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导论/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假设人的行为受工具理性支配。因此,个人总是选择他们认为最能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手段。因此,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最大化效用,他们珍视的一切的“货币”(例如:金钱、长寿、道德标准)。作为对更古老的理性行为描述的现代公式化,理性选择理论属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它也越来越普遍地应用于其他社会科学。
理性选择理论采用方法论个人主义;它认为社会状况或集体行为是个人行为的唯一结果。然而,理性选择理论并不仅仅应用于个人的人类行为者。通常,相同的追求珍贵价值观被假设用于集体实体,例如公司或国家政府。
为了使选择被认为是“理性的”,通常会陈述一些假设
- 在经济学中,关键概念是偏好:一组项目的偏好排名被认为是理性的,如果偏好是 1)完整的(对所有项目都进行了排名)和 2)传递的(如果 A 比 B 更可取,B 比 C 更可取,那么 A 比 C 更可取)。因此,决策者能够比较所有备选方案,并且所有比较都是一致的。
- 如果涉及不确定性,那么除了理性偏好之外,通常还假设独立公理。
- 如果涉及随时间推移的决策,通常也假设时间一致性。
- 最后,理性的决策者必须始终选择他或她喜欢的项目。
通常,为了简化计算并便于预测,人们对世界做出了一些相当不切实际的假设。这些可能包括
- 个人对在任何选择下会发生什么有精确的信息。(或者,个人有一个可靠的概率分布来描述在任何选择下会发生什么。)
- 个人具有认知能力,可以将每一个选择与每一个其他选择进行权衡。
- 个人知道所有可能的选项。
有时这些假设具有“好像”命题的地位——这些命题不是要字面意思上的真实,而是预测个人被认为表现出的行为。
“理性选择理论”的假设和行为预测都引发了来自多个阵营的批评。有些人开发了有限理性的模型,这些模型希望在不完全放弃理性是决策过程基础的想法的情况下,更符合心理学。长期以来,批评的一个流行趋势是缺乏经验依据,但实验经济学和实验博弈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批评(尽管它们增加了其他批评,主要是通过证明一些人类行为始终偏离理性选择理论)。例如,早期对政治科学中理性选择方法的批评认为,理性选择论者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投票,更不用说对政治行为进行更复杂的论证了。
为什么是理性选择理论?
可以提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人们试图将他们的模型建立在“理性”、“偏好”等概念以及它们所隐含的自由意志上。一些潜在的原因:a)他们将人们视为“理性”的个体,因此认为将他们描述为这样的模型应该相当准确;b)理性假设具有有用的形式属性;c)理性选择行为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和数学形式化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