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地理/M1/影响构造灾害强度因素
外观
< 香港中学文凭考试 地理 | M1
许多因素影响着构造灾害的强度。
- 震源深度是指震源到地表的距离。地震可以是浅源(0-70公里)、中源(70-300公里)或深源(>300公里)。地震越浅,
其破坏性越大。
- 震中距离也很重要。离震中越近的地区,受到地震的破坏越大。
- 震级衡量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每次地震都会在里氏震级上分配一个数字,通常在1到9之间。
- 烈度衡量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每次地震都会在麦加利地震烈度表上分配一个级别,从I到XII。
- 火山的强度可以分为“爆炸性”或“温和型”。爆炸性喷发造成的破坏远大于温和型喷发。
- 岩浆酸性:非粘稠熔岩比粘稠熔岩传播得更远,造成更大破坏。
- 海啸的威力取决于其源头的强度。海底喷发/滑坡/地震越强,海啸就越严重。
- 海啸强度由波高衡量,即最大波高。波高越高,海啸涌入内陆时持续的时间就越长,受影响的区域就越大。
- 它还取决于一个地区距离海啸源头的距离。(不是距离海洋的距离!参见CE09Q13。)
从海啸源头到一个地区的时间越长,该地区受到的冲击越小。解释海啸旅行时间图偶尔会在考试中出现。
请注意,在上图中,海啸到达南非东海岸并不仅仅需要11个小时,而需要超过11个小时。(类似的情况是CE09Q15 - 不要被骗。)
- 频率:灾害发生的频率越高,造成的破坏就越大。休眠火山造成的破坏小于活火山。靠近保守型或消亡型板块边界地区的地区比板内地区的地区发生更多地震。
- 持续时间:灾害持续时间越长,造成的破坏就越大。印度洋海啸是由苏门答腊发生的一次持续十分钟的大地震引发的。
- 面积:受影响区域越大,造成的破坏就越大。海底地震的范围很大,因为它影响了周围海洋的许多国家。
- 开始速度:如果灾害出现速度越快,人们准备和疏散的时间就越少,造成的破坏就越大。
- 地形:低洼地区、沿海平原和狭窄水道更容易受到海啸的袭击。陡峭的山坡会导致火山爆发后熔岩流动更快和泥石流,以及地震后滑坡。
- 天气:极端天气条件,如寒潮和热浪,会导致死亡人数上升,因为住所和遮阳不足。
- 地质/岩石类型:地震附近岩石或地面的类型对其影响有影响。例如,饱和沙子或泥土的沿海或湿地地区会导致地震波减速,从而使其更具破坏性。另一方面,以花岗岩为基础的地区不会出现这种影响,破坏性也会更小。
- 人口密度: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更大。
- 建筑强度:砖石或木结构建筑无法抵御强烈的震动或火灾。
- 防灾准备:对灾害缺乏了解和准备的公民,在灾害发生时会惊慌失措。强大的传统价值观和低教育水平也会降低防灾准备水平。
- 监测和预警系统到位
- 政府效率:受腐败和官僚主义过度阻碍的政府无法有效救援。
- 技术: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能够在地震后更好地救援人员。
- 土地利用规划:良好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避免造成更多破坏。例如,保护医院将使更多受害者得到治疗。将核电站迁离破坏性板块边界将防止它们发生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