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物化学/亚麻胡索
亚麻胡索是一种植物性精神药物,由南美洲亚马逊流域的土著人使用。这种饮料在该地区的萨满民族医药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是一种强大的神圣迷幻剂,由亚麻胡索藤 (Banisteriopsis caapi) 和查库鲁纳植物 (Psychotria viridis) 的叶子制成。Banisteriopsis caapi 藤中含有MAO抑制剂,可以使Psychotria viridis 中的活性成分N,N-二甲基色胺 (DMT) 口服有效。这个名字本身就暗示了它的特性,亚麻胡索在克丘亚语中是“灵魂之藤”的意思,意味着与宇宙本身的精神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
亚麻胡索主要用作药物或治疗工具,据当地人说,它可以治愈任何疾病。它是由Banisteriopsis caapi 的树皮和茎以及Psychotria viridis 的叶子以及任何其他混合植物 (Brugmansia spp.、Erythroxylum coca 或Nicotiana rustica) 一起浸泡和煮沸制成的。当饮用这种混合物时,它的主要作用是:一种可以净化和治愈身体和精神的排泄物(呕吐),伴随着幻觉以及改变的意识状态,据说可以让人直接与亚麻胡索精神更深层的精神智慧进行交流。服药后大约 20 到 60 分钟开始起效,持续时间大约 4 到 8 小时。传统上,这种混合物会由村庄里的治疗师或curandero 饮用,他们会使用亚麻胡索来诊断和治疗来找他(或她)的人,无论是什么精神、精神或身体疾病在困扰着他们。
Banisteriopsis caapi 中的主要生物碱是β-咔啉衍生物哈尔明、四氢哈尔明和哈尔马林。哈尔明和哈尔马林是高度可逆的单胺氧化酶 (MAO) 抑制剂,而四氢哈尔明是突触前位点弱的 5-羟色胺 (5-羟色胺) 摄取抑制剂。另一方面,Psychotria viridis 含有单个主要生物碱,N,N-二甲基色胺 (DMT),以及已报道为微量成分的N-甲基色胺和甲基四氢-β-咔啉。β-咔啉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外周 MAO,这可以保护亚麻胡索混合物中 DMT 免受外周降解,使其口服有效并能够穿过血脑屏障并在脑中激活受体位点。此外,由于β-咔啉阻断了 5-羟色胺的再摄取和 MAO-A 的代谢,体内 5-羟色胺浓度升高。β-咔啉是 MAO-A 的高度选择性抑制剂,MAO-A 是该酶的一种形式,其优先底物是色胺类,例如色胺或 DMT。当添加Brugmansia spp. 或Nicotiana rustica 等混合植物时,亚麻胡索中通常存在的精神活性生物碱也会因β-咔啉对 MAO 酶的抑制作用而增强。
被抑制的过程是 MAO 酶催化的生物胺的氧化脱氨。氧化根据以下一般反应式进行:RCH2NH2 + O2 + H2O + MAO → RCHO + NH3 + H2O。该酶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各种组织中,例如脑、肝、小肠、心脏、肺以及血浆和血小板。MAO 系统作为一个解毒机制,可以保护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免受生物胺的毒害,这些生物胺可能是毒性的,并可能通过饮食摄取。这些胺通常是芳香族氨基酸脱羧的产物。
亚麻胡索类似物是用于替代亚麻胡索混合物(Banisteriopsis caapi 和Psychotria viridis)的传统成分的植物或化学物质。这些类似物旨在具有替代Banisteriopsis caapi 中β-咔啉的 MAO 抑制行为以及替代Psychotria viridis 中 DMT 的成分。
可以通过使用以下类似物找到可以获得与传统亚麻胡索类似结果的植物组合的例子。
含有 DMT 的植物:Mimosa hostilis、Diplopterys cabrerana、Psychotria carthagenensis、Acacia maidenii、Anadenanthera peregrina
含有 MAO 抑制剂的植物:Peganum harmala、Passiflora spp.
Callaway, J. C.,D. J. McKenna,C. S. Grob,G. S. Brito,L. P. Raymon,R.E. Poland,E. N. Andrade,E. O. Andrade,D. C. Mash (1998) Hoasca 生物碱在健康人中的药理学。民族药理学杂志。即将出版。
Grunwell, J. N. “南美洲的亚麻胡索旅游。” 多学科迷幻研究协会 (MAPS) 通讯 8.3 (1998 年秋季):59-62。
Heaven, R.,Charing, H.G. "植物灵萨满教。" Destiny Books. 弗蒙特州罗切斯特。2006 年。82-87。
McKenna, D.,G. H. N. Towers,& F. S. Abbott. (1984) 南美迷幻植物中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亚麻胡索的色胺和β-咔啉成分。民族药理学杂志 10:19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