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lor.org 的世界古代文明/佛陀与佛教
传统认为,佛陀生于公元前 563 年至 483 年,但学者认为他可能晚了一个世纪。与任何与哲学或精神意义紧密相关的角色一样,有时很难将佛陀一生的神话和传说与历史事实区分开来。他出生于释迦族,但关于他受孕和出生的细节是传说中的事情。据说,他的母亲摩耶梦见一只白象从她的右侧进入她的身体而怀上了他。至于出生,摩耶直立着,用手扶着一棵树,佛陀从他母亲的侧边出来,完全成形,并准备迈出第一步。据预言,他要么成为伟大的国王,要么成为宗教导师,因此被命名为悉达多(“成就目标者”)。他的父亲担心他可能成为宗教导师,所以把他儿子从生活的残酷现实中隔离起来。
在舒适和奢华的僻静宫殿中长大,年轻的悉达多从未见过贫困、疾病和衰老。直到 29 岁时,他在乘坐战车外出时,第一次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在另一次乘坐战车的出行中,悉达多遇到了一个游牧的苦行圣人,他激励悉达多走上一条类似的道路,以避免无休止的生、死和再生的轮回之苦。知道父亲会阻止他,悉达多在半夜离开了,留下了所有世俗财产,开始了为期六年的苦行生活。作为一名苦行者,他试图通过各种冥想和剥夺的方式,征服对食物、性欲和舒适的内在欲望。这种严格的苦行使悉达多因饥饿濒临死亡,直到他接受了一个小女孩的米饭。当他吃完米饭后,他意识到,饥饿和身体上的剥夺并不是实现精神满足的方法。在菩提伽耶(开悟之地),悉达多整夜深入冥想。在他入定的时候,他战胜了魔罗的军队,在 35 岁时获得了开悟。从此,悉达多被称为佛陀,“觉悟者”。
佛陀在开悟后继续坐禅数周。七周后,他终于站了起来,并决定要向他人传授他关于“中道”的哲学。这是他生命前半段的奢华和后半段的苦行的中间道路。佛陀在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布道后,找到了许多弟子,并开始在印度东北部游历了 45 年,传播他的教诲。值得注意的是,佛陀只把自己当作哲学的老师,而不是神或崇拜对象。然而,传说认为佛陀在他的一生中创造了许多奇迹。在 80 岁时,佛陀去世,他的遗体被火化,骨灰被撒在印度各地,并被安置在坟墓里,也就是佛塔,这些佛塔将成为朝圣地。
佛陀(觉悟者)
“佛陀”是一个荣誉称号,指的是开悟(觉醒)的持久体验。佛陀是指已经达到完全开悟的众生。他已成就涅槃,因此不再受轮回(samsara)的束缚。
法
“法”是佛陀的教诲。“四圣谛”是法之根本
1. 人生充满痛苦。
2. 痛苦的根源是执着于世俗的快乐,排斥不愉快的情况,以及对生命更深层意义(开悟)的无知。
3. 这些根源可以解决,痛苦可以终结。
4. 克服痛苦的方法是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冥想
我们可以用认知工作和冥想来概括佛教的本质。有四个主要的冥想阶段
1. 坐着或走着,通过思考来平静思绪。
2. 只通过坐着或走着来平静思绪。
3. 坐着或走着时,喜悦自然出现。
4. 自我突然消失,你生活在光之中(涅槃,合一)。第四阶段的冥想对于没有经过训练的人来说很难实现。它是由恩典(它本身)造成的。一个人在精神道路上行走得越全面,他就越快地生活在光之中(涅槃)。
佛教宗派
如今,佛教主要有三大宗派(上座部、大乘和藏传密宗)以及许多分支形式(例如,阿弥陀佛佛教和禅宗佛教)。
1. 上座部佛教侧重于佛陀的原始教诲。它专注于个人的开悟。主要目标是成为圣人(阿罗汉)并生活在涅槃中。
2. 大乘佛教的主要目标不是自身的开悟,而是所有众生的幸福。大乘佛教徒不认为自己与同类分离,而是世界的一部分。他希望所有众生都幸福。他想要一个幸福的世界。他作为菩萨为所有众生的开悟而努力。
3. 密宗也被称为密教。其主要经文称为密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