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代数/命题
论证中的争议点是命题。数学家通常会在证明之前写出完整的论点,并将其标记为定理(对于主要论点)、推论(对于紧接在先前论点之后的论点)或引理(对于主要用于证明其他结果的结果)。
表达命题的陈述可能很复杂,包含许多子部分。整个命题的真假既取决于各部分的真值,也取决于用来将各部分组合成陈述的词语。
例如,当 是一个命题时,"并非 " 是真的,前提是 是假的。因此," 不是素数" 只有在 是较小整数的乘积时才为真。
我们可以用文氏图来描述"非"操作。
框包含所有自然数,圆圈内是素数,阴影区域包含满足"非 " 的数字。
要证明"非 " 语句成立,请证明 是假的。
考虑语句形式" 与 "。为了使该语句为真,两半都必须成立:" 是素数, 也是" 是真的,而 " 是素数, 不是" 是假的。
这是" 与 " 的文氏图。
要证明" 与 ",请证明每一半都成立。
当其中一个部分成立时," 或 " 为真:" 是素数,或 是素数" 为真,而 " 不是素数,或 是素数" 为假。我们对“或”采取包含性,因此,如果两个部分都为真," 是素数,或 不是",那么整个语句就为真。(在日常语言中,有时“或”的意思是排他的——“吃蔬菜或没有甜点”并不意味着两个部分都成立——但我们不会用“或”来表达这种意思。)
“或”的维恩图包含两个圆的所有部分。
为了证明" 或 ",请证明在所有情况下,至少有一个部分成立(有时可能是其中一个部分,有时是另一个部分,但始终至少有一个成立)。
“如果 那么 ” 语句(有时写成“ 蕴含 ” 或简称为“ 蕴含 ” 或“”) 除非 为真而 为假,为真。因此“如果 是素数,那么 不是”为真,而“如果 是素数,那么 也是素数”为假。(与日常用语中“如果 那么 ” 的含义不同,在数学中“如果 那么 ” 不意味着 发生在 之前或导致 。)
更微妙的是,在数学中,“如果 那么 ” 当 为假时成立:“如果 是素数,那么 是素数” 和 “如果 是素数,那么 不是” 都是真命题,有时被称为 **空真**。我们采用这种约定,因为我们希望像“如果一个数是完全平方,那么它就不是素数” 这样的命题为真,例如,当这个数为 或当这个数为 时。
这个图表
表明 只要 成立就成立(另一种说法是“ 足以得到 ”)。再次注意,如果 不成立, 可能成立也可能不成立。
建立蕴涵关系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接方式:假设 为真,并利用该假设证明 为真。例如,为了证明“如果一个数能被 5 整除,那么该数的两倍就能被 10 整除”,我们假设该数为 ,并推导出 。 第二种是间接方式:证明逆否命题:“如果 为假,那么 也为假”(换句话说,“ 只有在 也为假时才可能为假”。例如,为了证明“如果一个数是素数,那么它就不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我们论证如果它是一个平方数 ,那么它就可以分解成 ,其中 ,因此就不是素数(当然 或 无法得到 ,但根据定义它们是非素数)。
请注意这种命题形式的两个特点。
首先,一个“如果 那么 ” 的结果有时可以通过削弱 或加强 来改进。因此,“如果一个数字可以被 整除,那么它的平方也可以被 整除” 可以通过放宽它的假设来升级:“如果一个数字可以被 整除,那么它的平方可以被 整除”,或者通过收紧它的结论来升级:“如果一个数字可以被 整除,那么它的平方可以被 整除”。
其次,在证明了“如果 那么 ” 之后,下一步是研究是否存在 成立但 不成立的情况。目的是更好地理解 和 之间的关系,以便加强命题。
当 蕴含 ,以及 蕴含 时,条件语句无法得到改进。 有些表达方式包括:“ 当且仅当 ”, “ 当且仅当 ”, “ 和 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 是得到 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例如,“一个数能被一个素数整除,当且仅当该数的平方能被该素数的平方整除”。
此图表明 和 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成立。
虽然在简单的论证中,像 “ 当且仅当 ,该条件成立,当且仅当 ...” 这样的链条可能很实用,但通常我们通过分别证明“如果 则 ” 和 “如果 则 ” 来证明等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