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亚地质学/地层学/古生代
- 志留纪
Hallysites wallichi REED 是迄今为止在印度群岛发现的最古老的化石(VAN BEMMELEN,1949 年)。它出现在新几内亚雪山山脉的石灰岩巨石中,由 TEICHERT(1928 年)和 MUSPER(1938 年)描述。这种化石指向志留纪晚期,代表了环澳大利亚山系中最古老的化石地层。
- 泥盆纪
巽他地区(即群岛的亚洲部分)最古老的含化石地层为泥盆纪早期。这一点由 M. G. RUTTEN(1940 年,1947 年)指出,他在婆罗洲东中部(Telen 地区)的“Danau 地层”中发现了 Clath- rodiction d. spatiosum BOEHNKE 和 Heliolites porosus OLDFUSS。SUGIAMAN 和 ANDRIA(1998 年)重新审视并分析了该地区的化石。
在新几内亚中部山脉,志留纪地层之后是泥盆纪地层。泥盆纪化石由 MARTIN(1911 年)、FEUILLETAU DE BRUYN(1921 年)、STEHN(1927 年)和 TEICHERT(1928 年)在 Modio 石灰岩地层的顶部进行描述。锆石裂变径迹 (ZFT) 重置年龄的结果显示年龄为 650±63 Ma(Quarles van Ufford,1996 年)。OLIVER 等人,1995 年在 Modio 石灰岩中发现了晚泥盆世 (Frtasnian) 珊瑚。
Modio 地层被解释为从潮汐到海陆架沉积的超覆层序。与 Aiduna 地层的顶部接触面没有很好地暴露,被解释为不整合面(UFFORD,1996 年)。
- 二叠纪-石炭纪
人们对二叠纪-石炭纪岩石的分布了解得更多。在几个岛屿上发现了特征性的化石动物群和植物群。并非总是能够确定地将二叠纪与石炭纪分开,因此,文献中经常使用“二叠纪-石炭纪”这个名称。在群岛的西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发现了石炭纪、二叠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化石。VON L6czy(1934 年)和 VON KUTASSY(1934 年)推测在西里伯斯东臂(Tokala 山脉)存在晚古生代;但 HETZEL(1935 年,第 30 页)指出 VON KUTASSY 的插图说明了有关化石,太模糊,无法使读者相信其鉴定的正确性。在巽他山系东部外弧,帝汶、萨武、罗蒂、勒蒂、卢昂、巴巴尔等岛屿以其丰富的二叠纪动物群而闻名,尤其是前者。从新几内亚的雪山山脉,发现了晚石炭世和二叠纪化石。关于上述发生情况的摘要,我们可以参考 BROUWER(1931 年,第 553-563 页)和 UMBGROVE(1935 年 a,第 125-128 页)。化石来自浅海和滨海沉积物。在年轻古生代时期,一些岛屿或更大的陆地面积可能散布在一个浅海中,当时这个浅海淹没了东印度地区。仅在婆罗洲西部二叠纪存在着(MOLENGRAAFF 的 Danau 地层中的放射虫燧石和蛇绿岩),指示着深海沟的存在。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引用了我们关于新几内亚石炭纪植物群和婆罗洲西部二叠纪-石炭纪的最新进展。有关帝汶二叠纪的信息,请参阅中生代。有关苏门答腊和马来亚年轻古生代地层分布的更多信息,请参阅区域地质描述。
1. 新几内亚的二叠纪-石炭纪
JONGMANS(1940 年,1941 年)最近对我们了解舌羊齿植物群的分布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南半球,舌羊齿植物群发现在印度和澳大利亚之间(在那里它已被知晓很长时间)。之前有报道称其出现在北婆罗洲,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北半球(欧洲、亚洲、北美)石炭纪的植物群可以分为两组:欧美植物群(北美、欧洲、西亚)和华夏植物群(中国和朝鲜)。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晚石炭世之前没有显现出来。它一直到威斯特伐利亚 D 都不存在,但在威斯特伐利亚 E 变得明显,特别是在“Rotliegendes”中。占碑植物群(苏门答腊)在许多方面与华夏植物群相对应,但占碑植物群的欧洲特征比典型的华夏植物群更为明显,因为它属于威斯特伐利亚 E,因此比典型的华夏植物群的演化更早。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也发现了具有欧洲特征的植物群。在北非、巴西和中非,发现了欧美植物群与南半球舌羊齿植物群的混合体。直到 1940 年,人们还不知道华夏植物群与舌羊齿植物群的混合;但现在,JONGMANS 已经证明了来自新几内亚雪山山脉南坡的材料。在这里,发现了 Vertebraria(舌羊齿植物群的典型元素)和 Pecopteris 和 Taeniopteris 物种(属于华夏植物群);由于存在一些欧美元素,年龄可能为威斯特伐利亚 E。这证明华夏植物群也存在于特提斯海的南侧,在那里它可以与冈瓦纳大陆的舌羊齿植物群混合。在晚石炭世,群岛的西部与东亚(中国)有陆地连接,东部与澳大利亚有陆地连接。
JONGMANs(1941 年)还描述了一些最近发现的来自婆罗洲的晚石炭世植物(威斯特伐利亚 D-E)。
KEYZER(1941 年)总结了我们对新几内亚雪山山脉含化石古生代的认识,如下所示
二叠纪:灰色泥质砂岩与含珊瑚石灰岩:Lonsdaleia fliegeli(ZWIERZYCKI);含?产物(HUBRECHT);?苔藓虫石灰岩(TEI-CHERT)。
晚石炭世:黑色页岩,含华夏植物群(JONGMANS);黑色石灰岩,含 Martinia sp.、Subulites sp. 等;粗粒云母质钙质砂岩,含 Chonetes sp.、Proetus sp.(TEICHERT)。卡斯特斯峰南面,有砾岩、砂岩和粘土岩的复合体,含腕足动物(Dozy)。泥盆纪。
晚泥盆世:棕色、米色和白色砂岩,含 Spirifer(Ado/jia)、Retzia sp.、Wi/sonia sp.、Goniophora sp. 等(FEUILLETAU DE BRUYN、TEICHERT)。
中(和?早)泥盆世:灰色,细粒钙质石灰岩,含 Favosites reticulatus(DE BLv.)、Fav. sp. GERTH 1927、Cystiphyllum sp.、Cyathophyllum douvillei FRECH 和腕足动物;深灰色砂质石灰岩,含 Heliolithes barrandei PEN.;Favosites sp. GERTH 1927 和 Cystiphyllum,志留纪。
晚志留世:绿色石灰岩,含 Hallysites wallichi REED(TEICHERT、MUSPER)。
这些古生代沉积物在新几内亚雪山山脉的地球槽中的厚度可能相当大。在 Dozy(1939 年)绘制的卡斯特斯峰南坡剖面上,古生代地层的厚度为 1500 米,可能只代表晚古生代的一部分。
2. 婆罗洲的二叠纪-石炭纪根据 ZEYLMANS VAN EMMICHOVEN(1938 年,第 37 页),婆罗洲西部和中部的二叠纪-石炭纪出现在火山岩相和非火山岩相中
"正常的沉积岩相的特征是硅质岩石(燧石、硅质板岩、碧玉和碧玉状岩石)频繁出现。非硅质岩石为千枚岩、板岩、浅色致密粘土岩、泥灰岩和石灰岩。燧石可能是后来对粘土页岩的强烈硅化作用形成的,粘土页岩局部为含煤石灰岩和火山岩。二叠纪-石炭纪的原始岩石主要是粘土(局部含煤层,其他地方含有大量植物遗骸)、细粒粘土砂岩和次要的石灰岩。没有沉积原始硅质岩石,正如 MOLENGRAAFF(1900 年)对 Danau 地层的假设,至少在该地区的很大一部分(桑高和邻近的沙捞越部分)不是这样。更引人注目的是缺乏较粗的碎屑沉积物;只有很少的地方发现了片岩的碎屑物质。二叠纪-石炭纪的时代在多个地方得到证明,因为 KREKELER(1932 年,1933 年)在石灰岩、大理石、碧玉状岩石和可燃粘土页岩中发现了 Fusulinidae,ZEYLMANS V. E. 进行了鉴定,并得到了 TAN SIN HOK 的确认,这些粘土页岩被硅化为燧石。此外,JONGMANS 鉴定了一些植物,可能是 Calamites,可能来自 leioderma 组,还有 Pecopteris,来自 arborescens 组。只有后一种化石植物可以对时代进行更准确的确定,即最年轻的上石炭世。 . 二叠纪-石炭纪的火山岩相由基性喷出岩和喷出物组成。它们几乎总是被强烈分解和蚀变)。这些岩石与 MOLENGRAAFF 的 Danau 地层中的 Pulu Melaju 带的火成岩完全相同。这些火山复合体在许多地方为上三叠纪沉积物提供了碎屑物质,这证明了它们的上三叠纪以前的时代。此外,在一些地方,它们与二叠纪-石炭纪燧石的过渡和伴生关系很可能。因此,它们二叠纪-石炭纪的时代几乎可以毫无疑问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