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蛮书/第九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书籍,开放世界

Template:Incomplete translation

蛮书 作者:樊绰,编辑: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翻译自Template:ISO 639 name by Walter Stanish and  维基文库
第九章
Template:Plain sister蛮书 (蠻書), 由樊绰在 9 世纪撰写,是一部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南诏的地理政治的中国历史文本。它是该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来源。本翻译基于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辑的 1774 年活字印刷本的数字化版本。
[[Category:Works originally in Template:ISO 639 name]]

译者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本节已开始,在内容上似乎与第八章结尾有很大的关联。

第九章:第一部分 — 南俗
原文 翻译
南俗:務田農菜圃,戰鬥不分文武,無雜色役。 南方的习俗是,农业和军事事务是分开的,没有杂役。
每有征發,但下文書與村邑理人處,克往來月日而已,其兵杖人各自賫,更無官給。 每次征发军队,只将文书下达给村庄和乡镇的管理者,指定征召的月份和日期,士兵则自行携带武器,没有官府配发。
百家已上有總佐一,千人已上有理人官一,人約萬家以來,即制都督,遞相管轄。 每百户以上设总佐一人,每千人以上设理人官一人,约一万人以上,则设置都督,层层管辖。
上官授與四十雙,漢二頃也。 上官被授予大约四十双土地,相当于汉人两顷(约 13 公顷)。
上戶三十雙,漢一頃五十畝。 富裕家庭拥有三十双土地,相当于汉人一顷五十亩(约 9 公顷)。
中戶、下戶各有差降。 中户和下户则拥有相应的较少土地。
每家有丁壯,皆定為馬軍,各據邑居遠近,分為四軍,以旗幡色別其東南西北,每而置一將,或管千人,或五百人。 每户都提供壮丁服兵役,[1] 因此被固定在军事队伍中,根据附近城镇及其距离进行划分,分为四支军队,分别以旗帜颜色区分东南西北,每支军队都设置一名将领,管理一千人或五百人。
四軍又置一軍將統之,如有賦盜入界,即罪在所入處面將。 这四支军队又设一名军将统领,如果有盗贼入侵,则由入侵地点的军将负责追究责任。
羅苴子皆於鄉兵中試入,故稱四軍苴子。 罗苴子,[2] 以前被称为四军苴子,[3] 都从乡兵中选拔出来,并被编入当地军队。
戴光兜鍪(案:《新唐書·南詔傳》作「戴朱鞮鍪」「光」字疑「朱」字之訛)負犀皮銅股排,跣足,歷險如飛。 他们戴着闪亮的盔甲,(前译者注:《新唐书·南诏传》作“戴朱鞮鍪”,“光”字疑为“朱”字的误写。) 背着犀牛皮和铜制护腿,赤脚,在险峻地形上行动迅速,[4] 仿佛在飞翔。 [5]
每百人,羅苴佐一人管之。 每百人由一名罗苴佐管理。
負排,又從羅苴中揀入,無貝數。 他们不按军队的编制,而是跟随罗苴作战,没有特定的顺序。
南詔及諸鎮大軍將起坐不相離捍蔽者,皆負排也。 南诏和各镇的军队出征时,各个将领之间没有互相掩护,毫无组织纪律。
羽儀亦無員數,皆清平官等子弟充,諸蠻不與焉,常在雲南王左右,羽儀長帳前管系之。 羽仪人数不详,都是清平官等人的子弟,没有其他蛮人参与,通常在云南王左右,由羽仪长负责管理。 [6]
羽儀長八人,如方內節度支衙官之屬。 每个羽仪长管理八人,他们在当地都是衙官的属下。
清平官已下,每入見南詔,皆不得佩劍,唯羽儀長得佩劍。 清平官以下,每人觐见南诏时,都不允许佩戴佩剑,只有羽仪长可以佩剑。
出入臥外,雖不主公事,最為心腹親信。
六曹長即為主外司公務。
六曹长六人,分别是兵曹、户曹、客曹、刑曹、工曹、会曹,职责与内州府六司相同。
又有斷事曹長,推鞫盜賊;軍謀曹長,主陰陽占候;同倫長兩人(案:「同倫」原本訛作「司侖」,今據後文改正),各有副都,主月終唱。(案:此字未詳,疑誤) ...(前译者注:...) ... (前译者注:...) ...
诸曹稽逋如錄事之職。曹官文牒下諸城鎮,皆呼主者。
六曹长都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可以升迁为大将。
大軍將一十二人,與清平官同列。
他们每天觐见南诏议事,出征时则负责重要城镇的防守,被称为节度使。
如果有战功特别显著的,可以被任命为清平官。(案:原本以除授为句,今据《唐书·南诏传》“大軍將出治軍壁。稱節度,次補清平官”之文,是除授下应有“清平官”三字,原本盖因下条相属而误脱耳,今增入) ...(前译者注:...) ...
清平官六人,每日与南诏商议境内大事。
其中一人被任命为内算官,负责处理所有文书,代南诏判决和处理。
还有两位副官协助。
还有两位外算官,由清平官或大将兼任。
六曹公事文书写成,需要下达时,都由外算官负责,与本曹一起发布文书,并无讨论裁决。
还有两位同伦判官,南诏有任何决定,他们都会记录下来,转交给六曹。
近年来,南蛮又增设了不少官职。
凡是参加骑兵考核,需要五次合格。
射中靶板一次,算一次合格;射中双庶子(案:二字未詳)一次,算一次合格;四十步外骑马射中颇柱上的斗子一次,算一次合格;盘枪一百转无失一次,算一次合格;能算能写一次,算一次合格。 ...(前译者注:...) ...(前译者注:...) ...
考核合格后,会有相应的奖励。
步兵也需要五次合格。
在玷苍山顶立旗,先登上旗帜下算一次合格;跨过一丈三尺的坑算一次合格;在急流中游过二千尺算一次合格;耍剑算一次合格;背着一石五斗米走四十里算一次合格。
所有考核都合格了,才能被任命为罗苴。
蛮王在城里和各镇林邑,只要有平坦的地方,就会竖立一根八十尺高的木柱,在木柱顶部刻一个斗子,中间用墨线画一个三寸的圆圈,叫做“颇柱”。
参加考核的人拿着竹剑,在颇柱四十步外骑马向前冲,射中斗子算合格,射中第二圈算次等,射中第一圈算不合格。
每年农闲时,城里所有骑马的人都会在颇柱下练习骑射。
每年十一月、十二月,收割完农作物后,兵曹长会将文书传达给境内各城镇村庄,根据四支军队进行分组,集结人员进行枪剑、甲胄、腰刀的考核,所有武器必须锋利,如果缺少任何一样都会受到惩罚,考核方法与临敌作战一样。布阵时,罗苴子在前,弓箭手在后,然后是三十名骑兵组成一队。
如此安排,成为固定制度。
临行时,如果出现混乱,就是违反军令。
每次作战,南诏都会派清平官或心腹之人到军队前线监视。
他们会详细记录军令是否执行、战功大小以及先后顺序,并将记录呈报南诏,据此决定奖惩。
军将违反军令,都要受到杖刑,轻则五十杖,重则一百杖,罪更重的则被流放到瘴气之地。
所有在职官员,都根据战功进行褒贬和升降。
朝廷派使节到云南,南诏会派人迎接和送别。
近几年来,由于邕州、交州的官吏贪暴,随意杀人,导致许多蛮人前来告状,并因此频频入侵抢掠,幸亏圣上心怀仁慈,征发大军,命令他们务必收复失地。
容州管辖着 34 个羁縻州,(案:《新唐书·地理誌》岭南道羈縻州九十二,隶桂管者七州,隶邕管者二十六州,隶安南者四十一州,並無屬容管者,与此稍有不合) 请任命安南大首领为刺史,武定州(案:《新唐書·地理誌》武定州乃安南都護府所屬羈縻州之一) 也请任命大首领为长吏,但是前经略使为了照顾亲属,奏请元从押衙担任刺史,恐怕不妥。 ...(前译者注:...) ...(前译者注:...) ...
臣深知前安南节度使赵昌连续任职 13 年,治理交趾,至今百姓仍怀念他的恩德,当地没有发生过任何叛乱。
当时,他任命都押衙杜英策为招讨副使,负责审理案件,每月提供 70 贯的薪水;任命客商张舟为经略判官,后来又提拔张舟为都护。
自李象古任安南经略使,(案:原本作“李象古”,今考《唐书》李象古为安南都护,以苛刻失众,为賊楊清所害,盖即此人,今改正) 贪婪残暴,最终导致征兵。 ...(前译者注:...) ...
后来,李涿接任后,继续剥削百姓,(案:原本“涿”上脫“李”字,今據《通鑒》增入) 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这一切都是因为官吏作恶所致。 ...(前译者注:...) ...
  1. 丁壮
  2. 这可能是汉语对当时吐蕃-缅甸语的音译,需要进一步研究。如果寻找可能的吐蕃-缅甸语解释,那么也许可以将“罗”部分视为敬语,而“苴子”则是核心语义,这基于此处提出的第二个词语“四军苴子”。
  3. 另见中文维基百科条目.
  4. 可能是指脖子,作为一种保护措施,但这是推测。
  5. 这可能是一个基于他们在恶劣山区地形表现的评论。其中一个方面可能是熟悉地形和植物,另一个方面是原始能量。现代研究证实,长期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群会发展出更高的血液氧气传输能力,从而在高海拔地区拥有更大的耐力和有氧能力。
  6. 这段话的翻译尚不确定。无论如何,它似乎讨论了多个羽仪长通过某种屏幕的正面连接,这种屏幕似乎是一面旗帜。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