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心理学/智力简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智力的概念在很多方面都是文化相关的。并非所有语言或文化群体都有与“智力”等效的词语;对于那些学术工作和成就并不重要的文化来说,“智力”的概念是毫无意义的。


1904年,法国教育部要求阿尔弗雷德·比奈提出一种方法来识别需要补习学校功课的孩子。他们希望尽早识别出这些孩子。1912年,威廉·斯特恩开发了一个公式,该公式通常被错误地归因于比奈或刘易斯·特曼,以捕捉比奈工作的主要内容:智力商数 =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 x 100。这通常写为:IQ = MA/CA X 100。换句话说,如果一个 6 岁的孩子 (CA) 的学习成绩与他 6 岁的同龄人 (MA) 相同,那么他的 IQ = 6/6 x 100,或 100。因此,分数 100 成为“平均”IQ,并一直保持至今。

智力理论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自从比奈以来,心理学家一直在反复思考智力是一种还是多种才能或智力。许多最可靠的现代智力测试都是基于智力是一种东西(符合比奈最初的任务,通常与学术成就高度相关的东西),但多重智力支持者认为

一件事还是很多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般智力 (g)、晶体智力 (gc) 和流体智力 (gf)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智力评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钟形曲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智商的测试

弗林效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智力测试中的文化偏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赫恩斯坦和默里的《钟形曲线》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返回目录
<< 上一章||下一章 >>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