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社会知识创造/历史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各种研究分析了知识生产的历史,主要集中于这一研究领域内的三个主要领域:文本研究、历史学术实践和媒体史。第一类主要关注印刷术的出现及其后果。接下来,第二类涵盖了学术交流的历史,特别是关于学术期刊和同行评审。最后,第三类更直接地集中在各种媒体和媒介的社会背景上。将知识生产视为多元化的概念代表了这些领域之间的接触点——知识反映了各种人以及历史、政治和社会背景网络的综合体。

关键问题的理论概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近几十年来,对知识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学术理解,因“知识体系的深刻变化”(伯克,2012)而发生了转变。路易·阿尔都塞(阿尔都塞,2010)建立的意识形态和压迫性的国家“机器”,经历了衰落和去地域化。正如米歇尔·福柯的谱系所证明的那样,技术造就了主体(福柯,1977),但在我们这个文化和技术创新如此紧密结合的时代,社会情境中的行动者重塑技术的证据也随处可见(拜克尔和劳,1992)。书籍不再是过去的样子,但仍然充满活力,尽管一代理论家认为雅克·德里达和保罗·德·曼的理论成为了经典。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证明的那样,媒介有其特定的效应,但学者们现在认识到,这些效应在当地受到了各种力量的调整。在新的知识体系中,知识越来越多地由软件进行中介,“媒体”不能被视为单一的决定性力量,而应该被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其中多种媒介在社会语境中相互塑造(马诺维奇,2001)。尽管“公众”的构建目标和构建方式是通用的,但“用户”能够重新定义媒体的意义(吉特尔曼,2006)。Web 2.0 软件将文化进行重新媒介化,进一步阐明了当今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的现有知识,在起源时就已经是社会性的——尽管随后随着机构等级结构力量的增强而逐渐去社会化。对话、书信往来、手稿流通以及其他非正式的学术交流方式,已在学术知识学科的源头得到恢复(西门子,2002)。这种知识必然是多元化的,多个机构、政治和经济条件以及文化特殊性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知识的生产(伯克,2000)。因此,没有单一的“印刷文化”来推动古腾堡开启的世界,而是存在着无数的本土印刷文化(约翰斯,1998)。在当代,不存在单一的“数字文化”在“互联网”的全球范围内产生同质化的知识,人文科学也出现了新的机遇,在这一新的状态下,人文科学越来越被认为面临着失去相关性的风险,可以积极地将知识作为一种社会创造来追求。

影响特定领域内文化客体物质和象征性生产的技术——重新部署布尔迪厄的术语(布尔迪厄,1983)——本身就源于社会领域及其内部行动者的多方面复杂性(拜克尔和劳,1982)。因此,关于互联网的本质主义观念已被更细致入微的描述所取代,这些描述承认了复杂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斯特里特,2010)。在这些背景下,一个全球化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它在协议上固有地开放,同时又为新的即时通信模式(如Facebook、Google和Twitter)创造了向心性的场所,将基本社会实践企业化(刘易斯,2011)。冷战和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同时发生:这是传播领域的一个二元时代,在此期间,英语系的结构主义孤立主义(格拉夫,1987)伴随着该学科在人文科学和整个学术界的地位上升,但也是一个刺激大学之外出现新形式知识生产的时期,例如斯图尔特·布兰德及其“地球整体”倡议,这些倡议被发现是全球个性化和计算社会化的源头(特纳,2006)。时代变了,尽管知识产权和盗版法的增加限制了草根文化发展(莱西格,2004),而互联网同时引发了非市场活动和分散化生产的激增(本克勒,2003),这可能归因于战后出现的算法排列。对于人文科学来说,要重新适应当前后工业化企业化的新自由主义社会景观——在文化上与艾伦·刘所描述的“酷法则”(刘易斯,2004)相一致——通过数字方式重新融入公共社会领域,使其知识实践、知识库(参见卡迪和罗斯,2005)及其发展起来的原则得以延续的机会更大,而不是依赖于以企业为基础的人文科学资助(安格,2005)、将项目与严格的经济激励措施相结合(巴尔萨莫,2011)或将其学科商品化作为培训平台(瓦伊迪亚纳森,2002)。

早期超文本理论家们所抱有的理想主义,他们认识到计算文本的表演性代理重现了他们的后现代文学理论(阿瑟斯,1997)和身份政治(哈拉威,1990),随着互联网融入经济结构而变成了批判。最近,对搜索引擎在知识的有偏差表示中存在偏见(因特罗纳和尼森鲍姆,2000)的质疑,让位于对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进行的阴险数据收集实践的批判性谴责(贝里,2012)。以内容为导向的互联网实践批判,无论是关注用户被排除在外的信息还是公司可以访问的用户信息,在围绕界面设计的学术探究中都有一个以形式为导向的对应物。软件在意识形态上影响着主体形成,因为它以特定的方式呈现知识(春,2004)。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及其他原因,“数字人文科学”——一组新兴的与近期“知识体系变化”密切相关的学术元实践——必须进行自我反思,融入文化批评(刘易斯,2012),以在社会上产生积极影响的方式影响政治、公众和机构实践(洛什,2012)。

学术学科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从多种且常常相互竞争的知识语境中锻造出结构稳定性。如今,特里·伊格尔顿臭名昭著的马克思主义解读英国文学——被认为是一个建立阶级等级的纯粹意识形态过程——似乎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概括(Eagleton 1987)。在历史研究中,实际的学科形成是高度无序的(Brant 2011),并且无法简化为经济原则。对各种文学形成的研究证实,制度和政治因素确实在学科形成中发挥作用(Brooks 2002),但同时,各种社会语境也通过沟通结构汇聚在一起(Garson 2008)。学术期刊的历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作为学术交流的首要形式建立起来,并被今天的学者视为学科教学的核心(例如,参见Ball 2010)。作为一种形式,同行评审期刊起源于早期现代君主制书籍审查制度,演变为一种评价性的学术交流体系(Biagioli 2002)。期刊通过满足各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成功地为学科提供了结构稳定性:公众;书商和图书馆;希望发表作品并宣称作者身份的研究人员;希望在先前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科学界;寻求从发现中获利的出版商;以及希望获得评估教师的指标的学术机构(Fjllbrant 1997)。在当前的环境下,随着出版商在期刊和学术出版中所持有的利害关系以及学术界根深蒂固的基于声誉的等级制度的重要性超过了研究人员的特殊利益,该体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批评,人们呼吁通过软件和互联网提供的效率和开放性进行改革(Cohen 2012; Erickson 等人 2004; Fitzpatrick 2011; Fitzpatrick 2012; Gudon 2008; Jagodzinski 2008; Lorimer 2013)。数字人文领域的持续工作包括开发新的学术交流形式,以确保人文学科的相关永久性,但其从业者创建的形式无需完全复制期刊和其他突出的基于印刷的学术形式的结构和格式。通过将人文学科与其起源的社会领域联系起来,其他早期但被压制的学术交流形式(参见Bazerman 1991; Siemens 2002; van Ittersum 2011),这些形式优先考虑学者的需求,同时不区分学者和自学者,可能会在开发扩展到社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出版平台方面提供更合适的模型。正如图书馆试图保留启蒙运动期间出现的原则,这些原则已被证明有助于社会知识的创造和传播(参见Besser 2004),同时整合数字存储系统和其他软件——这些软件本身也应该根据经过验证的传统原则进行设计(参见罗伊·罗森茨维格历史与新媒体中心 2007-2013; Van House 2013)——新的数字学术交流形式必须在代码中保留学者目前赋予学术出版的关键价值观,例如共享和知识进步(Guedon 2008)。

尽管数字人文领域的自反性日益增强,并且其从业者普遍认为社会情境化的现象学解释是其工作的内在组成部分,但围绕这一新的元学科在学术界快速兴起的焦虑仍然存在,表现为一种“富有成效的不安”(Flanders 2009),其担忧主要针对与文本研究和文学批评中的“远距离阅读”(Moretti 2005)相关的细节、自动化以及数字或科学应用(Flanders 2005)。对大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以可视化文化趋势(例如Michel 2011)继续充满希望,特别是对于希望在流行文化的瞬息万变中发现解释性模式的研究人员(Wasik 2009),但那些最有效地使用这种查询模式的人也承认了其障碍:获取相关大数据的限制性访问权限(由社交媒体公司控制);用户创建的数据可能不具有代表性;这些方法所需的数据科学专业知识;以及大数据查询可以复制涉及密集、长期研究的“深度数据”结果的错误假设(Manovich 2012)。“数字”被誉为后学科大学的新统一原则,旨在培养不受学科特定修辞结构约束的“数字智慧”(Berry 2011)(Ackerman 等人 1991),这些结构现在在一些领域被认为是知识的“做作”和“超级知识分子”的障碍(Graff 2003)。作文作为构成分裂性学术实践的基础学科(参见Carlton 1995)的观点,正日益受到那些认为信息素养是新的基本学术技能的人的挑战(Lightman 和 Reingold 2005)。在担心这种观念会导致人文学科研究生转变为“高素质人员”(Zarcharias 2011)的同时,关于人文学科复兴的替代方案包括将其学科与档案研究实践紧密结合(Buehl 2012),通过基于问题或基于议题的人文学科模型实现更大的跨学科性(Davidson 和 Goldberg 2004),以及将数字人文领域的研究生培训与传统的学科工作和学分制度相结合的激进新方法(Nowviskie 2012)。

约翰娜·德鲁克认为,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理论在本质上与人文学科研究的流畅性、解释性和相互关联性相冲突,她进一步认为,人文学科应该介入面向知识的软件设计(Drucker 2012)。与春的意识形态评估一致,德鲁克认为界面通过其作为知识的有目的媒介(而不是信息透明的传送器)所产生的特定认知来构成用户(Drucker 2009)。布鲁诺·拉图尔认为人类现在已经进入了一个设计时代(Latour 2008),这与倡导设计以改变现有社会结构的现代主义者赫伯特·里德爵士(Read 2012)以及后来在感知到软件对社会的早期转变后将“全球村庄”替换为可编程“全球剧院”概念的马歇尔·麦克卢汉(McLuhan 1970)的观点相呼应。在重新定位社会知识和沟通结构的设计研究时,人文学科可能会从其分离的文本焦点转向内在的论证性实验原型(Ramsay 和 Rockwell 2012)、建模(McCarty 2005)和动手批判性制作(Ratto 2011),发展新的视角来处理当代社会的所谓“技术文化”(Balsamo 2011)。在那些呼吁以人文学科为导向的社会知识设计学者的著作中,有一个共同的兴趣,即将用户、读者或主体安装在其构建的基础层面。这种美学策略借鉴了Web 2.0开发(Dix 2008)的底层价值观,以实现越来越被理解为学术的内在社会本质(Borgman 2007),而传统学术结构和机构危及了这一点。维基百科是有效的多对多沟通结构的首要例子,它展示了知识生产的不断变化的本质。维基百科产生的多声部作者、论证和协作被广泛认为是知识导向沟通的民主和更具代表性的模型(Pfister 2011)。刘坚持认为,文学学者必须认真对待社会计算,既将其视为研究对象,因为它已成为文化和个人表达的基本模式,也将其视为文学研究的实践(Liu 2013)。沿着这些思路,“黑客入侵学院”的数字出版实验试图寻找众包知识的方法,以改革现有的学术机构和实践,使其具有更大的社会相关性(Cohen 和 Scheinfeldt 2013)。博尔特认为社交媒体体现了先锋派将艺术创作转变为现有社会形式的现代主义目标(Bolter 2007)。社交媒体对现有学术实践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正如Mrva-Montoya在利用社交媒体转变编辑实践中发现的那样(Mrva-Montoya 2012)。基尔申鲍姆认为,作为一个社区,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是通过在推特和其他社交媒体上建立声誉、地位、影响力和职业联系而实现的(Kirschenbaum 2012)。

Web 2.0实践和标准鼓励学者从用户的角度重新思考学术版的构建,学术版是文学研究的基本文本形式(Vetch 2010; Robinson 2012)。书籍一直是内在的社交媒体(McGann 1991; Liu 2009),这表明它们适合于数字版中的一种社交编辑形式,该数字版能够通过精心设计反映文本生产和接受的动态关系(McGann 2006)。希林斯伯格将这种数字版的概念扩展为“知识站点”,以包含通常与辅助来源相关的分析和数据(Shillingsburg 2006)。社区和协作是学术知识创造的组成部分(Fitzpatrick 2007);因此,Siemens等人试图在社交学术数字版中整合协作电子工具,用于注释、用户生成内容、Folksonomy标签、社区书目和文本分析功能(Siemens 等人 2012)。这种学术版的概念将编辑视为促进者——动态知识网络中的智能开关(参见Kittur 和 Kraut 2008)——而不是说教权威,从而允许多位读者的复调式解释(Smith 2004)。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参考文献引用自Arbuckle, Alyssa, Belojevic, Nina, Hiebert, Matthew, Siemens, Ray,等人。(2014)。社会知识创造:三个带注释的书目。学术与研究传播,5(2):0502155,120页。http://src-online.ca/index.php/src/article/view/150/299

评估和创建新媒体受众的新媒体知识格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节以马里奥·比亚乔利(Mario Biagioli)的“从书籍审查到学术同行评审”为起点,并以此以及同行评审过程的历史作为参考,探讨研究人员如何在当前的学术体系中对新媒体、文化产品和集体、社会和协作产生的知识产品进行同行评审。他写道:“与终身教职一样,同行评审可能是现代学术体系最显著的特点。同行评审通过同行评判而非市场动态来构建价值,这使得学术界有别于所有其他职业”(比亚乔利,2002:11)。同行评审开始越来越多地充当学术价值的生产者,而之前它只是文本、人员和思想的验证传播手段,促进了与这些出版形式互联的知识共同体。知识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协商的结果。同行评审的历史学研究表明,审查、审查和晋升过程可以根据学术界和与学术界相关的知识共同体的需求进行调整,并既作为一种学术认证形式,也作为一种社区认证形式。那么,研究人员如何改变人文科学学术界当前且根深蒂固的评价文化,以促进新媒体、社会生产的知识和公共人文科学的研究?同行评审等结构塑造和控制着在一个特定领域中什么被认为是重要和创新的。如果同行社区对该领域的定义较为宽泛,这可能导致新知识体系的传播;如果同行社区对认识论变化持抵触态度,或者难以设想如何将他们的审查方法应用于新媒体和知识以及不断变化的公众,则也可能导致学科停滞。正如比亚乔利所坚持的那样,从学术机构拥有和运营的出版物转向知识共同体(具有共同的智力兴趣)运营的模式,有助于采用新媒体形式作为可以应用于机构学术审查(例如,任职前和终身教职审查)的学术知识动员形式。

音乐系面临着持续的挑战,即评估学术知识生产的不同形式,范围从讲座音乐会、表演大师班、同行评审出版物和作曲(无论是否获得首演)。数字音乐学或数字人文科学中音乐/声音的历史发展不足,而且音乐/声音常常被视为一种展示工具或补充,用于增强主要基于文本而非将音乐/声音本身视为文本的数字展览。关于数字人文科学历史的部分中“音乐”的小节主要关注音乐传播和存储的数字和模拟格式、声音存档的最佳实践以及专业数据库和书目的列表。由于最早的模拟音频录音材料(如蜡筒)的脆弱性,许多音乐资料得到了保存,尽管不是数字化的,并且其声音仍然无法播放。然而,新的技术发展导致了基于激光器的数字音频传输设备的生产,用于播放、传输和存档这些音乐过去,而不会对模拟文物造成物理损坏。音乐学家偶尔会使用许多列出的数据库和书目,因为它们的搜索引擎和组织方式不直观且笨拙。然而,一个有用且蓬勃发展的音频档案是英国图书馆的国家音频档案,其目录包括从流行音乐、爵士乐、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到口述历史、戏剧和文学、方言、语言和野生动物声音等各种类型的条目。

计算机在数字人文科学中应用于音乐方面也取得了进步,这些领域包括国家软件和计算机生成的音乐(例如,电子声乐音乐、声景作曲、计算音乐以及数字乐器和演奏者界面),其中“机器可用于创建新的声音、创建新的乐器和界面、以精细的控制模仿现有的乐器、生成新的作品,或训练计算机聆听音乐以与人类演奏者互动。”记谱软件允许比以前“更准确、更有效率和更经济地”准备乐谱、学术版本和摘录。然而,这些软件系统具有挑战性,因为它们基于西方古典记谱语言和语法,因此不适用于非西方音乐和口头音乐传统的转录和记谱。历史上,音乐而非记谱系统被调整以“适应”可用的语法,从而导致文化近似。

本节以音乐家、学者和活动家保罗·D·米勒(Paul D. Miller,又名DJ Spooky)的贡献作为结尾,他的创意作品和补充性学术研究致力于通过重新混音和合成各种形式的数据、文化和信息来吸引公众,以便以新的方式呈现给吉特尔曼(Gitelman,2006)在《永远都是新的:媒体、历史与文化数据》中提到的新公众。米勒的《隐藏代码》和《北极韵律/冰音乐》回应了数字人文科学所宣扬的共享知识伦理,产生了以民主方式共享的认知资本产品,以提高环境艺术作品的社会政治效力。作为合成艺术、科学和社会的开源多模态生态媒体形式,米勒最近的环境主义混音项目挑战了声音生产、消费和复制的霸权体系,以阐明环境问题。他将艺术、科学和社会的协作合成作为一种政治抵抗形式,通过声化和混音过程与聆听公众分享知识。借鉴社会、环境和声音记忆的档案,米勒利用混音实践通过嘻哈文化美学的解释视角来解码历史、科学、地理数据和人种学材料。“如今,当我们浏览和搜索时,我们调用了一系列偶然的操作——我们使用界面、图标和文本作为一组灵活的语言和工具,”米勒认为。“我们的语义网是对所有可用信息的重新混合——显示元素、元数据、服务、图像,尤其是内容——立即可用。结果是一个巨大的存储库——几乎所有曾经被记录下来的东西的档案”(米勒,2003)。通过将环境作为创造力和具有社会意识的沟通的来源,米勒确定了城市声音文化如何通过媒体行动主义的技术诗学参与环境主义对话。他将物理环境(如冰)视为一个档案,其中包含关于环境以及社会与其关系的关键数据和信息,这些记录保存在土壤或冰中,但需要解释才能将这些信息传达给公众。米勒的政治化产出是有意公开的,因此他的艺术材料及其嵌入的环境信息可供公众访问,有可能触及通常被排除在气候变化话语之外的社会经济人群的听众。

米勒在他的文章中写道:“DJ文化作为一种档案冲动应用于一种狩猎采集的环境——文本盗猎,变成了零报酬,变成了无标志,变成了X品牌”(米勒,2003)。DJ文化,特别是混音的概念及其与“档案”的关系,充当了一种重新解释、采样和回放信息作为声音的界面,以便公众以替代方式理解,其中“声音只是不同形式的信息”(米勒,2003)。所有形式的历史、数据、信息和可搜索材料都是新媒体形式中采样和重新解释的创意素材,过去和现在同时存在。对米勒来说,知识、数据和信息所针对的公众已经发生了变化,然而,这些知识、数据和信息并非以易于公众消化和理解的格式传达和沟通。它旨在面向专门的读者,他们通常主要通过视觉感知模式与这些信息学互动。

音乐职业和学术界的当代写作也必须整合新兴的人文主义导向的技术素养(例如,数字人文科学),但学者必须将数字项目确立为学科中与传统的同行评审学术“产品”同等有效的学术知识形成形式。例如,数字人文科学可以帮助学生以新的方式参与声音、音乐和地点之间的关系,使用开源地图软件来绘制和空间组织过去和现在的声学地理。在课堂上拥抱新的人文主义导向的技术将真实世界中的对象——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带入数字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研究创作和课堂合作接触更广泛的受众。这些平台调动知识以进行广泛传播和社区参与,从而促进应用和公共声音研究在学术界的蓬勃发展。将新媒体和技术融入课堂至关重要。将播客、混音和音频文章作为同行评审的在线音频研究项目培养了创造一个参与社区以进行社区外展的机会,但评估框架仍未得到发展。因此,音乐学学科中的数字项目与该学科历史实践和证明的传统同行评审写作形式相切线或补充。混音、播客和音频纪录片都是交流形式,与写作相当,学者受益于修改和迭代的过程。为了制作可出版的材料,必须事先写出脚本,录制一次,回听,然后修改脚本并再次录制。

正如戴维·休伦(David Huron)所暗示的那样,音乐学/民族音乐学有可能从“数据贫乏”领域转变为“数据丰富”领域(休伦,1999),并且资料反复得出结论,在建立数字音乐学作品的评估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数字音乐学与基于实践的数字声音研究和数字人文科学制作相比,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之一是,从20世纪开始,音乐学和民族音乐学遵循的是文化分析而非经验趋势。音乐经验主义一直停留在音乐理论和分析领域,因此学术研究继续集中处理页面上的音符的计算分析,此外,早期音乐学者还采用了书籍史上的最佳实践修复实践,这导致了大量1800年以前手稿的数字版本。

通过书籍史和大学出版社探讨社会知识生产的历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节探讨了通过书籍史学科和大学出版社的案例研究,人们对“书籍”和文本性的认知变化。Adriaan van der Weel将书籍和文本交流的历史定义为“不仅是书写和复制技术的历史,也是文化和知识广泛传播的历史”。在他的论文“书籍研究与文本技术的社会学”中,他分析了将数字文本纳入书籍史研究并扩展学科以研究从手写到印刷到数字的各种文本形式的原因。他假设最早的印刷书籍与手稿相似,就像电子书与当代印刷书籍相似一样,因此当前的数字通信模式是不断发展的文本交流模式的延续。他的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屏幕书籍’变得不那么像书籍,而更‘数字化’,结果会是什么样子?”

随着印刷文本和电子文本现在在一个充满数字媒体的社会环境中发挥作用,在线阅读与其他媒体和娱乐共享屏幕空间。了解这些各种形式的文本交流的社会影响有助于更广泛地研究人类文化。文本社会学的研究考虑了文本生产和消费各个层面的互动和制度作用,以及对文本社会建构意义的分析。由于文本形式的知识充当社会的外部记忆,因此书籍研究的历史视角为文本社会学的研究提供了信息。罗伯特·格罗斯(Robert Gross)在其“早期美国的印刷与公共领域”一章中更深入地探讨了文本和阅读实践在公共领域的重要性。

格罗斯借鉴于于尔根·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首次英文版于1989年出版),来讨论早期美国“公共领域”的构建。哈贝马斯对印刷文化的理解包括实体出版物以及阅读和讨论书籍和期刊的空间。通过将此定义扩展到包括数字书籍,可以比较1790年代参加俱乐部并分享报纸以及如今访问咖啡店并借用其WiFi连接以访问在线内容。但在现代构建中,讨论超出了公共空间的物理墙壁,涵盖了一个范围广泛的社会领域。

在早期共和国,报纸出版的兴起将印刷媒体带入了一个以前面对面和口头的文化中。波士顿于1704年推出了第一份美国报纸,并且在革命期间,作为抵抗英国统治的工具,对媒体的奉献稳步增长。格罗斯将印刷文化在形成早期共和国公民中的作用描述为通过共享的识字体验。随着数字文本的传播范围现在已远远超过其印刷对应物,它是否进一步促进了更多全球公民的形成?

为了进一步讨论早期美国的印刷文化,本章探讨了推动报纸发行和书籍出版的媒体商业策略。印刷工人的生计取决于服务于其选民并保持中立的商人。这种情况在18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当时报纸开始在政治斗争中选边站队,为两类受众记录当地集会和政党集会:参与活动的人和在下期报纸中阅读相关报道的人。“对个性的关注”在报纸上也渗透到了小说的市场。读者与作者和角色一样建立了联系,在融合事实和虚构的名人文化中。格罗斯暗示了当今的数字文化,并得出结论:“在对这些可能性的商业开发方面,媒体时代已经建立起来,其通信技术是两百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塞西尔·M·雅戈津斯基(Cecile M. Jagodzinski)在其文章“北美大学出版社:简史”中对出版业的一个专门领域进行了案例研究。文章从1869年康奈尔大学成立第一个学术出版社开始,描述了20世纪60年代大学出版社数量的增加,随后是增长有限的时期,以及过去二十五年来的逐渐下降。雅戈津斯基指出,当今学术出版社面临越来越大压力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商业出版社生产学术出版物的竞争加剧以及图书馆用于购买新专著的预算减少。基金会为摇摇欲坠的大学出版社提供了一些支持,梅隆基金会尤其对以可持续的未来模式振兴和重塑学术出版社感兴趣。他们最近一轮的赠款奖励鼓励大学出版社审查其从接收、制作到分发的所有运营方面,并制定一项适用于所有摇摇欲坠的学术出版社的新愿景计划。这暗示着出版社应着眼于数字工作流程,以重新构想文本的创建、格式和交付方式。

雅戈津斯基认识到,大学出版社的一些最重要作品是其他出版实体不愿接受的主要学术项目。这包括《美国地区英语词典》(哈佛大学)、《牛津英语词典》(牛津大学)、《加拿大传记词典》(多伦多大学)以及美国开国元勋的论文。以开国元勋项目为例,提出了一个问题:当考虑利润率时,书籍数字化会失去什么,又会获得什么?虽然这些项目从印刷版的销售中产生了一些最小的版税,但权威的抄本和注释也可以免费在线获取。最近,非关联项目提供了对手稿文本原始抄本的访问权限。考虑到这种模式,在按时交付内容时,准确性和质量之间存在权衡,而熟练的研究人员有责任自行评估在线资源的质量。

典型实例和开源工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考虑到这个研究印刷文本和数字文本的总体框架,许多在线资源提供了研究书籍史学科提供的历史和物质视角的资源。作者、阅读和出版史学会 (SHARP) 提供了一个关于书籍史研究的极佳网络资源列表 (http://www.sharpweb.org/main/research)。
  • 美国古董学会主办了19世纪美国儿童书籍贸易目录 (www.americanantiquarian.org/btdirectory.htm),该目录记录了儿童书籍的出版商和发行商。它记录了在技术进步和社会变革时期,书籍行业的一个细分市场的演变。
  • 第一本收费账簿,1789-1792年 (www.nysoclib.org/collection/ledger/circulation-records-1789-1792/people) 提供了美国早期纽约社会图书馆阅读习惯的记录。其记录中包括著名的纽约人和政府官员,包括乔治·华盛顿、约翰·亚当斯和亚历山大·汉密尔顿。
  • 文本研究的一些基本开源工具包括 Juxta 和 Editors’ Notes。Juxta (www.juxtasoftware.org) 允许对单个文本作品进行并排分析和比较。TXT 和 XML 文件格式都可以用作基本文件来识别文本变体,并且分析可视化选项可作为输出。Juxta 提供 Web 版或独立桌面应用程序。
  • Editors’ Notes (http://editorsnotes.org) 促进文献编辑、档案管理员和图书馆员的研究和注释工作流程。它提供了一个基于 Web 的平台,用于保存研究笔记并与从事类似主题的研究人员共享信息。注释完全可搜索,并且可能包含书目元数据和主题关键词。
  • 随着大学出版社探索新的内容交付模式,数字计划侧重于完整专著、档案收藏和组织研究报告。弗吉尼亚大学的圆形大厅印记推出了关于美国建国时代收藏的文献版本 (http://rotunda.upress.virginia.edu/founders/FGEA.html),包括原生数字收藏和已出版卷册的电子版。此资源的大部分内容是基于订阅的,大学图书馆是主要订阅者,尽管顶级搜索功能和精选收藏可以免费使用。
  • 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试验电子交付格式,并在多个学科中提供各种学术材料和档案。他们的开放获取古腾堡-e 网站是与美国历史协会合作的项目 (http://www.gutenberg-e.org),将主要来源材料与新兴学者的获奖专著交织在一起。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Cecile M. Jagodzinski,“北美大学出版社:简史”,《学术出版杂志》第40卷,第1期(2008年):1-20。

学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发展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在本页的引言中,学术知识生产的历史被划分为三个领域:文本研究、历史学术实践和媒体史。本节将通过考察传统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以及控制学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相关流程,来探讨第二个领域——历史学术实践。本节借鉴了三位学者关于该主题不同方面的著作,包括马里奥·比亚乔利(Mario Biagioli)、希拉·卡瓦纳(Sheila Cavanagh)和埃里克·W·布莱克(Erik W. Black)。我们将通过比亚乔利的论点,简要追溯传统同行评审制度的历史,直至其可能在17世纪后期的先驱。卡瓦纳和布莱克的著作将被用来将传统同行评审制度的概念与数字学术并置,以及它如何应用于当代数字项目。

简而言之,学术同行评审流程涉及在一个领域中的专家在学术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之前对其同行作者的学术作品进行审查。该流程用于确保作品的质量和可信度。如今,审查通常是“双盲”的,这意味着评估者不知道作者的身份(反之亦然),这被用来进一步确保质量和可信度。在《从书籍审查到学术同行评审》(2002年)中,比亚乔利认为同行评审源于早期现代的书籍审查(31)。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17世纪后期,并与第一个国家特许的学术机构有关,即伦敦皇家学会(1662年)和巴黎皇家科学院(1699年),因为它们被授予出版自己作品的权限,并管理自己的审查和许可(14);自16世纪以来,政治和宗教当局为了应对印刷机带来的感知到的政治和宗教威胁,建立了许可和审查制度(14)。进入18世纪,比亚乔利认为学术同行评审和国家审查之间出现了分离,国家审查继续以防止发表可能破坏国家稳定的观点为目标(19),但同行评审的存在是因为出版和不出版都存在明显的风险,并且这种控制被导向了学术界(20)。因此,在回顾比亚乔利对同行评审发展历史的概述时,他认为同行评审从一种过滤掉被认为“不合适”书籍的技术,转变为一个确保文本符合学科标准的制度(32)。

卡瓦纳和布莱克都思考了在数字学术背景下对同行评审的传统概念化。前者,卡瓦纳的《生活在数字世界:重新思考同行评审、合作和开放获取》(2012年)超越了比亚乔利的文章,包括与数字人文项目相关的同行评审相关流程。她认为,“……我们对同行评审的传统概念化……仍然是阻碍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科蓬勃发展的数字人文工作的主要障碍之一”(2)。她进一步承认,随着数字学术的扩展,同行评审实际上已经发展(尽管很悄无声息)(2);然而,卡瓦纳特别指的是存在于传统学术期刊之外的同行评审相关流程,这些流程并非一定是为了被应用而设计的。她认为,当同行评审应用于数字项目时,它会优先考虑已获得终身教职的教授,因为学者无法提交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估,而是需要在继续进行概念阶段之前获得来自各种来源(需要认为该项目是必要的)的批准(4)。后者,布莱克的《维基百科与学术同行评审:维基百科作为公认的学术出版媒介?》(2008年),考察了同行评审与维基百科的发展。与卡瓦纳类似,布莱克承认传统的同行评审方法没有随着知识生产而发展(83)。他进一步建议,由于各种原因,维基百科可能是更“快速可靠地传播学术知识”(73)的潜在模式,包括:它鼓励工作分工,同时个人专注于自己的优势(78);它有效率的编辑系统(78);以及它使具有协作观点的人能够在同一文档上进行协作的能力(77)。布莱克认为,在过去的50年左右,该流程几乎没有发生变化(74),然而,数字学术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例如,正如卡瓦纳所建议的,数字人文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将布莱克和卡瓦纳关于同行评审当代问题的论点应用于比亚乔利对该方法的历史考察,用于确保作品质量和可信度的流程仍然与知识生产和传播中的控制观念交织在一起,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典型实例和开源工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小节包含一个详细的示例列表,这些示例说明了在数字环境中,传统同行评审模式是如何被修改以配合学术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发展的。通过提出这些示例,我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都是“完美的”,而是为了提供批判性讨论的实例。示例和工具的来源来自参考文献中列出的资料。

  • Academia.edu:
    • Academia.edu是一个学术社交网络网站,允许个人在线分享他们的作品。该网站提供了一种替代传统的同行评审方法,论文可以在分发的同时进行审查。用户还可以上传未完成的论文,并接收其他用户的反馈。
  • NINES [19世纪电子学术网络基础设施]:
    • NINES是一个学术组织,利用21世纪的数字研究环境来研究19世纪的材料。它充当该领域作品的同行评审来源。
    • 卡瓦纳建议将NINES作为一个提供外部审查流程的示例(5)。
  • 同行评估:
    • 同行评估是一个网站,允许个人上传他们的文档(包括数据、媒体、文章等),这些文档可以被同行公开讨论和审查。用户可以认可作品,并可以建立一个对其他人可见的声誉。
  • 《莎士比亚季刊》主导的审查实验:
    • 在题为《特刊:莎士比亚与新媒体》的学术期刊特刊中,该出版物选择进行一项实验,将他们的审查流程在线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编辑,但专门邀请了相关领域的学者。编辑仍然进行最终修订。这是在学术期刊内进行的第一个实验。
  • 维基百科:
    • 维基百科是一个基于网络的百科全书项目,其特色是协作撰写的文章,内容可以公开编辑。虽然没有经过同行评审,但该网站已制定政策,试图确保内容的可靠性。
    • 布莱克的文章建议将维基百科作为未来对当前同行评审流程可能进行的更改的模型。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比亚乔利,马里奥。《从书籍审查到学术出版》。《紧急情况》,第12卷,第1期,2002年,第11-45页。《学院与研究图书馆》,doi:10.1080/1045722022000003435。
  • 布莱克,埃里克·W。《维基百科与学术同行评审:维基百科作为公认的学术出版媒介?》。《在线信息评论》,第32卷,第1期,2008年,第73-88页,doi:10.1108/14684520810865994。
  • 卡瓦纳,希拉。《生活在数字世界:重新思考同行评审、合作和开放获取》。《数字人文期刊》,第1卷,第4期,2012年秋季,http://journalofdigitalhumanities.org/1-4/。访问日期:2018年1月27日。

社会知识、自我和互联网的历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互联网的开放性是其发展方式的产物,而不是技术本身固有的东西;因此,互联网的历史铭刻在其实践特征和用途之中。”(斯特里特16)

本节探讨了互联网和万维网的社会历史。这样做是为了表明,用于构建和传播社会知识的数字基础设施和工具本身就是社会知识的产物。它们除了其实际应用之外还有意义,并且不能与它们被使用和开发的社会历史背景分离。需要注意的是,本节不寻求对互联网的技术和技术历史进行全面概述。相反,它提供了对与互联网体现和构成的社会建构意义相关的关键学术著作的调查和综合。

托马斯·斯特里特(Thomas Streeter)和卡尔·斯普拉克伦(Karl Spracklen)将互联网的社会历史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3;13)。在其早期,互联网深深植根于冷战的军事化技术体系(斯普拉克伦31;斯特里特24),并且被广泛地认为是一个用于数学计算和管理的集中式系统(斯特里特3)。简而言之,它不被认为是一种供大众使用的技术。这种看法在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美国浪漫主义的兴起而发生了转变(斯特里特3)。根据斯特里特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初的思想以一种将个人主义、主体性和浪漫的灵感观念置于优先地位的自我概念为前提(14)。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导致人们将计算和互联网重新定义为表达性媒体的形式(斯特里特3,14)。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参与了越南战争。在此期间,关于计算的思想开始反映当代反文化的精神(斯特里特14)。互联网很快变成了关于游戏、实验以及调解与真理和现实之间不断变化的关系(斯特里特15;斯普拉克伦16)。

互联网的主要历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右翼的里根经济学兴起(斯特里特14)。在这一十年中,美国人将互联网重新想象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原则的“象征”和“体现”(斯特里特3,9)。它提供了一个基础设施,使个人自由代理能够在一个开放和不受监管的环境中追求他们的利益。这种普遍观点的持久性在今天的学术界继续得到探讨,特别是因为它将互联网巩固在西方权力话语之中。例如,罗宾·曼塞尔(Robin Mansell)认为,“互联网即自由市场”的类比是美国媒体史上众多“社会想象”(24)或意识形态基础之一。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概念或理解方式,那么20世纪90年代则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万维网于1990年启动,大致与北美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出现同时。从那时起,互联网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自由和连接的象征——20世纪60年代的浪漫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的资本主义理念融合在一起(Streeter 15)。互联网和万维网也很快成为新兴城市中产阶级的文化资本形式(Spracklen 28)。正如Spracklen所写,“网络接入成为边缘群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需求”(30),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后期,知识生产和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工具开始转移到网络上的时候。

互联网反映并构成了一种多样的、受社会和历史制约的文化态度,涉及资本、劳动、权力和自我等主题。我们赋予这些技术的含义随着我们的文化氛围而变化;它们取决于促成其产生的思想史(Streeter 3)。本文引用的三位学者都指出,互联网的历史是复杂且社会性的——一个建立在多元、流动和融合的思想体系之上的历史(Mansell 24;Spracklen 13;Streeter 6)。他们认为,知识是在特定社区中产生的,并通过“默会的习惯”和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传播(Streeter 6-7)。换句话说,互联网是一种社会知识产品,它使未来的知识能够在社区中进行协商和过滤。

虽然互联网和万维网是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技术,但它们在文化上的意义和社会历史在很大程度上被对技术和经济进步的普遍推测所掩盖(Mansell 25)。在实践中,它们通常被认为是意识形态中立的工具——或者,是一种手段。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根本不会考虑它们。本节旨在提醒我们,我们日常使用的技术总是嵌入在其被协商的背景之中,并且与之密不可分。

典型实例和开源工具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互联网构成了许多当今使用的社会知识创建工具的基础设施。本小节重点介绍常见互联网工具的早期版本,例如搜索引擎、在线图书馆目录、网络档案和聊天室。每个条目都包含对该工具及其历史的简要描述,以及三个现代类似工具的列表。

  • Boujnane, Leila 和 Paul Bloore。Tin Eye。Idée Inc., https://tineye.com/.
    • TinEye是第一个基于图像识别技术而不是用户生成的元数据、关键词和水印运行的反向图像搜索引擎。这个基于网络的平台由位于多伦多的Idée, Inc.公司的Leila Boujnane和Paul Bloore于2008年创建。
    • 类似工具:Google 图片搜索;Pinterest;Pixsy。
  • Emtage, Alan, Bill Heelan 和 J. Peter Deutsch。Archie 查询表单。华沙大学, http://archie.icm.edu.pl/archie-adv_eng.html.
    • Archie被广泛认为是第一个互联网搜索引擎。它由Alan Emtage、Bill Heelan和J. Peter Deutsch于1987年至1990年间在麦吉尔大学创建,最初用作本地学生和教职工的文件检索服务。Archie的存档版本由华沙大学托管和维护。
    • 类似工具:Google;Yahoo;Bing。
  • Kahle, Brewster 和 Bruce Gilliat。Wayback Machine。互联网档案, https://archive.org/web/.
    • Wayback Machine是万维网的一个持续进行的数字档案。它由Brewster Kahle和Bruce Gilliat于2001年为位于旧金山的非营利组织“互联网档案”创建。Wayback Machine会抓取网页、建立索引并“存档”缓存的公共网站。它还允许用户手动保存网站的迭代版本。
    • 类似工具:Google 缓存;Common Crawl;WebCite。
  • Kilgour, Fred 等人。WorldCat。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https://www.worldcat.org/.
    • WorldCat是一个包含超过70,000个全球图书馆记录的网络化目录。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在线书目数据库。WorldCat由Fred Kilgour和位于俄亥俄州都柏林的在线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背后的开发团队于1998年创立。WorldCat背后的技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开始开发,直到正式发布。
    • 类似工具:Summon(可通过大多数机构图书馆账户访问);HathiTrust(可通过一些机构图书馆账户访问);开放图书馆。
  • Oikarinen, Jarkko。Internet Relay Chat,奥卢大学。
    • Internet Relay Chat(IRC)是第一个广受欢迎的互联网聊天服务。它允许在两个或多个用户之间进行实时文件共享和基于文本的通信。IRC由芬兰开发者Jarkko Oikarinen于1988年创建,并遵循了早期互联网聊天室(如1980年的CB模拟器和1978年的Talkomatic)的传统。
    • 类似工具:Reddit;Facebook;Skype。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Mansell, Robin。“想象、价值观和轨迹:对互联网的批判性反思。”全球互联网历史路透社指南,Gerard Goggin和Mark McLelland编辑,Routledge UP,2017年,第23-33页。
    • 获取途径:全球互联网历史路透社指南以泰勒与弗朗西斯电子书的形式提供。对于没有机构图书馆账户的读者,也可以在Google 图书上阅读该指南的部分内容。
  • Spracklen, Karl。“休闲与网络的简史”数字休闲、互联网与大众文化,Palgrave,2015年,第11-31页。
    • 获取途径:数字休闲、互联网与大众文化以施普林格电子书的形式提供。对于没有机构图书馆账户的读者,也可以在Google 图书上阅读Spracklen专著的部分内容。
  • Streeter, Thomas。引言。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和互联网,纽约大学出版社,第1-17页。
    • 获取途径:网络效应:浪漫主义、资本主义和互联网以ProQuest电子书的形式提供。对于没有机构图书馆账户的读者,也可以在Google 图书上阅读Streeter专著的部分内容。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