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8 章 1914 年以来的欧洲
1914 年以来的欧洲 包括晚近现代时期的结束和当代时期,从约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现在的时期。
这场战争的根源在于法国和德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这种紧张局势因普法战争(1870-1871)而加剧,以及法国的失败和阿尔萨斯-洛林被普鲁士人占领。双重同盟(1879 年)和三国同盟(1882 年)在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之间建立了联盟,排除了法国。部分作为回应,以及德国-奥地利-俄罗斯三国同盟(1873-1880)和秘密的德国-俄罗斯再保险条约(1887-1890)失败后,法国-俄罗斯法俄同盟在 1891 年至 1894 年之间的协议中建立。
英德海军军备竞赛(1898-1912)加剧了英国和德国之间的关系。英国和法国之间的英法协约(1904 年)改善了两国关系,标志着他们之间近千年的间歇性冲突的结束。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1905-1906、1911)恶化了德国与法国和英国之间的关系。英俄协定(1907 年)导致三国协约(1907 年)的建立,该协约是英国、法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联盟。
1908-1909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当时奥匈帝国宣布正式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恶化了奥匈帝国与意大利、塞尔维亚和俄罗斯的关系。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杀发生在 1914 年 6 月 28 日星期日;奥匈帝国王储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访问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府萨拉热窝时遭到刺杀。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是一个南斯拉夫族群混合地区:波斯尼亚人、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许多波斯尼亚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反对奥地利的吞并;塞尔维亚同情他们,塞尔维亚王国军队军官组成的秘密军事组织黑手帮助了刺客。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协约国战胜了同盟国。协约国包括三国协约的法国、大英帝国和俄罗斯(至 1917 年),但也包括日本(从 1914 年 8 月起)、意大利(从 1915 年 4 月起)、美国(从 1917 年 4 月起)和其他盟国和参战国。同盟国最终将包括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以及其他参战国和附庸国;它从早期的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但意大利从未为同盟国作战)发展而来。
关键方面包括
- 在七月危机中,经过一系列外交活动后,奥匈帝国于 7 月 28 日对塞尔维亚宣战,奥匈帝国指责塞尔维亚是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罪魁祸首。塞尔维亚是俄罗斯的盟友,因此俄罗斯的动员已经开始。
- 1914 年 8 月发生的事件:德国对俄罗斯宣战,然后对法国和比利时宣战;他们将根据施里芬计划入侵比利时进入法国。英国随后因为违反比利时中立而对德国宣战,并将英国远征军派往法国。奥匈帝国对俄罗斯宣战,英国和法国对奥匈帝国宣战。
- 德国在法国的推进在马恩河战役(1914 年 9 月)后停止,造成超过 50 万人伤亡;此后,西线一直持续到 1917 年都没有什么变化。
- 1914 年 11 月,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在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和西奈半岛开辟了战线。中东战区包括加里波利战役(1915 年),造成超过 50 万人伤亡。
- 巴尔干战役(1914-1918)将战争扩展到巴尔干地区,保加利亚于 1915 年加入同盟国,希腊于 1917 年加入协约国。
- 在东线,奥匈帝国在加利西亚战役(1914 年)的进攻造成超过 50 万人伤亡;德国的戈利采-塔尔诺夫攻势(1915 年)造成多达 50 万人伤亡;俄国的布鲁西洛夫攻势(1916 年)造成超过 100 万人伤亡。
- 在西线,凡尔登战役(1916 年)是战争中最长的进攻战役,造成超过 50 万人伤亡;索姆河战役(1916 年)造成超过 100 万人伤亡;第三次伊普尔战役(帕森代尔)(1917 年)造成超过 50 万人伤亡。
- 1917 年,同盟国在东线取得胜利,俄罗斯投降。协约国的其他失败包括塞尔维亚(1915 年)和罗马尼亚(1917 年)。
- 美国在 1917 年加入协约国,此前德国潜艇击沉了 7 艘美国商船,以及齐默尔曼电报暗示德国正在挑起美墨战争。
- 1918 年,在西线,德国春季攻势造成 150 万人伤亡;协约国的百日攻势造成超过 200 万人伤亡。
- 同盟国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于 1918 年全部向协约国投降。威廉二世皇帝退位,德国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签署了停战协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主要是基于由于军队伤亡造成的消耗战,而不是决定性的领土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奥匈帝国、德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不复存在。估计有 900 万士兵和 700 万平民直接死于战争。1918 年的流感大流行在全世界造成了另外 5000 万至 1 亿人死亡。
奥斯曼帝国,当时被称为“欧洲病夫”,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走向衰落。即将崩溃的帝国将发生的事情将被称为东方问题。
到 1908 年,它导致了许多新的独立或自治的巴尔干国家。其中包括 1829 年的希腊和 1898-1908 年的克里特岛;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和 1877-1878 年俄土战争后的保加利亚自治。在更远的地方,奥斯曼帝国在 1908 年之前失去了许多领土:法国占领了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英国占领了埃及和塞浦路斯,并在也门获得了亚丁保护国(1872-1963)。
1908 年 7 月,青年土耳其革命建立了多党制民主;1908 年至 1909 年的波斯尼亚危机发生在奥匈帝国宣布正式吞并奥斯曼帝国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之后。意大利在 1911 年至 1912 年的意土战争中获胜后,意大利占领了利比亚。巴尔干战争(1912 年至 1913 年)导致奥斯曼帝国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的巴尔干联盟击败;他们征服了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获得独立)和大部分色雷斯,但随后因战利品的分配而发生冲突。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安纳托利亚的种族灭绝现象盛行;1914 年至 1923 年的亚美尼亚种族灭绝导致 150 万亚美尼亚人丧生,希腊人和亚述人少数民族也遭到种族灭绝。
1916 年,麦加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领导了阿拉伯大起义,这是一场反奥斯曼帝国的泛阿拉伯起义,旨在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在希贾兹、外约旦和叙利亚发生了战斗。尽管阿拉伯人实现统一独立的努力失败了,但协约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确保了奥斯曼帝国的灭亡。随着奥斯曼帝国对阿拉伯半岛的宗主权的结束,侯赛因·本·阿里成为希贾兹王国国王(1916 年至 1925 年)。沙特征服希贾兹(1924 年至 1925 年)是沙特阿拉伯统一的重要一步,以及击败拉希迪酋长国(1836 年至 1921 年)。沙特阿拉伯王国是沙特家族统治的第三个沙特国家,由伊本·沙特于 1932 年建立;它在阿拉伯半岛占主导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的瓜分主要是在英国/法国的赛克斯-皮科协定条款下进行的,该协定计划了被称为赛克斯-皮科线的地理分界线,法国势力在北部,英国势力在南部。在北部,法国拥有叙利亚和黎巴嫩的委任统治(1923 年至 1946 年)。在南部,英国委任统治包括:巴勒斯坦委任统治(1920 年至 1948 年,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以及伊拉克委任统治(1921 年至 1932 年);外约旦酋长国(1921 年至 1946 年,现在的约旦)是英国的保护国。这些国家慢慢地从法国和英国独立出来。
土耳其独立战争
[edit | edit source]土耳其独立战争(1919 年至 1922 年)是一场为了建立一个覆盖安纳托利亚和色雷斯东部的土耳其国家的战争;土耳其人击败了希腊、英国、法国和亚美尼亚。奥斯曼帝国苏丹国随后被废除(1922 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告成立(1923 年)。
土耳其人由穆斯塔法·凯末尔帕夏领导,他后来被称为阿塔特克。阿塔特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加里波利战役(1915 年)中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胜利中脱颖而出;作为土耳其民族运动的领袖,他赢得了土耳其独立战争。阿塔特克成为土耳其第一任总统,土耳其在阿塔特克的改革和凯末尔主义的指导下。
战间期
[edit | edit source]战间期是从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间段。
二十年代的繁荣,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将以 1929 年的华尔街股市崩盘而告终,随后是 1930 年代的大萧条。
领土变化
[edit | edit source]在巴黎和平会议(1919 年至 1920 年)上谈判的凡尔赛条约中,四大国对德国强加了他们的条款;他们分别由大卫·劳埃德·乔治(代表英国)、乔治·克里孟梭(代表法国)、伍德罗·威尔逊(代表美国)和维托里奥·奥兰多(代表意大利)代表。
国际联盟盟约是国际联盟的章程,在巴黎和平会议上谈判达成。国际联盟成立于 1920 年,旨在维护世界和平,并于 1946 年解散,由联合国取代。
凡尔赛条约的后果包括
- 德国将失去欧洲领土,包括法国(阿尔萨斯-洛林)、比利时、丹麦、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波兰走廊)、但泽自由市、立陶宛(梅梅尔地区)和在国际联盟保护下的领土(萨尔盆地)。
- 德国的海外帝国被解体。
- 德国被解除武装,对其军队施加限制;莱茵兰被非军事化。
- 德国被迫进行赔偿,并承认“战争罪责”。
奥匈帝国在很大程度上根据在巴黎和平会议上准备的《圣日耳曼-昂-莱条约》和《特里亚农条约》被解体。
涉及前奥匈帝国领土的领土变化包括
- 奥地利和匈牙利随着奥匈帝国的结束而成为缩减的国家。
- 捷克斯洛伐克由前奥匈帝国的领土组成,包括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
- 波兰作为波兰第二共和国(1918 年至 1939 年;第一个共和国是波兰立陶宛联邦)重生。该州的边界在 1922 年波兰-乌克兰战争、大波兰起义、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战争、波兰-立陶宛战争和波兰-苏联战争之后最终确定;它包括前德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
- 南斯拉夫成立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它包括塞尔维亚、黑山和前奥匈帝国的一些领土。约瑟普·布罗兹,也称为铁托,后来成为南斯拉夫领导人。
- 罗马尼亚将扩大;它从前奥匈帝国获得了布科维纳公国、特兰西瓦尼亚公国和巴纳特的 2/3;比萨拉比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摩尔多瓦共和国)将从俄罗斯被罗马尼亚吞并。
- 意大利将获得一些前奥匈帝国的土地。
- 列支敦士登公国,以前依靠维也纳寻求保护,与瑞士形成了关税和国防联盟,并采用瑞士货币而不是奥地利货币。
其他战后欧洲领土变化包括
- 芬兰从俄罗斯获得独立。
- 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等波罗的海国家从俄罗斯获得独立。
- 保加利亚将领土割让给了希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来的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
- 在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 年至 1921 年)之后,爱尔兰南部成立的爱尔兰自由邦(1922 年至 1937 年)在 1921 年 12 月的英爱条约中作为大英帝国的自治领获得了独立。早期的复活节起义(1916 年)没有成功。英爱条约之后是爱尔兰内战(1922 年至 1923 年)。现在是爱尔兰共和国(1937 年至今)。
- 土耳其共和国在土耳其独立战争结束和奥斯曼帝国灭亡后于 1923 年成立。
西班牙内战
[edit | edit source]在第一个西班牙共和国(1873 年至 1874 年)之后,马丁内斯·坎波斯发动的政变将波旁王朝复辟到西班牙王位,开始了被称为复辟(1874 年至 1931 年)的时期。阿方索十二世(1874 年至 1885 年)的统治之后是阿方索十三世(1886 年至 1931 年)。在阿方索十三世垮台后,部分原因是华尔街股市崩盘(1929 年)造成的经济混乱,第二个西班牙共和国(1931 年至 1939 年)成立。
西班牙内战(1936 年至 1939 年)始于 1936 年 7 月西班牙政变后,弗朗哥将军被宣布为国家元首。这是一场两派之间的战争
- 共和党人,效忠于左倾的第二个西班牙共和国,与共产主义者和工团主义的无政府主义者结盟。他们得到了苏联和墨西哥的支持。国际纵队,由外国国民组成,主要为共和党人作战。
- 国民党人,效忠于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是法兰西斯党人(带有法西斯倾向)、君主制者、保守派和传统主义者联盟。他们得到了法西斯意大利和纳粹德国的支持。
这场战争的特点是双方都犯下了许多暴行,并造成了数十万难民,他们主要逃往法国南部的难民营;估计总死亡人数为 50 万。弗朗哥在 1939 年赢得西班牙内战后,将继续担任佛朗哥主义西班牙(1936 年至 1975 年)的独裁者,正式名称为西班牙国(西班牙语:Estado Español),直到他在 1975 年去世。
1947 年,西班牙被宣布为王国,但没有君主;直到 1969 年,弗朗哥才将胡安·卡洛斯·德·波旁立为王位的继承人。在弗朗哥去世后,民主在波旁王朝君主制的宪政君主制下逐渐建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今天。胡安·卡洛斯一世(统治时间 1975 年至 2014 年)由费利佩六世(2014 年至今)继承。
俄国革命和苏联
[edit | edit source]俄国革命:第一次成功的革命是二月革命(1917 年 3 月),由各个革命派系组成的俄国临时政府上台。随着十月革命(1917 年 11 月),布尔什维克,一个由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的共产主义派系,接管了政权,并建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 1917 年 12 月的停战协议和 1918 年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中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1917 年至 1922 年):这是一场内战,布尔什维克的红军在其中击败了反共产主义的白军;在俄国内战期间(包括平民)有 700 万至 1200 万人死亡。1918 年 7 月,前俄国皇帝尼古拉二世及其妻子亚历山德拉和他们的五个孩子被处决。1921 年至 1922 年的俄国饥荒估计造成 500 万人死亡。
波兰第二共和国于 1918 年宣告成立;在波兰-苏联战争(1919 年至 1921 年)之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被波兰和苏联瓜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成功地进行了独立战争,芬兰宣布独立。
随后,苏联或 USSR(1922 年至 1991 年)成立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这些国家以前属于俄罗斯帝国;苏联由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治。去哥萨克化是对组成反布尔什维克白军有效核心的哥萨克人进行消灭的政策。
弗拉基米尔·列宁在 1924 年去世后,他被一个“三人组”(“三个人一组”)取代,包括格里戈里·季诺维耶夫、列夫·卡美涅夫和约瑟夫·斯大林。约瑟夫·斯大林,自 1922 年以来一直担任总书记,逐渐成为独裁统治者;他与尼古拉·布哈林合作,将他的主要对手列夫·托洛茨基以及季诺维耶夫和卡美涅夫于 1927 年赶出了党内;1929 年,托洛茨基被流放,并在 1940 年被谋杀。
1932-1933 年的苏联大饥荒可能导致了高达 800 万人的死亡,与作为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的农业强制集体化有关;其中包括被广泛视为对乌克兰人种族灭绝的饥荒,以及据称对哈萨克斯坦人的种族灭绝。斯大林的大清洗(1936-1938)是一场政治镇压运动,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其中包括齐诺维耶夫、卡缅涅夫和布哈林在公开审判后被处决。
贝尼托·墨索里尼于 1922 年成为意大利总理。1933 年,阿道夫·希特勒成为纳粹德国总理(后来的元首),德国退出国际联盟。埃塞俄比亚于 1935 年被意大利入侵。意大利和德国于 1936 年建立了罗马-柏林轴心,后来扩大到日本。1938 年,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随后被德国、匈牙利和波兰吞并。1939 年 3 月,英国和法国承诺保卫波兰的独立。1939 年 8 月,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计划相互不侵犯,并将欧洲划分为势力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是一场世界大战,最终同盟国战胜了轴心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最终将包括美国的四大国、英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苏联和中国;以及被占领国家的流亡政府和其他交战国。它最初是法国、波兰和英国及其属国。他们加入了大英帝国的独立自治领: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南非。荷兰、比利时、希腊和南斯拉夫加入了同盟国,但很快便沦陷于轴心国,法国和波兰(德国-苏联瓜分)也是如此。
轴心国包括三方协议(1940 年 9 月)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直至 1943 年);该条约后来包括匈牙利(1940 年)、罗马尼亚(1940 年)、保加利亚(1941 年)、斯洛伐克(1940 年,德国的傀儡政权)和克罗地亚国(1941 年的意大利-德国傀儡政权,涵盖了南斯拉夫的大部分地区)。还有其他参战国,如芬兰(苏芬战争)、伊拉克(英伊拉克战争)、泰国和苏联(直至其入侵)。
主要方面包括(此列表非常有限)
- 在此之前,包括第二次中日战争(1937-1945),日本入侵中国之后,中国此前在日本入侵满洲后已占领了满洲(1931-1932),导致了苏日边境冲突(1932 年至 1939 年)。
- 1939 年 9 月,英国和法国在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后对德国宣战。这开始了欧洲战场的冲突。根据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东欧被德国和苏联占领。波兰被瓜分,波罗的海国家(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于 1940 年被苏联占领并吞并。
- 假战(1939 年 9 月至 1940 年 5 月)是一段有限交战的时期,尽管苏联在冬季战争(1939 年 11 月至 1940 年 3 月)中袭击了芬兰,德国也入侵了丹麦和挪威(1940 年 4 月)。
- 西线始于法国战役(1940 年 5 月);在六周内,德国征服了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德国通过阿登森林入侵,避开了更强大的马奇诺防线。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制定了战斗计划。这结束了西线上的陆地作战,直到诺曼底登陆。德国将法国分为德国占领的法国北部和德国友好的维希法国南部。英国部队通过敦刻尔克撤退撤离。
- 地中海和中东战场于 1940 年 6 月开始,以地中海战役开始,后来扩展到中东、北非和西非。埃尔温·隆美尔指挥德国军队参加了北非战役。
- 东南亚战场的冲突始于 1940 年 9 月日本入侵法国印度支那,他们占领了那里。后来包括英国缅甸、锡兰、马来亚和新加坡;以及泰国。印度洋、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和婆罗洲(见太平洋战争)也发生过战争。
- 到 1941 年 6 月初,只有英国在欧洲积极反对德国;苏联和德国仍处于和平状态,控制着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大西洋战役(1939-1945)由于德国潜艇封锁物资供应而削弱了英国。在 1940 年 7 月至 10 月期间,不列颠之战是英国成功防御德国空军的战役。
- 1941 年 6 月 22 日,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入侵苏联,开始了东线上的德苏战争;1941-1942 年,德国占领的欧洲达到了领土的顶峰。在东线,格奥尔基·朱可夫负责了俄罗斯红军的一些最决定性的胜利。
- 1941 年,美国在 12 月 7 日日本袭击珍珠港后加入了战争。这开始了太平洋战争;战场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包括珍珠港和中途岛战役);南部(包括所罗门群岛和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以及西南(包括菲律宾、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和婆罗洲)。东南亚战场和中国继续发生战争。
- 在 1942 年,轴心国的主要失败包括中途岛战役(太平洋)、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北非)和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于 1943 年结束)。意大利战役从 1943 年 7 月开始,导致法西斯意大利崩溃(1943 年)和盟军于 1945 年占领整个意大利。1943 年 12 月,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1944 年 6 月 6 日,诺曼底登陆开始了盟军入侵欧洲北部,这是西线冲突的第二阶段。
- 盟军在 1945 年 5 月 8 日宣布胜利欧洲日(V-E 日),此前德国被盟军击败并占领。对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轰炸导致日本于 1945 年 9 月 2 日投降(V-J 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举行了一系列会议,参加者包括三大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会议包括
- 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 年 1 月):包括富兰克林·D·罗斯福(美国总统)、温斯顿·丘吉尔(英国首相)以及夏尔·戴高乐和亨利·吉罗(代表自由法国)。
- 开罗会议(1943 年 11 月):包括罗斯福、丘吉尔和蒋介石(中华民国总统)。会议以开罗宣言结束,该宣言是关于战后亚洲的。
- 德黑兰会议(1943 年 11 月和 12 月),三大国首次会晤:包括罗斯福、丘吉尔和代表俄罗斯的约瑟夫·斯大林。会议计划继续进行欧洲战争,并确定了诺曼底登陆的日期。
- 第四次莫斯科会议(1944 年 10 月):包括丘吉尔和斯大林以及一些部长,他们计划战后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 雅尔塔会议(1945 年 2 月),三大国在胜利欧洲日之前的会议(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会议计划了德国的失败以及战后安排。
- 波茨坦会议(1945 年 7 月至 8 月),三大国在胜利日本日之前的会议:斯大林、哈里·S·杜鲁门(美国总统)以及丘吉尔和克莱门特·艾德礼(英国首相)。会议发布了波茨坦公告,宣布日本投降,并制定了针对德国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后果:共有 5000 万至 8500 万人丧生,其中大多数是苏联和中国的平民。战争标志着空中优势和核战争的到来。大屠杀是德国在战争期间犯下的种族灭绝,导致了 1700 万人死亡,其中包括 600 万犹太人。战略轰炸,即对非军事目标的轰炸,是由于战争努力中平民和军人的贡献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全面战争意味着整个国家的人口都致力于战争努力。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冷战(1945-1991)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及其盟国(西方阵营)与苏联及其卫星国(东方阵营)之间紧张局势加剧的时期。在各个战场上都爆发了零星的战争,这些战争没有直接涉及主要大国,而是代理人战争。最终,冷战将在 1989 年的革命和苏联解体(1991 年)后结束。
两项主要的军事条约将冷战阵营区分开来
- 西方阵营国家;其中许多国家在 1949 年组成了北约(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有 12 个国家参与了北约的创始:欧洲国家比利时、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和英国;以及北美国家美国和加拿大。后来,它扩展到其他欧洲国家。
- 东欧集团国家,被称为“铁幕”后的国家,在1955年签署了《华沙条约》,该条约建立了一个被称为华沙条约组织(WTO)的共产党国家互助防御组织;这些国家包括苏联、波兰、东德、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但阿尔巴尼亚在1960年退出。南斯拉夫是一个保持不结盟的共产主义国家。
这段时期的一些重大事件包括:
- 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取代了效率低下的国际联盟。
- 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旨在“遏制”苏联扩张的政策。
- 马歇尔计划(1948年):向欧洲国家提供经济援助,帮助他们制定复兴计划。
-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控制了该国。
- 1947年和1948年,美国、英国和法国合并了他们各自在德国的占领区,于1949年成为西德,与东德相对。
- 柏林封锁(1948-1949):苏联封锁了西方盟国进入柏林的通道,导致柏林空运为柏林提供物资。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4月。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49年由毛泽东建立,中华民国在蒋介石领导下退往台湾。
- 朝鲜战争(1950-1953):朝鲜战争是朝鲜(得到中国和苏联支持)和韩国(得到联合国支持)之间的战争。
- 古巴革命(1953-1959):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军队推翻了古巴总统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的军事独裁统治。
- 华沙条约组织(华沙条约)成立于1955年5月。
- 越南战争(1955-1975):也称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发生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6-1954)之后,这是一场争取从法国独立的战争。它主要是一场共产党北越及其盟友与反共南越及其盟友之间的冲突。
- 1956年匈牙利革命,被苏联入侵镇压。
- 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发生在埃及试图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之后。
- 柏林墙建造始于1961年,将西柏林(一个被东德包围的政治飞地)与东柏林隔开。
-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在1961年猪湾事件失败后,古巴要求部署核导弹以威慑未来的入侵,导致与美国的对峙。
- 布拉格之春(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政治自由化和群众抗议的时期,导致华沙条约组织占领。
- 苏阿战争(1979-1989):导致西方强烈谴责苏联。
- 战略防御计划(1983年):被称为“星球大战”,是美国提出的针对弹道战略核武器的导弹防御系统计划。
共产主义的垮台
[edit | edit source]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上台,推行公开性(公开)和改革(重组)政策。继1989年革命之后,苏联和华沙条约组织于1991年解体。柏林墙倒塌后,1990年发生了德国统一。
从前苏联解体后形成了15个国家:在欧洲,它们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摩尔多瓦;以及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其他国家包括高加索地区国家(亚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
南斯拉夫战争
[edit | edit source]南斯拉夫战争(1991-2001)是导致南斯拉夫六个组成共和国分裂的内战;以及2008年自称为科索沃共和国。这些国家包括
- 塞尔维亚。根据塞尔维亚的说法,它包括科索沃和梅托希亚自治省,以及伏伊伏丁那自治省。
- 黑山。
- 克罗地亚。
- 斯洛文尼亚。
- 北马其顿,也称为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科索沃,于2008年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目前约有100个联合国成员国承认其独立,但塞尔维亚没有承认。
战争包括
- 克罗地亚独立战争(1991-1995):克罗地亚的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之间发生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 波斯尼亚战争(1992-1995):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人民包括波斯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经历了大量的冲突。
- 科索沃战争(1998-1999):在塞尔维亚的科索沃地区,塞尔维亚人与阿尔巴尼亚族人发生了冲突。
其他战争包括1991年在斯洛文尼亚发生的十日战争;1999-2001年在塞尔维亚南部的普列舍沃山谷发生的叛乱;以及2001年在马其顿共和国发生的叛乱。
这些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居住在前南斯拉夫国家中的各种族群之间的宗教差异造成的。
- 斯洛文尼亚人和克罗地亚人:是南斯拉夫人,主要是天主教徒,构成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大部分人口。
- 波斯尼亚人:是南斯拉夫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他们约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人口的一半,该国还有许多塞尔维亚人和克罗地亚人。
- 塞尔维亚人和黑山人:是南斯拉夫人,主要是东正教徒,构成塞尔维亚和黑山的大部分人口。
- 马其顿人:是南斯拉夫人,主要是东正教徒,构成北马其顿的大部分人口。
- 阿尔巴尼亚人:是非斯拉夫人,主要是逊尼派穆斯林。他们构成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人口(不是南斯拉夫国家),但在科索沃(前塞尔维亚社会主义共和国的争议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阿尔巴尼亚人侨民。
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波斯尼亚人、黑山人和斯洛文尼亚人说塞尔维亚语、克罗地亚语、波斯尼亚语、黑山语和斯洛文尼亚语;它们是南斯拉夫语的一个密切相关的群体,称为南斯拉夫语(以前称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马其顿人说马其顿语,它是像保加利亚语一样的南斯拉夫语。阿尔巴尼亚人说阿尔巴尼亚语,它是非斯拉夫语。
当代的其他方面
[edit | edit source]殖民地化获得了动力,到1975年,欧洲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帝国已经消失。1947年,英国帝国开始了一个自愿解体的过程,向印度和巴基斯坦授予了独立。
西班牙:1975年,西班牙恢复了民主,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盟:1957年的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欧洲联盟通过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成立。2002年,欧元被采用为货币。欧盟在2004年扩大: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和斯洛文尼亚。2007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加入欧盟。
2014年乌克兰革命在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地区发生了武装冲突,此前这些地区试图加入俄罗斯联邦。克里米亚举行公投,并被并入俄罗斯联邦,成为克里米亚共和国,这在很大程度上未得到承认。
科技和工业:西方国家开始去工业化;全球化导致了新的工业中心的出现,包括日本、台湾和中国。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的兴起导致了信息时代(1971-),以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造成了深刻的变化。太空时代建立于1957年。
艺术:流行音乐在20世纪开始流行。后现代主义(约1930-)是一种艺术运动,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先锋派(来自法语的“先锋”)被视为实验的尖端。
-
当今的欧洲
-
2019年世界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