1985). A Corpus of Early Tibetan Inscriptions. (James G. Forlong series 29). 伦敦: 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Sagart, Laurent (2006). [Matisoff 2003书评] Diachronica 23.1: 206-223

Schroeter, Rev. Frederic Christian Gotthelf 1826. A Dictionary of the Bhotanta or Boutan Language. 谢拉姆布尔.

Simon, Walter (1964). "Tibetan Lexicography and Etymological Research."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 85-107.

Snellgrove, David (1954). (Marcelle Lalou所著“Manuel elementaire de tibétain classique”书评)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16.1: 198-199.


[Zhongguo zangxue lunwen 1999] 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 Zhongguo Zangxue lunwen zi liao suoyin. 1872-1995. 北京 : 中国藏学出版社 Zhongguo Zangxue chubanshe, 1999.

  • [Zhongguo zangxue lunwen 2006] 中国藏学论文资料索引 Zhongguo Zangxue lunwen zi liao suoyin 1996-2004. 北京 : 中国藏学出版社 Zhongguo Zangxue chubanshe, 1999.

[Zhongguo zangxue shumu (1994).] 中国藏学书目Zhongguo Zangxue shumu 1949-1991 / Krung-goʾi Bod rig paʾi dpe chaʾi dkar chag, 1949-1991 / Catalogue of Chinese Publications in Tibetan Studies, 1949-1991. 北京: 外文出版社Waiwen chubanshe 1994.

[Zhongguo zangxue shumu (1997).] 中国藏学书目续编 Zhongguo Zangxue shumu xubian 1992-1995,/ Kruṅ-goʾi Bod rig paʾi dpe chaʾi dkar chag, 1949-1991 / Catalogue of Chinese publications in Tibetan studies, 1992-1995.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Waiwen chubanshe, 1997.

[Zhongguo zangxue shumu (2001).] 中国藏学书目三编 Zhongguo Zangxue shumu sanbian (1996-2000). Kruṅ-goʾi Bod rig paʾi dpe chaʾi dkar chag gsar bsgrigs (1996-2000) / Catalogue of Chinese publications in Tibetan studies (1996-2000). 北京 : 外文出版社 Waiwen chubanshe, 2001.


LaPolla, Randy J. “Phonetic Development of Tibetan.”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1.2 (1988): 93-97.

Inaba在《东与西》杂志上的书评。

Delancy, Scott. (1987). "Etymological notes on Tibeto-Burman case particles."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8. 59-77.

E. H. C. Walsh ‘The Tibetan Language and Recent Dictionaries’ JASB 72 (1903/4) p. 65-86. (Das的书评?)

在Werner Thomas所著《对吐火罗语的研究(1960-1984)》中,我们有Ivanov, V. V. Tibetskie kal'ki v tocharskich tekstach [藏语借词 / 借译 / 在吐火罗语文本中] KSINA 57 (1961) 35-40. KSINA : Kratkie soobshchenija instituta narodov Azii.

Simonsson, Nils. "Sanskrit na, Tibetan ma yin" Orientalia Suecana 9 (1960): 11-27. Simonsson, Nils. "On the concept of sentence in ancient Indian and tibetan theory and on the function of case particles in Tibetan according to Tibetan Grammarians," Fenno-Ugrica Suecana 5 (1982): 281-291.

以下是一些摘自Pavel Poucha的“藏语作为语言规律普遍性的例子”的参考书目,该书收录于《亚洲研究论文集:纪念约翰内斯·舒伯特》(Eberhardt Richter 和 Manfred Taube 编辑,柏林:科学出版社,1978 年:113-122)。

A. A. Dragunov, 古藏语中的浊塞音和塞擦音,中国科学院 7,1936 (: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 pp. 165ff. 同样,古藏语语音系统的特点,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论文集,7,1939,p. 284ff. J. H. Edgar, 藏语声调体系,中国边境研究学会 5,1952,pp. 64ff. Robert Shafer, 藏语中的前缀 n-、ng-,Sino-Tibetica 1,1938;藏语中的前缀 m-,同上,3,1938,p. 11ff. 汉藏语的元音,JAOS 60,1940,p. 302ff., 61,1941,pp. 18ff., 汉藏语语音学问题,JAOS,70,1950 pp. 96ff. 汉藏语一些简单前缀的比较语音学,BSL。 46,1950,pp. 144ff. 以及本汉藏语研究书目中提到的该作者的其他著作,维斯巴登 1957. 另外,W. Simon,藏语中的一些后缀及其组合,HJAS。 5,1940,pp. 372ff.,藏语词族中的音位交替范围,AM。 第二辑,第一卷,1949,pp. 3ff. Rolf Stein, 藏语词源笔记,BEFEO, 41, 1941. fasc. 2 pp. 203ff. Geza Uray, 古藏语动词形态学的一些问题,最近研究的方法论观察,Acta Linguistica 3, 布达佩斯 1953, pp. 37ff. Stuart N. Wolfenden, 藏语中某些名词的前缀 m-,Language 4, 1928 pp. 277ff. 早期藏语词形的意义,JRAS, 1928, pp. 896ff. 对于 B. Laufer 的《藏语中的外来词》,T'oung Pao 1916, pp. 403ff.,该作者在《汉伊朗语研究: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史的贡献》,芝加哥 1919 的“藏语外来词补充说明”一章中增加了补充,pp. 591ff. 陈彭对藏语发展的一项贡献是他的研究《古典藏语和现代拉萨方言中的动词变格》,语言学研究,1,1958,pp. 169ff.{{{1}}}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