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透镜/安慰剂/反安慰剂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为开放世界而生

安慰剂(拉丁语:我将取悦)和安慰剂效应依赖于并本质上是一种程度的错误信息或欺骗,导致患者或受试者产生感知和/或实际的改善,如果没有欺骗,这些改善本来就不会被观察到。例如,糖丸只有在人们相信这些丸子具有客观医疗价值时才有效。

在本篇透镜章节中,我们将探讨安慰剂和社会相互影响的方式。虽然在无数应用中都可以观察到安慰剂效应,但为了本篇章节及其约束的缘故,我们将局限于医学应用。 另类医学信仰治疗酒精药物磁疗只是安慰剂效应对社会产生影响的无数应用中的几个例子,这些例子可以通过消费和营销来探索。反安慰剂(拉丁语:我将伤害)这一主题,作为安慰剂的对应物,也是一个有趣的讨论,因为通常情况下,这些效应就像安慰剂一样,可以以强大的方式对患者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


治疗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主反应、特异性反应和意义反应。自主反应是人体自然的 免疫反应,特异性反应是针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而意义反应是情境化的反应[1]。正如后面所述,品牌名称会影响治疗过程。当患者能够识别药物并了解其工作原理时,就会有更好的积极结果。治疗过程的这一部分归因于患者的态度和对药物的理解。

药物开发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四种安慰剂

安慰剂最常用于药物开发过程中。根据 FDA[2],对药物的全面调查必须包括“与对照组的有效比较”。正如前面所述,安慰剂是模拟活性药物的惰性物质,但没有医疗价值。因此,它们对于在整个药物调查过程中维持对照组至关重要。此外,参与者应随机分配到特定的治疗组,实验应该是双盲的,即研究人员和参与者都不知道哪组接受活性药物,哪组接受非活性安慰剂[3]。这种类型的研究被称为 随机对照试验[1],并可以防止 观察者期望效应或研究人员对特定结果可能产生的无意偏差[4]。在测试的这一阶段,药物必须在至少两次试验中显示出比安慰剂更积极的结果。通常,许多药物未能产生比安慰剂更大的效果,因此从药物开发中撤回。这被称为跨越无效边界[5]

社会对安慰剂效应的影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影响安慰剂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成本、颜色、数量、给药方式、品牌名称和地理位置。

杜克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与服用更便宜的安慰剂相比,人们服用更昂贵的安慰剂时更有可能产生积极的反应[6]。这支持了这样一种文化理念,即价格更高的物品更好或更有效。

辛辛那提大学进行了一项研究,重点关注不同颜色的安慰剂的影响[7]。在这项研究中,一组服用蓝色安慰剂药片,另一组服用粉色安慰剂药片。他们被告知其中一种药片会增强嗜睡,而另一种药片是兴奋剂。服用蓝色药片的参与者中有 66% 感觉比服用粉色药片的参与者(26%)更嗜睡。药片颜色与诱发的反应之间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蓝色是镇静剂,黄色是抗抑郁剂,红色是兴奋剂,绿色是抗焦虑剂,白色是抗酸剂[5]

除了颜色,药丸的数量也会改变安慰剂效应的大小[5]。 在辛辛那提大学的研究中,参与者分别接受了一颗或两颗相应颜色的药丸。 接受两颗药丸的人比接受一颗药丸的人反应更大。 与成本一样,多多益善。

给药方法

[edit | edit source]

密西西比大学得出结论,注射药物远胜于口服药物。 即使注射安慰剂,也能比口服活性药物取得更大的成功[8]

泰诺强力型和泰诺PM

品牌名称

[edit | edit source]

布雷斯韦特和库珀在英国进行的一项关于缓解头痛的研究[9] 最好地说明了品牌名称的影响。 在这项实验中,有四组。 A 组接受标有止痛药的安慰剂,B 组接受标有品牌名称的安慰剂,C 组接受标有止痛药的阿司匹林,D 组接受标有品牌名称的阿司匹林。 结果表明,阿司匹林比安慰剂的效果更好。 但是,在比较 A 组和 B 组(两者都接受安慰剂)时,标有品牌名称的安慰剂的效果远远超过了标有止痛药的安慰剂。

医患互动

[edit | edit source]

医患之间的互动会极大地改变人们对任何医疗治疗的看法。 对安慰剂的使用来说尤其如此。

医生意识

[edit | edit source]
在一项测量安慰剂对拔除智齿的影响的实验中,研究人员观察了患者和医生[10]。 在这项研究中使用了一种名为芬太尼的止痛药。 医生被告知,由于出现并发症,该药物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一周后,医生被告知该药物已修复。 在这两种情况下,芬太尼实际上是一种安慰剂。 然而,在医生“知道”该药物无效的第一个研究中,患者的疼痛远大于医生“知道”该药物有效的第二个研究。 反过来,可以得出结论,医生对药物的了解会引起患者的反应,而两组都没有意识到。

医生诊断

[edit | edit source]
此外,诊断也会改变安慰剂的效果。 在一项研究中,一组患者接受了“积极”的咨询,而另一组患者接受了“消极”的咨询。 虽然两组都接受了惰性药物,但接受积极咨询的组的改善率为 64%,而接受消极咨询的组的改善率仅为 39%[11]
针灸1-1

患者知识

[edit | edit source]

患者的知识和教育通常会导致预期结果。 针灸 是一种众所周知的稳定气的程序。 它有时用于手术后防止麻醉引起的反胃。 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针灸没有效果。 然而,当参与者了解该程序并对该技术有很好的基本了解时,结果就很成功[1]。 因此,患者必须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才能完全体验到药物的效果。

地理位置

[edit | edit source]
亚洲-中国ZODIAQUE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医疗程序和诊断比其他国家更常见。 例如,美国经历了世界上其他地区没有的许多病毒感染[1]。 “美籍华人,而不是白人,如果他们患有疾病和出生年份的组合,中国占星术 和医学认为是不吉利的,他们会比正常人早逝(1.3-4.9 年)”[12]
在世界不同地区测试的药物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一种用于减少溃疡的药物在法国进行了测试,接受药物治疗的参与者的阳性结果为 76%,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参与者的阳性结果为 59%[13]。 然而,当同一药物在巴西进行测试时,接受药物治疗的参与者的阳性结果为 60%,而接受安慰剂治疗的参与者的阳性结果仅为 10%[14]

伦理问题

[edit | edit source]

由于安慰剂效应依赖于对患者体验的主观欺骗和误导,安慰剂效应本身就难以控制,在不当应用时会产生严重的伦理后果。 “安慰剂悖论”也是一个有趣的伦理问题; 欺骗患者可能是违反道德的,但使用无法治愈的治疗方法也是违反道德的[15]。 此外,许多公司通过向公众销售安慰剂来获利,这引发了人们对实际上没有活性成分的物质的广告和分发监管的疑问。

安慰剂在医学中的应用

[edit | edit source]

NIH 的一项调查表明,超过一半(57%)的普通医生会定期开具安慰剂[16]。 然而,没有记录表明医生故意为需要手术或类似积极治疗的中度至重度健康威胁开具安慰剂[16]

开具安慰剂可能会破坏医患关系,侵犯患者的自主权。 有时,医生可能会误判疾病的严重程度,在患者实际需要药物的情况下开具安慰剂。 另一方面,患有不同程度疑病症的人会想象出疾病和症状,这些疾病和症状只需要用安慰剂就能治愈,而给他们开具实际药物可能会对他们的健康有害。

安慰剂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edit | edit source]

在某些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会实施安慰剂对照研究,其中对照组接受假治疗。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控制安慰剂效应来确定药物的有效性。这消除了研究的积极结果仅仅是安慰剂效应的结果,而不是活性药物成分的实际功效的可能性。使用安慰剂对照研究已成为标准做法,监管机构甚至不会批准使用药物,除非其有效性被证明大于安慰剂或根本没有治疗。 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人体研究对象保护国家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批准了在这些试验中使用安慰剂,即使研究人员知道安慰剂预计不会是最佳治疗方法。

1980 年,哈佛医学院进行了一项研究[17],旨在测试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塞(即心脏病发作)的有效性。在一项 2x2 因子设计研究中,一组接受了活性阿司匹林和活性β-胡萝卜素,一组接受了阿司匹林安慰剂和活性β-胡萝卜素,一组接受了活性阿司匹林和β-胡萝卜素安慰剂,最后一组接受了两种化合物的安慰剂。受试者提交了血液样本并填写了每半年一次的问卷,研究人员追踪了样本中的死亡和健康并发症。9 年后,研究发现活性阿司匹林使心脏病发作减少了 44%,而阿司匹林安慰剂对照组被撤回安慰剂,并在研究的剩余时间内服用阿司匹林。如果哈佛研究人员让研究按计划进行,他们会获得更完整、统计学上更稳健的数据,但他们选择在明确发现定期服用活性阿司匹林对健康有益后,撤回实验中一部分的控制组。

[edit | edit source]

2009 年,威斯康星州的一对夫妇因其 11 个月大的女儿二级过失杀人罪被判处 6 个月监禁[18]。他们的女儿患有未确诊但可治疗的糖尿病,这对夫妇没有寻求医疗帮助,而是选择为女儿祈祷,因此成为她最终死亡的同谋。虽然关于祈祷治疗疾病的有效性存在争议[19],但法院裁定,这对父母的行为疏忽严重,足以判处监禁。不幸的是,在世界各地都有类似的案件。

这些案例代表了安慰剂效应无法以任何研究所建议的方式起作用的情况;患者太小,无法有意识地知道他们正在接受治疗,毫不奇怪,他们的症状没有表现出任何改善迹象。这些案例中的成年人因使用已知的安慰剂治疗而被追究责任并受到惩罚,即使他们确实相信各自方法的效力。这与同意接受治疗的成年人自己选择追求非传统治疗而不是现代医学,并最终遭受严重伤害或死亡的案例形成对比[20]。不太可能所有因放弃现代医学而选择未经证实的治疗方法而死亡的人都是相信这些替代治疗无效而死亡的。但是,除了少数例外,还没有出现过任何对因这些死亡或伤害而寻求顺势疗法或传统非医生治疗的医师进行监禁的情况。判处监禁或罚款的案例是涉及明显重大疏忽[21][22]或从业人员直接欺诈的情况。

在美国,FDA 监管着各种保健产品可以提出的索赔和广告类型。但是,FDA 将监管重点放在声称可以治愈癌症或艾滋病等严重疾病的无效或未经证实的产品上[23],这些产品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更大的威胁,因为它们可能会欺骗人们不使用已知的可靠治疗方法。许多形式的非传统药物,如顺势疗法药物、磁性手镯以及草药和补充剂,即使没有科学证据支持其说法,也允许针对一般健康和疼痛缓解做出广泛的声明。

结论

[edit | edit source]

很明显,我们并不完全理解安慰剂的运作机制。我们认识到安慰剂对人们有强大的影响,在将具有安慰剂效应的技术应用于社会时,我们应该谨慎行事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判断。撒谎也许总是错误的,但安慰剂效应清楚地表明,撒谎可能更有利于社会。


Clipboard

待办事项
现在我们已经完全理解安慰剂(和反安慰剂)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大多数可能的机制。请查看维基教科书 催眠术,并将其中的一些内容合并到这里,并将这里的一些内容合并到涵盖该主题部分的维基教科书中。


什么是反安慰剂效应?

[edit | edit source]

术语“反安慰剂”(拉丁语为“我将伤害”)最早由 Walter Kennedy(1961 年)描述,指的是“安慰剂”(拉丁语为“我将取悦”)的反义词。从广义上讲,安慰剂是一种物质(惰性或活性),它在受试者身上产生有益的效果——因为受试者相信/期望它会产生这样的效果(Stewart-Williams & Podd,2004)。因此,反安慰剂可能是对真实治疗或假治疗的麻烦反应。术语“反安慰剂”通常与非特异性副作用互换使用;症状是因人而异的,与所服用药物的剂量无关(Barsky 等人 2002)。Kennedy(1961 年)还指出,反安慰剂反应绝不应与真正的药理作用混淆;反安慰剂效应完全由受试者/患者产生。因此,并非所有服用活性药物后出现的症状/副作用都可归因于该药物。这对医疗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药物不良副作用经常导致终止医疗治疗(Barsky 等人 2002)。


哪些主要因素介导反安慰剂效应?

[edit | edit source]

根据 Barsky 等人(2002 年)的综述,反安慰剂效应的主要心理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但似乎与潜意识条件反射和意识预期等因素有关。个性因素也值得注意,将在后面的部分进行描述。以前经历过药物不良副作用的患者可能会在以后被条件反射地体验到类似的副作用。Liccardi 等人(2004 年)表明,以前经历过药物不良副作用与日后反安慰剂反应率升高有关。他们的研究对 600 名有药物不良副作用史的受试者进行了研究;27% 的受试者经历了非特异性不良副作用。如果患者阅读了伴随药物的冗长副作用清单,以及回忆起其他人经历的不良副作用(Barsky 等人 2002),他们也可能会预期出现不良副作用。根据 Enck 等人(2008 年,第 195 页)的说法,“似乎没有一种单一的心理生物学机制可以解释一般情况下安慰剂和反安慰剂现象。在不同的疾病和实验条件下,似乎存在引导安慰剂和反安慰剂反应的不同机制。” Benedetti 等人(1997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神经肽胆囊收缩素在介导反安慰剂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报告轻度术后疼痛的患者身上诱发了反安慰剂反应。患者同意将疼痛增加 30 分钟,然后他们被给予生理盐水溶液(不会影响疼痛),并被告知会增加疼痛。当给予非活性生理盐水时,会出现反安慰剂反应。然而,如果将胆囊收缩素拮抗剂丙谷胺添加到生理盐水溶液中,反安慰剂反应就会消失。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胆囊收缩素介导了疼痛增加/反安慰剂反应,这可能是由胆囊收缩素引起的焦虑增加造成的。其他研究人员(例如 Kim 等人 1998 年)也强调了胆囊收缩素在焦虑中的作用。


反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安慰剂效应在医学试验和治疗中都是一种常见现象:Turner 等人(1994 年)发现,在安慰剂试验中,健康志愿者出现不良副作用的总体发生率为 19%。该研究是对 109 项双盲药物试验的回顾。Benedetti(2009 年)对期望在医学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广泛的概述,并且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被认为是可靠的。根据 Mondaini 等人(2007 年)的一项研究,被告知前列腺药物性副作用的患者,其报告的性功能障碍比没有收到此类信息的患者更高。Hahn(1997 年)证明了负面期望的显著影响;80% 的受试者(住院病人)被给予糖水并被告知该溶液会导致呕吐,随后出现呕吐。在 Schweiger 等人(1981 年)的一项著名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学生参与者的头部发送“不存在”的电流。随后,70% 的学生报告了头痛。这些实证案例表明,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信念和期望。在大多数情况下,安慰剂效应似乎是轻微且短暂的,但也有报道严重病例。Cannon(1942 年)描述了一种他称之为“巫毒死亡”的现象。这似乎是一种导致死亡的安慰剂效应;一个被施了魔法的人在不久之后就死了。没有发现任何有机原因。Cannons 的工作确实加深了我们对负面期望引起的极度压力如何导致(致命)疾病的现代理解。


导致安慰剂效应的人格因素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神经质的人格维度似乎在安慰剂易感性中起着重要作用。神经质,或负面情感,指的是人格的一个维度,它包括慢性负面情绪,包括悲伤、焦虑、内疚和愤怒。此外,神经质还与认知和行为特征相关,例如自尊心低、过分关注和不安全感(Digman,1986 年)。值得注意的是,神经质指的是正常的个体差异,并不意味着精神疾病诊断。神经质是公认的“大五”人格理论中包含的人格维度,它被认为是一个随着时间推移而稳定的基本特征(Costa & McCrae,1987 年)。神经质似乎是安慰剂反应的明确预测因素(Davis,1995 年)。同样,Costa & McCrae(1985 年)观察到,神经质与患者报告的症状数量有关。Mills(2006 年)比较了内向性、神经质和精神病的测量结果,发现安慰剂效应倾向高的个体在神经质测量指标上的得分明显更高。Rief 等人(2006 年)认为,神经质与将一般身体症状归因于药物副作用等原因的倾向有关。因此,安慰剂效应可以解释为对已经存在的身体症状的重新评估。Khosla 等人(1992 年;在 Barsky 2002 年中引用),发现 236 名健康志愿者(没有服用药物)中的 73% 在为期三天的研究中报告了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疲劳、头痛和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当患者开始服用药物时,存在各种正常/日常症状,很容易被归因于药物。将安慰剂效应与焦虑(这是神经质的关键组成部分)联系起来的研究正在稳步增加:一项针对正常健康研究志愿者(NHRVs)进行的研究表明,那些焦虑评分高的研究志愿者在服用药物后显示出更多的不良副作用,而那些焦虑评分低的志愿者则显示出更少的副作用(Tishler 等人,2005 年)。Uhlenhuth 等人(1998 年)发现,不得不改变用药方案的焦虑患者经常会产生焦虑症状,然后他们将其归因于药物;对于易患躯体化倾向的患者来说,这种倾向更强。负面情绪对疼痛的影响已经成为许多研究的主题(例如 Wiech,2009 年)。负面情绪和情绪会导致疼痛或加剧现有疼痛(Barsky & Klerman,1983 年)。医生观察到,焦虑患者报告的副作用往往类似于焦虑本身的症状;例如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和出汗(Ferguson 等人,1993 年)。Barsky 等人(1999 年)指出,躯体化倾向与非特异性副作用体验增加有关。“躯体化风格包括:疑病症态度、躯体放大(倾向于普遍体验身体感觉,包括非病理性身体不适和正常生理感觉——作为有害的、令人警觉的和异常的)、身体吸收(深度参与感官和想象事件)、躯体化(倾向于报告医学上无法解释的症状)”。(Barsky 等人 1999 年,第 397 页)。Barsky 等人(1988 年)报告说,放大与抑郁、焦虑和敌意的测量指标密切相关。

乐观/悲观的人格方面似乎也与安慰剂现象有关。尽管悲观与负面情绪的其他方面(尤其是抑郁)相关,但它也可能包含独特的成分(John 等人,2008 年)。因此,这种人格方面将与神经质分开处理。Geers 等人(2005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将乐观者和悲观者随机分配到三个不同的组别。在第一组中,受试者被给予一颗药丸,并被告知它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欺骗性期望组)。第二组中,受试者被引导相信药丸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或者它是一种惰性物质(条件性期望组)。最后一组被告知他们会得到一颗无效药丸(对照组)。结果表明,悲观者在得到欺骗性期望时,比乐观者更容易表现出安慰剂效应,但在得到条件性期望时则不会。因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乐观-悲观变量与安慰剂反应有关,前提是个体获得的是欺骗性的期望,而不是条件性的期望。这一发现意味着,人格和情境变量在安慰剂反应中会相互作用。随后的一项研究(Geers 等人,2007 年)表明,乐观与对安慰剂期望的反应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一项研究还表明,随着乐观度的增加,安慰剂反应会降低。


安慰剂效应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性别和年龄对安慰剂反应的影响也是研究人员感兴趣的主题,但研究结果并不牢固,需要进一步研究(Rief 等人 2008 年)。Green(1962 年)是最早提出女性报告更多副作用倾向的人之一。据他介绍,女性的副作用症状种类和频率都更高。对抗抑郁药临床试验的回顾表明,女性报告的非特异性症状略多于男性(Casper 等人 2001 年)。Klosterhalfen 等人(2008 年)发现,女性对条件作用的安慰剂反应更强,而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由于期望导致的安慰剂反应(但程度较轻)。一项意大利研究(Liccardi 等人,2004 年)也发现女性的安慰剂倾向更高。30% 的女性报告了安慰剂反应,而男性参与者中只有 19% 报告了此类不良反应。Spriet(1977 年)对私人执业医师进行了调查,发现女性报告的副作用更多:(15.2%)相比之下,男性为(11.9%)。Strohle(2000 年)报告了诊断为惊恐障碍的女性患者安慰剂反应增加。Pennebaker(1982 年)展示了一个有趣的性别差异。非特异性症状报告中的一个调节变量是症状测量的时限。只有在回顾性测量症状时,女性报告的症状才比男性多。当要求参与者对他们当时正在经历的症状进行评分时(即使用症状清单),没有发现性别差异。根据 Gijsbers 等人(1996 年)的研究,女性在负面情感测量指标上的得分高于男性。Watson 和 Pennebaker(1989 年)发现负面情感与报告躯体症状之间存在关联。相关系数在 0.4-0.53 之间。因此,此类研究结果可以间接反映女性安慰剂倾向较高。也许支持女性报告更多副作用倾向的最强“证据”是在 Passalacqua 等人(2002 年)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发现的。他们发现,72% 的女性受试者报告了非特异性不良副作用。少数研究表明,老年人更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Rosenzweig 等人(1993 年)回顾了 109 项双盲安慰剂研究,包括 1228 名健康志愿者,发现老年人报告不良副作用的比率明显更高。另一项能够显示报告安慰剂效应的年龄差异的研究是由 Spriet(1977 年)进行的。根据这项研究,10.5% 的 30 岁以下患者报告了副作用,而 80 岁以上患者的比例上升至 16.3%。然而,Costa & McCrae(1985 年)指出,表明疑病症在老年人群体中更加明显的数据可能是令人困惑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健康问题增加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此外,研究人员认为,在解释诸如非特异性症状之类的健康问题时,稳定的特征(如神经质)比个人的年龄更有用。此外,McCrae & Costa(1982 年)发现,神经质(以及因此报告非特异性副作用的倾向)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另一项研究(Amanzino 等人 2009 年)也得出结论,年龄在报告非特异性副作用方面不是一个相关变量。总之,各种因素导致了安慰剂现象;包括情境因素和性格因素。将安慰剂倾向与神经质人格特质联系起来的研究被认为是可靠的。悲观和躯体化倾向等因素与非特异性副作用体验增加有关。实证文献表明,女性更容易出现安慰剂反应,但暗示年龄影响的研究结果是推测性的。


处理/改善安慰剂反应的建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众所周知,药物的一些有益效果可以归因于安慰剂效应,而一些不良的非特异性效果可以归因于安慰剂效应。因此,在服用活性药物时,一些患者可能会报告令人烦恼的副作用,因为他们的人格某些方面或情况的性质导致了这种情况。安慰剂效应具有重要的医学意义,因为它会导致患者不遵守医疗治疗(Barsky 等人 2002 年)。

对治疗医师来说,了解潜在的安慰剂反应非常重要,不要立即将非特异性不良症状归因于药物的药理作用。根据 Rief 等人 (2006) 的研究,多达 50% 的停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能是因为安慰剂现象而停用。因此,了解潜在的安慰剂反应会影响医师继续/停止治疗的决定。Barsky 等人 (2002) 建议,如果症状特别模糊,或者属于典型的“日常生活症状”,医师应该格外怀疑安慰剂反应。这种模糊的、日常的症状通常包括疲劳、头痛、注意力集中困难和恶心。此外,如果患者有不良副作用的临床病史,或者对药物治疗过度焦虑,并似乎预期负面副作用,医师也应该怀疑安慰剂反应。

为了减少非特异性副作用的发生率,Barsky 等人 (2002) 建议医师应该将患者的变量,如神经质和躯体化倾向等考虑在内,并为这些“高风险”患者提供额外的帮助,让他们了解、忽略或忍受这些非特异性症状。建议提前询问患者过去服用药物的经历,并向患者说明,预期不良副作用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它变成现实(自我实现预言)。Evans (2003) 建议,医师可以通过强调这些症状表明药物正在起作用,帮助患者以积极的方式重新解读不良副作用。很明显,那些容易出现安慰剂效应的患者(如那些有情绪障碍和焦虑症病史的患者)需要得到额外的关注和关怀。焦虑患者通常对潜在的伤害非常敏感,不良副作用可能对这些患者的控制感构成重大威胁。Flaten 等人 (1999) 提醒医师注意他们向患者介绍药物的方式。如果治疗医师预测不良副作用,安慰剂效应更有可能发生。Myers 等人 (2007) 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观察到,那些被告知阿司匹林常见副作用的受试者,报告这些副作用的可能性几乎高出三倍。如前所述,预期特定类型的不良副作用和出现安慰剂效应之间的关系,已被许多研究人员证实;例如,Amanzino 等人 (2009)、Mondaini 等人 (2007)、Benedetti 等人 (2003) 和 Hahn (1997) 等。因此,医师在向患者介绍潜在药物时,应该非常谨慎。在告知患者预期不良副作用的伦理义务和减少安慰剂预期效应的必要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非常重要。然而,在识别那些最有可能出现安慰剂效应的患者(例如,易患神经质的患者)和过度概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除了查阅医学文献和药物的临床经验外,将患者因素“记在脑海中”可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一些研究人员(例如,Varga, 2001)指出,医师和护士等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对个体患者更加敏感,并更加了解他们沟通的方式,在更大程度上预防非特异性副作用。许多患者在去看家庭医生或去医院时,往往焦虑和担忧程度会增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状态类似于意识改变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患者更容易接受暗示;包括积极和消极的暗示(Varga, 2011)。医疗专业人员整天都在使用暗示性沟通——但大多数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使用的词语以及我们在治疗关系中构建句子的方式确实会影响躯体过程。随意负面的话语和善意的建议有时会对患者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Bejenke, 2010,如 Varga 2011 所述)。重新构架是一种暗示性沟通策略,它提供了一种不同的、积极的解释。如前所述,Evans (2003) 建议将副作用解释为好事:只是药物起作用的标志。为了让暗示性沟通奏效,医师和患者之间必须建立融洽关系。根据 Hall (2009;如 Varga 2011 所述),当医师给出更多积极的陈述、表现出尊重的“温暖”的态度、表现出全神贯注,并且不打断患者时,患者/医师之间的融洽关系会更高。此外,用名字称呼患者也是建立融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会认为这很明显,但似乎并非如此!)。对预防/减轻非特异性副作用的暗示性沟通技巧的全面概述超出了本文的范围。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1. a b c d Moerman, D.E. (2002). Meaning, medicine and the ‘placebo effect’.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FDA (2010, April 1). CFR –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 title 21.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0, from http://www.accessdata.fda.gov/scripts/cdrh/cfdocs/cfcfr/CFRSearch.cfm
  3. Reagan, J., Hamer, G., Wright, A., Armour, A., & Fu, J. (2005). The placebo: promise and compromise. Tennessee Medicine, 138-139.
  4. Gray, P. (2007). Psychology.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
  5. a b c Silberman, S. (2009, August 24). Placebos are getting more effective. Drugmakers are desperate to know why. Wired Magazine. Retrieved November 8, 2010 from http://www.wired.com/medtech/drugs/magazine/17-09/ff_placebo_effect?currentPage=all
  6. Fox, M. (2008, March 4). Expensive sugar pills work better than cheap ones. Reuters. Retrieved October 31, 2010 from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idUSN0446808020080304
  7. Blackwell, B., Bloomfield, S.S., & Buncher C.R. (1972). Demonstration to medical students of placebo responses and non-drug factors. Lancet, 1, 1279-1282.
  8. Grenfell, R.F, Briggs, C.J., & Holland, W.C. (1961). A double-blind study of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176, 124-128.
  9. Braithwaite, A., & Cooper, P. Analgesic effects of branding in treatment of headaches.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82, 1576-1578.
  10. Gracely, R.H., Dubner, R., Deeter, W.R., & Wolskee, P.J. (1985). Clinicians’ expectations influence placebo analgesia. Lancet, 1, 43.
  11. Thomas, K.B. (1987). General practice consultations: is there any point in being positiv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94, 1200-1202.
  12. Phillips, D.P., Ruth, T.E., & Wagner, L.M. (1993). Psychology an survival. Lancet, 342(8880), 1142-1145.
  13. Lambert, R., Bader, J.P., Bernier, J.J., Bertrand, J., Betourne, C., Gastard, J., Laverdant, C., Ribet, A., Sahel, J., & Toulet, J. (1977). Treatment of duodenal and gastric ulcer with cimetidine. A multicenter double-bind trial. Gastroenteroloie Clinique Et Biologique, 1, 855-860.
  14. Salgado, J.A., de Oliveira, C.A., Lima Jr., G.F., & de Paula Castro, L. (1981). Endoscopic findings after antacid, cimetidine and placebo for peptic ulcer-importance of staging the lesions. Arquivos De Gastroenterologia, 18, 51-53.
  15. David H. Newman (2008). Hippocrates' Shadow. Scribner. pp. 134–159. ISBN 1-4165-5153-0.
  16. a b BMJ-British Medical Journal (2008, October 25). U.S. Doctors Regularly Prescribe Real Drugs As Placebo Treatments, Study Claims.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0,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8/10/081023195216.htm.
  17. Physicians' health study i. (2009). Informally published manuscript,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Research, Harvard Universit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Retrieved from http://phs.bwh.harvard.edu/phs1.htm
  18. Imrie, R. (2009, October 6). Couple get 6-month jail sentence in prayer death. JSOnline, Retrieved from http://www.jsonline.com/news/wisconsin/63632882.html
  19. Brandeis University (2009, June 18). The Healing Power Of Prayer?. ScienceDaily. Retrieved December 3, 2010, from http://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09/06/090617154401.htm
  20. What's the harm?. (n.d.). Retrieved from http://whatstheharm.net/alternativemedicine.html
  21. 肝炎疫情 gp 被除名。 (2000 年 11 月 15 日)。BBC 新闻,检索自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1024753.stm#top
  22. Arena, S. (2000 年 11 月 15 日)。癌症医生因超过 250 万美元被起诉。纽约每日新闻,检索自 http://www.nydailynews.com/archives/news/1997/03/31/1997-03-31_cancer_doc_hit_for__2_5m-plus.html
  23. Barrett, S. (2009)。顺势疗法:终极骗局。检索自 http://www.quackwatch.org/01QuackeryRelatedTopics/homeo.html

Amanzino, M.,Corazzini, L.L.,Vase, L 和 Benedetti, F. (2009) 对抗偏头痛临床试验安慰剂组的不良事件的系统性综述。疼痛,146:261-269

Barsky, A.J.,Klerman, G.L (1983) 概述:疑病症、躯体症状和躯体风格。美国精神病学杂志,140:273-283

Barsky, A.J.,Goodson, J.D.,Lane, R.S.,Cleary, P.D. (1988) 躯体症状的放大。精神躯体医学,50:510-519

Barsky, A.J.,Orav, J.E.,Ahem, D.K. 等人 (1999) 躯体风格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报告。精神躯体医学,40:396-403

Barsky, A.J.,Saintfort, R.,Rogers, M.P. & Borus, J.F. (2002) 非特异性药物副作用和安慰剂效应现象,美国医学会杂志,287(5):622-627

Benedetti, F.,Amanzio, M.,Casadio, C 等人 (1997) 胆囊收缩素拮抗剂丙谷胺阻断安慰剂效应性痛觉过敏。疼痛,71:135-140。

Benedetti, F.,Pollo, A,Lopiano, L 等人 (2003) 意识期望和无意识条件反射在镇痛、运动和激素安慰剂/安慰剂效应反应中的作用 神经科学杂志,23(10):4315-4323

Benedetti, F. (2009) 安慰剂效应:了解健康和疾病中的机制。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

Cannon, W.B. (1942) “巫毒” 美国人类学家,44(2):169-181

Casper, R.C.,Tollefson, G.D.,Nilsson, M.E. (2001) 重度抑郁症患者安慰剂反应没有性别差异。生物精神病学;49:158-160。

Costa, P.T,McCrae, R. R. (1985)。疑病症、神经质和衰老:什么时候躯体症状是无根据的。美国心理学家,40:19-28

Costa, P.T,McCrae, R. R. (1987)。神经质、躯体症状和疾病:吠声比咬声更可怕吗?人格杂志,55, 299-316。

Davis, C.,Ralevski, E.,Kennedy, S.H.,Neitzert, C. (1995)。人格因素在对莫氯贝胺和安慰剂的副作用投诉中的作用:一项针对健康男性和女性志愿者的研究。临床精神药理学杂志,15:347-352

Digman, J. M.,Inouye, J. (1986)。进一步阐明五种稳健的人格因素。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50, 116-123。

Enck, P.,Benedetti, F.,Schedlowski, M (2008) 对安慰剂和安慰剂效应反应的新见解。神经元,59(2):195-206)

Evans, R. (2003) 编辑来信:安慰剂效应反应:偏头痛药物疗效能否提高。头痛,43(6):693

Ferguson, J.M. (1993) 阿普唑仑 XR:患者接受度、安全性及耐受性。精神病学年鉴,23:20-26

Flaten, M.A.,Simonsen, T.,Olsen, H. (1999) 药物相关信息会产生安慰剂和安慰剂效应反应,从而改变药物反应。精神躯体医学,61:250-255

Geers, A.,Helfer, S.,Kosbab, K.,Weiland, P.,Landry, S. (2005) 重新审视人格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性格乐观、情境期望、安慰剂反应。精神躯体研究杂志,58(2):121-127

Geers, A.,Kosbab, K.,Helfer, S. (2007) 进一步证明安慰剂反应的个体差异:交互作用观点。精神躯体研究杂志,62(5):563-570

Gijsbers van Wijk, C.M.,Kolk, A.M. (1996) 与症状感知相关的量表的测量学评价。人格个体差异,20(1):55-70

Green, D.M (1962) 副作用。联邦会议记录,21:179

Hahn, R.A. (1997) 安慰剂效应现象:概念、证据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预防医学,26(5):607-611

John, O.P.,Robins, R.N.,Pervin, L.A. (2008) 人格与健康:终身视角。在: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第 770-794 页)纽约:吉尔福德出版社

Kennedy, W.P. (1961) 安慰剂效应反应。医学世界:95, 203-205

Kim, Y.H.,Shim. J.C. (1998) 神经肽在临床精神病学研究中的应用:内啡肽和胆囊收缩素。韩国生物精神病学杂志,5(1):34-45

Klosterhalfen, S.,Kellermann, S.,Braun, S.,Kowalski, A.,Schrauth, M.,Zipfel, S.,Enck, P. (2008) 性别和安慰剂效应反应:条件反射和期望后的影响。精神躯体研究杂志,精神躯体研究杂志,66(4):323-328

Liccardi G, Senna G, Russo M, Bonadonna P, Crivellaro M, Dama A 等人 (2004) 评估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口服挑战期间的安慰剂效应。J 调查过敏与临床免疫学;14:104-107。

McCrae R.R.,Costa, P.T. (1982) 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稳定性:自我报告和评价的横断面比较。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43:1282-1292

Mills, B.S. (2006) 安慰剂效应:在非临床人群中识别离散的因果人格特质。论文,里根大学,87 页。

Mondaini, N.,Gontero, P.,Giubilei, G. 等人 (2007) 非那雄胺 5 毫克和性副作用:其中有多少与安慰剂效应现象有关?性医学杂志,4:1708-1712

Myers, M.G, Cairns J.A, Singer J. (1987) 知情同意书可能是副作用的可能原因。临床药理学与治疗;42:250-253。

Passalacqua, G.,Milanese, M.,Mincarini, M. 等人 (2002) 使用替代化合物进行单剂量口服耐受性试验,以管理药物不良反应。过敏免疫学。129:242-247

Pennebaker, J.W.,Brittingham, G.L. (1982) 影响对身体症状感知的环境和感官线索。在 Baum A. & Singer J.E (编) 中,环境心理学进展:环境健康。(第 4 卷,第 115-136 页)。希尔斯代尔,HJ:厄尔巴姆

Rief, W.,Avorn, J.,Barsky, A.J. (2006) 药物归因的不良反应在安慰剂组中。对不良反应评估的影响。内科档案,166(2):155-160)

Rief, W.,Hofmann, S.G,Nestoriuc, Y. (2008) 期望的力量——了解安慰剂和安慰剂效应现象。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指南 2(4):1624-1637

Rosenzweig P, Brohier S, Zipfel A. (1993) 健康志愿者中的安慰剂效应:实验条件对 I 期研究期间不良事件谱的影响。临床药理学与治疗;54:578-583。

Schweiger, A.,Parducci, A. (1981) 安慰剂效应:疼痛的心理诱导。Pav J Biol Sci, 16: 140-143

Spriet, A.,Spriet, C.,Larousse, D.,Chigot, M.,Simon, P. (1977) 私人诊所药物不良反应调查的方法和结果。欧洲临床药理学,11:181-192

Stewart-Williams, S.,Podd, J. (2004) 安慰剂效应:消解期望与条件反射之争。心理学公报 130(2) 324-340。

Strohle, A. (2000) 患有惊恐障碍的女性患者对假定的惊恐诱导安慰剂效应的反应增强。精神病学研究杂志,34:439-442

Tishler, C.,Bartholomae, S.,Rhodes, A. (2005) 正常健康志愿者的人格特征:对临床药物试验研究的潜在问题。医学假设,65(1):1-7

Turner, J. A.,Deyo, R. A.,Loeser, J. D.,Von Korft, M.,Fordyce, W.E. (1994) 安慰剂效应在疼痛治疗和研究中的重要性。美国医学会杂志,271(20):1609-1614

Uhlenhuth, E.H.,Alexander, P.E.,Dempsey, G.M. 等人 (1998) 焦虑患者的药物副作用:负面安慰剂效应反应?情感障碍杂志,47:183-190

Varga,.K (编) (2011) 言语之外:医患沟通与暗示。纽约:诺瓦科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Watson, D.,Pennebaker, J.W. (1989) 健康投诉、压力和困扰:探索负面情绪的中心作用。心理学评论,96:234-254

Wiech, K.,Tracey, I. (2009) 负面情绪对疼痛的影响:行为效应和神经机制。神经影像学,47(3):987-94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