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帝国年代/宋元
宋朝北方动荡不安,因此像秦朝一样,北方人南迁。这意味着香港的发展又出现了急剧转变。广府人从宋朝开始迁往香港,猜猜看?这意味着经济利益。我们将讨论广府人和经济。宋朝最后两位王子甚至逃到了香港。这将是本章的重点之一。
到宋朝,屯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港口。神庙湾是人们从福建和浙江前往广东的唯一途径。林氏后来在香港定居,他们是从神庙湾进入香港的。两位林氏前往广东经商,但被扔下船,漂浮在一根木头上,最终漂流到一个岛上。他们的后代去了宝坑、九龙,并在那里定居。1254 年,[1]李昂英,番禺第一代男爵,被授予 300 户人家,包括大屿山。
宋朝的盐业属于政府(见下文社会经济发展部分)。然而,盐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由于瑶族人无法获得任何盐,一些人与他们勾结,非法制盐。大约在 1131-1149 年间,[2]朱友占领了大屿山,但后来投降了宋朝。因此,官员被派去镇压非法私盐业,但徒劳无功。到 1183 年,[3]该行业蓬勃发展。
1197 年,[4]一群瑶族土匪,由万登和徐绍魁领导,袭击了广州。广东知府钱志旺向海神祈祷,然后向中央政府求助以击败瑶族人。瑶族人的船只被烧毁,徐绍魁被俘。钱志旺下令屠杀大屿山的所有居民,但万登和徐绍魁手下的一些盗贼逃到了万山群岛。[5]大屿山在元朝重新人口稠密。
宋朝还设立了巡检司,以防范海盗。
南宋后期,蒙古人向南扩张,因此皇室不得不南迁,前往福建和广东。其中包括赵昰,益王,和赵昺,广王。1276 年五月,[6]那年,小昰被立为端宗皇帝,并封昺为魏王。蒙古人仍在南下,因此昰不得不逃往广东以南更远的地方。他路过潮州、惠州、大鹏[7],最后到达广州。
第二年,蒙古人入侵广州。大部分诸侯投降,但昰迁往梅屿[8],并在屯门居住。昰选择大屿山的原因可能是该岛人口众多,渔盐业发达。然而,由于岛屿与大陆之间缺乏沟通方式,导致他失败。他曾东行去看一些古老的宝塔,但又回到了屯门。之后,他迁往千湾[9],但在千湾被蒙古人袭击后,又迁往秀山[10]。他搬到澳门的一个地方——镜澳。在澳门战败后,他回到了香港的大屿山。大屿山的确切位置尚不清楚,虽然历史学家认为它位于东涌和大澳附近。皇帝于 1278 年四月在那里去世。[11]六天后,昺被立为皇帝。他迁往崖山,第二年在崖门海战中战败。昺自杀,宋朝灭亡。
昰和昺在香港时,小皇帝们去圣山观赏九龙湾的全景。他们去的地方现在被称为宋王台。元朝时期,人们在那里刻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宋王台”,以纪念他们的访问,因此得名。
元朝后期,许多人起义夺取了中国的一小部分,香港也不例外。1355 年,超过 20 人占领了香港的一小部分。[12]其中最重要的是何真。他在 1341 年放弃了官职,回到了家乡,在那里招募了一支军队,与盗贼作战。然后,他把许多地方归还给了元朝统治。蒙古人让他统治他们。尽管他取得了成功,但他知道蒙古人正在走向失败,并向廖永忠投降。他后来成为东莞伯爵。
北宋时期,盐业非常发达,但由于该行业为政府所有,人民并没有从中获益。北宋时期在大屿山建造了一个主要的制盐基地。北宋初期,著名的制盐基地官富建立起来。它由政府官员管理,并由一支小型海军保护。它确保没有人未经许可出售或走私盐。
除此之外,渔业、农业和石灰业是宋朝的主要谋生方式。广府人主要在新界香港的内陆地区耕作,虽然一些人也住在岛屿上耕作。种植了水稻、蔬菜和水果。也有生产茶叶,虽然这些茶叶不是用来出售的。在香港发现的 29 座石灰窑中,一些据信建于宋朝,但没有记录,因此无法确定。
北宋末年,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因此人们南迁到新界。唐氏于 973 年开始迁入香港,但后来又返回,直到北宋后期才再次返回。
元朝时期,官富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屯门巡检司,[13]该司从屯门寨——城墙包围的城市——统治香港。[14]它也由政府官员管理,驻扎了 150 名士兵。该司的负责人是一个低级官员,负责审讯罪犯、抓捕贩卖盐的人等等。
元朝时期,香港的制盐基地数量从 17 个减少到 14 个。官富被废除,因为它的地理位置不利,所以效率低下,而且对人民有害。记录反而转移到了黄田,另一个位于深圳的制盐基地。
忽必烈汗在 1280 年颁布了一道法令,重启吐露港的官方珍珠捕捞,[15]铁木儿汗在 1299 年允许蜑家人每三年捕捞一次。[16]1319 年,[17]元英宗设立了一个闲职来控制珍珠捕捞业,并在第二年以社会有害为由将其禁止,并撤销了该闲职。文宗撤销了这项禁令,并在 1337 年恢复了该闲职。[18]
南宋后期,许多客家人参加了文天祥的抗蒙战役。文天祥战败后,许多客家人逃往新界,在那里建造了村庄。文氏,现在被认为是广府人(这将在下一章讨论),是其中之一。文氏是文天祥堂兄文天瑞的后裔。吴氏也于此时迁往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