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病理学/心脏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先天性心脏畸形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流行病学:1:100 新生儿

无青紫型畸形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脏畸形伴有左向右分流,无青紫,并伴有运动性肺动脉高压和肺部过度灌注。

动脉导管未闭 (PD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出生后生理性闭合未发生。

结果:持续性(风箱样!) 左向右分流。

心房间隔缺损 II 型,即卵圆孔型超声心动图。

心房间隔缺损 (AS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ASD I

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 ASD,可以从胚胎学解释。最初,两个心房通过原始孔开放连接。原房间隔从顶部向心骨骼(瓣膜平面)向下生长,并与心内膜垫融合。这种融合的障碍会导致瓣膜上方的原始孔直接开放,在完全表达时对应于房室间隔缺损 (AVSD)。部分 AVSD (PAVSD) 也称为 ASD I。这种畸形在 21 三体综合征中很常见。这种畸形与其他异常相关联,例如由于传导系统发育不良导致的传导阻滞,以及二尖瓣和三尖瓣平面之间缺乏跳跃。

ASD II

向下生长的原始房间隔通常在中间撕裂,形成卵圆孔或第二孔。它被位于原始房间隔左侧的同样从顶部向下生长的第二房间隔覆盖(瓣膜)并像窗帘一样。出生后不久,由于压力关系的逆转,它在功能上(部分通过粘连而结构上)闭合。如果闭合不足以导致左向右分流,则称为卵圆孔未闭或 ASD II。与 ASD I 相比,ASD II 位于更高的位置。它通常很少引起症状,并且通常在成年后才被发现。左向右分流会导致心电图出现右心负担迹象(右位型,P pulmonale,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无肥大迹象(rsr's')为右心室容积负荷迹象)并且在严重情况下会导致临床症状。

室间隔缺损 (VS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室间隔上的孔,通常位于膜部。

结果:左向右分流。

VSD 超声心动图。

动脉干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流行病:罕见。

宏观:主动脉和肺动脉未分离,通常为 4 叶瓣膜。

房室管 (AVSD)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部分心房和心室壁缺失(见 ASD I)。

发绀型先心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伴有右向左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导致发绀的形成。

法洛四联症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法洛四联症是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病,伴有

  • 肺动脉狭窄,更准确地说,是右心室流出道发育不良(这也是造成临床症状的关键),
  • 狭窄导致的右心肥大,
  • 主动脉下(非膜部)室间隔缺损和
  • “骑跨主动脉”。后者是指主动脉的起始段不像通常那样位于间隔的左侧,而是移位到间隔的右侧前方,直接位于间隔上,或这里位于 VSD 上方。

临床表现:发绀直到出生后几周才出现,因为肺在产前几乎没有血流,右心室直到出生后才受到负担并肥大。肥大在恶性循环中越来越严重地加剧了右心室流出道的肌肉性阻塞。阻塞的临床表现以“低氧发作”的形式间歇性出现。如果未经治疗,孩子以后会在发作时自动采取典型的蹲姿,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听诊时可听到肺动脉狭窄杂音。VSD 由于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压力平衡,几乎没有湍流,因此很难听到。

大血管转位 (TGA)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主动脉(包括冠状动脉)连接到右心室,肺动脉连接到左心室。循环系统不是串联的,而是并联的。出生后,由于胚胎性短路(卵圆孔,动脉导管 BOTALLI)的闭合,外周氧合可能很快变得危及生命。

临床表现:胸骨上区搏动增强,发绀。

其他先心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肺动脉狭窄 / 肺动脉闭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肺动脉流出道狭窄。如果压力负荷显着,右心室就会肥大。

主动脉狭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升主动脉的瓣下、瓣上或瓣膜狭窄。结果是由于压力负荷导致的左心室肥大。

主动脉缩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起始段后方的主动脉狭窄。

存在两种形式

  • 近端,导管前 (超导管) 或婴儿型,位于动脉导管之前(95% 的病例)。血液从肺动脉经开放的动脉导管流入降主动脉,导致下半身发绀(发绀鉴别诊断)。
  • 远端,导管后 (亚导管) 或成年型,位于动脉导管之后(5% 的病例),伴有闭合的动脉导管。结果是上半身血压升高,伴有左心室肥大和主动脉扩张,以及建立侧支循环(胸内侧动脉,肋间动脉,腹壁下动脉)

婴儿型临床表现:婴儿出生时通常“健康”(并且经常不经意地通过了 U2 检查),因为狭窄被开放的动脉导管绕过,并且在听诊时几乎听不到。但是,股动脉搏动通常已经减弱,并且触摸股动脉搏动是最重要的诊断方法!大约 10 到 14 天后,由于动脉导管闭合,婴儿会出现非特异性左心衰竭症状,如呼吸急促、体重增加(几乎看不到或听不到水肿),以及外周灌注不足症状,如少尿/无尿、饮水困难、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下肢冰冷。然后,婴儿可能会很快死于 - 本质上是可以避免的 - 心力衰竭。在这个阶段,被诊断出的婴儿必须立即进行紧急治疗以挽救他们的生命。

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左心发育不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缺陷。

肺静脉异常回流 (TAPVR)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肺静脉不进入左心房,而是进入门静脉(肺静脉 -> 门静脉 -> 肝脏 -> 下腔静脉 -> 右心房 -> 卵圆孔和动脉导管 -> 体循环 -> 肺)或冠状窦。

EBSTEIN 畸形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宏观:心房化的心室(三尖瓣位置低),三尖瓣缺损。

获得性心脏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获得性主动脉狭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退行性、风湿性

大体:瓣叶肥厚、钙化、融合,瓣口面积缩小 (< 2,5 cm²)。

临床:心功能减退、劳力性呼吸困难、晕厥、眩晕。

并发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冠心病(心肌浓缩性压力肥厚,相对冠脉供血不足)、左心衰竭(-> 肺淤血、肺水肿)。

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瓣叶肥厚、融合。

二尖瓣狭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临床:心功能减退,因舒张期充盈障碍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劳力性呼吸困难,晚期:二尖瓣面容(“红脸蛋”)、周围性发绀、右心衰竭表现、房颤时绝对心动过速。

并发症:心房扩大伴房颤,并可能出现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肺淤血(肺淤血、肺水肿),必要时可至大循环(肺动脉高压、右心负荷过重/肺心病、右心衰竭),细菌性心内膜炎。

二尖瓣狭窄,瓣叶肥厚,尸检标本。

心肌梗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或血栓形成,罕见栓塞性闭塞。

急性心肌梗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肌梗死必须存活至少6-12小时才能在形态学上显现!

显微镜下:凝固性坏死、出血。心肌细胞呈明显嗜酸性,并出现横纹状收缩带。典型细胞特征如横纹、细胞核和细胞界限消失。梗死区由充血/出血的边缘区包围。随着时间的推移,白细胞浸润逐渐增多,吞噬坏死组织,成纤维细胞迁入,形成瘢痕组织。

大体:呈灰黄色,周边有充血/出血带。

并发症:心壁破裂伴心包填塞(通常发生在第3至第10天),心壁瘤,乳头肌坏死伴腱索断裂,心律失常,再梗死,心力衰竭。

实验室:肌钙蛋白T阳性(快速检测!),心电图:T波升高,继而ST段升高。

急性心肌梗死,HE染色。
心肌梗死第7天(清除阶段),尸检标本,HE染色。
急性心肌梗死,收缩带坏死,PTAH染色。

陈旧性心肌梗死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显微镜下:纤维组织瘢痕,成纤维细胞,部分细胞核较大、呈椭圆形。周围心肌细胞代偿性肥厚。EVG染色显示:心肌呈灰色,瘢痕呈紫色。

大体:纤维化区域伴心肌脂肪沉积。

心电图:Q波负向。

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内膜和心瓣膜的炎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内皮损伤 + 血小板聚集 + 菌血症

危险因素:心脏:植入物、心脏病(-> 射流损伤)、风湿性心内膜炎史、瓣膜病等,全身:糖尿病、酗酒、肝硬化、免疫缺陷、高血压。

部位:通常累及左心机械负荷较大的瓣膜

溃疡性赘生物性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细菌(真菌)进入血液

病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淋球菌、肠球菌、真菌

显微镜下:纤维蛋白、血小板、细菌菌落、免疫细胞

大体:瓣膜上出现大的、红色的、不规则的、脆性的、溃疡性的、赘生物性的赘生物,有扩展和破坏瓣膜的趋势,指甲上有裂隙出血(败血性微栓塞)。

并发症:腱索断裂、瓣膜关闭不全、败血性栓塞,例如心脏、肾脏和大脑(转移性脑炎)、真菌性动脉瘤(转移性播散 -> 血管壁破坏 -> 膨出)、免疫复合物血管炎(肾脏:LÖHLEIN灶性肾炎,皮肤:OSLER结节)。

临床:发热、皮肤和结膜出现瘀点状出血、Janeway 损害(手掌/足底无痛性斑状皮肤损害)、OSLER结节在手掌/足底或指尖处疼痛。肢端或指甲下出现微栓塞(裂隙出血)。出现病理性心脏杂音(通常是首发症状!)。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瓣膜关闭不全、腱索断裂、败血性并发症的症状。

预后:取决于赘生物的大小和病原体(链球菌预后较好,肠球菌预后较差,葡萄球菌预后更差)。

亚急性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草绿色链球菌(牙病、牙周炎!)、肠球菌、人同形杆菌

危险因素:定植于受损的心瓣膜

病程:通常亚临床,因为病原体毒力较低

形态:类似于急性形式

thumb|亚急性心内膜炎,由副流感嗜血杆菌引起。

孤立性右心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常发生于静脉注射吸毒者

非感染性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NBTE)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同义词:单纯疣状心内膜炎、消耗性心内膜炎

病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高凝状态、DIC、休克、肿瘤相关。

大体: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关闭缘出现小的(通常< 5毫米)、粉红色的、疣状赘生物。

疣状风湿性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风湿热,继发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扁桃体炎、脓疱疮)

大体:1-3毫米大小,紧贴瓣膜关闭缘的疣状赘生物,ASCHOFF小体,始终伴有全心炎。

并发症:瓣膜病,例如二尖瓣关闭不全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腱索和心肌肥厚,尸检标本。

Libman-Sacks 心内膜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因: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大体:瓣膜、心内膜和腱索上出现扁平、苍白的、扩展性的赘生物。

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感染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细菌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微观:毛细血管中的中心细菌菌落,周围环绕着免疫细胞。

宏观:小的、黄色的、点状的微脓肿。

病毒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柯萨奇病毒、ECHO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

发病机制:病毒和 T 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导致心肌坏死。

微观:间质淋巴细胞浸润(小的蓝色细胞),几乎没有坏死。

患有猝发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病毒性心肌炎,尸检标本,H&E 染色。
同上。

寄生虫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克氏锥虫(原生动物,CHAGAS病)

伴随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感染后 2-3 周(扁桃体炎、结核病、白喉),相关病原体无法检测到。

免疫病理性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风湿热、感染过敏性、与系统性病毒感染有关。

微观:肉芽肿性炎症,ASCHOFF 小体血管周围(ASCHOFF 巨细胞:大的单核或多核细胞,具有突出的核仁),ANITSCHKOW 心肌细胞:细长细胞,具有细长的核。

DRESSLER 心肌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同义词: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病原体:可能是抗原释放导致的自身免疫反应。

临床表现:梗死后数天至数周出现发热、胸痛、无菌性心肌炎、心包炎和胸膜炎。

SF:心脏手术后综合征

心包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包炎

浆液性心包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微观:几乎没有炎症,没有纤维蛋白,很少有免疫细胞。

宏观:浆液性渗出。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尿毒症、心肌梗死、急性风湿性心肌炎。

微观:纤维蛋白、炎症。

宏观:心外膜和心包之间有纤维蛋白链,心外膜粗糙、浑浊,面包和黄油现象。

出血性心包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与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类似,伴有出血。

化脓性心包炎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微观:大量的粒细胞,可能存在细菌。

宏观:心包中存在脓性、黄色的液体。

心包积血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病原体:穿透性心肌梗死、穿孔性心壁动脉瘤、主动脉夹层。

宏观:心包充满血液。

临床表现:阻断性休克中出现突然的心力衰竭。

心肌肥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心肌细胞体积和收缩元件增大导致心肌质量增加。根据冠脉储备,临界心肌重量约为 500 克。

向心性心肌肥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肥大,心室容积保持不变。

病原体:压力负荷

宏观:心肌增厚(瓣膜平面下方 1 厘米处正常厚度为 8-11 毫米),容积减少,横截面看起来像哥特式拱门。

并发症:达到临界心肌重量 -> 心肌缺血

离心性心肌肥大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肌肉肥大,心室容积增加。

病原体:容积负荷

宏观:心肌增厚,所有 4 个心室扩张,心脏呈球状,类似罗马式拱门。质地柔软,呈橡胶状。

并发症:结构扩张 -> 心力衰竭

患有左心室球状扩张、壁增厚和心内膜纤维化的心肌病,尸检标本。

慢性肺心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右心肥大

病原体

  • 高动力性:心脏左向右分流 -> 右心容积负荷
  • 毛细血管前血管闭塞:肺循环通路形态学或功能性缩小:肺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欧拉-利耶斯特兰反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复发性肺栓塞等 -> 右心压力负荷。
  • 被动毛细血管后:二尖瓣狭窄、慢性左心衰竭 -> 右心压力负荷和肺淤血。

宏观:右心室壁增厚(瓣膜平面下方 1 厘米处正常厚度为 2-4 毫米)。

心肌病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不是由机械性负荷过重或冠心病引起的心肌疾病。必须排除:冠心病、机械性心脏负荷(如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高血压和心肌炎。

心肌病类型

  • DCM - 扩张型心肌病
  • 肥厚型心肌病
    • 阻塞性(HOCM) - 部分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存在猝死风险。肥厚的心室间隔形成肌肉隆起,在收缩期会使主动脉流出道狭窄。
    • 非阻塞性(HNCM)
  • 限制型心肌病 (RCM)
  •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VCM)

心脏肿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横纹肌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

宏观:大的、实性的、白色的肿瘤块。

心房粘液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最常见的原发性心脏肿瘤,良性。

宏观:圆形、球形,附着在心房内壁,很少见于心室或瓣膜上。它可能会栓塞或阻碍血流。

微观:空虚、细胞稀少、粘液样基质,含有梭形细胞。

转移瘤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巨噬细胞:苍白、白色结节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