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中世纪音乐
中世纪大约从公元700年到公元1400年。
在这段时期,欧洲社会严格地分为三个社会阶层:贵族,包括国王、王后、男爵、王子和领主;农奴和农民;以及第三个阶层,罗马天主教会的教士。所有社会阶层都感受到了罗马天主教会的力量,因为基督教在西欧兴起,填补了罗马帝国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灭亡后留下的权力真空。罗马仍然对西欧施加着强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之后。在中世纪初期,罗马仍然是地区信息的分配中心和欧洲学习的中心枢纽。它也是基督教礼仪音乐生活的累积中心。许多音乐家是牧师或教士(主要是低级教士),因此礼仪演唱在崇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认为教会不鼓励使用乐器,尽管我们可以从当时的绘画和文学描述中推断出乐器是被演奏的。人们认为,在没有优秀歌手的情况下,乐器会被使用。然后乐器会代替人声部分或帮助人声保持音调。教会不鼓励使用乐器,因为教会领袖希望会众将注意力集中在演唱的歌词上。任何会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被认为与音乐的圣洁目的相冲突。
1000多年来,罗马天主教会的官方音乐是格里高利圣咏,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他在六世纪开始了整理和编纂教会使用的圣咏的工作。到九世纪初查理大帝时代,格里高利圣咏已成为整个西欧统一的音乐体系。
在格里高利圣咏中,没有明确的节奏感,节奏非常灵活,没有拍子的概念。这使得音乐具有飘逸、即兴的品质。圣咏本质上是旋律,与神圣的拉丁文歌词相结合,无伴奏演唱,主要以级进运动在狭窄的音高范围内移动。它可以是音节的 - 每音节一个音符 - 或者是花腔的 - 一个音节多个音符。圣咏的作曲家是匿名的,圣咏基于教会调式(伊奥尼亚调式、多利亚调式等等)。
复调是在公元700年到公元900年期间发展起来的,当时圣咏旋律以四度或五度的音程复制。各个声部以平行运动移动,实际的圣咏由最低声部演唱。由格里高利圣咏和一个或多个以平行运动移动的旋律线组成的中世纪音乐被称为奥尔根姆。
从公元900年到公元1200年,奥尔根姆发展成为真正的复调,旋律线变得独立,每个声部都有自己的节奏和旋律。通常,最低声部的圣咏以非常长的、拉长的音符演唱,而顶部的附加旋律以更短的音符值演唱。早期的复调仍然在节奏上相当自由。
然后,在公元1170年到公元1200年期间,巴黎圣母院作曲家学校发展了节奏上的创新。该学校的主要作曲家是利奥宁和佩罗廷,他们使用了有度量节奏,即具有确定的时值和明确的节拍。新开发的记谱法表示精确的节奏和音高。然而,节拍只能细分为三分,这象征着三位一体。很少使用三和弦,导致中世纪的复调在现代听众的耳朵里听起来非常空洞、单薄和刺耳。三度音程几乎从未使用过,因为它被认为听起来不和谐......
圭多·达雷佐是中世纪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他出生于意大利,大约在990-992年(尽管没有确切的出生日期)。历史学家和音乐学家通过《微谱》手稿中的明确记录估计了这个日期。该文件现在已经丢失,但它指出,该文件是在他 34 岁的时候完成的,当时教皇是约翰十九世。
圭多以其通过描绘线条和空间来表示精确音高的创新而闻名于世。许多人认为他是现代五线谱的唯一发明者,它对西方音乐记谱法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还开发了一种视唱方法,这种方法依赖于Ut-Re-Mi-Fa-So-La的音节。他写了一篇论文,《微谱》,据克劳德·V·帕利斯卡说,“在中世纪,这是除波伊提乌斯论文之外,被复制和阅读最多的音乐指导手册”。
"早年生活"
通过他给主教西奥多的一封信,信中献上了他的《微谱》,我们可以拼凑出圭多职业生涯中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它从他的“早年生活”开始,即迄今为止已知的最早的时期。达雷佐在意大利蓬波萨修道院接受教育,后来成为该修道院的本笃会修士。他凭借其关于五线谱的“入门”原理而闻名。他开始起草他的第二部作品,现在被称为《节奏规则》,他可能与他的朋友兼同事蓬波萨的迈克尔一起完成了这部作品。在1013年,他因在训练歌手方面取得的成就而声名鹊起,他的训练方法可以让歌手在短时间内学会新的圣咏。在他的反歌序言中,他表达了对歌手在记忆音乐方面花费大量时间感到沮丧。根据他的新体系,这将大大减少学习和记忆音乐所花费的时间,使歌手有更多时间专注于学习其他宗教文本。
他独特的教学方法和他的第二部作品,即《反歌序言》,使他赢得了同僚的嫉妒和怨恨,因此大约在1025年,圭多搬到了阿雷佐,主教西奥多从1023年到1036年将他收为门徒。圭多的声名紧随其后,他被委派训练这座城市大教堂的歌手。凭借他的新五线谱方法,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让歌手学会了大量的音乐。在那里,在阿雷佐城,他写下了著名的《微谱》,这本书是主教西奥多本人委托并献给他的。
根据《微谱》的记录,这部作品主要是为歌手准备的音乐手册,据说是关于各种主题的,包括圣咏、单弦琴、复调音乐、旋律、音节、调式、奥尔根姆和纽姆,以及他的各种教学方法。当时,训练一位理想歌手需要大约 10 年才能完成。然而,圭多·达雷佐将这一时间缩短到了仅仅两年的训练时间。
在完成他的论文《微录》后,教皇约翰十九世召回了圭多回到罗马,因为他听说过圭多的唱经本和他的谱写符号技巧。然而,圭多在罗马待不久,因为酷热潮湿以及健康问题,他便离开了罗马,并承诺会回来解释更多关于他的唱经本和符号的知识。在返回阿雷佐的路上,他拜访了庞波萨的圭多主教,而正是圭多主教当年促使圭多离开庞波萨修道院的。当时,僧侣和主教们被指控犯有“西蒙尼罪”,因此圭多主教鼓励他避开城市。圭多·阿雷佐选择在阿雷佐附近的修道院定居,据推测,这个修道院是卡马尔多雷西的阿维拉纳修道院,因为他们的一些手稿显示使用了圭多符号。
有四部已知作品可以毫无疑问地归功于圭多·阿雷佐
-《微录》 -《唱经本序言》 -《节奏规律》 -《致米歇尔的信》
《致米歇尔的信》是唯一非正式的音乐论文,它是在圭多前往罗马之后撰写的。该信中提到了所有三篇论文,这意味着它是最后写成的。
唱名法
众所周知,圭多开发了新的教学方法,例如谱写符号和著名的“乌-瑞-米-法-索-拉”(唱名法)的使用。据说这些音节取自中世纪早期每个主要哲学概念的首字母,它们是
Do: Dominus(最初是“Ut”,后来由乔瓦尼·巴蒂斯塔改为“Do”) Re: Rerum, Mi: Miraculum, Fa: Familias, So: Solis, La: Lacteal Via, Si: Siderae(音节“si”,也是第七音,来自“Sancte Iohannes”的首字母,拉丁语为圣约翰·施洗者,它被添加进来以完成七声音阶)
然而,根据天主教教会的说法,这些音阶和音符来自一首赞美诗“Ut Queant Laxis”的第一节,其中音符不断上升一个音级。
圭多之手
他最著名的“发明”是“圭多之手”。“一种广泛使用的记忆系统,将音符名称映射到人手的各个部位。”这个非常方便的工具包括用音阶为人的手上的每个关节和指尖命名,使音乐家能够视唱,轻松学习和记忆音乐以及唱名法音节。众所周知,圭多之手的普及程度甚至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都得以保持,使其成为音乐中的标准学习工具。这个神奇的工具还使音乐家能够轻松地转调和识别音程,并帮助创作新的音乐及其符号。
圭多·阿雷佐的贡献和创造,如六声音阶、唱名法音节和他的音乐符号系统,毫无疑问地在当时彻底改变了音乐的教学和学习方法,并为我们今天所知的音乐体系奠定了基础。
现存最早的大量可辨认的世俗歌曲来自 12 世纪和 13 世纪。它由法国贵族游吟诗人(来自法国南部)和吟游诗人(来自法国北部)创作。大多数歌曲都以爱情为主题。还有舞蹈歌曲和纺纱歌曲(纺纱歌曲来自少女们纺线时为打发时间而演唱的歌曲)。他们的歌曲主要由宫廷乐师演奏。许多歌曲得以保存下来,因为贵族有抄写员将歌曲写下来。
世俗歌曲也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德国。与格里高利圣咏不同,它们使用规律的节拍。使用的乐器包括:竖琴;提琴;长笛;鲁特琴;长笛;肖姆;以及风笛。
新艺术起源于 14 世纪,是人们有意识地努力以一种新的风格创作音乐的结果。菲利普·德·维特里(一位音乐理论家)发表了一篇名为“新艺术”的文章,描述了音乐风格的新特点。
在此期间,节奏方面的一个重大发展是,节拍现在可以被细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节奏的错位被引入,复调作品变得越来越复杂和精妙。一种重要的音乐形式是弥撒曲,它包括正经部分和固经部分。作曲家为固经部分作曲,其中包含五个唱诵的祷文:主祷文;荣耀颂;信经;圣哉颂;羔羊经。
希尔德加德·冯·宾根是十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出生于希尔德贝特和梅希蒂尔德,他们是贵族家庭成员。从孩提时代起,希尔德加德就表现出有预见的能力。据信,她的父母不知道如何处理她的“状况”,因此他们把她奉献给了上帝作为什一税,将她送往本笃会修道院[1]。八岁时,希尔德加德成为当时住在一座隐居处的修道院院长尤塔·冯·施蓬海姆的同伴。从尤塔那里,希尔德加德学会了唱歌和阅读拉丁语,这两种技能都是希尔德加德完成她最著名的作品所需要的关键技能。
随着越来越多的贵族将女儿送到修道院,逐渐形成了一个小型的修道院。希尔德加德练习并提高了她的音乐技能,学会了在没有僧侣的情况下编排和演奏《Opus Dei》。1136 年,尤塔去世,希尔德加德成为新的修道院院长。虽然这是她人生中的一大步,但希尔德加德真正发生改变是在 1141 年,当时她接受了一道令人眼花缭乱的神启,让她“说出并写下”。[1] 之后,希尔德加德病倒了,最初出于谦卑,她对这种神启秘而不宣。在告诉她一生的朋友和僧侣沃尔玛尔关于这种神启后,她被鼓励去追随这种神启,并写下她的预见。沃尔玛尔的热情和建议使她写出了最著名的预见性著作《认识上帝之路》。
《认识上帝之路》是“Scrito vias Domini”(认识上帝之路)的缩写。[2] 《认识上帝之路》包含了对 26 个神启的非常详细的描述和解释,分为三个部分:六个、七个和十三个神启。对于每个神启,希尔德加德使用“来自天堂的声音”或类似的词语来区分她的解释和神启本身[1]。她神启的主题很多:三位一体、最后的审判、路西法的堕落、亚当的堕落、人类的知识,等等。她的著作从沃尔玛尔向上层层递进,从主教到主教,最后到教皇尤金三世。教皇对希尔德加德的作品印象深刻,给她写了一封认可信。他的认可欢迎她的写作,并认可希尔德加德为教会的预言家[1]。
由于她的声名鹊起,许多女孩来到修道院。修道院的空间越来越不够用,在希尔德加德收到了一道神启,指示她搬走她的女人们后,她想在鲁珀茨贝格建立自己的修道院。这种愿望遭到了迪西博登贝格修道院僧侣的反对。希尔德加德作为一个“圣洁的女人”的存在为修道院带来了礼物、访客和经济收益。希尔德加德的离开将使女人们更加独立,最终损害修道院。在病倒后,希尔德加德最终被允许购买鲁珀茨贝格的废弃建筑。这座建筑需要翻修,当施工进展顺利时,希尔德加德的健康状况似乎好转,而当建筑遇到麻烦时,她的健康状况就会恶化。[2]
在 1150 年代,在她搬到鲁珀茨贝格之后,希尔德加德写了两卷自然科学著作:《自然》和《原因与疗法》。历史学家认为,即使希尔德加德从未写过任何神学或音乐作品,她的两卷科学著作也足以让她成为历史上宝贵的女性。《自然》包含九卷,每卷涵盖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植物、元素、树木、石头、鱼、鸟、动物、爬行动物和金属。[2] 每个部分都描述了希尔德加德能够观察到的自然界,并描述了她必须阅读或听说过的事情,例如独特的树木或动物,如大象和骆驼,这些动物在她所在地区不存在。希尔德加德在这部作品中的工作是完整而彻底的。例如,直到 1920 年代,希尔德加德对莱茵河鱼类的描述仍然是最准确的列表。[2]
Causae et Curae 包含六本书。最后一本书包含“性格的星象预测”,被认为是她作品中最不真实的一本。本卷中的其他书籍更接近希尔德加德的其他可信著作。包括对物质世界的描述以及它与神学世界的关系。在本卷中,希尔德加德简要讨论了天球的和谐,这是一个古希腊的理念。虽然她提供了许多与Physica 中相同的疾病和治疗方法,但希尔德加德在本卷中深入探讨了疾病,并从头到脚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她还包括了治疗偏头痛、牙痛和打嗝等疾病的方法。希尔德加德坦率地谈论了性行为、性健康,甚至提供了人工流产的说明。希尔德加德很可能是“第一位从女性视角讨论性行为和妇科的科学作家”。[2] 由于希尔德加德作为修女如何了解性方面的私密和具体细节具有争议性,许多 19 世纪的作家从她的作品中删除了这部作品。然而,希尔德加德会接到社区中贵妇人的电话,并可能帮助她们解决健康问题并倾听她们的需求。希尔德加德还让寡妇加入她的修道院。正是通过倾听和帮助其他女性,希尔德加德才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因此承认她拥有这些知识是合理的。
希尔德加德最不寻常的作品是她的Lingua ignota 和Litterae ignotae。它们分别代表未知语言和未知文字。
希尔德加德创建了自己的 23 个字母的字母表,并创造了 900 多个虚构名词。她的词语是按照她认为最高的东西排列的,她创造的上帝的词语,一直排列到地球上的较低的事物,比如植物和动物。这种语言的使用存在争议。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出于智力原因而非实用原因,这意味着她创造的词语可能没有作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使用。
到 1158 年,鲁珀斯特堡在经济上独立于迪西博登堡,并最终实现了稳定。由于她不再担心自己房子的状况,希尔德加德开始创作另一部神学著作,Liber vite meritorum,并开始进行布道之旅。历史学家认为希尔德加德在 1158 年至 1171 年期间完成了四次旅行。这种外展对希尔德加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那个时代女性传道人被禁止的情况下。尽管如此,关于这些旅行的少量文献仍然承认这些旅行是成功的,并表明宗教人士和俗人接受了希尔德加德的布道。希尔德加德的声望不断提高,1165 年,在艾宾根建立了一个子修道院。这个修道院至今仍在运营。
希尔德加德于 1179 年去世。
巨型抄本
[edit | edit source]巨型抄本是对希尔德加德几乎所有作品的规范化。它主要是在她去世之前完成的,但有一些文本是在之后抄写的。这本卷很庞大,重达 33 磅,尺寸为 49 厘米 x 32 厘米,包含 481 个页码。它被称为“巨型抄本”。[2] 本卷包括
- 三部神学和预言作品(Scivias,Liber vitae meritorum,Liber divinorum operum),
- “Symphonia”和“Ordo virtutum”,
- 希尔德加德信件集
- Lingua ignota, Litterae ignotae
- 关于福音的布道集
- 僧侣戈特弗里德和西奥多里希为她写的传记(Vita),
- 给美因茨主教的信
当时的书籍非常昂贵,因此看到如此庞大而完整的卷册令人难以置信。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科学著作缺失了。这种缺失导致了一些人质疑Physica 和Causae et Curae 作为希尔德加德著作的真实性。由于这些文本分享了许多主题和她的其他著作的风格,因此这些科学著作很可能归因于希尔德加德。
希尔德加德的音乐
[edit | edit source]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反映了她预言性和神学性的作品。她的音乐通常包含确切的短语或对其著作的明确引用。她的著作本身也充满了大量的音乐参考和类比。希尔德加德认为音乐具有强大的神学力量,并将地球上的音乐生活与天堂联系起来。[2]
典型的早期五线谱由四条线组成。这种乐谱非常适合中世纪的音乐,这种音乐的音域有限,但希尔德加德创作的音乐超出了八度音阶,并在四条线谱上使用了 C 和 F 两种谱号来适应这种音域,从而消除了使用谱表线的必要性。
希尔德加德的音乐属于单声部圣咏的范畴,这意味着她的音乐是无伴奏的,并被写成单一的旋律线条。尽管仍然被归类为早期的单声部圣咏,但她的音乐却截然不同。希尔德加德拥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很容易辨认出她的音乐。虽然主要是逐级进行的,但她的音乐比当时的其他单声部圣咏更频繁地使用跳跃。她的音乐中流行的做法是向上跳一个纯五度,然后向上跳一个纯四度。这种运动勾勒出了所用调式的纯五度和八度。这两个连续的跳跃是一个音乐指纹,尤其是在希尔德加德的“Ordo virtutum”中。这种音乐片段也与常见的做法形成对比,即在跳一个纯五度之后跳一个相反方向的跳跃。[2]。
Ordo virtutum
[edit | edit source]希尔德加德著名的音乐作品之一是她的Ordo virtutum 或美德的游戏。完成的最新可能日期是 1151 年,因为该剧的大部分文本反映在Scivias 中,经过彻底分析,被认为起源于该剧而不是预言性卷。该剧最可靠的来源是巨型抄本。另一个版本是在Scivias 中发现的文本,第三个版本在音乐上不可靠。Ordo virtutum 在许多方面都是独一无二的。例如,它是中世纪戏剧中唯一一部完整文本和音乐可以归因于已知作者和作曲家的戏剧,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道德剧。[3]。这部戏剧采用了完全寓言性的演员阵容,这在 14 世纪左右才流行起来。希尔德加德作为音乐家和作家的才华在整个戏剧中显而易见,尤其是当她借鉴了圣经的典故和诗篇,并广泛地参考了雅歌和以赛亚书,但仍然设法在中世纪作品中创造出独特的诗歌原创性。[4]
这部戏剧主要包含女性角色,因为它是由希尔德加德的修女表演的。角色包括亚尼玛、魔鬼、魔鬼、族长和先知、谦卑和 16 种美德:对上帝的认识、仁爱、希望、贞洁、天上的爱、谨慎、信仰、对世界的蔑视、纪律、耐心、谦虚、敬畏上帝、服从、天真、怜悯和胜利。
剧情围绕着亚尼玛展开,亚尼玛在拉丁语中意为灵魂,她是那些失去“国王之女”身份的堕落灵魂之一。[4] 在这些灵魂群体中,亚尼玛如此专注于回到国王身边,以至于她似乎真实存在,而且她很快乐。美德们赞扬亚尼玛的快乐,但提醒她前方还有战斗,这使得亚尼玛开始哀叹。亚尼玛随后按照亚当和夏娃的行为行事,脱掉她的衣服,躲避创造者,并转向世界寻求享乐。魔鬼以这种方式找到了亚尼玛,并进一步说服她过世俗的生活。美德们为她的失去而悲伤。在美德合唱团演唱之后,他们发现亚尼玛疲惫不堪,并试图像寻找迷途的羊羔一样把她召回。她太虚弱了,无法走到他们身边,因此美德们必须把她背起来。她们被魔鬼打断,但现在亚尼玛在美德的帮助下,能够战胜他。
这部戏剧的文本被认为是自由体。尽管有一些句法平行和押韵,但没有什么目的性足以创造出押韵方案或诗歌结构。希尔德加德还运用了“以声写意”,这在她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魔鬼的语言是断续的,更像断音,而美德的语言是旋律性的,富于抒情色彩。亚尼玛通常像美德一样说话,但当她反抗美德时,她的语言更像魔鬼。希尔德加德运用了“音乐诗歌”,即使用音乐元素来表达不同的个性特征,这种方法尚未得到发展和定义。[4]
莱奥宁(卒于约 1201 年)
[edit | edit source]莱奥宁是一位法国作曲家,是第一位以复调奥尔加农创作音乐的知名作曲家。他很可能在巴黎的巴黎圣母院工作,并开创了巴黎圣母院复调音乐学派。他广为人知的绰号是他拉丁名字莱奥宁的法国形式。他写了一本书叫《Magnus liber organi》,这是一部伟大的宗教音乐作品。后来被佩罗丁修订了。
佩罗丁(活跃于约 1200 年)
[edit | edit source]佩罗坦可以说是诺特丹多声部音乐学派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像莱奥宁一样,他被认为是法国人,而佩罗坦这个名字源于他的拉丁语名字 Perotinus。他经常与莱奥宁并称为合唱多声部的先驱者。他扩展了莱奥宁的成果,帮助创造了三声部和四声部的多声部音乐。Viderunt omnes 是一个例子,它是一首格里高利圣咏,比佩罗坦早几个世纪创作,他在这首歌中加入了奥尔加农。
纪尧姆·德·马肖可以说是中世纪音乐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法国出生的诗人和音乐家,以新艺术风格创作。他主要创作世俗音乐,并为多个王室服务。他旅行广泛,作品主要由两声部的爱情歌曲和器乐伴奏组成。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弥撒曲·圣母玛利亚”(圣母玛利亚弥撒曲),这是14世纪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这是第一个多声部弥撒常式曲,为四声部创作,可能由乐器加倍演奏。
羔羊经 为四声部编排——一个女高音、两个女低音和一个男高音。它采用了三拍子——三位一体的象征——并包含复杂的节奏和切分节奏。上两声部节奏活跃,而下两声部以较长的音符值进行,起到支持作用。这部分包含不协和音和三和弦,听起来比之前的奥尔加农更饱满。[5]
意大利人兰迪尼,就像希尔德加德一样,符合文艺复兴时期人物的特征。他是一位作曲家、歌手、管风琴师、乐器制造者和诗人。他是特雷琴托(trecento,14世纪意大利艺术)的代表人物。尽管大多数音乐学家认为他是中世纪作曲家,但他的音乐为14世纪的音乐和早期文艺复兴的音乐铺平了道路,两者都在1400年左右开始。
- ↑ a b c d Vision: The Life and Music of Hildegard von Bingen, Penguin Studio Books, 1995.
- ↑ a b c d e f g h Hildegard of Bingen,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18.
- ↑ Hildegard of Bingen's Ordo virtutum: The Earliest Discovered Liturgical Morality Play, The American Benedictine Review, 1975.
- ↑ a b c Nine Medieval Latin Play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 ↑ 塔鲁斯基,理查德。牛津西方音乐史。牛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 ↑ 穆雷,拉塞尔·尤金。“圭多·达雷佐、Ut queant laxis 和音乐理解。”载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教育,编辑:拉塞尔·E. 穆雷,小,苏珊·福希尔·魏斯,辛西娅·J. 赛勒斯,25-33。印第安纳波利斯: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2010年。
- ↑ 克劳德·V·帕利斯卡,由多洛雷斯·佩斯奇修改。圭多·达雷佐 [阿雷蒂努斯]。在线出版:2001年。https://doi.org/10.1093/gmo/9781561592630.article.11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