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 8 章:教学策略/创造性思维

来自,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创造力是指创造出既新颖又有用或被他人认可的事物的能力(Gardner, 1993)。[1] 这种“事物”可以是实物(如文章或绘画),技能(如弹奏乐器),或行为(如用熟悉工具进行新用途)。然而,要被视为创造力,这种实物,技能或行为不能仅仅是怪诞或奇怪;它不仅要新颖,还要有用或有价值。它也不能仅仅是偶然的结果。如果一个人随机地输入单词或字母,恰好碰巧形成了诗歌,那么结果可能是美丽的,但根据上述定义,它不会被认为是创造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创造力涵盖了人类经验的广泛领域,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不是所有人,都曾在某时某刻体验过(Kaufman & Baer, 2006)。[2] 这种体验不仅限于少数天才,也不仅限于从事特定领域或活动,如艺术或作曲。

对教师来说尤其重要的是两件事实。第一,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即产生既新颖又有用、有效和适宜的思想。第二,创造性思维可以受到教师努力的刺激。例如,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开放式、多方向思考的思维方式(Torrance, 1992; Kim, 2006)。[3][4] 以下是一些开放式问题——具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

  • 你能想到多少种使用杯子的方法?
  • 画一幅画,其中包含这三个词:猫、消防车和香蕉。
  • 你能想到什么最不寻常的鞋子使用方法?

请注意,以创造性的方式回答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已经获得有关问题所指对象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求异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它的反面,即聚合思维,它是一种集中、逻辑的推理方式,关于思想和经验,导致特定的正确答案。因此,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奖励学生的聚合思维——正如学校作业经常强调内容掌握那样——会产生一个悖论,即使学生的创造性或求异思维成为可能(Sternberg, 2003; Runco, 2004; Cropley, 2006)。[5][6][7] 但超过这一点——也就是学生已经获得“足够”的先验知识的点——求异思维可能不会发生,除非教师明确鼓励学生使用它,并且通常向学生表明他们重视它。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校外,创造力似乎在创造性活动本身成为其内在奖励,而一个人相对不关心他人对结果的看法时,最能蓬勃发展。无论活动是什么——作曲、写作、组织派对或其他任何活动——如果创造者专注于并享受活动本身,并且相对较少考虑他人如何评价该活动,那么它更有可能具有创造性(Brophy, 2004)。[8] 不幸的是,创造力的这一要求有时会对教师构成挑战。为什么?因为教师不仅应该评估学生对特定想法或技能的学习,而且他们经常必须在学期或学年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评估。尽管存在这些限制,但在课堂上,至少在某些时间,创造力仍然可以得到鼓励(Claxton, Edwards, & Scale-Constantinou, 2006)。[9] 例如,学生可能需要接受评估,以了解他们对特定词汇的理解和使用程度。但是评估并不需要始终进行;也可以安排时间鼓励学生通过写诗、制作文字游戏或以其他发人深省的方式来创造性地尝试词汇。在整个星期、学期或学年,学习内容和尝试或玩弄内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事实上,其中一项活动经常可以支持另一项活动。我们在本章后面将再次探讨这一点,当我们讨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时,例如合作学习和游戏作为学习媒介。

(返回第 8 章...)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Gardner, H. (1993). Creative minds. New York: Basic Books.
  2. Kaufman, J. & Baer, J. (2006). Creativity and reason in cognitive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MA: MIT Press. Torrance, E. (1992).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Bensenville, IL: Scholastic Testing Service.
  4. Kim, K. (2006). Is creativity unidimensional or multidimensional? Analysis of Torrance Tests of Creative Thin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1), 251-259.
  5. Sternberg, R. (2003). Wisdom, intelligence, and creativity synthesize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Runco. M. (2004). Divergent thinking, creativity, and giftedness. In R. Sternberg (Ed.), Definitions and conceptions of giftedness, pp. 47-62.
  7. Cropley, A. (2006). In praise of convergent thinking.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18(1), 291-404.
  8. Brophy, J. (2004).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2nd edition. Mahwah, NJ: Erlbaum.
  9. Claxton, G., Edwards, L., & Constantinou, V. (2006). Cultivating creative mentalities: A framework for education.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ity, 1(1), 57-61.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