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社会学/社会化简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1970年11月4日,儿童福利机构发现了一个13岁的孩子,她在加利福尼亚州阿卡迪亚的一所房子的卧室里被锁了大部分时间。这个女孩,在公众中被称为Genie(化名),是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虐待、忽视和社会孤立案例之一。从大约20个月大到当局在13岁7个月时发现她,Genie大部分时间都被绑在儿童马桶上或绑在婴儿床上,而且严重营养不良。她的父亲认为 Genie 有严重智力障碍,因此决定将她隔离,并禁止家人与她互动。因此,从她蹒跚学步开始,她就缺乏任何形式的社会化,并且由于社会剥夺而遭受了精神上的折磨。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和其他科学家开始研究 Genie 的近乎完全孤立的案例。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她在生命早期缺乏社交机会导致她错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时期,而 Genie 最终无法完全获得语言的使用能力。

虽然 Genie 的案例是最著名的社会孤立案例之一,但自14世纪以来,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有记录或被指控的野孩子案例。这些贯穿历史的案例说明了人类社会化的重要性。在缺乏人际互动的情况下,许多案例都涉及与动物的替代社会化经历。最近记录的一个案例涉及乌克兰的Oxana Malaya,时间是在1980年代。从大约三岁到八岁,Oxana 开始和家里的狗一起生活,因为她的酒鬼父母在晚上将她遗忘在外面。当当局找到她时,她正在用四肢爬行,像她的犬类伙伴一样吠叫。然而,通过重新社会化,Oxana 能够抑制她类似狗的行为,并最终学会了说俄语。尽管取得了进步,但她仍然在智力方面有一些缺陷,这是由于多年来被忽视和缺乏人类社会化造成的。

Genie 和 Oxana 的著名极端孤立案例都表明了人类互动在人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性。本章关于社会化,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社会化以及人类普遍需要社会化的必要性。接着讨论了社会化的各种理论理解,然后讨论了关于该主题的一些关键研究。

社会化的要素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化是一个基本的社会学概念,包含许多要素。虽然并非所有社会学家都同意哪些要素是最重要的,甚至如何定义社会化的一些要素,但下面概述的要素应该有助于阐明社会化意味着什么。

社会化的目标

[edit | edit source]
阿富汗的一所幼儿园。

Arnett,[1] 在提出对社会化的新理论理解(见下文)时,概述了他认为社会化的三个目标

  1. 冲动控制和良心的发展
  2. 角色准备和执行,包括职业角色、性别角色以及婚姻和育儿等机构中的角色
  3. 培养意义的来源,或者什么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为之奋斗的

简而言之,社会化是使人类为社会生活做好准备的过程。在此应重申,社会化是文化相对的 - 不同文化中的人以及在不同种族、阶级、性别、性取向和宗教社会位置的人,其社会化方式不同。这种区别既不也不应该 inherently 导致评价性判断。社会化,因为它是一种文化的采用,在每种文化中以及在不同的亚文化中都会有所不同。社会化,作为过程或结果,在任何特定的文化或亚文化中都不好也不坏。

还应注意的是,虽然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个体的关键社会学过程,但并非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都是学来的。例如,有证据表明,大多数儿童天生对故意受伤的个体有同理心,并认为这是错误的。 [2] 因此,人们可能认为是学来的某些方面,如同理心和道德,实际上可能是由生物决定的。人类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决定的,在多大程度上是学来的,这仍然是人类行为研究中的一个开放性问题,但对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文献的最新回顾表明,文化可以影响生物学,反之亦然(例如,通过学习的反应和行为促进大脑发育和基因潜能激活的过程,养育成为天性)。[3][4][5]

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化是一个终身过程,但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初级社会化发生在生命的早期,作为儿童和青少年。次级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一生中发生的社会化,既包括儿童时期,也包括当一个人遇到需要额外社会化的新的群体时发生的社会化。虽然有些人认为这两种社会化中只有一种发生,但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倾向于将两者结合起来,认为个体的基本身份或核心身份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而在后来的生活中,随着对新的群体成员身份和角色以及不同结构的社会情境的认知,会发生更具体的改变 - 通过次级社会化。后期生活社会化的需求可能源于社会日益复杂,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同角色和责任的增加。[6]

Mortimer 和 Simmons 概述了这两部分社会化的三个具体区别之处:[6]

  1. 内容 - 童年时期的社会化被认为与生物驱动的调节有关。在青春期,社会化与总体价值观和自我形象的发展有关。在成年期,社会化涉及更公开和具体的规范和行为,例如与工作角色相关的规范和行为,以及更肤浅的个性特征。
  2. 语境 - 在早期,被社会化者(被社会化的人)在初始环境(可能是原生家庭、孤儿院、无家可归的时期或儿童生命开始时的任何其他初始社会群体)、学校(或其他教育环境)或同伴群体中更明显地承担学习者的身份。此外,早期的人际关系更有可能带有情感色彩,即高度情绪化。在成年期,虽然被社会化者有时会扮演学生的身份,但大多数社会化发生在被社会化者已经完全承担了成年人的角色之后。由于情境因素(例如工作环境),更正式的人际关系也更有可能出现,这会抑制情感成分。
  3. 反应 - 儿童和青少年可能比成年人更容易塑造。此外,许多成年人的社会化是自发的和自愿的;如果成年人拥有适当的资源(象征性、财务和社会资源),他们可以随时离开或终止这一过程。

社会化当然是一个社会过程。它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正如初级和次级之间的区别所指出的那样,社会化可以在多种环境中发生,并且是与众多群体接触的结果。社会化过程的一些更重要的贡献者包括:父母、监护人、朋友、学校、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庭成员、社交俱乐部(如宗教或运动队)、生活伴侣(浪漫或柏拉图式)以及同事。这些群体中的每一个都包含一种文化,这种文化必须被社会化者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被社会化者接受,以便获得加入该群体的资格。

广义社会化与狭义社会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rnett 提出了一个有趣的但很少使用的社会化类型区分。[1] Arnett 区分了广义社会化和狭义社会化。

  • 广义社会化旨在促进独立性、个人主义和自我表达;它被称为广义,因为这种类型的社会化有可能产生广泛的结果。
  • 狭义社会化旨在促进服从和一致性;它被称为狭义,因为结果的范围很窄。

这些区别对应于 Arnett 对社会化的定义,即

一个天生具有行为潜能范围极广的个体,通过整个过程,被引导发展出实际行为,而实际行为的范围要窄得多;根据其群体的标准,对其来说,习俗和可接受范围。

Arnett 解释说,他对社会化的理解不应被理解为只有两种选择,即广义或狭义。相反,作者认为,在他概述的七种社会化力量(例如,家庭、朋友等)中,社会化可以在每一种力量中都是广义或狭义的。由于每种力量都可以是广义或狭义的,因此存在各种可能的广义/狭义社会化组合。最后,Arnett 指出了他的区别相关的两个例子。首先,Arnett 认为,性别社会化之间往往存在差异。Arnett 认为,在这些差异存在的地方,女性的社会化往往比男性更狭窄。Arnett 还认为,日本社会化是狭义的,因为该文化中对一致性的压力更大。Arnett 认为,这可能解释了日本较低的犯罪率。

全面机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一幅监狱的油画。

并非所有社会化都是自愿的,也并非所有社会化都成功。社会中有一些成分专门用于重新社会化那些最初没有成功社会化的人。例如,监狱和精神卫生机构旨在重新社会化那些被认为没有成功社会化的人。根据特定机构中隔离和重新社会化的程度,其中一些机构被称为全面机构。在对全面机构的经典研究中,厄温·戈夫曼给出了全面机构的以下特征:[7]

  1.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同一个地方,在同一个权威下进行。
  2. 个人是大型队列的一员,所有成员都被平等对待。
  3. 所有日常活动(24 小时)都有严格的时间安排。
  4. 监督人员和较低级别的参与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
  5. 有关成员命运的信息被隐瞒。

全面机构最常见的例子包括精神病院、监狱和军事新兵训练营,尽管还有许多其他机构也可以被认为是全面机构。全面机构的目标是促使个人完全脱离旧生活,以便机构能够将个人重新社会化到新的生活。

莫蒂默和西蒙斯指出,不同类型机构的社会化方法存在差异。[6] 当机构的目标是社会化(初级或次级)时,该机构往往会使用规范性压力。当机构的目标是重新社会化偏差行为者时,胁迫经常被使用。

在所有此类情况下(尤其是在全面机构中),这个过程是通过戈夫曼所说的“自我羞辱”来实现的,它指的是权威人物剥夺其照护下的人的 unwanted elements,并塑造社会认为可接受或规范的自我类型。例如,在精神病人和军人中,新入院的病人会被剥夺他们现有的象征性资源(例如,服装选择、时间安排、说话方式等),以便他们可以以“健康病人”或“能力士兵”的形象重新塑造。虽然许多社会化涉及学习和接受新的课程,但社会化也经常涉及压抑或抑制个性、先前的文化联系和行为模式。[7][8]

社会化的重要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说明社会化重要性的最常用方法之一是借鉴少数不幸的案例,即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疏忽、不幸或蓄意虐待而没有被成年人社会化。这些孩子被称为“野孩子”或野生动物。一些野孩子被人们(通常是他们自己的父母)限制;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孩子被遗弃是由于父母拒绝孩子严重的智力或身体缺陷。野孩子可能在被遗弃或逃跑之前经历过严重的儿童虐待或创伤。另一些人据称是被动物抚养长大;据说有些人独自生活在野外。当完全由非人类动物抚养长大时,野孩子表现出的行为(在身体极限内)几乎完全像照顾它们的特定动物,例如它们害怕或对人类漠不关心。

野孩子缺乏在社会化过程中通常学会的基本社会技能。例如,他们可能无法学会使用厕所,难以学会直立行走,并且对周围的人类活动表现出完全缺乏兴趣。他们往往看起来智力受损,在学习人类语言方面几乎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在多年孤立后学习语言的能力受损,通常归因于语言学习的关键期存在,并且被认为是支持关键期假设的证据,而这些孩子的例子经常被用来对人类行为和发展的潜在生物和遗传决定因素提出质疑。对一个在很小的时候就变得孤立的孩子进行社会化,使其成为社会中一个相对正常的人,这是非常困难的,而且这些人往往需要终身照顾。

不幸的是,有很多这样的孩子的例子被很好地记录下来,包括

社会化的理论理解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化,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虽然上面概述的基本思想一直是大多数社会化理解的一部分,但社会化的定义和理论却多种多样。这里介绍了一些方法,因为定义的多样性通常是有启发性的。[10][6][11]

  • 符号互动主义 - 自我发展是相互关联的社会互动和解释过程的结果;因此,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动者所处的环境以及这些环境被行动者或其他人“理解”的方式;这种方法还认为,社会化是一个持续的、终生的过程。
  • 角色理论 - 社会化被视为获得适当的规范、态度、自我形象、价值观和角色行为的过程,这些行为使个人能够被群体接受并有效地履行新的角色;在这个框架中,社会化被视为一种保守力量,允许社会组织的延续,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成员会发生轮换。
  • 强化理论 - 自我发展是成本和收益的认知评估的结果;这种理解假设,社会化者在接近新的角色时,是一个独立的、积极的谈判者,以获得与角色伙伴和成员群体关系中的优势。
  • 内化理论 - 社会化是一系列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个人学习参与社会组织的各个层次;该理论认为,儿童内化了人际关系的认知参照系和共同的表达符号体系,以及道德意识;这种方法是塔尔科特·帕森斯提倡的。

最近的研究[12]表明,人类儿童天生就会模仿成人的角色,包括不实用的行为。这被称为“过度模仿”,虽然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这似乎是适应不良的,但这种行为可能是人类的一种特征,它促进了文化代代相传。[12] 然而,尽管有这种可能性,但这种观点中的论据通常强调儿童的从众,而忽略了差异和偏差(尤其是在少数群体的情况下)。

社会化作为加入群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社会化解决了个人适应社会的问题。在上面概述的所有方法中,社会化都以某种方式提到了社会塑造其成员以符合社会要求并与社会要求合作的想法。为了减少混淆,开发一种衡量社会化的研究方法,并可能导致来自不同研究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Long 和 Hadden 提出了一种对社会化的修正理解。[11] Long 和 Hadden 并没有提倡模糊的文化采纳或学习,而是将社会化重新定义为“将新成员转变为群体中真正成员的媒介”。在讨论这种方法的一些具体细节之前,概述 Long 和 Hadden 对早期社会化方法提出的一些批评可能会有所帮助。

根据 Long 和 Hadden 的说法,许多早期社会化方法将社会化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每个人在与他人的所有交往中都成为社会化主体(社会化者)和新手(被社会化者)。这种概念化使社会化失去了社会归宿;它无处不在,但又无处可寻。对先前方法的另一个批评是,它们允许社会化包含任何事物,而任何在某个时间点是该过程的一部分的事物都可能在另一个时间点被排除在外。凭借这种概念化,任何现象都可以在社会化过程中改变其地位,而不会改变自身的构成或表达。换句话说,社会化几乎包含所有事物,几乎不排除任何事物,并随着环境和结果而变化。此外,以前的社会化方法缺乏关于社会化活动性质的具体说明。通过其结果定义社会化使其无需在概念上规定过程的性质。社会化可以归因于“此或彼”,但为了真正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必要超越仅仅指出社会化主体,并具体说明是什么使这些主体进行社会化。早期方法的另一个严重缺陷是它们忽略了社会化的“过程”组成部分。这样做将社会化概念限制为主要作为事后解释类别,用于赋予以其他术语定义和发展的结果以意义。

由于这些批评,Long 和 Hadden 发现自己面临着一项双重任务:[11]

  • 更精确地定位社会化及其社会边界
  • 指定区分它与相关现象的独特属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Long 和 Hadden 开发了一种新的社会化理解,“社会化是由成员及其盟友进行的,从一批新成员中创造和纳入群体新成员的过程”。在这种理解下,社会化的主要主体是群体中经过认证和正在实践的成员,新手被社会化到这些群体中。应该注意的是,这里的“认证”只是“社会认可的群体成员”的简短说法。因此,Long 和 Hadden 对社会化的修正理解将其视为加入群体的过程和结果。

研究示例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性别社会化的差异,但其中大部分研究总结在关于性别的章节中。以下三个研究示例很有趣,因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了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

社会化与社会阶层

[edit | edit source]

Ellis、Lee 和 Peterson[13]发展了由 Melvin L. Kohn[14]开始的研究议程,探索了父母相对于其社会阶层抚养孩子的差异。Kohn 发现,下层阶级父母更有可能强调孩子的顺从,而中层阶级父母更有可能强调孩子的创造力和自立。[14] Ellis 等人提出并发现,父母在孩子身上重视顺从胜过自立的程度,以至于顺从取代自立成为他们自己努力中成功的标准。换句话说,Ellis 等人证实了下层阶级父母强调孩子顺从的原因是,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历了顺从。例如,工厂工作更强调顺从而不是创新。

在同一领域进行的另一项研究探索了这种关系的略微不同的组成部分。Erlanger 对社会阶层与身体暴力之间的相关性感兴趣。[1]虽然他没有找到强烈的相关性表明下层阶级个人更有可能在惩罚孩子时使用身体暴力,但他确实提供了有关几个过时命题的证据。Erlanger 的发现包括

  • 体罚不会导致工人阶级的专制主义
  • 儿童期的惩罚经历不能解释工人阶级成年人比中产阶级成年人更有可能犯下谋杀的可能性
  • 一般使用体罚不是虐待儿童的先兆
  • 使用体罚不是亚文化对暴力进行积极评价的一部分

应该注意的是,这是一项较早的研究,最近的发现可能已经更多地阐明了这些问题。还应该注意的是,Erlanger 很乐意指出他的发现得到了他的数据的强有力支持还是微弱支持。有兴趣的读者应该直接阅读他的论文,而不是依赖上面的摘要来了解具体细节。此外,重要的是要注意,许多这些发现(特别是在与 Kohn 的最初分析相关的情况下)也已经在自然环境中得到证实。Annette Lareau,例如,利用对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父母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证明了两种由阶级地位区分的儿童养育的主要模式——精心培养和自然成长。具体来说,她发现工人阶级父母鼓励自然成长,他们的孩子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这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和更广泛的朋友和家庭网络,但也导致了一种新出现的社会约束感。另一方面,她发现中产阶级父母实行精心培养,他们仔细规划和安排孩子的生活,围绕课外活动,这限制了孩子的朋友和家庭网络,但也促进了新出现的权利感和重要的谈判技巧,这些技巧可以转化为生活过程中的教育和职业优势。

社会化与死亡准备

[edit | edit source]

Marshall 采访了一些养老院居民,以探索他们的环境如何影响他们对死亡的看法。[15] Marshall 正在研究有关死亡率的次级社会化。Marshall 发现,人际关系、行为变化和养老院文化的结合促成了对死亡的理解,这种理解既接受死亡,也勇于面对死亡。

这个特定养老院的居民发现自己有更多时间思考死亡——因为他们不再需要照顾自己的家。此外,他们发现自己被处境相似的人包围:他们基本上是搬进养老院来准备死亡。老年人的普遍存在促进了死亡的讨论,这也帮助居民社会化到他们对死亡的接受中。最后,养老院社区鼓励一种生活和充实的文化,部分是为了抵消死亡的频繁发生。一些居民计算出养老院每周有一人死亡。鉴于这些数字,对社区成功来说,保持一种积极的文化至关重要,这种文化既拥抱生活,也接受死亡。总而言之,Marshall 发现,许多因素促使居民社会化到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中,这种生活方式也接受了即将到来的死亡,并为之做好了准备。

大学预备课程有意义吗?

[edit | edit source]

Rosenbaum 对高中课程对智商的影响感兴趣。[16]高中课程是学生可以上的不同等级或类型的课程;例如,许多高中现在包括大学预备课程和普通教育课程。Rosenbaum 的假设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遵循较低课程(非大学预备课程)的学生在智商测试中的得分将低于遵循较高课程(大学预备课程)的学生。考虑到学校是社会化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因此参加特定课程也会导致采纳与该课程相对应的规范、价值观、信念、技能和行为(即文化)是有道理的。换句话说,课程可能会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你可能一开始与更高课程的人处于相同的水平,但当你完成较低课程时,你将变得像你课程中的其他学生一样。

为了减少混杂变量并确保显著的测试效果,Rosenbaum 选择了一所同质的、白人、工人阶级的公立学校,该学校有五个不同的、高度分层的班级。然后,Rosenbaum 在两个时间点比较了不同课程中个人的智商得分。事实证明,课程设置对智商有显著影响。处于较低课程的人实际上可能会看到智商下降,而处于较高课程的人可能会看到智商上升。换句话说,课程将学生社会化到他们相应的角色中。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社会化是人类学习如何在特定社会中运作的过程。虽然人们普遍认为所有人类在一生中都会经历某种形式的社会化,但历史上也有一些罕见的例子,有些人被迫过着社会隔离的生活,例如吉妮的案例,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接受社会化,例如奥克萨娜·马拉亚的案例。这两个案例都在本章开头进行了描述,说明了社会化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尽管社会化在人类中是显而易见地必不可少的,但重要的是要注意,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相对的,这意味着社会化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不同。这一点在世界各地存在的各种社会规范中最为明显。我们在特定社会中是如何被社会化的,最终决定了我们认为什么是“正常”和“反常”的,即使如此,我们也可能受到再社会化的影响,这取决于我们社会环境或社会接触的变化情况。

延伸阅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Goffman, Erving. 1967. 交互仪式. 纽约:Pantheon Books.
  • Goffman, Erving. 1961. 精神病院:关于精神病人和其他囚犯社会状况的论文. 纽约:Doubleday/Anchor
  • Scott, Marvin B. 和 Stanford M. Lyman. 1968. “解释”. 美国社会学评论 33: 46-62.
  • Emerson, Rana A. 2002. “我的女孩在哪里?:”在音乐视频中协商黑人女性身份. 性别与社会 16(1): 115-135.
  • Baker-Sperry, Lori 和 Grauerholz, Liz. 2003. 女性美丽理想在儿童童话故事中的普遍性和持久性. 性别与社会 17(5): 711-726.
  • Buysse, Jo Ann M. 和 Embser-Herbert, Melissa Sheridan. 2004. 运动中的性别建构:对大学媒体指南封面照片的分析. 性别与社会 18(1): 66-81.
  • Massoni, Kelley. 2004. 模特工作:十七杂志中的职业信息. 性别与社会 18(1): 47-65.
  • Martin, Karin A. 和 Kazyak, Emily. 2009. 儿童 G 级电影中的异性恋浪漫爱情和异性恋. 性别与社会 23(3): 315-336.
  • Thoits, Peggy A. 1989. “情绪的社会学”. 社会学年度评论 15: 317-342.
  • Kemper, Theodore D. 1987. “有多少种情绪?将社会成分和自主成分结合起来”. 美国社会学杂志 93: 263-289.
  • Hochschild, Arlie R. 1979. “情绪劳动、感受规则和社会结构”. 美国社会学杂志 3: 551-575.
  • Shott, Susan. 1979. “情绪与社会生活:符号互动主义视角”. 美国社会学杂志 84: 1317-1334.
  • Scheff, Thomas J. 1988. “羞耻与顺从:敬畏情绪系统”. 美国社会学评论 53: 395-406.
  • Hochschild, Arlie R. 1983. 被管理的心:人类情感的商业化. 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

讨论问题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是谁把你社会化到社会中,他们是怎么做的?
  • 你以什么方式成为社会化主体?
  • 社会化会失败吗?
  • 社会化如何因社会阶层、种族和/或性别而异?
  • 社会化的要素有哪些?

参考资料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Arnett, Jeffrey J. 1995. 广义社会化和狭义社会化:家庭在文化理论背景下的地位. 婚姻与家庭杂志 57( 3): 617-28.
  2. Decety, Jean, Kalina J. Michalska 和 Yuko Akitsuki. 2008. 谁造成了疼痛?一项关于儿童同理心和意向性的 fMRI 研究. 神经心理学 46, 11: 2607-2614.
  3. Ridgeway, Cecilia L. 2011. 由性别构建:性别不平等如何在现代世界中持续存在. 牛津大学出版社.
  4. Butler, Judith. 1999. 性别困扰:女权主义与身份的颠覆. Routledge.
  5. Chrisler, Joan 和 Paula Caplan. 2002. “杰基尔博士与海德小姐的怪异案例:经前期综合征如何成为文化现象和精神疾病”. 性研究年度评论 13: 274-306.
  6. a b c d Mortimer, Jeylan T. 和 Roberta G. Simmons. 1978. 成人社会化. 社会学年度评论 4: 421-54.
  7. a b Goffman, Erving. 1961. 精神病院:关于精神病人和其他囚犯的社会状况的论文. Doubleday 出版社
  8. Goffman, Erving. 1981. 言语形式. 宾夕法尼亚大学出版社.
  9. DeGregory, Lane (2008-08-04). “窗边女孩”. 圣彼得堡时报. http://www.tampabay.com/features/humaninterest/article750838.ece. 检索于 2008-08-04.
  10. Holland, David. 1970. 亲密化、社会化和意义宇宙:将互动方法扩展到对家庭的研究. 婚姻与家庭杂志 32(3): 415-27.
  11. a b c Long, Theodore E. 和 Jeffrey K. Hadden. 1985. 对社会化的重新理解. 社会学理论 3(1): 39-49.
  12. a b Mark Nielsen 和 Keyan Tomaselli “卡拉哈里丛林人儿童过度模仿与人类文化认知的起源” 在《心理科学》,2010 年 5 月,21: 729-736.
  13. Ellis, Godfrey J.,Gary R. Lee 和 Larry R. Petersen. 1978. 监督与顺从:对父母社会化价值观的跨文化分析. 美国社会学杂志 84(2): 386-403.
  14. a b Kohn, Melvin L. 1969. 阶级与顺从:一项关于价值观的调查. 霍姆伍德,伊利诺伊州:多西出版社.
  15. Marshall, Victor W. 1975. 在退休村中为即将到来的死亡进行社会化. 美国社会学杂志 80(5): 1124-44.
  16. Rosenbaum, James E. 1975. 社会化过程的分层. 美国社会学评论 40(1): 48-54.

文化 · 群体

文化 · 社会学导论 · 群体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