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帝国年代/唐朝和南汉
关于短暂的隋朝时期香港的了解甚少,因此我们不会讨论这个问题。隋炀帝的堂兄李渊在**宇文华吉**刺杀杨广后自称皇帝,开创了唐朝。香港在唐朝进入了新时代。香港首次在历史书中出现,名为屯门,是现今位于新界西南部的一个地区。在古代中国,屯门有多种定义。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关注唐朝时期的屯门。
唐朝之后,中国经历了一段混乱时期,称为五代十国。我们也会谈论这段历史。这个时期被称为五代十国,因为当时中国出现了许多国家。
屯门位于香港西部。其主要山峰是**青山**,也称为屯门山、青山,历史上也称为**杯渡山**,因为僧人(参见上一章)曾经在那里。屯门东部是**青山湾**。屯门东面是**九坑山**,南面是**大屿山**。
屯门的名称[1]首次出现在《**新唐书**》中。由于其位于珠江三角洲,自南朝时期以来一直是重要的港口。来自伊朗、印度、阿拉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人必须经过屯门才能在中国进行贸易。
随着屯门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屯门镇**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建立[2]。它由一名“驻军司令”管理。它拥有两千名士兵,由**安南**政府,即**平南节度使**管辖。海南太守**刘儒林**利用这些军队击败了海盗**吴令光**。
“屯门镇”既可以指镇管辖的地区,也可以指镇的所在地。为了简便起见,本章其余部分中,屯门将指该地区,屯门镇将指其所在地。当时,屯门是一个巨大的区域,从新界延伸到南头沿海地区,并延伸到浙江永嘉。屯门镇位于今天的南头。确切位置是一个谜。
当诗人**韩愈**和**刘禹锡**被流放时,他们去了南方。两人都写了关于屯门的诗[3],尽管迄今为止没有证据证明他们真的去过那里。广州靠近南海,屯门是广州靠近大海的部分。韩愈用此来表明他离家有多远。
香港属于**宝安郡南海县**,直到**唐肃宗**在位期间的**至德二年**(757年),它被改为**东莞郡**,当时当地政府从南头迁至道永。当时香港的大多数居民仍然是原住民,正如《**史前时代**》一章中所述。他们大多是**輋人和瑶族人**,沿海有一些**蜑家人**。没有记录輋人和瑶族人住在哪里,也没有其他资料能让我们了解他们住在哪里,除了地名(参见《**史前时代**》一章)。
沿海的蜑家人可能是**越族人**的后裔。大多数人住在帆船上并以捕鱼为生。有些人可能是**陆逊**(参见上一章)残余军队后裔。他们以捕鱼和制盐为生。在香港沿海地区发现了许多唐朝窑炉,证明蜑家人广泛分布在香港海岸。我们对从北方来到南方的移民知之甚少,尽管在屯门发现了一些属于他们的文物。
在十国时期,香港属于**广州府东莞县**,归属**南汉**管辖。唐朝末年,**朱温**,叛军**黄巢**的一名将军,投降了唐朝。皇帝任命他为强大的**节度使**。在受邀杀光所有宫廷太监后,他控制了朝廷,迫使唐昭宗皇帝和人民迁往洛阳。之后,他杀害了昭宗,立了哀帝为皇帝,然后推翻哀帝,自称**后梁**皇帝。**刘隐**是另一位节度使,统治着包括香港在内的许多地方,朱温任命他为**南平王**,后来为**南海王**。刘隐的弟弟**刘岩**继承了这个头衔后,自称**大越**皇帝,后来是**南汉**皇帝,统治着香港,直到它向宋朝屈服。
在屯门设立了海防办公室和军事营地。军营位于**杯渡山**脚下,但历史学家没有考古证据来了解它。
在**后汉**统治期间,屯门官员**陈彦**在**乾祐八年**(955年)下令制造**杯渡**雕像[4]。今天仍然可以在**青山寺**看到这座雕像。在**南汉**统治期间,**刘鋹**皇帝决定在**大宝十二年**(969年)将**杯渡山**改名为**绥应山**[5],并立碑纪念此事。这块碑石没有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当时的朝廷是佛教化的,因此,此类事件很常见,青山因为杯渡而成为圣山。
从**大埔海**到**大屿山**的海域有受欢迎的捕珠场所。**吐露港**尤其有名,被称为**梅珠湖**。刘鋹设立了一个名为**梅珠都**的行政机构,驻军2000人。他雇佣了潜水员来获取珍珠。有些人潜入海平面以下500米,许多人因此溺水身亡。因此,**梅珠都**在宋朝被废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