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lor.org 的世界古代文明/中国佛教
中国佛教(汉传佛教)是指自古以来在中国兴盛的各种佛教宗派。佛教在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影响了他们的审美观、政治、文学、哲学和医学。
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传入中国。人们普遍认为,丝绸之路上传播佛教始于公元1世纪末或公元1世纪初。中国佛教僧侣(均为外国人)最早有记载的翻译工作始于公元2世纪,这可能是由于贵霜帝国扩张到塔里木盆地中国领土的结果。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是中国有利可图的丝绸贸易路线,始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公元1世纪,通过丝绸之路向中国传播佛教的活动开始,当时有关于汉明帝(公元58-75年)派遣使团前往西域的半传奇故事。
- “可以假设旅行者或朝圣者沿着丝绸之路带来了佛教,但这种现象是否从丝绸之路开放的最初时期,即公元前约100年就开始,这一点还有待商榷。最早直接提到佛教的文献涉及公元1世纪,但其中包含传记成分,不一定可靠或准确。”
然后,皇帝派使者到天竺(印度南部)询问佛陀的教义。据说佛经是驮在白马背上运回中国的,白马寺因此得名。还有两位印度僧侣随同他们返回,名为达摩多罗和迦叶摩腾。莫高窟(甘肃敦煌附近)的一幅8世纪中国壁画描绘了汉武帝(公元前141-87年在位)崇拜金人雕像;“公元前121年,一位伟大的汉朝将军在对抗游牧民族的战役中带回了金人”。然而,《史记》和《汉书》中关于汉武帝的史料都没有提到金佛像(与上文提到的汉明帝作比较)。
然而,广泛的接触始于公元2世纪,可能是由于贵霜帝国扩张到塔里木盆地中国领土的结果,当时大量中亚佛教僧侣向中国传教。佛教经文最初的传教士和翻译者是帕提亚人、贵霜人、粟特人或焉耆人。
几代学者一直在争论佛教传教士最初是通过丝绸之路的海路还是陆路到达汉朝中国的。中国学者梁启超和法国汉学家保罗·佩利奥支持的海路假说认为,佛教最初是在中国南方、长江和淮河流域传播的,楚王英(今江苏)在公元65年共同崇拜黄帝、老子和佛陀。唐永彤支持的陆路假说认为,佛教通过月氏向东传播,最初在中国西部、汉朝都城洛阳(今河南)传播,汉明帝在公元68年建立了白马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荣新江通过对近年来发现和研究的多学科回顾,包括犍陀罗佛教文本,重新审视了陆路和海路假说,并得出结论。
认为佛教通过海路传入中国的观点缺乏令人信服的支持材料,一些论点也不够严谨。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现的考古图像资料,特别是最近在阿富汗发现的公元1世纪的佛教手稿,评论员认为,最合理的理论是佛教起源于西北印度的大月氏(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并通过陆路到达汉朝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早期的道教和中国传统秘术融合,其图像被盲目崇拜。
公元148年,安世高(安世高)的到来,标志着佛教经文首次被翻译成中文。他致力于在洛阳建立佛教寺庙,并组织将佛教经文翻译成中文,证明了持续几个世纪的中亚佛教传教浪潮的开始。安世高翻译了关于基本教义、冥想和阿毗达摩的佛教文本。与安世高一起工作的帕提亚俗人安玄(安玄)也翻译了一部早期的大乘佛教文本,论述了菩萨道。
公元2世纪下半叶,来自古代佛教王国犍陀罗的贵霜僧侣支娄迦谶(支娄迦谶)在中国广泛传播大乘佛教。支娄迦谶翻译了重要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大乘经典,以及关于三昧、阿閦佛冥想等罕见的早期大乘经典。支娄迦谶的这些译文继续为我们了解大乘佛教的早期提供了洞察力。
最初,佛教在中国扎根面临许多困难。佛教的僧侣制度和对世俗事务的厌恶似乎与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建立的规范和标准相矛盾。有些人甚至宣称佛教有害于国家权威,佛教寺院对中国的经济繁荣毫无贡献,佛教是野蛮的,不值得中国文化传统。然而,佛教在其禁欲的冥想传统中常常与道教联系在一起,因此一些早期的印度翻译家采用了概念匹配系统,将本土的佛教思想适应到道教的思想和术语中。
佛教吸引了中国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士大夫佛教的发展被视为儒家和道教的替代选择,因为佛教强调道德和仪式,这吸引了儒家学派,而培养内在智慧的愿望则吸引了道家学派。士大夫佛教是中国佛教传入的媒介,它获得了皇帝和朝廷的支持。到5世纪初,佛教已在中国南方建立。在此期间,印度僧侣继续沿着丝绸之路传播佛教,翻译工作主要由外国僧侣而不是中国人完成。
公元384年左右,著名的僧人鸠摩罗什在西晋灭亡后,被俘虏到中国,成为战利品。他很快在中国佛教界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被尊为来自西方的伟大大师。后秦的姚兴皇帝尤其器重他,赐予他崇高的称号,并将其视为神明。鸠摩罗什凭借其高质量的译经工作,彻底改变了中国佛教,其译文至今仍因其流畅自然、意义清晰、微妙精深和文采斐然而备受赞誉。由于鸠摩罗什的努力,中国佛教不仅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还被视为高深的哲学和宗教。鸠摩罗什的到来也为中国佛教经典的翻译树立了标准,有效地取代了之前以概念匹配为主的翻译体系。
鸠摩罗什的译本常常比其他译者的译本更受欢迎。其中最著名的译本包括《金刚经》、《阿弥陀经》、《法华经》、《维摩诘经》、《中论》和《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在鸠摩罗什的时代,早期佛教经文(阿含经)的四大梵文结集也被翻译成汉语。每部阿含经都是由不同的印度僧人独立翻译的。这些阿含经构成了《经藏》,它是佛教最早的教义之一,也是中国早期佛教宗派的中心经典。
由于汉语佛教典籍的广泛传播以及大量外国僧人来华传教,就像主干树上长出新的枝条一样,出现了各种侧重不同的佛教传统。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慧远创立的净土宗,该宗派以阿弥陀佛及其西方净土为修行中心。另一个重要的早期传统是天台宗,由智顗创立,以《法华经》为根本,并辅以其他经论和注释。智顗撰写了几部作品,成为中国广为流传的重要禅修手册。
5世纪,禅宗在中国兴起,传统上认为其始祖是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他被尊为禅宗在中国的第一代祖师。根据中国传说,他开始了少林僧人的武术训练,最终导致了少林拳的创立。菩提达摩的学派大量运用《楞伽经》中的原则,这部经宣讲了一乘佛道(梵文:Ekayāna)。因此,在早期,禅宗的教义被称为“一乘宗”。禅宗最早的宗师被称为“楞伽师”,因为他们精通按照《楞伽经》的原则进行修行。
禅宗的主要教义后来常以所谓的公案故事和其中使用的教学方法而闻名。佛教大师南怀瑾将《楞伽经》和《金刚经》认定为禅宗的主要经典,并简洁地概括了其原则。
- 禅宗的教法是一种超越经文教义的独立传承,它不将任何书面文本视为神圣。禅宗直指人心,让人们能够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从而成佛。
唐朝初年,即公元629年至645年,中国佛教僧人玄奘前往印度。据说他访问了100多个国家,并撰写了关于其发现的详尽报告,这些报告随后成为研究这一时期印度的重要资料。在旅行期间,他参观了圣地,学习了佛教的传说,并向许多著名的佛教大师学习,尤其是在著名的佛教学习中心那烂陀寺。回国后,他带回了约657部梵文经论。玄奘还带回了佛舍利、佛像和佛教文物,装载在22匹马上。在皇帝的支持下,他在长安(今西安)设立了一个大型翻译机构,吸引了来自东亚各地的学生和合作者。他被认为将约1330卷经文翻译成汉语。他对佛教最大的个人兴趣在于瑜伽行派,即“唯识”。
他本人对这些传统经典的研究、翻译和注释,促使了法相宗在东亚的发展。虽然该宗派本身并未长期兴盛,但其关于感知、意识、业力、轮回等的理论,却融入了其他更成功的宗派的教义之中。玄奘最亲近、最杰出的弟子是窥基,他被认为是法相宗的第一代祖师。玄奘的逻辑,正如窥基所描述的那样,常常被中国佛教学者误解,因为他们缺乏必要的印度逻辑背景。
玄奘的译本对于传播与瑜伽行派相关的印度经典尤其重要。他翻译了重要的瑜伽行派经典,如《摄大乘论》和《瑜伽师地论》,以及其他重要经典,如《大般若经》和《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他被认为撰写或编著了《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的注释)。他翻译的《心经》成为并一直是所有东亚佛教宗派的标准译本。这些经论的广泛传播,大大扩展了中国佛教典籍,并提供了对一些最重要的印度佛教经典的高质量翻译。
这一时期佛教的普及,从现存的许多刻有经文的石窟和建筑中可见一斑。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和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是北朝、隋朝和唐朝最著名的例子。乐山大佛,雕刻于唐代第八世纪的山坡上,俯瞰着三条河流的交汇处,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石佛像。
复制佛教典籍被认为可以积攒功德。使用雕刻好的木板印刷和泥土或金属活字印刷,比手工抄写效率更高,最终取代了手工抄写。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一部于1907年在莫高窟发现的佛教经文,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的例子。
三位伟大的印度密宗大师,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在唐玄宗统治时期(公元716年至720年)将密宗传入中国。他们在当时都城长安(今西安)的大兴善寺落脚,该寺成为朝廷支持的四大译经中心之一。他们将许多佛教经论和密教经典从梵文翻译成汉语。他们还将中国流行的教义:道教和儒教与佛教融合,进一步发展了密宗的修行。
他们向中国人传授了一种神秘、充满活力和魔力的教义,其中包括咒语公式和详细的仪式,以保护个人或帝国,影响人的死后命运,以及尤其受欢迎的,在干旱时期祈雨。因此,这三位大师受到唐玄宗皇帝的欢迎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的教义很快就在唐朝宫廷和精英阶层中传播开来。在都城的寺庙中设立了密宗坛场,到了唐代宗皇帝(在位762-779年)时期,密宗在社会上层的影响力超过了道教。然而,阿摩伽跋摩与皇帝的关系尤其良好。皇帝生前赐予阿摩伽跋摩称号和礼物,并在大师于774年去世后,为他建造了佛塔或葬礼纪念碑。中国的密宗传承(以及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佛教)几乎被唐武宗皇帝彻底消灭,他是一位狂热的道教信徒,对佛教存在偏见,从而导致了大规模的反佛教迫害。
到那时,所有密宗传承都在空海和最澄等僧侣的推动下传到了日本,他们后来各自将所传授的教义整理成体系,创立了真言宗和天台宗。
尽管如此,佛教的一些方面也导致了在中国受到抵制。其中一个因素是佛教的外国起源,这与道教和儒教不同。著名的唐代学者韩愈(也是宋明理学的先驱)写道:“佛是夷狄之人,言语不通,衣服异俗。其教未能适我圣人之道,其服未能合我礼仪之制。既非臣民之礼,又非父子之亲。”其他方面包括佛教徒的避世,因为中国人认为应该参与家庭生活。佛教寺庙的财富、免税地位和权力也惹恼了许多批评者。
迫害发生在唐朝武宗统治时期。据说武宗憎恨看到佛教僧侣,认为他们是逃税者。845年,他下令摧毁4600座佛教寺院和40000座寺庙。当时有超过40万名佛教僧侣和尼姑成为需要缴纳“两税”(粮食和布帛)的农民。武宗认为佛教是外来宗教,这也是他迫害中国基督教徒的原因。古代中国佛教从未从这次迫害中完全恢复过来。
在宋朝(960-1279年),佛教思想开始与儒教和道教融合,部分原因是在翻译佛经时使用了现有的中国哲学术语。宋代的许多儒家学者,包括朱熹,都试图将儒家思想重新定义为宋明理学。公元1021年,有记录显示当时有458855名佛教僧侣和尼姑活跃在寺院中。僧侣总数为397615人,尼姑总数为61240人。
在元朝(1279-1368年),蒙古皇帝将密宗定为中国的官方宗教,并在宫廷中给予西藏喇嘛庇护。普遍认为,对喇嘛的庇护导致了腐败形式的密宗的广泛传播。当蒙古元朝被推翻,明朝建立时,西藏喇嘛被逐出朝廷,这种形式的佛教被斥责为非正统的道路。
根据斯坦利·温斯坦教授的说法,“到明朝(1368-1644年),禅宗的卓越地位已经牢固确立,几乎所有佛教僧侣都隶属于临济宗或曹洞宗,这两个宗派都声称是达摩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