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会学/文化概论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于 1597 年写道,“名字有什么意义?我们称之为玫瑰的东西,换个名字也会一样香。” 后来在 1913 年,格特鲁德·斯坦写下了常被引用的短语,“玫瑰就是玫瑰就是玫瑰。” 虽然相隔几个世纪,但莎士比亚和斯坦在本质上都表达了同样的智力观点,即“事物就是事物”,但它们真的如此吗?我们周围的世界真的那么简单吗?例如,“牛就是牛就是牛吗?”

牛肉热狗、汉堡和牛排已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美味佳肴很容易在从体育场到高级餐厅的任何地方找到。 美国已成为牛肉及其产品的最大消费国之一。 美国人现在每年消费约 2000 亿磅牛肉。 这相当于地球另一端的印度人每年消费牛肉量的十倍。 尽管事实上,美国人口大约是印度人口的三分之一。 正如人们所料,在美国的杂货店里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牛肉切片。 相比之下,印度的大多数邦仍然禁止屠宰母牛。 印度宪法第 48 条规定,“国家应努力以现代和科学的方式组织农业和畜牧业,并应特别采取措施保护和改善品种,并禁止屠宰母牛和犊牛以及其他产奶和役用牲畜。”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印度文化对母牛的看法与美国文化截然不同。 在印度,根据印度教(仍然是该国最大的宗教)的教义,母牛被视为神圣的动物,而不是美食。

正是通过跨文化比较,我们观察到不仅对母牛的看法,而且对母牛的消费都存在显著差异。 那么,牛就是牛就是牛吗? 社会学家会争论说牛不一定是牛,文化差异最终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中对事物的评价和处理方式。 我们可能在美国吞噬的东西,其他人可能在美国以外的地方敬畏,就像许多美国人喜爱的狗在世界其他地区是常见的食物来源一样。 本章关于文化的章节解释了文化的内涵及其起源,然后比较了亚文化与反文化以及民族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本章以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可能性以及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文化而告终。

在一些国家,吃狗是文化上可以接受的。


理解文化的最简单方法是考虑自然(我们的生物学遗传学)和培育(我们的环境和周围环境也塑造了我们的身份)之间的区别。 由于我们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我们具有特定的形式,也具有某些能力。 但我们的生物性本质并不完全决定我们是谁。 为此,我们需要文化。 文化是人类生活中非生物学或社会方面的,基本上人类学习到的任何东西都是文化的一部分。[1]

一般来说,社会生活的以下要素被认为代表了人类文化:“故事、信仰、媒体、观念、艺术作品、宗教习俗、时尚、仪式、专业知识和常识”(第 xvi 页)。[2]

然而,文化的例子本身并不能清楚地理解文化的概念; 文化不仅仅是客体或行为。 文化还包括,

…规范、价值观、信仰或表达符号。 大致来说,规范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中的行为方式,价值观是指他们所珍视的东西,信仰是指他们对宇宙运行方式的看法,表达符号是指表示,通常是指社会规范、价值观和信仰本身的表示。(第 3 页)[2]

总之,文化涵盖了客体和符号,赋予这些客体和符号的意义,以及弥漫在社会生活中的规范、价值观和信仰。 “该定义包括两个要素——区分一个群体或社会与其他群体的要素以及习得或学习行为的概念”。(第 43 页)[3]

请记住,在任何特定社会中,文化并不一定都是僵化的和完全统一的。 与社会生活中的大多数要素一样,文化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结构功能主义的意义上是功能性的),但同时也是有争议的(在冲突的意义上)。[4]

事实上,社会理论家,如米歇尔·福柯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欧文·戈夫曼乔治·赫伯特·米德,长期以来一直指出语言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础。 由于语言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并且依赖于持续的使用才能存在,因此文化因此不断地被协商[5],并且可能保持相对稳定或迅速变化,这与群体、组织、机构和社会内部持续的语言协商和发展有关。

'高级' 文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芭蕾舞,传统上被认为是高级文化。

今天许多人对文化的理解方式与 18 世纪和 19 世纪初欧洲人对文化的理解方式相同。 这种文化概念反映了欧洲社会及其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内部的不平等。 这种对文化的理解将文化等同于文明,并将两者与自然或非文明形成对比。 按照这种对文化的理解,有些国家比其他国家文明程度更高,有些人比其他人更有文化。 像马修·阿诺德(1822-1888)这样的理论家认为,文化仅仅是“世界上最伟大思想和言论”所创造的(第 6 页)。[6] 任何不符合此类别的都被贴上混乱或无政府状态的标签。 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化与耕作密切相关,耕作是人类行为的逐步完善。

实际上,文化指的是精英商品和活动,例如高级烹饪高级时尚高级定制、博物馆级别的艺术和古典音乐。 有文化这个词指的是了解并参与这些活动的人。 例如,用这种方式使用文化的人可能会争辩说,古典音乐比工人阶级的人的音乐(如爵士乐或土著人民的传统音乐)更精致。

以这种方式使用文化的人往往不会用复数。 他们认为,没有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内部的逻辑和价值观,而只有一套所有群体都必须承担的文明标准。 因此,与那些认为自己有文化的人不同的群体通常不被理解为拥有不同的文化; 他们被理解为没有文化

文化的变革概念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浪漫主义时代,德国的学者,尤其是那些关注民族主义的学者,发展了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概念,即世界观。也就是说,每个民族群体都以独特的、不可通约的世界观为特征。虽然更具包容性,但这种文化方法仍然允许区分文明原始部落文化。

到了19世纪后期,人类学家已经改变了文化概念,以包含更多种类的社会,最终导致了上面概述的文化概念——客体和符号、赋予这些客体和符号的意义,以及渗透社会生活的规范、价值观和信仰。

这种新的视角也去除了文化概念的评价性因素,而是提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而不是等级。例如,精英的高级文化现在与大众流行文化形成对比。在这个意义上,高级文化不再指有文化的概念,因为所有人都有文化。高级文化仅仅是指特定群体的人的客体、符号、规范、价值观和信仰;大众文化也是如此。

如今,大多数社会学家都拒绝有文化 vs. 无文化的文化概念。相反,社会学家接受并倡导上面概述的文化定义,即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养育”组成部分。社会学家认识到非精英人士与精英人士一样有文化(非西方人与西方人一样文明);他们只是拥有不同的文化。最近的研究表明,高度重视的文化观念往往是通过对现有品味、偏好和社会不平等模式的战略性利用而产生的,这些观念并非体现精致或进步,而是实际上揭示了社会政治结构内部和之间的现有权力关系。[7]

文化的起源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中国戏曲,一种与欧洲歌剧截然不同的文化传统。

关注进化理论,人类学家假设所有人类都同样进化,而且所有人类都有文化,这在某种程度上一定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他们也谨慎地避免使用生物进化来解释特定文化之间的差异——这种方法要么是种族主义的一种形式,要么是为种族主义形式提供合法性。人类学家认为生物进化产生了包容性的文化概念,人类学家可以平等地将其应用于非文字社会和文字社会,或游牧社会和定居社会。他们认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进化出一种普遍的人类能力,即对经验进行分类,以及用符号对其进行编码和传播。由于这些符号系统是习得和传授的,它们开始独立于生物进化而发展(换句话说,一个人可以从另一个人那里学习一种信仰、价值观或做事方式,即使他们没有血缘关系)。这种符号思维和社会学习能力是人类进化的产物,它驳斥了关于自然与养育的旧论点。因此,克利福德·格尔茨[8]认为,人类生理和神经系统与最初的文化活动一起发展,而米德尔顿(1990:17 n.27)得出结论,人类“本能是文化形成的”。

这种关于文化的观点认为,彼此隔离生活的人发展出独特的文化。然而,不同文化的元素可以很容易地从一组人传播到另一组人。文化是动态的,可以传授和学习,使其成为对物理条件变化的潜在快速适应形式。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不仅是生物进化的产物,而且是生物进化的补充;它可以被视为人类适应自然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种将文化视为具有适应功能的符号系统的观点,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导致人类学家认为不同的文化是由持久但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意义模式(或结构)所定义的,这些意义模式在各种人工制品中具体体现出来,例如神话仪式工具,房屋设计和村庄规划。因此,人类学家区分物质文化象征文化,不仅因为它们反映了不同类型的人类活动,而且因为它们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数据,需要不同的方法来研究。

这种文化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主导了人类学,它暗示每种文化都是有界的,必须从其自身的角度整体理解。结果是相信文化相对主义,它表明没有“更好”或“更差”的文化,只有不同的文化。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文化已经逆转了上面提到的因果关系,并影响了人类进化。[9]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快速传播的基因指令产生了允许人类消化乳糖的蛋白质。[9]这种适应在公元前 4000 年左右随着哺乳动物的驯化在欧洲迅速传播,因为人类开始采集动物的乳汁供食用。在此适应之前,产生允许消化乳糖的蛋白质的基因在儿童断奶后就被关闭。因此,文化变化——饮用其他哺乳动物的牛奶——最终导致了人类基因的变化。因此,基因导致了文化,而文化现在又作用于基因。

抽象层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文化中另一个对于理解该概念至关重要的元素是抽象层次。文化涵盖从具体的文化客体(例如,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到微观的个人间互动(例如,父母或监护人对孩子的社会化)到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例如,美国清教徒的根源可以用来证明民主输出的合理性——就像伊拉克战争一样)。[10]在试图理解文化概念时,重要的是要记住,该概念可以具有多个层次的含义,并且这些层次中的每一个都可能以复杂的方式相互作用。[11]

文化分类的人为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关于文化,需要理解的一点是,它是社会生活元素的一种人为分类。正如格里斯沃尔德所说:

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文化社会。只有人工作、开玩笑、抚养孩子、恋爱、思考、崇拜、战斗和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行事。将文化作为一个东西,社会作为另一个东西来谈论,就是在人类经验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进行分析区分。理解这种区别的一种方法是,文化代表人类存在的表达性方面,而社会代表关系(通常是实际)方面。(第 4 页)[2]

在上面引文中,格里斯沃尔德强调文化与社会是截然不同的,但同时肯定这种区分,就像所有分类一样,是人为的。人类不会以一种与社会分离或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体验文化。文化和社会其实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枚构成社会生活的硬币。然而,两者之间的区别,虽然是人为的,但却在许多方面是有用的。例如,在探索规范和价值观如何代代相传以及回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文化冲突问题时,文化和社会之间的区别特别有用(例如,日本人美国人)。此外,这种区别对于阐明特定社会结构的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内部和社会之间社会不平等的持续或消失也很有用。 [12]

亚文化 & 反文化

[edit | edit source]
星际迷航迷(或星际迷航粉丝)是一个亚文化群体;他们分享了一些特定的理解和意义,这些理解和意义是那些不在他们亚文化群体之外的人可能不理解的。

亚文化是一种由更广泛文化中少数人共享和积极参与的文化。一种文化通常包含许多亚文化。亚文化包含了它们所属的更广泛文化的大部分内容,但在细节上可能存在很大差异。一些亚文化取得了如此的地位,以至于它们获得了自己的名称。亚文化的例子包括:骑摩托车的人军队文化小马驹粉丝星际迷航粉丝(星际迷航迷)。

照片中的妇女和儿童是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原教旨主义派(或 FLDS)的成员,该教派主张一夫多妻制,使成员成为反文化群体的一部分(一夫多妻制在美国是非法的)。

反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的一些信仰、价值观或规范挑战甚至与它所处的社会主流文化相矛盾。 [13] 美国反文化的例子包括:1960 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绿色运动一夫多妻制者女权主义团体BDSM 社区LGBTQ 社区

亚文化将那些因社会标准而感到被忽视的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并使他们能够发展出一种身份认同感。 [14] 亚文化可能是由于成员的年龄、种族、阶级、位置或性别而与众不同的。决定亚文化独特性的特征可能是语言、审美、宗教、政治、性、地理或多种因素的组合。亚文化成员通常通过一种独特且具有象征意义的风格来表明他们的成员身份,这种风格包括时尚、举止和黑话[14]

民族中心主义 & 文化相对主义

[edit | edit source]

民族中心主义是指主要从自身文化角度看待世界的倾向。许多人声称民族中心主义存在于每个社会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民族中心主义可能是所有文化共有的东西。

该词由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创造,他是社会进化论者,也是耶鲁大学政治与社会科学教授。他将其定义为,“一种凝聚力、内部同志情谊和对内群体的奉献精神,它伴随着对任何外群体的优越感,以及随时准备为内群体利益对抗外群体的意愿。” [15] 民族中心主义通常包含一种信念,即自己的种族或民族群体是最重要的,或者其文化的某些或所有方面优于其他群体。在这种意识形态中,个人会根据自己的特定种族或文化来判断其他群体,尤其是在语言、行为、习俗和宗教方面。它还涉及无法承认文化差异并不意味着与自己种族不同的群体处于劣势。

社会学家研究民族中心主义是因为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作用,从政治到恐怖主义。 [16] 这也是社会学家经常成为倡导者的领域,因为他们试图向持有民族中心主义偏见的人揭露这些偏见,目的是帮助人们意识到这种偏见很少有利于社会团结和和平的人际关系。

文化相对主义是指文化概念和价值观无法完全翻译成或完全理解为其他语言的信念;即特定的文化制品(例如仪式)必须在它所属的更大的象征系统中才能被理解。

文化相对主义的一个例子可能是来自特定语言(甚至来自一种语言中的特定方言)的俚语词。例如,西班牙语中的“tranquilo”直接翻译成英语中的“平静”。但是,它可以用在比仅仅用作形容词(例如,海洋很平静)更多的方式。Tranquilo 可以是命令或建议,鼓励他人“冷静下来”。它也可以用来缓和争端中的紧张局势(例如,大家都放松点)或表明一定程度的镇定自若(例如,我很冷静)。这个词没有清晰的英语翻译,为了完全理解它在多种可能的用法中,文化相对主义者会争辩说,有必要完全沉浸在使用该词的文化中。

文化理论

[edit | edit source]

虽然有许多理论方法被用来理解“文化”,但本章只使用一个模型来说明社会学家是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这个模型是里泽尔提倡的一种整合主义模型。 [17] 里泽尔在他的社会学模型中提出了四个高度相互依存的要素:宏观客观要素(例如,社会、法律、官僚主义)、微观客观要素(例如,行为模式和人际互动)、宏观主观要素(例如,文化、规范和价值观)以及微观主观要素(例如,感知、信仰)。这个模型在理解文化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作用方面特别有用,因为它提出了两种理解文化的轴线:一种是从客观(社会)到主观(文化和文化解释);另一种是从宏观层面(规范)到微观层面(个人层面信仰)。

George Ritzer's macro/micro integration theory of social analysis.
乔治·里泽尔的宏观/微观社会分析整合理论。

如果用它来理解特定的文化现象,比如抽象艺术的展示, [18] 这个模型描述了文化规范如何影响个人行为。这个模型还假设,个人层面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反过来可以影响宏观层面的文化。实际上,这是大卫·哈雷发现的一部分:虽然确实存在基于阶级的文化差异,但这些差异并非阶级所独有。抽象艺术的展示者不仅倾向于属于上层阶级,而且还受雇于艺术生产行业。这表明,艺术品味中涉及多个层次的影响——除了个人喜好之外,还有广泛的文化规范和小规模的职业规范。

文化的功用

[edit | edit source]

文化也可以被视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特定功能。格里斯沃尔德认为,“对文化的社会学分析从文化提供方向、避免混乱,并将行为引导到某些行动路线而避开其他路线的前提开始。” [2] 格里斯沃尔德通过解释这一点再次强调:“群体和社会需要对自己的集体表征来激发团结和相互支持的情绪,而文化则满足了这种需要。” [2] 换句话说,文化可能具有一定的功利主义功能——由于共同的理解和意义而维持秩序。

另一方面,文化也可以用来创造和维持社会不平等。根据柯林斯的说法, [19] 关于种族、阶级、性别和性别的文化观念可能被用来解释和证明社会层面的压迫和特权模式,使社会人相信现存的不平等仅仅反映了事物一直以来的方式。因此,社会正义和平等的努力通常必须克服那些导致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盲目接受现存社会秩序为自然或不可避免的文化模式。在柯林斯之后,一些社会学家探索了通过文化实践维持的共同理解和意义是否抵制或再现了少数群体的持续性从属。

文化变革

[edit | edit source]

认为文化是象征性编码的,因此可以从一个人传授给另一个人,这意味着文化虽然有边界,但可以改变。文化既容易改变,又抗拒改变。抵抗可能是来自习惯、宗教、科学以及文化特征的整合和相互依存。[20] 例如,在许多文化中,男人和女人有互补的角色。一方可能希望改变影响到另一方,就像 20 世纪下半叶西方文化中发生的那样(例如,妇女运动),而另一方可能抗拒这种改变(可能是为了维护有利于自己的权力失衡)。此外,将人类划分为只有两种性别(例如,男性和女性)在文化上抹去了双性人的生物学和遗传现实,并为对出生时性别分类超出男性/女性的个体进行生殖器切割提供了理由。[21] 然而,改变对双性人进行婴儿生殖器切割的科学和医疗实践仍然很困难,因为文化信仰促进了和强制了两种性别,它们有各自的,但“互补的”角色。

阿努比斯神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埃及宗教仪式,但这个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传播,并被其他群体,包括异教徒,作为宗教符号所采用。

文化变革可能有许多原因,包括:环境、发明以及与其他文化的接触。例如,上一个冰河时代的结束帮助促进了农业的出现。[22] 另一个极大地改变文化的发明是避孕药的开发,它改变了女性对性行为的态度。在避孕药问世之前,女性因性行为而怀孕的风险很高。避孕药问世后,怀孕的风险大大降低,这增加了异性恋者在婚外进行性行为的意愿。[23] 同样,电视的出现也大大降低了美国人对公民生活的参与度。[24]

几种关于文化如何变化的理解来自于人类学。例如,在传播理论中,某事物的形式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但其意义却没有改变。例如,阿努比斯神像起源于埃及文化,但已传播到许多文化。它最初的意义可能已经丧失,但现在被许多新时代宗教的从业者用作力量或生命力的神秘符号。

文化之间的接触也会导致文化融合。文化融合有不同的含义,但在这种情况下指的是用另一种文化的特征来取代一种文化的特征(通过强制、谈判或协议),就像许多美洲原住民在欧洲人占领他们的土地时发生的那样。许多美洲原住民被同化到欧洲人的规范、信仰和价值观中,从宗教到抚养孩子的方式,因为欧洲人认为原住民无法接受这些文化习俗。然而,当原住民证明他们能够以非欧洲的方式实践宗教和育儿时,许多人被处死,被送到改造营,或者被迁到未开垦的西部土地上,在那里他们被要求根据欧洲的价值观和习俗建立自己的社区。[25] 在个人层面相关的过程是同化文化移植,两者都指的是个人接受不同的文化,这可能是通过强制或选择实现的。

格里斯沃尔德概述了另一种文化变革的社会学方法。[2] 格里斯沃尔德指出,文化似乎来自个人,但也有更大的、集体性的、持久的文化,它不可能是单个个人的创造,因为它早于和晚于个人和文化贡献者。作者提出了一个社会学视角来解决这一冲突,

社会学提出了一种替代方案,既不同于极端的不令人满意的一成不变的观点,也不同于非社会学的个人天才的观点。这种替代方案认为文化和文化作品是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创造。我们最好理解特定的文化对象...不是将其视为其创造者的独一无二之物,而是将其视为集体生产的成果,本质上是其起源的社会性。(第 53 页)

那么,格里斯沃尔德认为,文化是通过个人的情境依赖和社会定位行为而改变的;宏观层面的文化影响着个人,而个人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同一文化(另见本文前面关于符号互动论的讨论)。这种逻辑有点循环,但它说明了文化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但仍能保持某种程度的稳定。

当然,这里需要认识到格里斯沃尔德谈论的是文化变革,而不是文化的实际起源(例如,“没有文化,然后突然有了文化”)。由于格里斯沃尔德没有明确区分文化变革的起源和文化的起源,因此似乎格里斯沃尔德在这里是在为文化的起源辩护,并将这些起源定位在社会中。这既不准确,也不代表社会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清晰思考。文化,就像社会一样,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存在(人类是社会和文化生物)。社会和文化共存,因为人类有社会关系,并且这些关系与意义联系在一起(例如,兄弟、恋人、朋友)。[26] 文化作为一种超级现象,没有真正的开始,除非从人类(智人)有开始的意义上说。因此,文化起源的问题就变得毫无意义了——它与我们一样长久存在,并且很可能在我们存在的时候继续存在。

文化社会学:文化研究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学家如何研究文化?研究文化的一种方法属于“文化社会学”,它将文化研究与对现象的文化理解相结合。格里斯沃尔德解释了文化社会学家如何开展他们的研究,

...如果要了解某个特定群体,人们会寻找他们用以自我表达的方式...社会学家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即从对特定文化对象的分析入手来进行这种集体表达过程;如果我们要了解一个文化对象,我们会寻找它如何被某个群体用来代表该群体。(第 59 页)[2]

文化社会学家寻找人们如何从周围的各种文化元素中为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文化社会学的一个特别清晰的例子是伊莱贾·安德森对北顿村的研究。[27] 安德森在他的书中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但有两个文化成分突出。首先,安德森正在研究两个文化和社会经济特征截然不同的街区的边界。由于这两个街区截然不同,但又共享边界,因此这个研究地点为探索文化提供了很多机会。不出所料,文化冲突是探索文化和文化交互作用的最佳场景。此外,安德森还对这些街区中的个人如何协商人际互动感兴趣,特别是当来自村庄(中产阶级到上层中产阶级,主要是白人)的个人被迫与来自北顿地区的成员(下层阶级和贫困的黑人)互动时。

安德森的方法是参与式观察和访谈的结合。但从上面格里斯沃尔德的引文中可以看出,安德森在这些访谈和观察中的重点是自我呈现。安德森经常根据他们的穿着、行为、态度、信仰和观点来描述他采访和观察的个人。当他与越来越多的个人互动时,模式开始出现。具体来说,穿着特定服装的人以类似的方式行事。例如,那些穿着商业服装(即使是遛狗时)的人——雅皮士——对村庄的未来有特定的看法:他们有兴趣提高房产价值,以最大化他们的投资。服装文化意义的另一个例子是,年长的黑人男性故意穿着扣子衬衫和领带,因为这种特定服装的文化象征意义:它向文化局外人表明穿着者是精致的,并且不同于控制着许多北顿街角的运动服穿着的毒贩。

最终,安德森的目标是开发一种关于街头智慧个人的类型学:那些能够在街上处理尴尬和不舒服的人际互动的人,他们能够毫发无损地从互动中脱身。虽然他开发了对这类人的一个松散的描述,但这里需要理解的重要部分是他如何探索文化的这些方面。首先,他发现了一个呈现文化冲突的文化边界。当个人必须公开协商意义时,这使得社会学家更容易地梳理出文化。此外,安德森观察了文化代代相传(即,社会化),但也观察了文化表达(服装、行为等)所提供的自我表达。通过多年的观察,安德森对文化的这些要素有了深刻的了解,这使他能够理解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那么什么是文化?最简单的理解是特定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包含各种方面,包括但不限于:规范、价值观、信仰或表达符号。因此,文化可以包含任何在人群中提供意义或可以赋予意义的事物。正如本章开头所示,同一个物体或符号可能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含义。牛遍布全球,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每个文化对牛的理解和意义都有自己的解释。在美国,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看到牛是食物,但在印度,许多人将牛视为精神生活中敬畏的对象。然而,文化并非一成不变。它容易发生变化,有时变化缓慢,不易察觉,有时变化迅速,更容易观察到。例如,近年来全球化兴起,有证据表明印度正在转向更多地消费牛肉和牛肉制品。只有时间才能证明,由于全球化,亚洲印度文化对其对牛的感知和对待方式是否会发生巨大转变。

扩展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Blair-Loy, Mary. 2001. "Cultural constructions of family schemas: The case of women finance executives". Gender & Society, 15(5): 687-709.
  • Bourdieu, Pierre. 1980. The Logic of Practice.
  • Bourdieu, Pierre. 1984. Distin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 Emerson, Rana A. 2002. "'Where my girls at?': Negotiating Black womanhood in music videos". Gender & Society, 16(1): 115-135.
  • Garfinkel, Harold. 1967. Studies in Ethnomethodology.
  • Hamilton, Laura, and Armstrong, Elizabeth A. 2009. "Gendered sexuality in young adulthood: Double binds and flawed options". Gender & Society, 23(5): 589-616.
  • Milkie, Melissa A. 2002. "Contested images of femininity: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gatekeepers' struggles with the 'real girl' critique". Gender & Society, 16(6): 839-859.

讨论问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是否存在没有文化的 人类?
  • 文化在人类与其他生物的竞争中扮演什么角色?
  • 是否有一些文化比其他文化更好?
  • 你能衡量文化吗?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Valentino, Lauren, and Stephen Vaisey. 2022. “Culture and Durable Inequ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48(1):109–29. doi: 10.1146/annurev-soc-030320-102739.
  2. a b c d e f g Griswold, Wendy. 2004. Cultures and Societies in a Changing World. Thousand Oaks, CA: Pine Forge Press.
  3. Gusfield, Joseph R. Culture. Contexts. 2006; 5(1):43-44.
  4. Butler, Judith. 2008. “Sexual politics, torture, and secular tim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59:1-23.
  5. Schwalbe, Michael, Sandra Godwin, Daphne Holden, Douglas Schrock, Shealy Thompson, and Michelle Wolkomir. 2000. “Generic Processes in the Reproduction of Inequality: An Interactionist Analysis.” Social Forces 79: 419-452.
  6. Arnold, Matthew, Culture and Anarchy, 1882. Macmillan and Co., New York. Online at [1].
  7. Koontz, Amanda. 2010. “Constructing Authenticity: A Review of Trends and Influences in the Process of Authenticating Cultural Products.” Sociology Compass 11(4): 977-988.
  8. Geertz, Clifford. (1973).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ISBN 0465097197.
  9. a b Laland, Kevin N., John Odling-Smee, and Sean Myles. 2010. “How culture shaped the human genome: bringing gene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together.” Nat Rev Genet 11:137-148.
  10. Wald, Kenneth D. 2003.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Fourth ed.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11. Pierre Bourdieu. 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 trans. Richard Nice, 1984.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2. Foucault, Michel.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Pantheon Books.
  13. Roszak, Theodore, The Making of a Counte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the Technocratic Society and Its Youthful Opposition, 1968/1969, Doubleday, New York, ISBN 0385073291; ISBN 978-0385073295.
  14. a b Hebdige, Dick (1979). Subculture: The Meaning of Style (Routledge, March 10, 1981; softcover ISBN 0-415-03949-5.
  15. William Graham Sumner, War and Other Essays, ed. Albert Galloway Kell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19).
  16. Juergensmeyer, Mark. 2003. Terror in the Mind of God: The Global Rise of Religious Violence, 3rd Edition. 3rd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7. Ritzer, George and Douglas J. Goodman. 2004. Modern Sociological Theory. sixth ed. Boston, MA: McGraw Hill.
  18. Halle, David. 1993. Inside Culture: Art and Class in the American Home.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 Collins, Patricia Hill. 2005. Black Sexual Politics: African Americans, Gender, and the New Racism. Routledge.
  20. Emerson, Michael O., and Christian Smith. 2001. Divided by Faith: Evangelical Religion and the Problem of Race in Americ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1. Haas, Kate. 2004. Who will make room for the Intersexed? American Journal of Law and Medicine 30(1): 41 - 68.
  22. Diamond, Jared. 2005.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1st ed. W.W. Norton & Co.
  23. Coontz, Stephanie. 2000. The Way We Never Were: American Families and the Nostalgia Trap. Basic Books.
  24. Putnam, Robert D. 2001. Bowling Alone :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 1st ed. Simon & Schuster.
  25. Loewen, James W. 1995. Lies my Teacher Told me. The New Press.
  26. Leakey, Richard. 1996. The Origin of Humankind. New York: BasicBooks.
  27. Anderson, Elijah. 1990. Streetwise: Race, Class, and Change in an Urban Community.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 · 社会化

有关文化的其他社会学研究,请参阅 符号互动研究学会美国社会学协会,文化部门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