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蛮书/第 8 章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书籍

模板:不完整翻译

蛮书 作者:樊绰,由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辑,由模板:ISO 639 名称沃尔特·斯坦尼什和  维基文库翻译
第 4 章
模板:普通姊妹蛮书 (蠻書),由樊绰在 9 世纪写成,是一部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特别是南诏的地理政治的中国历史文本。它是该时期重要的历史资料来源。本译文基于武英殿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 编校的 1774 年活字版数字化版本。
[[Category:Works originally in 模板:ISO 639 名称]]

译者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这里有大量的语言资料,需要有能力的学者或母语人士进行分析。

另一种现存的彝族头饰,很可能源于tóu ​náng​ (頭囊)。
2016 年一位身穿羽毛帽子的瓦族头人。
这些花腰彝族妇女的现代头饰很可能源于本节中描述的tóu ​náng​ (頭囊;字面意思为“头袋”) 头饰。
第 8 章:第 1 部分 - 原住民野蛮习俗 (蛮夷风俗; mányí fēngsú):服装
原文 译文
其蛮丈夫一切披氈,其余衣服略與漢同,唯頭囊特異耳。 已婚男子都披着毡子,(他们?)其他的衣服与汉人差不多,只有tóu ​náng​ (頭囊;字面意思为“头袋”;即显然是某种形式的传统本土头饰) 格外漂亮。
南詔以紅綾,其余向下皆以皂綾絹。 南​诏​ (南詔) 使用优质的红丝绸,其他所有都使用较粗的黑丝绸。
其制度取一幅物,近邊撮縫為角,刻木如樗蒲頭,實角中,總髮於腦後為一髻,即取頭囊都包裹頭髻上結之。 他们获得一个的制度如下:近边缝合形成角,雕刻的木头像Simaroubaceae (Ailanthus) 和芦苇头一样,塞入角中,将所有头发扎成一个髻,放在脑后,然后用tóu ​náng​ 包裹起来。
羽儀已下及諸動有一切房甄別者(案:此句疑有訛脫),然後得頭囊。 在羽毛特征下,所有物品都捆绑在一起,(以前译者的注释:这句话疑似有错误。) 这样就完成了tóu ​náng​
若子弟及四軍羅苴己下,則當額絡為一髻,不得帶囊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 对于年轻的男孩,在四(军队年?)纱布般的麻布(被使用)以下,前部充当一个网来束缚发髻,并且不会出现角折特征。头发被拉到头顶,形成发髻,并用毛毡皮束缚住。
俗皆跣足,雖清平宮、大軍將亦不以為恥。 他们通常赤脚,即使是宰相(清平宫)和军官,也不认为这可耻。
曹長已下,得系金佉苴(案:原本闕「金」字,今據《新唐書》增入) caochang (曹長[1]) 以下,是闪亮的金属和麻布的系带。(以前译者的注释:原文中关于“金”字的错误已根据《新唐书》修正。) ...
或有等第載功褒獎得系者,不限常例。 或者他们的部门有书面记录[被携带],尽管并不常见。
貴緋、紫兩色,得紫後,有大功則得錦。 昂贵的丝绸,深紫色,在染色后被广泛地绣制。
又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 还有一些特别高级的例子,被重要人物穿着,是完整的高级皮革披肩[2]
其次功,則胸前背後得披,而闕其袖。 下一个最高等级的人在胸前和背部有皮革,然后塞进他们的袖子里。
又以次功,則胸前得披,並闕其背。 下一个等级的人在胸前有皮革,然后塞向后面。
謂之「大蟲皮」,亦曰「波羅皮」。 这些被称为“虎皮”或“boluo[3] 皮”。
謂腰帶曰「佉苴」。 腰带被称为qū​jū​ (佉苴)。
婦人,一切不施粉黛,貴者以綾錦為裙襦,其上仍披錦方幅為飾。 已婚妇女不使用化妆品,但穿着薄薄的、丝绸绣制的、单件的裙子和装饰性的刺绣裹身。
兩股辮其發為髻,髻上及耳,多綴真珠、金、貝、瑟瑟、琥珀。 他们的头发被分成两个发髻,从头顶延伸到耳朵,经常缝制着珍珠、金子、贝壳、装饰品[4] 和琥珀。
貴家僕女亦有裙衫,常披氈,及以贈帛韜其髻,亦謂之頭囊。 富裕家庭的女仆也穿着绣制的单件裙子,经常披着毡子,用赠送的丝绸包裹她们的头发,也称为tóu​náng​

妇女与求爱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 8 章:第 2 部分 - 原住民野蛮习俗 (蛮夷风俗; mányí fēngsú):妇女与求爱
原文 译文
南詔有妻妾數百人,總謂之詔佐。 南诏后宫有数百名女性,专门供皇室使用。
清平官、大軍將有妻妾數十人。 宰相和将军们都有数十名女性。
俗法:處子、孀婦出入不禁。 (在这方面)他们的文化对少女和寡妇没有区别!
少年子弟暮夜遊行閭巷,吹壺盧笙,或吹樹葉,聲韻之中,皆寄情言,用相呼召。 年轻人在夜晚游走在村巷,吹着hulusheng (壺盧笙)[5] 或者吹树叶[6],在优美的旋律中,他们表达爱意,并私奔。
嫁娶之夕,私夫悉來相送。 在结婚之夜,新郎去新娘的家里拜访。
既嫁有犯,男子格殺無罪,婦人亦死。 如果新娘违反法律[已经结婚],那么新郎可以无罪杀死她,包括杀死新娘。
或有強家富室責資財贖命者,則遷徙麗水瘴地,終棄之,法不得再合。 如果这个家庭富有,并且有人为他们赎罪,那么他们可以购买迁移到Lí​shuǐ​ (麗水) 瘴气之地,永远被流放,并且不能合法返回。

节日与假期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 8 章:第 3 部分 - 原住民野蛮习俗 (蛮夷风俗; mányí fēngsú):节日与假期
原文 译文
每年十一月一日,盛會客,造酒醴,殺牛羊,親族鄰裏更相宴樂,三月內作樂相慶,帷務追歡。 每年十一月的第一天,举行盛大的聚会,酿造水果酒,宰杀牛羊,亲朋好友互相宴请,欢聚三个月,放下工作,享受生活。
戶外必設桃茢,如歲旦然。 在户外,那些有适当[性成熟]年龄的人在自然中私奔[8]
改年即用建寅之月。 他们认为新年已经到来,迎接第一个农历月份[9]
其余節日,粗與漢同,唯不知有寒食清明耳。 其他节日大致与汉人相同,只是他们不知道关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的习俗。
第 8 章:第 4 部分 - 原住民野蛮习俗 (蛮夷风俗; mányí fēngsú):饮食
原文 译文
每飲酒欲闌,即起前席奉觴相勸。 每次喝酒要结束的时候[靠近栏杆、扶手或屏风],[10] 酒席上的主人站起来举杯劝酒。
有性所不能者,乃至起前席扼腕的顙,或挽或推,情禮之中,以此為重。 贵宾不得饮酒,应将合拢的双臂举至额头以示敬意,鞠躬或拒绝——礼仪问题十分重要。
取生鹅,治如脍法,方寸切之,和生胡瓜及椒榝啖之,谓之“鹅阙”,土俗以为上味。 鹅在当地并不被认为是特别珍贵的食物,人们像对待肉类和鱼类一样随意地获取鹅肉,将其切成寸(3.5x3.5厘米)大小的方块,与生黄瓜一起食用,并蘸着以[四川]胡椒为底料的酱汁,这道菜被称为“鹅阙”(鹅阙[11]),被当地人视为美味。
南诏王室用金银器皿进餐,其他官员和士兵则用竹席。 南诏皇室用金银器皿吃饭,而下级官员则用竹子和编织的草作为餐具。
富人用筋(筷子)吃饭,不用匙,穷人则用手吃饭。 富人用筷子[12]吃饭,不用勺子,而穷人则用手吃饭。

重量、度量和货币

[edit | edit source]
第 8 章:第 5 部分——当地蛮夷风俗(蛮夷风俗;mányí fēngsú):重量、度量和货币
原文 译文
一尺,汉一尺三寸也。 一蛮尺(尺;大致相当于“蛮人尺”)相当于一汉尺(尺;“汉人尺”;即 30 厘米[13])加三寸(寸;“汉人寸”;即 3 厘米)[换句话说,“蛮人尺”的尺寸为 33 厘米]。
一千六百尺为一里。 一蛮里(里;大致相当于“蛮人里”)等于 1600 蛮尺(尺;chǐ​)[换句话说,相当于 528 米]。
汉秤一分三分之一。 汉秤[14]是蛮秤的三分之一。
帛曰冪,汉四尺五寸也。 他们的丝绸据说以四汉尺五汉寸(寸)为一匹[换句话说,一匹丝绸长 1.35 米]。
田曰雙,汉五畝也。 田地据说比汉地大一倍,为五汉亩(畝)大小[换句话说,大约为三分之一公顷]。
本土不用钱,凡交易繒、帛、氈、罽、金、银、瑟瑟、牛羊之屬,以繒帛冪數計之,雲某物色直若幹冪。 商业交易不使用货币,而是通过以丝绸、绸缎、毛毡、地毯、金银、宝石[15]、牛羊[16]等物品进行交换,这些物品以丝绸和绸缎的匹数进行计算,据说其中一些物品的颜色与树皮非常相似。 [17]

建筑

[edit | edit source]
第 8 章:第 6 部分——当地蛮夷风俗(蛮夷风俗;mányí fēngsú):建筑
原文 译文
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棟下宇,悉與漢同,惟東西南北,不取周正耳。 普通人的房屋,总是类似于四个“山”字,屋顶脊较高,屋檐较低。它们与汉人的房屋非常相似,但总是坐北朝南,因此并不完全符合当地环境。 [18]
別置倉舍,有欄檻,腳高數丈,雲避田鼠也,上閣如車蓋狀。 粮仓与住宅分开,并有栅栏围护。它们的高度为几丈(约 10 米),上层部分可以防治田鼠,形状像车棚。

丧葬习俗

[edit | edit source]
第 8 章:第 6 部分——当地蛮夷风俗(蛮夷风俗;mányí fēngsú):丧葬习俗
原文 译文
西爨及白蠻死後,三日內埋殯,依漢法為墓。 白蛮(白蠻)在西爨(西爨)去世时,会在三天内进行土葬,并依照汉人的习俗立墓碑。 [19]
稍富室廣栽杉松。 一些比较富裕的家庭会广植杉松。
蒙舍及諸烏蠻不墓葬,凡死後三日焚屍,其餘灰燼,掩以土壤,唯收兩耳。 蒙舍(蒙舍)和所有乌蛮(烏蠻)不埋葬尸体,通常会在三天内火化,然后将骨灰埋葬在土壤中,只保留两只耳朵。
南詔家則貯以金瓶,又重以銀為函盛之,深藏別室,四時將出祭之。 相反,南诏(南詔)皇室被火化后,骨灰被存放在金罐中,金罐上还镀了一层银,以增加光泽,这些金罐被小心地藏在其他房间里,并在四季举行祭祀活动。 [20]
其餘家或銅瓶、鐵瓶盛耳藏之也。 其他家庭也可能使用铜罐或铁罐存放骨灰。

口语

[edit | edit source]
第 8 章:第 6 部分——当地蛮夷风俗(蛮夷风俗;mányí fēngsú):口语
原文 译文
言語音白蠻最正,蒙舍蠻次之,諸部落不如也。 白蛮(白蠻)的语言是最标准的,其次是蒙舍蛮(蒙舍蠻),然后是其他各部落的语言。
但名物或與漢不同,及四聲訛重。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名词与汉人的不同,并且不符合我们四声的标准。 [21]
大事多不與面言,必使人往來達其詞意,以此取定,謂之行諾(才勺反)。 重要的事情不会当面讨论,而是通过来回传递信使来表达意思,并以此达成协议,这种习俗被称为“行诺”(行诺)。 [22]
大蟲謂之波羅密(亦名「草羅」)。 老虎被称为“波罗密”(波羅密),也称为“草罗”(草羅)。
犀謂之矣(讀如鹹)。 犀牛被称为“矣”,读音与“鹹”(中古音 /ɦˠɛm/,[23] 现代音 xian)相同。
帶謂之佉苴,飯謂之喻,鹽謂之賓,鹿謂之識,牛謂之舍,川謂之賧,谷謂之浪,山謂之和,山頂謂之蔥路,舞謂之伽傍。 腰带被称为 /kʰɨɑ/ /t͡sɨʌ/(佉苴),食物被称为 /jɨoTemplate:Superscript-small/(喻),盐被称为 pin​(宾),鹿被称为 /ɕɨk̚/(識),牛被称为 /ɕiaTemplate:Superscript-small/(舍),河川被称为 /tʰɑmTemplate:Superscript-small/(賧),山谷被称为 /lɑŋTemplate:Superscript-small/[24](浪),山被称为 /ɦuɑ/[25](和),山顶被称为 /t͡sʰuŋ/ /luoTemplate:Superscript-small/[26](蔥路),跳舞被称为 /ɡɨɑ/ /bɑŋTemplate:Superscript-small/[27](伽傍)。
加,富也。 /kˠa/[28](加)表示富有。
閣,高也。 /kɑk̚/[29](閣)表示高。
諾,深也。 /nɑk̚/[30](諾)表示深。
苴,俊也。 /t͡sɨʌ/[31](苴)表示有才能。
東爨謂城為弄,謂竹為翦,謂鹽為眗,謂地為渘,謂請為數,謂酸為制。 东爨(東爨)把城市称为 /luŋH/[32](弄),把竹子称为 /t͡siᴇnX/[33](翦),把盐称为 ju[34](眗),把土地称为 /ȵɨuk̚/[35](渘),把请求或邀请称为 /ʃɨoX/[36](數),把酸称为 /t͡ɕiᴇiTemplate:Superscript-small/[37](制)。
言語並與白蠻不同。 他们的语言,此外,与白蛮(白蠻)的语言也不相同。

军事文化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第 8 章:第 6 部分 - 本地蛮族习俗(蛮夷风俗; mányí fēngsú):军事文化
原文 译文
每出軍征役,每蛮各攜糧米一鬥五升,各攜魚牖,此外無供軍糧料者。 每次出征,每个蛮族士兵都会携带一斗五升的米和一些鱼片[38],除此之外不会再提供任何军粮。
蛮军忧粮易尽,心切於戰,出界後,许行劫掠,收夺州溪源百姓禾米牛羊等辈。 蛮军(即南诏军)担心粮草很快耗尽,因此急于作战,出境后,允许进行抢劫,从各地的百姓那里征收谷物、米、牛羊等牲畜[39]
用軍之次,面前傷刀箭,許將息。 战斗结束后,那些在正面受伤的士兵[40],可以休息和恢复。
儻背後傷刀箭輒退者,即刃其後(案:此條當在第九卷《南蠻篇》中,是傳寫者誤入於此) 那些在背后受伤或逃跑的士兵[41],会被刺死。(原译者注:这句话也在《南蛮篇》第九卷中出现,可能是抄写者误写在此处)
  1. 可能是指一种衣服,暗示着长裙,由加工过的草类植物或纤维材料制成。
  2. 使用的词语是波罗皮,如果没有其他解释,我猜测可能是豹皮或虎皮。
  3. 可能是藏缅语系的词语,意思是“斑点”或“条纹”,甚至可能是复合词“斑点皮”,与现代凉山彝语ꁈ₂ popho 相似。n. 痣 "人皮肤上的色素黑点"。或现代凉山彝语ꆭ₂ hluɬu³³ n. 皮革 "皮革;皮"。
  4. 可能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宝石;英语翻译尚未确定,可能是产自现代云南或缅甸的宝石。或者可能是某种普通装饰品、铃铛或装饰针(簪)。
  5. 一种典型的云南乐器,至今仍能听到,参见维基百科上的葫芦丝
  6. 另一个云南传统。吹树叶会发出活泼的喇叭声。
  7. 可能是山羊。
  8. 通过桃花和芦苇的比喻来解释,但意思似乎很清楚!
  9. 大约在 2 月 4 日到 3 月 5 日之间,与汉族人相似。
  10. 这部分对我来说有点不清楚。答案可能在于当时的正式/礼仪词汇。
  11. 翻译起来很困难,因为第二个字的意思不清楚。如果解释为“老”,那么意思是“老鸭”或“过去的鸭子”,但这在语法上是不正常的。如果解释为“瞭望台”,那么意思是“鸭子的瞭望台”。更酷一点的解释可能是“鸭子的错误”。实际上,这些解释都不太好,这道菜的正确或可能的解释仍然未知。甚至可能第二个字代表了当地语言中的一个声音,从这段文字中的其他内容可以推断,这种语言可能是更早期的彝语形式。
  12. 筋显然是一个代词,有时用于指代细长的事物,在这个时期可以用来指代筷子。
  13. 根据当时的尺子(毫无疑问是从高级人物的坟墓中回收的),唐朝的chǐ​(尺)估计为 30 厘米(来源),但维基百科上这里给出了一个可能更准确的较低估计值。
  14. 文本中明确使用分作为计量单位,但没有关于唐朝这个字的具体意义的证据,我们只能确定这里呈现的比例关系。
  15. 未识别的宝石。
  16. 可能是山羊。
  17. 这句短语的最后部分很难翻译,但我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云意思是“据说”,某物色意思是“某些东西”,直若幹冪意思是“真的像树皮”。
  18. 这里相当确信翻译得很好,最后的部分有点难懂,但我把不取周正理解为“不选择当地符合的”。
  19. 大致是“墓碑”。
  20. 非常儒家。
  21. 理论上的中古汉语发音。
  22. 括号里的最后一段文字我无法理解,可能是关于发音的说明。
  23. 根据英语维基词典重建的咸的中古汉语发音
  24. 维基词典
  25. 英语维基词典:和
  26. 英语维基词典:葱英语维基词典:路
  27. 英语维基词典:伽英语维基词典:傍
  28. 英语维基词典:加
  29. 英语维基词典:阁
  30. 英语维基词典:诺
  31. 英语维基词典:苴
  32. 英语维基词典:弄
  33. 英语维基词典:翦
  34. 英语维基词典:眗
  35. 基于英语维基词典:渘(缺少重建的中古汉语发音)和英语维基词典:肉(存在)的猜测。
  36. 英语维基词典:数
  37. 英语维基词典:制
  38. 这当然是鱼,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是指为了运输而被熏制、干燥或发酵的单个鱼片。使用的短语是鱼牖,第一个字是鱼,但第二个字(牖;英语维基词典)在这个语境中语义不明。在尝试重建时,它似乎从这个字的左侧部分暗示了“块”或“片”,右侧部分则有点像“肉”,这在语境中非常合理。
  39. 有趣的是,它解释为州溪源,意思是“河川”、“河流或溪流”和“起源”,暗示“平原、山谷和高海拔地区”。
  40. 即意味着勇敢地面对敌人。
  41. 即意味着在敌人面前逃跑。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