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障碍导论
本节旨在作为心理学 101 级的心理障碍入门。对于更完整的课程,请参阅 PSY 2065 部分。
• 定义心理障碍的标准取决于是否违反文化规范、行为是否适应不良或有害、以及是否存在困扰。• 医学模式描述和解释心理障碍,就像它们是疾病一样。• 易感性-压力模型指出,疾病是由生物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 学习模型认为,心理障碍是由于异常行为的强化而产生的。• 心理动力学模型指出,心理障碍是由于对无意识冲突的适应不良防御而产生的。• 心理学家使用客观和投射测试来评估心理障碍。
异常心理学是研究心理与常态的差异。通常这意味着疾病,但也包括被认为不寻常但不会严重影响个人功能的心理偏差。疾病被定义为心理特征或心理功能的其他方面,发生在少数人口中,并且对自身或他人的福祉有害。
参见:心理学批评,了解对这一概念的一些批评。
在心理健康专业人员(婚姻和家庭治疗、临床社会工作、专业咨询、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中,使用不同的诊断系统。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在美国使用。它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APA) 发布。在美国以外,使用最广泛的系统是 ICD(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国际统计分类 [1])。它由世界卫生组织 (WHO) 发布。
这些系统的当前版本是 DSM-V 和 ICD 10。
Note: the DSM-V no longer differentiates between adult onset and childhood onset disorders. This section needs major revision.
此类疾病包括通常在婴儿期或儿童期诊断的疾病。
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是一种通常在儿童早期开始的心理问题。与许多其他疾病一样,诊断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一直是一个挑战,据估计,3% 到 10% 的儿童表现出多动、冲动或注意力不集中 (Nair, 2006)。很明显,男孩患病的可能性是女孩的两倍多 (Knölker, 2003)。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没有单一原因,它是一种影响大脑多个区域的医学疾病,尤其是前额叶,前额叶负责控制行为、工作、学习、计划和组织的执行功能。目前,它呈现出多因素综合临床图景,包括遗传易感性、神经生物学、心理以及社会心理和环境因素,这些因素对疾病的进展尤其重要 (Schneider, 2009)。DSM-IV 目前规定了三种不同的疾病亚型。首先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患者至少 6 个月内表现出 6 种或更多注意力不集中症状,但表现出少于 6 种多动症状。其次是以多动/冲动为主,患者至少 6 个月内表现出 6 种或更多多动和冲动症状,但表现出少于 6 种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最后是混合型,它至少 6 个月内同时出现 6 种或更多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 (Michael B. First, Allen Frances, & and Harold Alan Pincus, M.D., 2002)。
注意力不集中类型的症状
- 在学校或一般情况下难以集中注意力。产生的工作往往混乱不堪,充满了粗心大意的错误
- 很容易被各种琐碎的刺激、噪音或人分散注意力
- 难以一次专注于一项任务或活动
- 难以完成和集中注意力于需要集中力和时间管理的日常任务,例如家庭作业、文书工作或其他职责
- 经常从一项未完成的任务转到另一项任务
- 拖延症
- 工作方式混乱
- 在日常活动中健忘
- 无法完成诸如家庭作业或其他作业之类的任务
- 经常走神,无法在社交场合中专注于对话和理解细节或规则
多动类型的症状
- 坐着时扭动和烦躁不安
- 经常无目的地跑来跑去
- 青少年表现出躁动不安,儿童在不合适的时间跑步、爬行和扭动
- 难以参与任何安静或平静的活动
- 总是精力充沛
- 过度和毫无意义的说话
(Michael B. First, Allen Frances, & and Harold Alan Pincus, M.D., 2002)。
原因
研究发现,约 50% 的受影响个体患有大脑神经元通讯的遗传功能障碍 (Nadder, 1998)。这在负责动机、认知、情绪和运动行为的神经元回路中尤其明显,该回路包括前额叶和纹状体。它主要通过遗传获得,但出生时的产前并发症、污染物、出生体重过低、感染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剥夺或疾病也可能是可能的风险因素。研究还证实了伏隔核和中脑中缺乏多巴胺或多巴胺受体和转运蛋白的水平较低。此外,产前情况,如吸烟和饮酒,也与之相关 (Bush, 2005)。
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DHD) 可以分为三个严重程度等级。轻度患者虽然有该疾病的遗传倾向,但并不一定需要治疗。明显的症状可能包括抑制能力较差和轻微的集中困难。重度患者需要治疗。他们更容易患有共病 (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自杀念头,更容易在学校遇到困难并失业。然而,他们通常没有社交功能障碍或破坏性行为。极度严重的患者依赖治疗,他们的行为具有社会破坏性,并且更容易发展成药物滥用或犯罪倾向。研究发现,该疾病发展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检测到的年龄以及社会环境在诊断之前的反应方式。通过广泛的预防和对患者社会环境的教育,可以减轻症状 (Lauth, 2002)。例如,治疗计划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辅导、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心理教育、心理社会干预、药物治疗)。然而,症状减轻的程度取决于大脑的突触和皮质可塑性,因为 ADHD 的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神经生物学方面。因此,以多模式的方式进行治疗至关重要。患者的潜能应该得到识别和扩展,提高社交技能和治疗可能的共病应该成为重要的方面 (Deutscher Ärzte Verlag, 2003)。
药物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常用的 ADHD 治疗药物是兴奋剂,包括哌醋甲酯和安非他明。非兴奋剂药物,如阿托莫西汀,也可以作为替代方案 (Wigal, 2009)。兴奋剂有各种副作用,最常见的是失眠、欣快感、运动增加、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精神病、依赖性、心率和血压升高。另一方面,长期副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证实。最常见和最知名的哌醋甲酯是利他能。利他能属于速释片,与利他林、利他汀、阿腾塔、美司林、潘尼德和鲁比芬一起。它们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多数药丸在服用后立即释放,一小部分药丸在服用后大约 5 小时再次释放。另一种类型的哌醋甲酯是缓释片,即开瑞坦、美达特 CD、美司林 ER、利他能 LA 和利他能 SR。这些药片约 30% 或更少的药物立即释放,其余的药物在服用后 10-12 小时均匀释放。这保证了更长期的效果 (绿色清单:2003 年精神活性物质年度统计报告附录)。另一种类型的药物包括安非他明,如阿德拉尔,也被用于治疗 ADHD,其作用与可卡因类似,但持续时间更长。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是多样化的,并且相互独立。它们可以分为三类:精神兴奋剂、致幻剂和促情感剂。与哌醋甲酯一样,安非他明会增加大脑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当安非他明起作用时,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浓度会增加 (Robertson, 2009)。
文化与社会
各国对兴奋剂的使用和人们对其的一般看法不同。在美国,药物的处方非常快且容易,然而,在其他国家,如英国或德国,成年人获取兴奋剂非常困难,有时甚至是非法的,并且只针对非常严重的病例 (King, 2006)。在最后一本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 的授权过程中,人们发现,ADHD 相关章节的一些作者从制药行业获得了报酬,以撰写关于 ADHD 的主观诊断。其目标是让更多儿童符合该疾病的标准,并大幅增加利润。为此,将在 2012 年出版 DSM-V 的作者有义务披露他们的收入,并且不允许每年从手册收入超过 10000 美元 (Center for Science in the Public Interest 2008),(The New York Times 2008)。
成人 ADHD
在美国,被诊断为 ADHD 的儿童不太可能从高中毕业,获得大学学位,并且更有可能出现各种负面人生结果,例如发生车祸、青少年怀孕、药物滥用等 (Molina, 2009)。对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尤其是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同龄人进行污名化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精神疾病可能不明显,如抑郁症,也可能很明显,如 ADHD。ADHD 的高度共病导致患者通常因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抑郁症而受到错误治疗。Fischer 的一项研究表明,精神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可能仍然无法充分诊断 ADHD,并且他们应该将共病重度抑郁症 (MDD) 的存在视为潜在 ADHD 的预警信号 (Fischer, 2007)。儿童时期 ADHD 的严重程度预测了该疾病在成年期可能产生的结果。研究表明,大约 4% 的成年人患有 ADHD,并且该亚组更容易出现许多负面人生结果,例如学业和职业表现下降,离婚率更高,社会经济地位更低 (Kessler, Chiu, Demler, & Walters, 2005)。在所有受影响的 4% 的人群中,80% 表现出共病问题,并且经常被误诊为行为障碍、反抗性违抗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药物滥用、焦虑症,以及最常见的 MDD (Biederman, Faraone, Spencer, & Wilens, 1993; Downey, Stelson, Pomerleau, & Giordani, 1997)。Kessler 的后续研究发现,大多数患有 ADHD 的美国成年人仍然没有得到治疗,即使他们寻求治疗其他许多共病 (Kessler et al, 2006)。
抽动障碍
图雷特综合征 (TS) 是一种以至少两种抽动为特征的疾病,一种是运动性抽动,一种是身体抽动。然而,发声抽动对于诊断图雷特综合征更为关键。图雷特综合征患者通常比其他人反应更快。图雷特综合征患者大约有 40% 的概率出现非自愿的咒骂,称为秽语症。这种相对罕见的症状被媒体滥用,是人们对 TS 产生很多误解的来源。图雷特综合征也出现在许多电影中,例如“关于鲍勃的事”,其中鲍勃这个主要角色假装患有图雷特综合征。
焦虑症
恐惧症
恐惧症是对特定物体或情况的恐惧。大多数恐惧症具有遗传基础 - 分离出生的同卵双胞胎经常会发展出相同的恐惧症,而与环境无关。遗传论据的其他证据是,考虑到人类祖先,许多恐惧症是有道理的。自然选择有利于导致祖先害怕蛇、蜘蛛和其他有毒动物等自然危险的基因是有道理的。对情况的强烈记忆也可能导致恐惧症。例如,如果一个人在幼儿时期被困在狭小的空间里,并且几乎窒息,那么他们可能会终身害怕密闭空间 (幽闭恐惧症)。
恐慌症
恐慌症的特点是一系列恐慌发作。恐慌发作是恐惧或不适的强烈、不适宜的感觉,包括以下许多症状:心悸、颤抖、呼吸急促、胸痛、头晕。这些症状非常严重,以至于患者实际上可能认为自己正在心脏病发作。事实上,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恐慌症的诊断是在医院急诊室由医生做出的。
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以强迫症和强迫行为为特征的焦虑症。强迫症被定义为反复出现或持续存在的思想、意象或行为,严重干扰了人的日常生活。一些常见的强迫症包括洁癖、对称/秩序和害怕患上重病。患者将试图通过强迫行为来减少或消除这些不想要的思想。强迫行为是指用来应对强迫症的行为。最常见的强迫行为包括洗手、检查 (例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了几次),以及计数。
虽然大多数强迫症患者只有一到几个主要的强迫症,但该疾病也会干扰许多与强迫症无关的思想和行为。例如,
一个有洁癖的人经常会陷入循环:首先,他们会洗手。当他们洗完手时,他们会想到水可能被污染了。因此,他们再次洗手,这一次,洗完手后,他们会想知道肥皂里是否有细菌。他们再次洗手,然后擦干手后,他们可能会想知道谁碰了毛巾。这种情况会一直持续下去 - 如果患者不执行强迫行为,强迫性思想就不会让他们专注于其他任何事情。
但这种模式经常出现在其他情况下:也许患者注意到厨房里有一把刀,突然意识到,如果他们想,他们可以用它杀死全家。这通常不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想法,患者试图将它从脑海中清除。但这个想法并没有消失 - 它停留在患者的脑海中,直到患者对此采取行动 (希望是把刀收起来或进入另一个房间)。这些想法并不 (或者不应该) 强大到足以让一个人谋杀任何人,但它们非常分散注意力,令人不快,持续存在,并且常常具有破坏性。出于与这个例子类似的原因,许多强迫症患者对锋利物品或武器感到不舒服。
后续案例研究?
精神分裂症的特点是思维和感知的根本和特征性扭曲,以及不恰当或迟钝的情绪。虽然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某些认知缺陷,但通常会保持清醒的意识和智力能力。最重要的是精神病理学现象包括:思维回响;思维插入或撤回;思维广播;妄想感知和控制妄想;影响或被动;幻觉声音评论或以第三人称讨论病人;思维障碍和负面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可以是持续的,也可以是间歇发作,伴有渐进性或稳定的缺陷,或者可以是一次或多次发作,完全或不完全缓解。如果存在广泛的抑郁症或躁狂症状,则不应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除非精神分裂症症状早于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也不应在存在明显脑部疾病或药物中毒或戒断状态时诊断。(摘自 WHO - ICD 10)
对青春期前或青春期早期的儿童的性偏好
冲动控制障碍可以简单地定义为无法抵抗可能对自身或他人有害的冲动行为或行为(Hucker, S. J., 2004)[1]。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其特征是反复无法克制某种行为。冲动行为或行为被认为是未经预谋或事先没有考虑的,并且个体对其几乎或完全没有控制。冲动性的概念涵盖了广泛的“行为,这些行为是考虑不周、表达过早、过分冒险或不适合情境的,并且经常导致不良后果”(Daruna & Barnes, 1993, p. 23)[2]。
Grant (2008)[3] 将冲动性定义为一种倾向,即对刺激(内部或外部)做出快速、非计划的反应,而没有考虑到负面后果。冲动控制障碍共享一些共同的核心特征,例如,尽管有不良后果,但仍反复或强迫性地参与某种行为,对问题行为的控制能力下降,在做出行为承诺之前出现一种渴望或强迫状态,以及在执行问题行为时出现一种快感。冲动控制障碍通常会导致主观痛苦和功能障碍,并且避免这些障碍会加剧反复行为的循环。患有这些障碍的患者继续挣扎于他们想要参与可能带来可怕后果的行为的愿望(例如,成瘾、赌博),并且这可能会导致新出现的社会、职业、经济或法律后果。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 (2000)[4] 对冲动控制障碍的另一个定义是“无法抵抗冲动、驱动力或诱惑,做出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害的行为”。通常,“个体在实施行为之前会感到越来越紧张或兴奋,然后在实施行为时会感到快乐、满足或解脱”(p. 609)。在实施行为之后,可能会或可能不会感到后悔、自责或内疚。
在许多糟糕的决策和冲动/短视行为的背后,存在着一种名为延迟折扣的感知扭曲(Perna, 2010)[5]。延迟折扣是一个评估过程,在考虑即时行为时,一个人会将与该决策相关的长期风险或收益降到最低。它是指强化物(例如,金钱、药物)的主观价值随着其交付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个人选择较小但即时的奖励而不是长期奖励(或减少可能的长期风险)时,就会发生冲动行为。Eysenck (1977)[6] 将冲动性与冒险、缺乏计划和快速做出决定联系起来。Patton 等人 (1995)[7] 将冲动性考虑为三个组成部分;
- 冲动行事(运动激活)
- 无法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注意力)
- 无法计划和仔细思考(缺乏未来规划)
冲动控制障碍是一组特定的冲动行为,已被 DSM-IV-TR 接受为精神障碍。以下列出的是 DSM-IV-TR (APA, 2000)[8] 中的冲动控制障碍;
- 间歇性爆发障碍的特点是无法抵抗攻击性冲动,导致严重攻击或破坏财产。
- 偷窃症的特点是反复无法抵抗偷窃不需要个人使用或没有货币价值的物品的冲动。
- 纵火癖的特点是为寻求快乐、满足或缓解紧张而反复纵火的行为模式。
- 病理性赌博的特点是反复出现持久性不适应的赌博行为。
- 拔毛症的特点是反复拔头发以寻求快乐、满足或缓解紧张,导致明显脱发。
- 未明确指明的冲动控制障碍用于编码不符合上述任何特定冲动控制障碍或本手册其他部分所述标准的冲动控制障碍。
Grant (2008)[9] 指出冲动控制障碍与成瘾存在神经生物学特征的相似性。因此,他建议将冲动控制障碍视为行为成瘾。使用阿片类拮抗剂和谷氨酸能药物治疗获得的积极反应表明,这些药物影响的多巴胺和可能的谷氨酸系统可能在冲动控制障碍以及物质滥用和物质依赖中发挥作用。调节冲动、强迫和习惯性行为的神经系统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似乎存在重叠的神经生物学(例如,眶额皮层的激活),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几种精神疾病会伴有冲动和强迫特征(Torregrossa, 2008)[10]。
前额叶皮层——更具体地说是眶额皮层 (OFC)——被认为在决策和冲动控制行为的病因学中发挥作用。据 Jentsch (1999)[11] 所说,前额叶皮层被认为在冲动和强迫障碍(如药物成瘾和强迫症 (OCD))以及注意力障碍中受损。
解释冲动控制(或缺乏)问题成因的生物学理论与物质使用理论相似。Schmitz (2005)[12]提出了 ICD 的生物学基础理论,或者他称之为“行为成瘾”。他假设行为成瘾使用与物质相关疾病相同的脑神经奖励/愉悦通路。这些特定神经回路已被确定在药物滥用和药物渴望的强化特性中起作用的奖励/愉悦通路中发挥作用。根据 Koob (1992)[13]的说法,在奖励通路中起作用的神经递质是多巴胺、阿片肽、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 (GABA)。药物会刺激这条通路,使人感到强烈的奖励/愉悦。人们认为上瘾行为也是以这种方式运作的。
奖励缺陷假说
奖励缺陷假说提出,那些奖励/愉悦回路功能失调的个体对食物和性等正常奖励并不满意,而是需要造成更高刺激和兴奋的非自然奖励 (Becker, 1999; Comings & Blum, 2000)[14][15]。根据 Schmitz (2005)[16]的说法,冲动控制障碍,如偷窃癖或病态赌博,与与化学依赖相关的药物渴望模式相似,因此,人们认为它们的根源在于奖励通路。例如,当偷窃癖患者有偷窃的冲动时,他们会感受到类似于药物带来的兴奋和快感。
感觉状态理论 (FST)
感觉状态理论认为,当积极的情绪与特定的物体或行为形成联系从而形成状态依赖性记忆时,就会产生冲动控制障碍 (Miller, 2010)[17]。这种状态依赖性记忆由情绪和事件组成:它们构成一个名为“感觉状态”的单元。这被认为是冲动控制障碍的原因。在这些“感觉状态”的形成过程中,人会感到强烈的精神生理唤醒,并可能对它产生固定。因此,为了再次体验到它,他们会重复行为以达到那种状态。FST 还包括记忆因素,声称“感觉状态”由与行为相关的情绪以及行为的记忆组成。例如,一个人回想起自己感到快乐时的情绪和想法,可能会唤醒记忆,并导致他重复行为,并冲动地寻求该事件。
习惯和冲动行为被认为处于行为谱的两端,然而,定义冲动性和强迫性的行为有一些共同之处。强迫性是强迫症的主要原因,患者被迫做某些行为来缓解焦虑/压力,即使这些行为看起来不合适。他们以一种仪式化的方式重复这些行为,如上所述,它们涉及 OFC 功能障碍 (Evans, 2004)[18]。当我们考虑冲动性时,它也包括无法抑制运动反应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迫性。患有冲动控制障碍的人提到他们会沉迷于执行该行为(与他们的疾病有关),并且感到被迫这样做 (Grant, 2006)[19]。
ICD 和强迫症之间的区别之一是,患有 ICD 的个体参与重复行为被认为是自体同调的;通常指的是与自我需要和目标相一致或被自我需要和目标接受的行为、价值观、感觉,或者与个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自我概念一致。患者在实施该行为时会感到快乐、满足或解脱。强迫症的重复行为或仪式被认为是自体异调的 (Grant, 2006; Blasczynski, 1999)[20][21],这意味着患者经历或表达的强迫症与个人的自我认知不一致;患者意识到强迫症是不合理的。患有 ICD 的个体通常是寻求刺激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冲动地重复刺激性行为的原因,而强迫症患者则更关心避免伤害,重复行为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减少焦虑。
药物成瘾也涉及冲动性(即吸毒)、强迫性,强迫性会让人在长期使用药物后继续吸毒,最终发展成一种习惯,其特征是自动吸毒反应,而不考虑后果。ICD 和物质使用障碍在情感调节方面存在类似的障碍。在执行 ICD 行为并感受到相关的快感后,患者描述了急性抑郁症状的发生,这与许多物质戒断期间出现的症状相似,包括情绪低落、内疚感、疲劳。另一个相似之处是与耐受性和戒断相关的行为。例如,病态赌徒报告说,为了感受到所需的“快感”,他们需要不断增加赌注 (Goodman, 1997)[22](类似于耐受性,需要增加药物剂量才能获得相同的快感)。此外,他们还报告说在停止赌博后会出现一些生理症状,例如失眠、厌食、震颤、头痛、胃部不适、噩梦 (Anderson, 1984)[23]。
参考文献
- ↑ Hucker, S.J. (2004) “冲动控制障碍”。载于:法医心理学,由 O’Donohue, W. 和 Levensky, E. 编著,学术出版社
- ↑ Daruna, J. H., & Barnes, P. A. (1993). 冲动性的神经发育观点。载于 W. G. McCown, J. L. Johnson, & M. B. Shure 编著,冲动型客户:理论、研究和治疗 (pp. 23–37)。华盛顿特区:美国心理学会。
- ↑ Grant, E. Jon., (2008), 冲动控制障碍:临床医师理解和治疗行为成瘾的指南,书籍和媒体评论,第 209 页
- ↑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 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TR)。华盛顿特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 年。
- ↑ Perna, Robert, (2010), 冲动性、短视决策和折现。对 Madden, Gregory 和 Bickel, Warren (2010) 的评论,冲动性:折现的行为和神经科学,PsychCritiques,第 55 卷,第 8 号,第 1 页
- ↑ Eysenck SB, Eysenck HJ:冲动性在人格描述的维度系统中的位置。Br J Soc Clin Psychol,1977;16:57–68
- ↑ Patton JH, Stanford MS, Barratt ES:巴拉特冲动量表的因素结构。J Clin Psychol 1995;51:768–774
- ↑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 年)。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IV-TR)。华盛顿特区:美国精神病学协会,2000 年。
- ↑ Grant, E. Jon., (2008), 冲动控制障碍:临床医师理解和治疗行为成瘾的指南,书籍和媒体评论,第 209 页
- ↑ Torregrossa, M, M., Jennifer J. Quinn, and Jane R. Taylor (2008) 冲动性、强迫性和习惯:重新审视眶额叶皮层的角色,BIOL PSYCHIATRY 2008;63:253–255
- ↑ Jentsch JD, Taylor JR (1999):药物滥用导致的额纹状体功能障碍导致的冲动性:对奖励相关刺激行为控制的意义。Psychopharmacol 146:373–390。
- ↑ Schmitz, J. M. (2005). 冲动控制障碍与成瘾之间的界面:快乐通路反应是否共享神经生物学底物?性成瘾与强迫症,12,149-168。
- ↑ Koob, G. F. (1992). 滥用药物:奖励通路解剖学、药理学和功能。药理学趋势,13,177-184。
- ↑ Becker, H. C. (1999). 酒精戒断:神经适应和敏感性。CNS Spectrums,4. 38-65。
- ↑ Comings, D. E., & Blum, K. (2000). 奖励缺陷综合征:行为障碍的遗传方面。脑研究进展,126,325-341
- ↑ Schmitz, J. M. (2005). 冲动控制障碍与成瘾之间的界面:快乐通路反应是否共享神经生物学底物?性成瘾与强迫症,12,149-168。
- ↑ Miller, R. 2010, The Feeling-State Theory of 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and the Impulse-Control Disorder Protocol, Traumatology, 16:3, pp 2-10
- ↑ Evans DW, Lewis MD, Lobst E (2004): The role of the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normally developing compulsive-like behaviors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 ↑ Grant JE, Potenza MN (2006): Compulsive aspects of 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Psychiatry Clin North Am 29:539 –551.
- ↑ Blaszczynski A. Pathological gambling and obsessivecompulsive spectrum disorders. Psychol Rep 1999;84(1):107–13.
- ↑ Grant JE, Potenza MN (2006): Compulsive aspects of impulse-control disorders. Psychiatry Clin North Am 29:539 –551.
- ↑ Goodman, A., 1997, Sexual addiction. In Lowinson JH, Ruiz P, Millmasn RB, Langrod, JG, eds Substance Abuse,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Baltimore, MD: Williams and Wilkins, 1997:340-354
- ↑ Anderson G., Brown, R. I, 1984, Real and Laboratory gambling, sensation seeking and arousal. Br J Psychol. 75:401-410
边缘型人格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