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经济谬误/第二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经济谬误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斯夏
障碍,原因



二。


障碍,原因。


个谬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将障碍误认为原因,将稀缺误认为丰富。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来研究它。

人最初一无所有。

在这片赤贫与满足其需求之间,存在着许多障碍,劳动使我们能够克服这些障碍。探究这些障碍是如何以及为什么被误认为物质繁荣的原因,这很有趣。

我想旅行一百英里。但是,在起点和目的地之间,高山、河流、沼泽、密不可分的森林、强盗——总之,障碍——阻挡着我的去路。为了克服这些障碍,我需要付出许多努力,或者,等同于此,需要其他人为我付出许多努力,我必须付给他们报酬。很明显,如果这些障碍不存在,我会处于更好的境地。

从摇篮到坟墓,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人需要吸收大量的食物,保护自己免受恶劣天气的侵袭,保护自己免受各种疾病的侵害,或者治愈这些疾病。饥饿、口渴、疾病、炎热、寒冷,都是他道路上遇到的障碍。在孤立状态下,他必须通过狩猎、捕鱼、耕种、纺纱、织布、建造来克服所有这些障碍。很明显,如果这些障碍不那么繁多,不那么可怕,或者,最好是完全不存在,对他来说会更好。在社会中,他不会亲自与这些障碍作斗争,而是由其他人为他代劳。作为回报,他致力于消除阻碍他同伴前进的障碍之一。

同样清楚的是,从整体上看,对于整个人类,或者对于社会来说,这些障碍越少,越微弱,越好。

但当我们深入研究社会现象的细节,以及人类情感在引入交换后所发生的变化时,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是如何将需求与财富、障碍与原因混为一谈的。

职业的分化,劳动的分工,源于交换的能力,导致每个人不再为了克服周围的所有障碍而独自奋斗,而是只与一个障碍作斗争。他克服了这个障碍,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的同伴,而他的同伴反过来也为他提供了同样的服务。

结果是,这个人,在为他人克服这个他专门负责克服的障碍时,将之视为自己财富的直接来源。这个障碍越大,越可怕,越让人感到痛苦,他的同伴就越愿意给予他报酬,也就是说,他们就越愿意消除阻碍他前进的障碍。

例如,医生不会自己烤面包,也不会自己制作工具,或者自己织布或做衣服。其他人为他做这些事,作为回报,他治疗了病人的疾病。这些疾病越多,越严重,越频繁,其他人就越同意,也越有义务,为他提供个人舒适。从这个角度来看,疾病,这个阻碍人类幸福的普遍障碍,就成了个人医生的物质繁荣的源泉。同样的论点适用于各个部门的所有生产者。船主从名为距离的障碍中获利;农民从名为饥饿的障碍中获利;布料制造商从名为寒冷的障碍中获利;教师依靠无知生活;宝石匠依靠虚荣生活;律师依靠贪婪生活;公证人依靠可能的不诚信生活——就像医生依靠人类的疾病生活一样。因此,完全可以说,每个职业都对其专门负责克服的障碍的持续存在,甚至扩大,都有直接利益。

观察到这一点,理论家们出现了,他们根据自己的个人情感建立了一个体系,并告诉我们:需求是财富,劳动是财富,物质繁荣的障碍就是繁荣。增加障碍就是支持工业。

然后,政治家介入。他们掌握着公共力量。还有什么比利用公共力量来发展和扩大障碍更自然的吗?因为这意味着发展和扩大财富?例如,他们说:如果我们阻止从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进口铁,我们就阻碍了铁的获取。这种障碍,在国内被强烈地感受到,将促使人们付费以摆脱它。我们的一些同胞将致力于克服它,而这个障碍将使他们发财。障碍越大——也就是说,矿物越稀缺,越难以获得,越难运输,距离使用地越远——需要参与到这个行业各个分支的人手就越多。因此,排斥外国铁,创造障碍,因为你因此创造了克服它的劳动。

同样的推理导致对机器的禁止。

例如,这里有一些人需要酒桶来储存他们的葡萄酒。这是一个障碍;这里还有其他人以制造所需的酒桶为生。因此,这个障碍的存在是幸运的,因为它为国民工业的一个分支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使我们的一些同胞致富。但随后,我们有了巧妙的机器,它可以用来砍伐橡树,将其切割成木板,并将其制成所需的酒桶。通过这种方式,障碍减少了,木匠的收益也减少了。让我们通过法律将两者都维持在以前的水平,并取缔机器。

要触及这个谬误的根源,只需思考一下,人类劳动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永远不会闲置。如果一个障碍被消除,它会与另一个障碍作斗争;而社会通过与以前消除一个障碍所需的相同劳动量,摆脱了两个障碍。如果木匠的劳动在一个部门变得不必要,它很快就会转向另一个方向。但它将如何,从何处获得报酬?从与现在相同的来源获得报酬;因为当一定量的劳动由于消除一个障碍而变得可用时,相应的报酬也会变得可用。声称人类劳动会变得没有就业机会,就相当于声称人类将不再遇到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劳动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多余的。我们不再有任何事可做,因为我们将无所不能;我们只需要发出我们的命令,就可以保证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并满足我们所有的需求。[1]

  1. 参见后文经济谬误第二系列第十四章,以及经济和谐第三章和第十一章。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