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结构生物化学/酶/米氏常数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为开放的世界

米氏常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米氏常数,KM在确定酶-底物相互作用方面非常重要。这个酶的值范围很广,并且经常取决于环境条件,例如pH、温度和离子强度。KM能够检测两个因素:一个是当反应速度达到最大速度的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因此,米氏常数测量了发生显著催化所需的底物浓度。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它能够检测酶-底物复合物(ES)的强度。当且仅当k2 << k-1时,高KM表示弱结合,低KM表示强结合。在这种特殊情况下,KM等于解离常数。只有这样,KM才能用作ES复合物强度的测量值。

在一些情况下,观察到米氏常数的变化,就像竞争性、非竞争性和反竞争性抑制剂的情况一样。在竞争性抑制剂中,米氏常数增加,因为必须填充更多活性位点(要么用竞争性抑制剂,要么用底物)才能产生相同的Vmax。在非竞争性抑制剂中,米氏常数降低,因为抑制剂只与底物-酶复合物结合,形成ESI复合物。这推动了从E + S --> ES的平衡反应向前发展,在那里可以结合更多抑制剂。随着抑制剂的添加,米氏常数降低得更多。在非竞争性抑制中,米氏常数保持不变。

米氏常数的方程是KM= (k-1 + k2)/k,有时也可以写成[ES] = [E][S]/KM

从图形上可以确定KM的值。一个以反应速率 (V) 为 Y 轴,以底物浓度为 X 轴的图,可以找到KM的值。KM是在反应速率达到其最大值 (Vmax/2) 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注意,如果K2 << k-1,那么Km等于Kes,即酶-底物复合物解离的速率常数。

文件:Km.GIF

KM 和 Vmax 的值也给出填充活性位点的比例 (fES)。

                                           fES = V / Vmax = 1 + [S] / KM

生物学例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对于许多酶,实验证据表明KM近似于体内底物浓度。KM的生理学后果在对乙醇敏感的个体中表现出来。

通常在肝脏中,醇脱氢酶将乙醇转化为乙醛。例如,乙醛脱氢酶具有低KM的线粒体形式和高KM的细胞质形式。在对乙醇敏感的个体中,由于单个氨基酸的替换,线粒体酶活性较低,乙醛只由细胞质酶处理。由于细胞质酶具有高KM,它只能在非常高的乙醛浓度下实现高催化。因此,转化为乙醛的量更少,过量的乙醛会逸入血液,在敏感者中引起面部潮红和心率加快等症状。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