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放射学/肌肉骨骼影像学/关节疾病/银屑病性关节炎
外观
银屑病性关节炎 (PsA) 是一种炎性关节炎,影响约 20% 患有慢性皮肤病 银屑病 的人。它在 HLA-B27 组织类型 的患者中更常见。银屑病性关节炎的治疗类似于 类风湿性关节炎。超过 80% 的银屑病性关节炎患者会出现银屑病指甲病变,其特征是指甲凹陷。银屑病 关节炎 被认为是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银屑病性关节炎可以在任何年龄发展,但平均而言,它往往在银屑病首发症状出现后约 10 年出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发生在 30 到 50 岁之间,但它也会影响儿童。男性和女性受到这种疾病的影响相同。在大约七分之一的病例中,关节炎症状可能在任何皮肤受累之前出现。
除了引起关节炎症外,银屑病性关节炎还会引起 肌腱炎 和手指的香肠样肿胀,称为 指状炎。
- 2-17% 的银屑病患者患有关节炎
- 皮肤病变和关节炎往往是异步的:80-85% 的患者首先出现皮肤病变
- 滑膜炎症导致关节边缘骨增生
- 韧带附着处炎症:附着点病
- 发病年龄通常为 30-45 岁,无性别偏好
- 发病年龄晚
- 五个或更多关节积液
- 高免疫抑制药物使用
- ESR < 15 mm/h
- HLA B27 在 60-80% 的银屑病性脊柱炎和 20% 的周围性 PsA 中呈阳性
- CRP - 通常升高
- 可能升高:急性血清淀粉样蛋白 A (A-SAA)
- ANA 可能轻度升高
- 类风湿因子阴性(或轻度升高,滴度<1/40,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RA) 的临界值)
- 不对称少关节炎:> 50%
- 以远端指间关节受累为主的多关节炎(典型):5-19%
- 模拟 RA 的对称性血清阴性多关节炎:高达 25%
- 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类似强直性脊柱炎 (AS):20-40%
- 关节破坏性关节炎,伴指骨吸收:5%
发病可能为隐匿性(66%)或急性(33%),模拟痛风或化脓性关节炎
- 正常
- 软组织肿胀:香肠指或指关节周围梭形肿胀
- 通常无骨质疏松(˙≠ RA)
- 关节边缘明显侵蚀
- 干骺端和骨干周围骨膜炎
- 胸腰交界处不对称性椎旁骨化(从椎体到椎体 ˙≠ AS:角到角)
- 骨扫描可能在影像学异常之前显示热点
- 滑膜或软骨关节以及轴向骨骼和附肢骨骼的肌腱附着处(= Reiter = AS ˙≠ RA)
- 单侧或不对称(˙≠ RA)在手和脚
- 上肢和下肢关节(˙≠ Reiter:更常见于下肢)
- 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手和脚经常受累
- 异常指骨末节和跟骨(特征性)
- 如果轴向骨骼:最常见的是骶髂关节和脊柱关节
- 软组织肿胀
- 无骨质疏松(˙≠ RA)
- 关节间隙可能变宽或变窄
- 严重边缘侵蚀,将骨头啃食到关节中心,是典型的
- 手和脚小关节的铅笔和杯子样外观(DDX:RA、麻风病、结节病)
- 骨增生(= 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 痛风):尖刺状、毛刺状、毛笔样外观(˙≠ RA:无骨沉积)
- 干骺端和骨干周围骨膜炎(= Reiter= 少年 RA = 感染)有时伴有骨骼浓缩
- 关节内骨性融合(又称骨性强直)(DDX:侵蚀性骨关节炎、RA(腕骨和跗骨)、感染、其他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 跟骨(跟腱)、股骨粗隆、坐骨结节、踝骨、鹰嘴、髌骨、股骨髁的附着点病。
- 手和脚远端指骨的末节吸收(特征性)(DDX:硬皮病、热损伤)
- 从关节边缘开始,往往很严重
- 向关节中心进行
- 导致不规则的骨表面:相邻骨边缘缺乏贴合(˙≠ OA)
- 腕部异常在银屑病中并不常见
- 跟骨后部或下部的侵蚀和增生
- 跟腱后部下方的致密区,是由于跟腱后囊炎引起
- 跟腱可能变厚。
- 30-50% 的银屑病关节炎患者
- 骶髂关节的侵蚀和硬化
- 双侧病变比单侧更常见
- 胸腰交界处不对称的椎旁骨化(从椎体到椎体 ˙≠ AS:从角到角)
- 骨桥更大,分布不对称,远离脊柱 ˙≠ AS
- 椎体方形化,关节突硬化不常见 ˙≠ AS
- 颈椎异常可能很广泛:关节面、椎间盘、前方表面增生、寰枢关节半脱位、齿状突侵蚀。
- 骨扫描可能在 X 光片之前显示异常
- 不对称 ˙≠ RA
- 远端指间关节、近端指间关节 >> 骶髂关节、跟骨
**图 1** 腰椎显示双侧骶髂关节炎
**图 2** 银屑病关节炎伴跟骨增生性骨赘
**图 3** 银屑病累及跟腱后囊和跟腱远端,T1 加权矢状位 MR
**图 4** 银屑病累及跟腱后囊和跟腱远端,T1 加权矢状位 MR
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第五指肿胀,核素骨扫描。延迟图像显示第五指明显增高摄取。
**图 5** 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第五指肿胀,核素骨扫描。延迟图像显示第五指明显增高摄取。
**图 6** 同一患者的手部 X 光片显示第五指因银屑病关节炎而肿胀。
**图 7** 同一患者第五指的详细视图显示银屑病关节炎导致的侵蚀。
- 银屑病关节炎 作者:肯·林瑙,医学博士,华盛顿大学放射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