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赛勒网的古代世界文明/战国时期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开放书籍

战国时期,也称为诸侯争霸时代,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之后、秦朝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时期。公元前 221 年,秦国取得胜利,建立了秦朝,统一了中国。不同的学者对该时期开始时间使用的日期范围在公元前 481 年到公元前 403 年之间,但司马迁最常引用的日期是公元前 475 年。这个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与东周王朝的后半段重合,尽管中国君主(周王)只是一个虚位元首。

这个时期的名称源于《战国策》,这是一部在汉代早期编纂的著名中国古代历史著作。

战国时期公元前 260 年左右

这个时代的政治地理主要由七国争霸,即

  • 秦国:秦国位于最西部,核心地区在渭河流域和关中。这种地理位置将它与中原地区隔绝,这限制了它最初的影响力,但也使它免受其他国家的侵扰。

三晋:秦国东北部,在山西高原上,是晋国分裂后形成的三个国家。它们是

  • 韩国,位于南部,沿着黄河,控制着秦国东部的通道。
  • 魏国,位于中部。
  • 赵国,位于三个国家中最北部。
  • 齐国:位于中国东部,中心地区在山东半岛。
  • 楚国:位于中国南部,核心领土在汉江流域,后来又扩展到长江流域。
  • 燕国:位于东北部,中心地区在今天的北京市。在该时期后期,燕国向东北方向推进,开始占领辽东半岛。

除了这七个主要国家之外,一些小国家也存活到了这个时期。

  • 在上海附近的东南海岸,是越国,它在春秋时期后期非常活跃,但最终被楚国吞并。
  • 在西南部的四川,是巴国和蜀国。这些是周朝以外的国家,在该时期后期被秦国征服。
  • 中原地区,包括今天的河南省的大部分地区,许多较小的城邦作为大国的卫星存在,尽管它们最终也会被吞并。
  • 在赵国和燕国之间是中山国,最终在公元前 296 年被赵国吞并。
战国时期开始,公元前 5 世纪,在晋国分裂和秦国入侵四川之前。这张地图上的魏国是卫国,而不是晋国分裂后形成的另一个魏国。

西周王朝建立的封建国家制度在公元前 771 年周朝迁都到今天的洛阳,其地位和权力下降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逐渐强大起来,而其他许多国家则日渐衰落,它们再也无法依靠中央政权或合法性来保护自己。

争霸战争最终形成了由几个大国主导的国家体系,如晋国、楚国、秦国和齐国,而中原地区的小国则倾向于成为它们的卫星和附属国。东南地区也存在其他主要国家,如吴国和越国。春秋战国时期最后几十年,由于晋国和楚国之间签署了和平协议,划定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战乱逐渐平息,局势趋于稳定。这种局面随着晋国的分裂而结束,晋国被分割为韩、赵、魏三个国家,形成了七国争霸的局面。

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春秋战国时期是由于周朝迁都东迁而开始的,而战国时期没有等效的明确起点。战国时期的政治形势是征服和吞并的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而这些趋势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特点;因此,关于这个时期到底何时开始存在一些争议。一些提出的起点如下

  • 公元前 481 年:这是宋代历史学家吕祖谦提出的起点,因为它是《春秋》的终结。
  • 公元前 476 年-公元前 475 年:这个起点是根据《史记》而确定的。司马迁,是《史记》的作者,选择了这一年,因为它是周元王登基之年。
  • 公元前 453 年:这个起点是根据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个国家而确定的,这摧毁了早期时期的一个关键国家,并形成了七国争霸中的三个国家。
  • 公元前 441 年:这个起点也是根据周王的登基之年而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是周哀王的登基之年。
  • 公元前 403 年:这是司马光提出的起点,他是《资治通鉴》的作者,这一年是韩、赵、魏三个国家正式被周朝承认为诸侯国的年份。司马光指出,这标志着周朝权威的最终削弱,应该被视为战国时期的开始。

如简介中所述,司马迁所使用的公元前 475 年通常被认为是战国时期的起点。

晋国分裂(公元前 453 年和公元前 403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从公元前 6 世纪中期开始,晋国的统治者逐渐丧失了对名义上属下的贵族和军事将领的政治权力,这种情况是由于晋国的传统造成的,晋国禁止封邑 - 将土地授予某人以换取其效忠承诺 - 给公室的亲属。这使得其他家族获得封地和军事权力,几十年来的内部斗争导致了四个主要家族的建立,即韩、赵、魏和智。

三晋(公元前 453-368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最初的 50 年里,晋国的分裂使其他国家得以扩张,楚国和越国向北扩张,齐国向南扩张。秦国加强了对当地部落的控制,开始向西南扩张。

从公元前 405 年到公元前 383 年,三晋在魏国的领导下联合起来,向各个方向扩张。魏国日益强大的力量促使赵国退出了联盟。公元前 383 年,赵国将首都迁至邯郸,并进攻卫国。卫国向魏国求助,魏国从西部进攻赵国。赵国处于危险之中,于是向楚国求援。楚国以此为借口吞并了其北部的领土,但这种转移使赵国得以占领魏国的一部分。这场冲突标志着三晋联合力量的终结,以及多线战争和不断变化的联盟时代的开始。

公元前 370 年,魏武侯去世,没有指定继承人,这导致了继位战争。经过三年的内战,北部的赵国和南部的韩国入侵魏国。在即将征服魏国的关头,赵国和韩国的领导人就如何处理魏国产生了分歧,两支军队都突然撤退。因此,魏惠王(当时还是侯爵)得以登上魏国王位。

到这个时期结束时,赵国已经从山西高原延伸到平原,一直到齐国的边境。魏国向东延伸到齐国、鲁国和宋国。在南部,较弱的韩国占据了黄河谷的东部和西部,包围了洛阳的周朝王室,并在洛阳北部占领了一个叫上党的地方。

魏国被秦国击败(公元前 370-34 年)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魏惠王着手恢复魏国国力。公元前 362 年至公元前 359 年,他与韩赵两国交换领土,使三国的边界更加合理。公元前 364 年,魏国在石门之战中被秦国击败,幸亏赵国介入才得以保全。公元前 361 年,魏国将都城迁至东部的大梁,以避秦国之锋。

公元前 354 年,魏国对赵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到公元前 353 年,赵国战败,其都城邯郸被围。齐国介入,决定在魏军围攻赵国时进攻魏国都城。此策略取得成功,魏军急忙南下护卫都城,在路上被齐军截获,并在桂陵之战中遭到惨败。这场战役被记入三十六计的第二计“围魏救赵”,意指攻击敌方要害,解除其他地方的压力。

公元前 341 年,魏国进攻韩国。齐国眼看着韩国几乎被灭,才出手干预。次年,秦国进攻已经虚弱的魏国。魏国惨败,被迫割让大片领土以换取停战。魏国实力大减,齐国和秦国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齐国时代 (公元前 301 年 - 公元前 284 年)

[edit | edit source]

这是战国时代最复杂的部分。它对应着齐湣王在位时期,以及齐孟尝君和苏秦的阴谋。有一些重要的日期需要记住。

公元前 300 年:齐孟尝君,前齐威王的孙子,在齐湣王即位时掌权。他与魏国和韩国结成了西向联盟。在遥远的西方,秦国在公元前 307 年的继位斗争中元气大伤,屈服于新的联盟,并任命孟尝君为其丞相。这种“合纵”或东西联盟本可能确保和平,但它排除了赵国。

公元前 298 年:赵国向秦国提出了结盟请求,孟尝君被赶出秦国。剩下的三个盟国,齐、魏、韩,共同进攻秦国,沿着黄河上游山西北部进军函谷关。经过三年的战争,他们攻占了函谷关,迫使秦国归还韩、魏领土。他们接下来对燕国和楚国发动了重大攻击。在孟尝君执政的五年时间里,齐国成为中国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 294 年:孟尝君卷入了一场政变,被迫逃往魏国。他的联盟体系崩溃。齐国和秦国停战,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齐国南下进攻宋国,而秦国将军白起则向东推进,与韩、魏联盟作战,并在伊阙之战中取得胜利。公元前 288 年,这两位统治者分别自称“帝”(帝,字面意思是皇帝),分别统治东西方。他们立下盟约,开始计划进攻赵国。

公元前 287 年:外交家苏秦,可能是燕国的代理人,说服齐湣王,这场对赵国的战争只会使秦国受益。齐湣王同意,与其他国家组成“连横”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退却,放弃了自称“帝”的傲慢称号,并将领土归还魏国和赵国。公元前 286 年,齐国吞并了宋国。

公元前 285 年:齐国的成功令其他国家感到恐惧(有人说这是苏秦计划的一部分)。在流亡魏国的孟尝君的领导下,秦、赵、魏、燕四国结成了联盟。燕国通常是齐国相对弱小的盟友,齐国对此并不担心。燕国将军乐毅的进攻让齐国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其他盟国从西方发动了进攻。楚国宣布与齐国结盟,但它只满足于吞并北部的一些领土。齐军的军队被消灭,齐湣王被杀。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座城池。齐湣王本人后来被自己的追随者俘虏并处决。

公元前 284 年以后,田单成功恢复了大部分领土,但齐国再也没有恢复齐湣王在位时的影响力。

赵国时代 (公元前 284 年 - 公元前 260 年)

[edit | edit source]

楚国在公元前 278 年战败后,剩下的强大国家就是秦国和赵国。外交手段的空间很小,事情在公元前 265 年至公元前 260 年的战争中决定。公元前 265 年,秦昭襄王首先发动了进攻,目标是实力弱小的韩国,韩国控制着通往秦国的黄河关口。他从魏国领土向东北方向进军,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飞地。韩国国王同意投降上党,但当地太守拒绝,将上党献给了赵王。赵国和秦国都派出了军队。任何一方都可能突破,他们的军队僵持了三年。公元前 260 年 9 月,饥饿的赵军投降。据说秦军杀害了所有战俘,赵国损失了 40 万人。

秦国因疲惫不堪而未能乘胜追击。一段时间后,秦国派出一支军队围攻赵国都城,但该军队在遭到后方攻击时被消灭。赵国幸存了下来,但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抵挡秦国。其他国家如果能团结一致对抗秦国,或许还能生存下去,但他们没有做到。

楚国历史

[edit | edit source]

楚国的总体政策是逐步吞并北部的诸侯小国。到战国后期,楚国已与齐国、魏国接壤。公元前 334 年,楚国攻占东部太平洋沿岸的越国,达到其鼎盛时期。导致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始末是,越国准备进攻北部的齐国。齐王派出一名使者,说服越王改而进攻楚国。越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但被楚军的反攻击败。楚国接着征服了越国。公元前 278 年,秦国从楚国西部的四川发动进攻。楚国都城郢被攻陷,楚国在汉水西部的土地也被夺走。公元前 334 年和公元前 278 年的事件使楚国明显地向东迁移。

秦国的崛起

[edit | edit source]

在战国后期,秦国与其他六个国家相比,实力变得强大得多。因此,六国政策都以应对秦国威胁为主,形成了两种对立的思想流派。一种主张“合纵”或南北联盟,即诸侯国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另一种主张“连横”或东西联盟,即某个国家与秦国结盟,参与其崛起。合纵起初取得了一些成功,但盟国之间相互猜忌导致了联盟的破裂。秦国反复利用连横策略,逐个击破其他国家。公元前 260 年长平之战后,秦国成为中国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统一战争 (公元前 230 年 - 公元前 221 年)

[edit | edit source]

公元前 230 年,秦国征服了韩国。韩国是七国中最弱小的国家,与实力强大的秦国接壤,在战国时期早期一直遭受秦国的持续攻击。

公元前 225 年,秦国征服了魏国。秦军对魏国发动了直接入侵,围攻了其都城大梁,但很快发现城墙过于坚固,无法攻破。他们制定了一个新的策略,利用一条与黄河相连的当地河流的力量。他们利用这条河洪水泛滥,对城市城墙造成了巨大破坏。魏王意识到形势危急,为了避免人民遭受更大的流血牺牲,匆匆出城投降了秦军。

公元前 223 年,秦国入侵实力相对强大的楚国。然而,第一次入侵却是一场彻底的灾难,20 万秦军被 50 万楚军击败。

第二年,秦国发动了第二次入侵,动员了 60 万军队。楚国军队在上一年的胜利中士气高昂,他们安于防守,预计秦军会进行围城。一年后,由于秦军似乎没有行动,楚国守军决定解散。秦军趁机发动全面进攻,并击溃了剩余的楚国军队。楚国失去了主动权,只能进行零星的游击抵抗,直到公元前 223 年被完全征服。据估计,楚国和秦国在鼎盛时期,联军规模从数十万到百万不等。

公元前 222 年,秦国征服了燕国和赵国。公元前 221 年,秦国征服了齐国。齐国是最后一个未被征服的诸侯国。在秦国征服其他国家时,齐国没有提供任何援助。当秦国入侵的意图明朗后,齐国迅速投降了所有城池,最终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并开启了秦朝的统治。

战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也是官僚制度和军事改革与巩固的时代;主要诸侯国统治着广阔的领土,迅速寻求巩固自己的权力,导致周王室的威望最终丧失。作为这种转变的一个标志,所有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除了早些时候宣布自己是君主的楚国)都放弃了他们以前的封号,改用王这个称号,宣称与周王室平起平坐。

与此同时,不断的冲突以及对创新型社会和政治模式的需求导致了多种哲学学说的发展,后来被称为诸子百家。最著名的学派包括墨子倡导的墨家学说、孟子和荀子代表的儒家学说、庄子代表的道家学说以及商鞅和韩非子代表的法家学说。

战国时期最著名的是建立了复杂的官僚制度和中央集权政府,以及明确的法律制度。政治和军事组织的发展是秦国强大的基础,秦国最终征服了其他诸侯国,并在公元前 221 年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秦帝国。

战国时期铁剑和两把青铜剑

战乱频繁的现象是导致铁器在中国大量生产的一个主要趋势,铁器取代了青铜,成为战争中使用的主要金属类型。蜀(今四川)和越(今浙江)等地区也在这一时期被纳入中国文化圈。

贸易也变得很重要,一些商人在政治上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吕不韦,他后来成为秦国的丞相,是秦始皇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支持者。

与此同时,巩固的官僚国家资源的增加,以及大规模征兵和战争的物流需求,导致了大型水利工程的兴起,例如都江堰灌溉系统,该系统控制着四川的岷江,将这个曾经的偏远地区变成了秦国重要的后勤基地;以及郑国渠,它为关中平原灌溉了大片土地,进一步提高了秦国的农业产量。

"战国时期"(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rring_States_period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