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结构生物化学/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来自 Wikibooks,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在 2009 年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上

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是一位印度裔美国结构生物学家。他出生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库达洛尔区的奇丹巴兰,在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陪伴下度过了他的童年。他的父亲是巴罗达的马哈拉吉·萨亚吉拉奥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他的母亲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由于他的母亲无法在巴罗达的心理学系找到职位,她反而帮助她的丈夫以及其他科学家进行研究。他们最终在工作中进行了合作,并从很小的时候就极大地影响了 Ramakrishnan 对科学的兴趣。

在父母的影响下,Ramakrishnan 在年轻时就对科学产生了兴趣,这使他得以在父母任教的同一所大学巴罗达的马哈拉吉·萨亚吉拉奥大学攻读物理学本科。他还将他对科学的兴趣归因于他童年和大学时代的一些鼓舞人心的老师和教授。

在没有被印度科学研究所录取后,他搬到了美国,在那里获得了俄亥俄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俄亥俄大学完成研究生学习后,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学习了生物学两年。在那段时间里,Ramakrishnan 在一个研究脂质双层的实验室里对核糖体工作产生了兴趣。随后,他获得了唐·恩格尔曼和彼得·摩尔实验室的博士后职位,参与了一个涉及膜蛋白的核糖体项目。他在摩尔实验室的工作教会了他纯化、重组和测定核糖体的宝贵技术,这些技术后来被他用来研究 30S 亚基的结构(这为他赢得了诺贝尔奖)。正是在这个实验室,Ramakrishnan 开始通过重组核糖体(其中蛋白质被氘化的对应物取代)来绘制 30S 亚基中蛋白质的位置,并学习使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中子散射实验来绘制蛋白质。

在橡树岭生物学部的糟糕经历之后,Ramakrishnan 在布鲁克海文找到了一份新的员工科学家职位,在那里他参与了核糖体和染色质的项目。他在休假期间获得了一个专注于晶体学研究的终身教职,以获得更多知识来帮助推进他对核糖体的研究。

经过不懈努力,他获得了位于英国剑桥的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职位——该实验室是晶体学的诞生地。在前往英国之前,Ramakrishnan 收集了核糖体蛋白 S5 的数据以及硒代蛋氨酸 GH5 晶体的多波长异常衍射数据。在他于英国休假期间,他最终利用自己带来的数据解开了两种化合物的结构。他最终决定搬到 LMB,继续他的核糖体问题研究。在他搬家之前,他的研究重点完全集中在 30S 亚基结构上,其中的蛋白质后来被识别出来。2009 年,他与托马斯·A·斯特茨和阿达·E·尤纳斯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他们利用晶体和衍射图,计算出了结构的傅立叶图。30S 亚基结构的发现让人们了解了核糖体在解码遗传信息时如何确保翻译的准确性。目前他在英国剑桥的 MRC 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他的实验室致力于研究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核糖体是一种大型蛋白质-RNA 复合物,利用 mRNA 中编码的基因合成蛋白质。他的研究为理解抗生素的功能以及理解 tRNA 和 mRNA 被核糖体识别和解码的机制开辟了新途径。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