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印度尼西亚地质学/主要缝合带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印度尼西亚的构造过程形成了主要的构造。印度尼西亚西部最突出的断层是Semangko断层,也称为苏门答腊大断层,一条长达1900公里的右旋走滑断层,沿着苏门答腊岛延伸。该断层的位移量在该岛的北部超过20公里。该断层带的形成与苏门答腊西部俯冲带有关。[1]。这条巨大的断裂系统平行于Bukit Barisan山脉,该山脉是由一系列火山形成的。

帕卢-科罗断层是印度尼西亚中部形成的另一个主要构造特征,位于太平洋、印度-澳大利亚和欧亚板块三联点区域内。该断层与Semangko断层具有相似的走向,从苏拉威西岛中部的科罗延伸到苏拉威西岛西海岸的帕卢。左旋位移量超过350米。滑动速度约为每年35毫米。该断层延伸穿过望加锡海峡至东加里曼丹的芒卡里哈特半岛。[2]

索隆断层位于印度尼西亚东部,以巴布亚的索隆市命名。该断层是一个主要的东-西走向的左旋走滑断裂系统,将澳大利亚与菲律宾海板块和摩鹿加海板块分开[3]。该断层带将中生代-第三纪大陆和弧/蛇绿岩岩石并置在一起。大陆地壳源自澳大利亚边缘。菲律宾海板块起源的地壳具有蛇绿岩和/或弧起源的基底。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Sieh, K & Natawidjaja, D., 2000, 苏门答腊断层的现代构造,印度尼西亚,地球物理研究杂志,第15卷,第B12号,第28,295-28,326页,2000年12月10日
  2. Bellier, O., Sebrier, M., Beadouin, T., Villeneuve, M., Braucher, R., Bourles, D., Siame, L., Putranto, E., Pratomo, I., 2001, 印度尼西亚中苏拉威西岛帕卢-科罗活动断层的低地震活动的高滑动速率,Terra Nova, 13, 第463-470页。
  3. Watkinson, I. M., Hall, R., Ferdian, F., 2011, 印度尼西亚班加伊-苏拉-摩鹿加海边缘的构造重新解释,在东南亚门户:澳大利亚-亚洲碰撞的历史和构造中,由 Robert Hall、Michael Andrew Cottam 和 Moyra E. J. Wilson 编辑,伦敦地质学会,特刊 355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