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有机化学/卤代烃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卤代烃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卤素家族成员的简单烷烃。在实践中,有机分子中的卤素为氯 (Cl)、溴 (Br)、氟 (F) 和碘 (I)。一些文献将此类化合物称为卤代烷烷基卤化物。本文(以及化学文献)将经常互换使用卤代烃烷基卤化物这两个术语。

注意: R-X 中的 X 代表一个通用的卤素原子。

制备方法见本文其他地方

  • 醇类制备(亲核取代)
  • 烷烃制备(自由基取代)
  • 烯烃制备(亲电加成)
  • 通过卤素交换制备。* 通常用于制备碘代烷。
  • 从酸的银盐制备*

卤代烃的命名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卤代烃的命名方法是在其衍生的烷烃名称前添加一个前缀。前缀表示所使用的特定卤素。

F = 氟-
Cl = 氯-
Br = 溴-
I = 碘-

如果需要命名其他取代基,则所有前缀仍然按字母顺序排列。必要时,数字标识取代基的位置。

卤代烃的命名示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IUPAC 名 俗名
CH3—F 氟甲烷 甲基氟化物
CH3—Cl 氯甲烷 甲基氯化物
CH3—Br 溴甲烷 甲基溴化物
CH3—I 碘甲烷 甲基碘化物
F—CH2—F 二氟甲烷 甲叉二氟化物
Cl—CH2—Cl 二氯甲烷 甲叉二氯化物
F—CH2—Cl 氯氟甲烷
CHBrClF 溴氯氟甲烷
HCCl3 三氯甲烷 氯仿
CHX3 卤仿 (X=卤素)
CCl4 四氯甲烷 四氯化碳
CH3CHCl2 1,1-二氯乙烷
(二溴甲基)环己烷
赤道 (二溴甲基)环己烷
1,6-二氯-2,5-二甲基己烷
1,1-二氯-3-甲基环丁烷

物理性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X 键极性:C—F > C—Cl > C—Br > C—I

原子 | 电负性 | 与 C 的差值 (= 2.5) |
F 4.0 1.5
Cl 3.0 0.5
Br 2.8 0.3
I 2.5 0.0

碳-卤素键的电负性差异从 C-F 的 1.5 到 C-I 的几乎 0 不等。这意味着 C-F 键极性很强,虽然不是离子键,而 C-I 键几乎是非极性的。

物理外观: 纯净的卤代烃是无色的。然而,溴代烃和碘代烃在暴露于光线下会发生变色。许多挥发性卤素化合物具有甜味。

沸点: 卤代烃通常在室温下为液体。卤代烃的沸点通常高于其衍生的烷烃。这是由于卤素原子体积大导致分子量增加,以及极性键导致分子间力增加,以及卤素极化率增加。

对于相同的烷基,卤代烃的沸点按以下顺序降低:RI > RBr > RCl > RF。这是由于当卤素原子的大小和质量增加时,范德华力增加。

对于异构卤代烃,沸点随着支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二卤代苯的沸点几乎相同;然而,对位异构体具有更高的熔点,因为它与邻位和间位异构体相比,更适合晶格。

密度: 卤代烃的密度通常高于其衍生的烷烃,通常也高于水。密度随着碳原子和卤素原子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它也随着卤素原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

溶解度: 卤代烃在水中仅微溶,但在有机溶剂中溶解。这是因为卤代烃在水中溶解需要破坏后者中存在的强氢键。当溶解在有机(非极性)溶剂中时,分子间吸引力几乎与被破坏的吸引力相同。

键长:C—F < C—Cl < C—Br < C—I

长度 (pm)
C-F 138
C-Cl 177
C-Br 193
C-I 214

较大的原子意味着较大的键长,因为卤素的轨道越大,卤素越重。在 F 中,用于形成键的轨道是 2s 和 2p,在 Cl 中,是 3s 和 3p,在 Br 中,是 4s 和 4p,在 I 中,是 5s 和 5p。主量子数越大,轨道越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被较大的有效核电荷所抵消,但不足以逆转顺序。

化学性质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键强度:C—F > C—Cl > C—Br > C—I

强度 (kJ mol-1)
C-F 484
C-Cl 338
C-Br 276
C-I 238

C 用于形成键的轨道是 2s 和 2p。轨道的主量子数越接近,重叠积分越大,因此在与较轻卤素的键中重叠更大,使键形成在能量上更有利。

键反应性:C—F < C—Cl < C—Br < C—I

更强的键更难断裂,使其反应性更低。此外,反应性也可以通过溶液中形成的相应阴离子的稳定性来确定。周期表上的许多趋势之一指出,最大的原子位于右下角,这意味着碘是最大的,氟是最小的。当氟以氟离子的形式离开反应(如果它确实离开了)时,它与碘离子相比并不稳定。由于这些单个原子没有共振形式和诱导稳定效应,因此它们必须利用自身的固有能力来稳定自身。碘离子具有这四种元素中最大的表面积,这使其能够更好地分布其获得的负电荷。氟具有最小的表面积,因此更难稳定。这就是为什么碘是这四种卤素中最好的离去基团的原因。

卤代烃的测定: 一种著名的用于确定化合物是否为卤代烃的测试是贝尔斯泰因测试,该测试将被测化合物在铜丝环中燃烧。如果该化合物是卤代烃,则它会燃烧呈绿色。每个分子中存在的氟、氯、溴和碘原子的数量可以通过钠熔融反应来确定,在该反应中,将化合物置于液态钠(一种非常强的还原剂)的作用下,导致形成卤化钠盐。定性分析可用于发现原始化合物中存在哪些卤素;定量分析用于找出数量。

卤代烃的取代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R-X 键在有机化学中非常常见,因为它们的极性键使它们具有相当的反应性。在取代反应中,卤素 (X) 被另一个取代基 (Y) 取代。烷基 (R) 不变。


化学方程式中的 ":" 代表一对未成键电子。


一般的取代反应

Y: + R—X → R—Y + X

涉及卤代烷烃的取代反应涉及一种称为亲核取代的取代类型,其中取代基 Y 是一个亲核试剂。亲核试剂是电子对供体。亲核试剂取代卤素,卤素是一种亲电试剂,成为离去基团。离去基团是电子对受体。亲核取代反应简称为 SN 反应。


"Nu" 代表一个通用的亲核试剂。


一般的亲核取代反应

Nu:- + R—X → R—Nu + X:-
Nu: + R—X → R—Nu+ + X:-

常见的亲核试剂
试剂 亲核试剂 名称 产物 产物名称
NaOH/KOH :O-H 氢氧化物 R—OH
NaOR' :O-R' 醇盐 R—O—R'
:S-H 硫氢化物 R—SH 硫醇
NH3 :NH3 R—NH3+ 烷基铵离子
KCN :C-N 氰化物 R—CN
AgCN Ag-CN 氰化银 R-NC 异腈
:C-≡C—H 乙炔化物 R-C≡C—H 炔烃
NaI :I- 碘化物 R—I 烷基碘
R'-M+ :R'- 碳负离子 R-R' 烷烃
KNO2 O=N—O 亚硝酸盐 R–O—N=O 烷基亚硝酸酯
AgNO2 Ag—Ö—N=O 亚硝酸银 R—NO2 硝基烷烃
LiAlH4 H RH 烷烃
R'COOAg R'COO- 烷酸盐 R'COOR


示例:建议一个反应来生产以下分子。

答案

+Ethanolate

OR

+Bromoethane

任何卤素都可以用作 Br 的替代品

反应机理

[edit | edit source]

亲核取代反应可以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发生。SN2 涉及背面进攻。SN1 涉及碳正离子中间体

SN2 机理

Sn2 机理的图示。首先,亲核试剂中的电子从与离去基团(在本例中为卤素)相反的一侧进攻中心碳原子。形成中心碳原子和卤素之间键的电子移动到卤素,导致卤素离开分子。

SN1 机理

Sn1 机理的图示。首先,在极性溶剂的存在下,C-X 键断裂,形成碳正离子。这种碳正离子中间体非常活泼。在本例中,它与水反应。注意,水可以从任一侧进攻。

SN1 和 SN2 机理的比较

[edit | edit source]

立体化学
SN2 - 配置反转(即 R 到 S 以及反之亦然)。
SN1 - 产物是反转和保留方向的混合物,因为碳正离子可以从任一侧受到攻击。理论上,由于从平面构象攻击的 50% 机率,形成的产物通常是外消旋的。有趣的是,反转产物的量往往比具有原始方向的产物量多 20%。Saul Winstein 提出这种差异是通过离去基团与底物形成离子对而产生的,该离子对暂时屏蔽了离去基团一侧的碳正离子免受攻击。

反应速率
SN2 - 速率取决于卤代烷烃和亲核试剂的浓度。SN2 反应速度很快。
SN1 - 速率仅取决于卤代烷烃的浓度。碳正离子的形成速度远低于它与其他分子的反应速度。这使得 SN1 反应变慢。

溶剂的作用
SN2 - 优选极性非质子溶剂。示例:丙酮、THF(醚)、二甲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六甲基磷酰胺 (HMPA)。
非极性溶剂也可以使用,例如四氯化碳 (CCl4)
质子溶剂是 SN2 反应中最差的类型,因为它们会“笼罩”或溶剂化亲核试剂,使其反应性大大降低。
SN1 - 优选极性质子溶剂。示例:H2O、甲酸、甲醇。
非质子溶剂也可以使用,但质子溶剂更好,因为它们会通过溶剂化来稳定离去基团(通常带负电荷)。非极性溶剂是 SN1 反应中最差的溶剂,因为它们不会稳定碳正离子中间体。

亲核试剂的作用
SN2 - 优选良好的亲核试剂
SN1 - 任何亲核试剂都可以使用(因为它对反应速率没有影响)

碳正离子稳定性
3° 碳 - 最稳定 = 优选 SN1
2° 碳 - 较不稳定 = 任何一个都可能是优选的
1° 碳 - 很少形成 = 优选 SN2
CH3+ - 从不形成 = 优选 SN2
叔碳正离子最受青睐的原因是感应效应。在碳正离子中间体中,具有卤代烷烃的碳上具有 +1 的正式电荷。正电荷会吸引可用的电子。由于它是叔碳,这意味着相邻的碳原子和取代基可用,它将提供最多的电子密度来稳定这种电荷。

示例

[edit | edit source]

预测以下反应将经历 SN2 还是 SN1,并说明原因。

1:

2:

3:

答案
1) SN2。良好的亲核试剂,极性溶剂。
2) SN1。叔碳,极性溶剂。反应速率非常慢。
3) SN2。伯碳,良好的亲核试剂,非极性溶剂。

格氏试剂

[edit | edit source]

格氏试剂是通过使镁金属与卤代烷烃反应而制成的。镁原子位于烷基和卤素原子之间,其一般反应如下

R-Br + Mg → R-Mg-Br

格氏试剂非常活泼,因此提供了一种从卤代烷烃进行有机合成的途径。例如,添加水会生成醇 R-OH。碱性:R-X + Mg → R-Mg-X 例如 (X=Cl 和 R=CH3):CH3-Cl + Mg → CH3MgCl (甲基镁氯化物)

消除反应

[edit | edit source]

使用醇性氢氧化钾,卤代烷烃会失去 H-X 并形成相应的烯烃。非常强的碱,例如 KNH2/NH3,会将邻二卤代烷烃(在相邻碳原子上具有两个卤素原子的卤代烷烃)转化为炔烃。



<< 立体化学 | 卤代烷烃 | 醇 >>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