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化辩论 2019/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做它,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与世界其他部分之间的一种自然交流方式。那么印象管理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印象管理是 有意或 无意地试图改变公众对人、事件或事物的看法。这是通过公司和个人控制公众可以看到的信息和个人生活来实现的。
它最初是由欧文·戈夫曼[1]于1959年在其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并在1967年得到进一步发展。印象管理的概念最初应用于专业空间内的面对面交流,但随着现代技术的扩展,它被重新命名为应用于在线演示。
这在YouTube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在那里,印象管理是创作者在该平台上取得成功和长寿的关键因素。此外,随着更多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成为印象管理的一部分,人们对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更多研究,这些问题源于过度印象管理,这种现象已成为社会常态。
印象管理有许多动机和行为。Mark C. Bolino 等人 [2] 描述了个人表现出的行为。例如,自我设障是一种防御机制,为表现不佳提供解释,此外,逢迎是一种自信的印象管理形式,其中使用奉承来被认为更讨人喜欢。
这些印象管理形式背后的动机各不相同,但通常指向类似的理由。例如,个人在工作中未能完成一项任务时,更有可能采用与“自我设障”印象管理相关联的行为 [3] 。这样一来,就可以将责任归咎于个人之外,以免损害他们的声誉和先前表现。当个人发现一份工作很有吸引力或预期会收到工作邀请时,他们也会更有可能使用与“逢迎”印象管理相关的行为 [4]。这样一来,可以向招聘人员展现一个有吸引力的个人印象,从而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前景。
虽然大多数关于印象管理的研究都集中在旨在通过避免不受欢迎的特征来使个人受益的行为 [5] 上,但它可能导致负面印象 [6]。例如,当一个人希望被解雇或调离目前的工作时,可以使用表现不佳、缺乏兴趣和态度恶劣等行为。这会给个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解雇或其他必要行动;而这些行动正是个人所期望的。
关于动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由来解释他们在线上的表现方式。逢迎是一种自信的印象管理形式,个人可以利用它来自己的优势,使他们被认为更讨人喜欢,并且属于动机的类别。为了理解为什么动机在印象管理方面很重要,必须了解为什么人们会做他们所做的事情。正如罗伊·G·D'Andrade & 克劳迪娅·施特劳斯 (1999) 所讨论的,研究心理学至关重要,因为这能够主要从普遍的需求和驱动力方面解释动机。 [7] 这表明,在印象管理中必须有一种执行特定方式的需要,才能获得预期的结果。
印象管理中有无数的行为可以执行,这让我们理解到,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动机。恐吓就是其中之一,一个人可以在线成为任何人,甚至假装成一个暴力的人,从而获得他们动机所期望的结果。正如凯罗琳·M·坎宁安 (2013) 所讨论的,在线恐吓似乎在印象管理方面存在积极的一面,她解释说恐吓可以为参与这种策略的人提供战略优势。 [8]
在新的在线领域,内容创作者已经成为商品和销售者。[9] 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打造一个“真实的”个性是产生收入的关键。在围绕争议性意识形态的视频品牌广告的争议之后,对 YouTube 广告算法的打击意味着许多创作者由于其内容不适合广告商而损失了收入 - 创造了一个包含强烈的语言的视频不太可能赚钱的环境。[10] 这是一个例子,说明了在线身份通常是出于盈利的目的而创建的。“我已经想出了利用算法的力量来获利的方法……它更喜欢更长的视频。”, Cody-Ko 说,他是一位在该平台拥有超过两百万订阅者的创作者。[11] 这种算法会导致“对自身在线形象的谨慎自我监控”[12],以适应广告商。
互联网越赚钱,自我就越容易被货币化,并且可以实施通过维持在线身份来最大化利润的策略。[13] 有人声称,YouTube 创作者 Jake Paul 在 2018 年从 YouTube 和其他品牌内容中获得了 2150 万美元的利润。[14] Jake Paul 以其高度制造的在线形象而闻名,引发了调查其“反社会倾向”[15] 和“真实”自我的纪录片系列。尽管这些剧集很受欢迎,但 Paul 关于其生活的幕后系列却因其对该平台和相关人员来说“过于真实”而失败 - 指出相关人员不想“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这么多真实内容或关于他们生活的内容。”[16]
社会资本
[edit | edit source]尽管 商品化 自我与 社会资本 通常与货币价值相关联,但这并非总是如此。社会资本是指人们如何建立社会价值作为一种影响力或权力。然而,社会资本可以转化为货币价值。[17] 社会资本的概念与货币价值密切相关,因为金钱可以用来创造影响力。粉丝、点赞、转发等概念成为 个人品牌 的工具,这意味着自我被用作价值提取的场所。[18] 在这种情况下,价值提取是指建立声望和认可,这反过来又会创造社会影响力,而社会影响力是一种权力形式。当建立了社会影响力后,就可以进行货币交换。
将社会影响力转化为货币价值的过程并不简单。社会影响力不是一种货币,不能像货币一样衡量。通过 影响者营销,公司可以通过识别被视为有影响力人物的个人来定位潜在客户。这些个人也被称为社交影响者。社交影响者会收到赞助,这是一种货币交换形式,然而,社交影响者之所以收到这些赞助,是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确立为有影响力的人物。
心理社会影响
[edit | edit source]印象管理的心理社会影响是指由于管理在线和线下身份而导致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改变。这些影响因人而异,并非所有人都能感受到。
自恋
[edit | edit source]在线 自恋 可以帮助个人发展 自恋型人格障碍,但更常用于满足自恋特征。管理在线身份会促进这些自恋特征,因为发布的内容是为了获得最多的点赞、认可和更高的粉丝数量而选择的。[19] 自恋并非社交媒体独有,因为建立自我和建立关系需要自恋。[20]
自恋
与印象管理相关的自恋特征是自我膨胀、自我迷恋和对赞美的需要。[21] 满足这些特征的主要方法是发布在线照片。自拍是在线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在线自我呈现的视觉方式。[22] 那些发布 自拍 的人通常是在满足他们的自我迷恋,并通过他人的反应获得自我满足。在某些情况下,这会转移到他们的线下生活和身份中。
自我膨胀的人往往不容易感到尴尬,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看法很自大。[23] 例如, Danielle Bregoli 可以被描述为自恋,因为她表现出许多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她成名的起点是在 2016 年参加 菲尔·麦克格劳医生 的节目。[24] 她的行为和印象成为她在线品牌的组成部分,这反过来意味着她的自恋特征得到了回报。[25]
孤独
[edit | edit source]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和手机的使用会增加青少年和成年人的孤独感。当我们在这些设备上时,我们会不断地将自己与他人的生活以及那些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进行比较。他们想要从手机中获得这种持续的愉悦反应,而我们并不总是能得到,这会导致睡眠障碍、注意力分散,当然还有孤独。Amatenstein, Sherry (11/8/18). "并非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何加剧孤独". {{cite web}}
: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一项调查发现,“每天花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比那些花更少时间使用社交媒体的人感觉更孤独。”Amatenstein, Sherry (11/8/18). "并非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如何加剧孤独". {{cite web}}
: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此外,与那些更少查看屏幕的人相比,每周花更多时间在社交媒体上的人感觉更孤立。
想想我们有多常在社交媒体页面上与朋友聊天或见面?虽然不经常,但我们仍然通过照片保持联系,而无需进行对话。整个社交媒体领域带来了一种体验,让我们通过查看手机而不断地断开连接。当我们看到同龄人的快乐时,我们往往会认为自己不够好。Ali, Shaianna (10/5/18). "Is Social Media making You lonely". {{cite web}}
: Check date values in: |date=
(help) 社交媒体是一种上瘾的现象,它会让我们远离良好的能量、睡眠、人际交往和体验。当我们使用移动设备进行交流时,无论好坏,都会有很多因素发挥作用。
焦虑
[edit | edit source]对在线身份的研究表明,在线印象管理行为会导致焦虑。印象管理行为与群体规范有关,群体规范是指人们认为符合其社交群体行为的行为。[26] 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虚假自我呈现行为,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行为是其社交群体的规范。 [27]
这些群体规范通常会鼓励将自我视为商品的概念,并重视通过点赞数、关注者数量和评论获得的自我验证。 [28] [29] 这些行为的例子包括在社交媒体上删除帖子,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点赞或评论,或者在Instagram上一天不发两次帖子,因为你的社交群体认为这样做是禁忌。
用户通常会试图在线创建反映他们“理想自我”的个人资料或身份 [29],并进行策略性展示以创造积极的印象 [26],即使他们的生活并不那么光鲜、酷炫或有趣, [29] 因此会进行虚假自我呈现行为。 [27] [28] 不断维护符合社交媒体群体规范的“理想自我”的特定形象的压力可能是巨大的,并会导致用户压力和紧张。这些虚假自我呈现行为和其他形式的印象管理与社交媒体用户焦虑水平升高有关。 [27]
抑郁症
[edit | edit source]在线互动的出现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30] [31] [32];抑郁症会导致自卑感增加。根据 Andrew 和 Thomson 的 Blease [33] [34],抑郁症是由压力产生的“机制”,导致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尤其是在社交网络网站 (SNS) 上。
关于“Facebook 抑郁症”的多个研究导致了学者们对立的观点。 [35] Facebook 的内容和功能通过个人状态更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些状态更新包括信息,例如朋友数、点赞数、浏览和动态,这些都是“网络活动”的一部分。看似这些行为无害,但 Blease、Baker [36] 和 Jelenchick. Eickhoff & Moreno [37] 对这些研究的评估表明,某些图像和标题与个人成就之间存在联系,会对自我产生负面影响。此外,产生的“反应特征”也存在争议。个人可以通过这些图标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嫉妒、社会比较、忧郁与抑郁症有关。因此,突出了 SNS 本身没有错,但网站中的内容会让人们无意识地沉浸在孤立中,这带来了自然选择中的达尔文主义。
任何物种的成员都不一样,无论它们的 DNA 如何,即使是人的外表也是如此。个人能够模仿其他人的能力与进化表现有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能力与化身有关[1] [38],强调了 完美主义 [39],它以不切实际的形式呈现,伴随着很高的期望。此外,由于社会比较,进化表现中的竞争性本质会产生负面含义。相反,在线社区被证明有利于个人,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SNS 不仅包括朋友或熟人,还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正如 Wright 等人 指出的那样,也许有些人参与 SNS 是为了避免与朋友和家人发生冲突。显然,印象管理中的自恋、孤独、焦虑和抑郁症的研究还处于早期阶段,然而,更多的人仍然容易受到伤害。
印象管理中的专业性
[edit | edit source]社交媒体筛选
社交媒体筛选被定义为雇主获取潜在候选人信息的一种资源,这些信息在简历中没有体现 [40]。截至 2014 年,“超过 92% 的雇主使用或计划使用社交媒体进行招聘”(Jobvite,2014) [41]。社交网络网站使招聘人员能够联系、定位和吸引有才能和有能力的候选人(Jacobs,2009)[42]。通过面试前筛选,选择“合适”的应聘者变得更加简单 [43]。候选人在社交网络网站上分享帖子,这些帖子会给雇主留下印象。
招聘人员使用在线网络将候选人与雇主联系起来 [44] LinkedIn 是一个面向专业人士的社交网站,根据他们提供的个人和专业信息,他们被评定为不同的等级,这使招聘人员和招聘经理能够保持联系。通过公共领域的在线帖子以积极和消极的方式揭示信息,并被招聘人员和人力资源部门访问。 [40] 这种对公共信息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会导致候选人提供误导性信息,以提升其专业形象。在线印象在新时代的招聘流程中至关重要。
社交媒体筛选的增加导致雇主需要在线申请。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HRIS) 可以轻松地扫描和分类应用程序。 [41] 利用应聘者的社交网络网站以经济有效的方式提供信息,并保证应用程序的真实性。 [45] 此外,社交媒体筛选是招聘流程中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应聘者在网上发布的印象会影响他们的候选资格。
线上线下互动和印象
[edit | edit source]印象管理,正如埃尔温·戈夫曼所理论化的那样,更常应用于线下互动,但它也经常发生在在线社交环境中,并在约会中可见。虽然人们倾向于认为在线的行为方式并不一定等同于他们在线下世界中的真实性格,但很明显情况并非如此。当人们在关于印象管理的约会(线上和线下)案例研究中观察时,他们似乎并没有刻意管理他们在线下的呈现方式,并且他们在线上会更少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有诱惑力地将自己呈现为理想的版本,因为匿名性较高——这种假设受到了挑战。
约会——无论以何种方式——都是一种极度夸大的形式,其中人们会刻意进行印象管理,正如 Zytko、Grandhi 和 Jones 的研究表明的那样,他们发现在线约会者不会采取任何有意识的措施来改变他们在网上的呈现方式,因为担心会留下虚假的印象,这些印象最终会在线下互动中暴露出来。[46] 人们往往会试图模仿自己在线下的呈现方式,使用表情符号来复制面部表情,或使用标点符号来暗示文本的语气。这样做是为了将他们在线下进行的互动复制到线上格式中,并以此管理他们自我印象的呈现方式,使自己看起来更加真实,正如 Ellison、Heino 和 Gibbs 的研究表明的那样。[47] 通过这两项研究,我们可以推断出约会成为了衡量印象管理在线下和线上如何应用的明确标准。
印象管理的滥用
[edit | edit source]印象管理在社交互动中也经常被滥用。Chan 和 Jaideep[48] 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了研究。以下是一些我们用来迫使他人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的最常见和典型行为,通过操纵他们自己或他人的印象。
商业中最常见的印象管理是商品的展示,即广告。广告的目的是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鼓励他们购买商品。[49] 我们应该坚持道德营销的原则来进行真正的广告。然而,一些公司经常毫不犹豫地编造一些误导或欺骗消费者的营销方案。Will Heilpern 在他的文章中总结了一些欺骗性广告。[50] 以下是无良广告商说服公众购买其产品或服务的几种方式。
现象 | 定义 |
---|---|
吹嘘 | 夸大自己的能力,进行自我推荐。 |
奉承 | 这是一种提高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地位的方式。 |
“盛装打扮” | 通过过度打扮来表达自己,比如看起来可敬和有权威,性感和有魅力。[51] |
欺骗性广告 | 夸大产品功效或质量,误导消费者。例如,电子产品。 |
错误的论据 | 在广告中,宣传虚假的论据会使消费者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
情感说服 | 说服消费者购买他们自己的产品并控制他们的情绪。但此类产品通常存在质量问题。例如,一些减肥产品对健康有害。[52] |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虽然印象管理主要在社会研究和线下互动领域进行研究,但它在线上领域也十分普遍。人们在线上的行为方式与他们在线下世界中的行为方式并不分离,因为印象管理会引发类似的动机和行为,如约会中所见。此外,在线印象管理也成为人们在匿名环境中探索其身份的工具,甚至允许在社交互动中滥用印象管理,这可能会对人们在网上的自我呈现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们的自我形象和心理健康可能会受到影响。然而,印象管理也可以成为人们创造在线角色的来源,他们可以从中获利,也可以在职业环境中使用,比如招聘。印象管理及其在线表现形式有许多方面,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行为,它仍然是社会结构化互动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edit | edit source]- ↑ Goffman, E. (1990).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London: Penguin. ISBN 9780140135718 OCLC 316059860
- ↑ Bolino, M. C. Kacmar, K. M. Turnley, W. H. Gilstrap, J. B. (2008) A Multi-Level Review of Impression Management Motives and Behaviou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4 (6). Pp 1080- 1109.
- ↑ Crant, J. M. Bateman, T. C. (1993) Assignment of Credit and Blame for Performance Outcome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6 (1). Pp 7-27.
- ↑ Stevens, C. K.(1997) Effects of preinterview beliefs on an applicants' reaction to campus interview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 (4). Pp 947-966.
- ↑ Rosenfeld, P., Giacalone, R. A., & Riordan, C. A. (1995)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Theory, Measurement, Practice. London: Routledge
- ↑ Becker, T. E. Martin, S. L. (1995) Trying to look bad at work: Methods and motives for managing poor impressions in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38 (1) Pp 174-199.
- ↑ D'Andrade, R., & Strauss, C. (1999). 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 (p. 1). Cambridge [et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Cunningham, C. (2013). Social networking and impression management (p. 28). [Erscheinungsort nicht ermittelbar]: [Verlag nicht ermittelbar].
- ↑ Senft, Theresa M. (2013). "Microcelebrity and the Branded Self.". In Hartley AM, John; Bruns, Axel; Burgess, Jean (eds.). A Companion to New Media Dynamics. West Sussex: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p. 346-354. doi:10.1002/9781118321607.ch22.
- ↑ Patel, Sahil (Sept 6 2017). "The 'demonetized': YouTube's brand-safety crackdown has collateral damage". DigiDay UK. Retrieved 21 March 2019.
{{cite web}}
: Check date values in:|date=
(help) - ↑ Peterson, Tim (2018 年 7 月 3 日). "创作者正在制作更长的视频来迎合 YouTube 算法". DigiDay UK.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1 日.
{{cite web}}
: 请检查日期值:|date=
(帮助) - ↑ García-Rapp, Florencia; Roca-Cuberes, Carles (2017 年 7 月 3 日). "成为网络名人:YouTube 美容社区的规范和期望". First Monday. 22 (7). doi:10.5210/fm.v22i7.7788.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1 日.
- ↑ Ibrahim, Yasmin (2018). "自我商品化和价值". 数字时代“自我”的生产. 伦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第 57-77 页。 ISBN 978-3-319-74436-0.
- ↑ Robehmed, Natalie; Berg, Madeline (2018 年 12 月 3 日). "2018 年收入最高的 YouTube 明星:Markiplier、Jake Paul、PewDiePie 等等".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3 日.
{{cite web}}
: 请检查日期值:|date=
(帮助); 文本“website:Forbes”被忽略 (帮助) - ↑ Rosney, Daniel (2018 年 10 月 3 日). "Shane Dawson 和 Jake Paul:YouTube 系列节目“可能赚了数百万美元”". BBC 新闻.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3 日.
- ↑ Shamsian, Jacob (2019 年 2 月 15 日). "Jake Paul 放弃制作关于自己的纪录片,因为它“太真实”了". Insider.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3 日.
{{cite web}}
: 请检查日期值:|date=
(帮助) - ↑ Faucher, Kane (2018). 网络社会资本作为资本. 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出版社。第 13-37 页。
{{cite book}}
: 未知参数|book=
被忽略 (帮助) - ↑ Ibrahim, Yasmin (2018 年 6 月 12 日). 自我商品化和价值. 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沙姆。第 57-77 页。 doi:10.1007/978-3-319-74436-0_4.
{{cite book}}
: 未知参数|book=
被忽略 (帮助) - ↑ Wickel, Taylor M. (2015). "伊隆大学传播学本科生研究杂志第 6 卷(1 期)".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8 日.
{{cite journal}}
: Cite journal 需要|journal=
(帮助);|chapter=
被忽略 (帮助) - ↑ Zylinska, Joanna. (2013). "博客文化:自恋与道德的十字路口". 在 Couldry, Nick; Madianou, Amit; Pinchevski (编). 媒体伦理. 伦敦: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第 91-105 页。 doi:10.1057/9781137317513_6.
{{cite book}}
: 引文包含空的未知参数:|1=
(帮助) - ↑ Campbell, W. Keith (2016 年 2 月). "自恋的心理学".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2 日.
{{cite web}}
: 引文包含空的未知参数:|1=
(帮助) - ↑ Kenaan, Hagi (2018). "自拍和脸". 探索自拍. 沙姆: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第 113-130 页。 doi:10.1057/9781137317513_6.
{{cite book}}
:|access-date=
需要|url=
(帮助); 引文包含空的未知参数:|1=
(帮助) - ↑ Campbell, W. Keith (2016 年 2 月). "自恋的心理学".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2 日.
{{cite web}}
: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1=
(帮助) - ↑ Phill, 博士 (2016 年 9 月). "13 岁女孩说妈妈会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她玩得开心".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8 日.
{{cite web}}
: 引用有空值未知参数:|1=
(帮助) - ↑ Hawk, Skyler T.;van Lissa, Casper J.;ter Bogt, Tom F.M. (2019). "人类行为中的计算机,第 92 卷": 65-75.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8 日.
{{cite journal}}
: 引用期刊需要|journal=
(帮助);|chapter=
被忽略 (帮助);|first2=
缺少|last2=
(帮助); 未知参数|last 2=
被忽略 (|last2=
建议) (帮助) - ↑ a b Papacharissi, Zizi (2010). 联网的自我:社交网络网站上的身份、社区和文化. 伦敦. pp. 251–273. ISBN 9780203876527.
{{cite book}}
: 未知参数|Publisher=
被忽略 (|publisher=
建议) (帮助) - ↑ a b c Wright, Elizabeth M.;White, Katherine M.;Obst, Patricia L. (2018 年 1 月). "Facebook 错误自我呈现行为和负面心理健康" (PDF). 网络心理学、行为与社交网络. 21 (1): 40–49. doi:10.1089/cyber.2016.0647. ISSN 2152-2715. PMID 29053387.
- ↑ a b Ibrahim, Yasmin (2018). 数字时代“自我”的生产. 乍目. pp. 37–56. doi:10.1007/978-3-319-74436-0. ISBN 978-3-319-74436-0.
{{cite book}}
: 未知参数|Publisher=
被忽略 (|publisher=
建议) (帮助) - ↑ a b c Pounders, Kathrynn;Kowalczyk, Christine M.;Stowers (2016). "对自拍发布动机的洞察:印象管理和自尊心". 欧洲营销杂志. 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ts. 50 (9–10): 1879–1892. doi:10.1108/EJM-07-2015-0502. ISSN 0309-0566.
{{cite journal}}
: 未知参数|first 3=
被忽略 (|first3=
建议) (帮助) - ↑ Wright, K. B.,Rosenberg, J.,Egbert, N.,Ploeger, N. A.,Bernard, D. R. 和 King, S. (2013). 沟通能力、社会支持和大学生抑郁症:Facebook 和面对面支持网络影响模型. 健康传播杂志, 18(1), 41-57. 可在以下地址获取:https://www.dhi.ac.uk/san/waysofbeing/data/health-jones-wright-2013a.pdf
- ↑ Eisenberg, D.,Gollust, S. E.,Golberstein, E. 和 Hefner, J. L. (2007). 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和自杀倾向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 77, 534–542.
- ↑ Weitzman, E. R. (2004). 精神健康状况不佳、抑郁症以及与大学生样本中酒精消费、伤害和滥用之间的关联. 神经与精神疾病杂志, 192, 269–277.
- ↑ Blease, C. R. (2015). 太多的“朋友”,太少的“点赞”?进化心理学和“Facebook 抑郁症”. 普通心理学评论, 19(1), 1-13. 可在以下地址获取: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pdf/10.1037/gpr0000030
- ↑ Andrews, P. W. 和 Thomson, J. A., Jr. (2009). 悲伤的积极一面:抑郁症作为分析复杂问题的适应性. 心理学评论, 116, 620–654.
- ↑ Appel, H.,Gerlach, A. L. 和 Crusius, J. (2016). Facebook 对社会比较、嫉妒和抑郁症的交互作用. 心理学最新观点, 9, 44-49. 可在以下地址获取: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c5b1/e46bead88b4bd8488b48021aa52fa4369fdc.pdf
- ↑ Baker, D. A. 和 Algorta, G. P. (2016) 在线社交网络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对定量研究的系统综述. 网络心理学、行为和社交网络, 19(11), 638-648. 可在以下地址获取:http://eprints.lancs.ac.uk/82192/1/BakerManuscript_v2.pdf
- ↑ Jelenchick, L. A., Eickhoff, J. C. 和 Moreno, M. A. (2013)。“Facebook 抑郁症?”社交网站的使用和青少年抑郁症。青少年健康杂志,52(1),128-130。可在以下网址获取:https://www.csus.edu/faculty/M/fred.molitor/docs/Social%20Networking%20and%20Depression.pdf
- ↑ Papacharissi, Zizi 。2010。“看我们:大学生 Facebook 照片库中的集体自恋。”在《网络自我:社交网站上的身份、社区和文化》中,251-273。霍博肯:泰勒和弗朗西斯
- ↑ Stoeber, J. 和 Hotham, S. (2013)。完美主义和社会期望:学生报告完美主义增加以创造积极印象。个性与个体差异,55(5),626-629。可在以下网址获取:https://kar.kent.ac.uk/33658/1/Stoeber%20Hotham%20(2013)%20PAID.pdf
- ↑ a b Lamb, Debbie (2017 年 8 月 16 日)。"社交媒体筛选:合规风险与雇主收益". 检索于 2019 年 3 月 24 日.
- ↑ a b Cooley, Delonia; Parks-Yancy, Rochelle (2016 年 12 月),"传统和互联网/社交媒体筛选机制对雇主对求职者看法的的影响",社会媒体杂志:151–185
- ↑ Vicknair, Jamie; Elkresh, Dalia; Yancey, Katie; Budden, Michael C. (2010 年 11 月)。"雇主使用社交网站作为招聘工具" (PDF). 美国商业教育杂志. 3 (11): 7–12. ISSN 1942-2504.
{{cite journal}}
: line feed character in|title=
at position 38 (help) - ↑ Warring, Renee L.; Buchanan, F. Robert (2010 年 1 月),"社交网站:招聘前筛选和员工监控的法律和道德方面",人力资源教育杂志, 4 (2): 11–20
{{citation}}
: Unknown parameter|auhtor2-link=
ignored (help) - ↑ Ollington, Nickolas; Gibb, Jenny; Harcourt, Mark (2013),"在线社交网络:吸引和筛选的新兴招聘工具",人事评论, Emerald Group, 42 (3): 246–265
- ↑ Slovensky, Ross; Ross, William H. (2012),"人力资源经理应该使用社交媒体筛选求职者吗?美国管理和法律问题",信息, Emerald Group, 14 (1): 55–69
- ↑ Zytko, Doug; Grandhi, Sukeshini A.; Jones, Quentin (2014),"在线约会中的印象管理斗争",支持小组工作的国际 ACM SIGGROUP 大会论文集:1–11
- ↑ Ellison, Nicole; Heino, Rebecca; Gibbs, Jennifer (2017),"在线管理印象:在线约会环境中的自我呈现过程",计算机中介传播杂志:415–441
- ↑ http://citeseerx.ist.psu.edu/viewdoc/download?doi=10.1.1.430.9558&rep=rep1&type=pdf 观察奉承:社会比较视角。作者:Chan 和 Jaideep,2014 年
- ↑ https://marketbusinessnews.com/financial-glossary/impression-management-definition-example/By Will Heilpern,2016 年
- ↑ https://www.businessinsider.com/false-advertising-scandals-2016-3?r=US&IR=T/
- ↑ https://www.betterhelp.com/advice/general/what-is-impression-management-and-how-can-it-be-abused/What 是印象管理,如何被滥用?作者:Peck.D,2018 年
- ↑ https://www.betterhelp.com/advice/general/what-is-impression-management-and-how-can-it-be-abused/What 是印象管理,如何被滥用?作者:Peck.D,2018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