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经济谬误/第15章

来自Wikibooks,开放世界的开放书籍


经济谬误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第15章
互惠再论
XV。 互惠再论。

圣克里克先生 询问:“外国是否一定会从我们这里购买与其销售数量相同的商品?”

栋巴斯勒先生问道:“我们有什么理由相信,英国生产商会从我们这里而不是从世界其他国家购买他们需要的商品,以及价值相当于他们出口到法国的商品数量的商品?”

我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多自称务实的人都会脱离实践进行推理!

在实践中,在一百次、一千次、甚至一万次交易中,有多少次是直接的商品交换?自从货币出现以来,从来没有一个农业生产者说过:我想购买鞋子、帽子、法律咨询、课程;但只从那些会从我这里购买等值小麦的制鞋匠、制帽匠、律师、教授那里购买。为什么国家要互相套上这种枷锁呢?

实际上,这类事情是如何进行的呢?

让我们假设一个与外部隔绝的国家。假设一个人生产小麦。他将其送到国内市场,并以所能获得的最高价格出售。他换回了什么?货币,这些货币只不过是一些各种面值的汇票或订单,通过这些汇票或订单,他可以在他认为合适的时候,并在公平竞争的条件下,从国家储备中提取任何他想要或需要的物品。最终,在整个操作结束时,他将从总量中提取与其贡献等值的物品,并且,就价值而言,他的消费将完全等于他的生产

如果假设的国家与外国的交换自由开放,那么每个人将其贡献送往的市场不再是国内市场,而是全球市场,并且依次从那里获得消费品。他不需要关心

他送往世界市场的商品是由同胞还是外国人购买;他收到的汇票或订单来自法国人还是英国人;他随后用这些汇票或订单交换的商品是在莱茵河或比利牛斯山脉的这一侧还是另一侧生产的。在每一种情况下,贡献与接收之间、注入与提取出巨大公共储备库之间始终存在精确的平衡;如果这对于每个人都是正确的,那么对于整个国家也是正确的。

这两种情况的唯一区别在于,在后一种情况下,每个人都必须面对一个更广阔的销售和购买市场,因此更有可能进行有利的交易。

或许有人会提出这样的异议:如果每个人都结盟,不从公共储备库中提取某个人的商品,那么这个人也无法从储备库中获得他需要的商品。国家也是如此。

对此的回答是,如果一个国家无法在全球市场上获得它需要的商品,它将不再向该市场贡献任何东西。它将为自己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它将被迫服从你事先想要强加给它的东西——孤立

这将实现禁运制度的理想状态。

是不是很有趣,你出于害怕国家可能会自行承担这种风险,而现在就事先将这种制度强加于国家?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