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至内容

放射肿瘤学/头颈/鼻咽/概述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世界中的开放书籍


鼻咽癌概述


流行病学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明显不同的地理流行率
    • 在美国罕见:每 100,000 人中 0.2-0.5 例
    • 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很常见:每 100,000 人中 25-50 例。占台湾所有癌症的约 5% 和头颈癌的约 50%
    • 在北非、中东和因纽特人中也很常见
  • 与咸鱼、EB 病毒有关
  • 吸烟和饮酒与该疾病没有明确关联
  • 一般来说,影响更年轻的人群
  • 高达 90% 的患者出现 N+ 病,约 50% 患者出现双侧 N+ 病

临床表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最常见的是颈部肿块
  • 难治性中耳炎、鼻出血、耳痛、颅神经病变
    • 肿瘤通过破裂孔延伸至海绵窦,最常受累的颅神经是 VI 和 V2
  • 综合征
    • 雅各布综合征:肿瘤延伸至海绵窦压迫 CN II-VI,导致眼肌麻痹、失明和三叉神经痛
    • 维拉雷综合征:咽旁淋巴结压迫 CN IX-XII,导致吞咽困难(IX)、味觉改变(IX)、单侧霍纳综合征(X)、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XI)、舌半侧瘫痪(XII)
    • 韦尔内综合征(颈静脉孔综合征):肿瘤延伸至颈静脉孔压迫 CN IX-XI,导致吞咽困难、声带麻痹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瘫痪
    • 特罗特三联征(摩尔加尼窦):单侧传导性听力损失(咽鼓管)、同侧软腭运动障碍和下颌痛
  • 包括穹顶、侧壁和后壁
  • 前界始于鼻腔末端,即后鼻孔(鼻中隔消失的地方)。在 X 光片上,这可以看作是上颌窦的后壁。它沿着气道平面延伸至软腭游离缘的后方
  • 侧壁包括咽鼓管隆起(咽鼓管开口)、咽隐窝(罗森缪勒窝)位于咽鼓管隆起的后方,在其后方是上咽缩肌,在其后方是内翼突板。
  • 上界是筛板和蝶窦。斜坡由蝶骨的一部分(窦后方,鞍背的尾端)和枕骨的一部分组成,构成鼻咽的后界。硬腭和软腭(下界)位于 C2 附近。
  • 咽鼓管穿过颅底,在卵圆孔和破裂孔之间到达鼻咽
  • 下界(底)是软腭的上表面
  • 颅神经很重要,因为 NPC 通常会沿着它们颅内延伸
    • 海绵窦 - III、IV、V1 + V2(不包括 V3)、VI - (所有都通过眶上裂穿过,除了 V2 通过圆孔)
    • 圆孔 - V2
    • 卵圆孔 - V3 - 斜坡前外侧
    • 破裂孔 - 斜坡前部的外侧 - 在体内被软骨堵住
    • 颈静脉孔 - IX、X、XI - 枕骨大孔外侧
    • 舌下神经管 - XII - 枕骨大孔外侧
  • 附近有腭帆张肌、腭帆提肌
  • 咽隐窝(罗森缪勒窝)
    • 推测是大多数 NPC 癌的起源
    • 位于咽鼓管隆起(软骨咽鼓管内侧末端的后唇)的后方
    • 鼻咽粘膜通过颅底和咽缩肌最上层纤维之间的缺陷而疝出
    • PMID 1876886 (图片的全文本):>50% 深于 1 cm(范围 2 mm - 19 mm),90% 窄于 5 mm。它从矢状面向外侧倾斜约 45%

WHO 分级

  • I 型:角化鳞状细胞癌 - 20%
  • 非角化癌
    • II 型:分化型非角化癌(以前称为移行细胞癌) - 30-40%
    • III 型:未分化型非角化癌(以前称为淋巴上皮癌) - 40-50%
  • 基底样鳞状细胞癌 - 最近的区分,表现为侵袭性,预后差
  • 沿着鼻咽壁扩散,伴有局部侵袭
    • 可以沿着破裂孔扩散至海绵窦(并累及 CN III-VI [除 V3])。
    • 通常累及颈静脉孔和舌下神经管(CN IX-XII)。
  • 65-90% 的患者在诊断时出现淋巴结受累
    • 约 50% 的患者出现双侧淋巴结受累
    • 颈部 IIb 级似乎是 NPC 的第一级淋巴结,紧随其后的是侧方咽后 LN
    • 咽后 LN 受累很常见,但在 CT 上难以检测。在基于 CT 的研究中,RLN 受累率为 30-50%,而在基于 MRI 的研究中,这一数字可能高达 80%
  • 远端转移在初始表现时不太常见,但在复发性疾病中比其他头颈癌更常见。
    • 转移与淋巴结状态的相关性大于 T 分期。
    • 远端转移按 N 分期:N1=10-20%、N2=30-40%、N3=40-70%。
  • 扩散至骨头 > 肺、肝脏和大脑。


咽后淋巴结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尚不清楚这些是分期为 N0 还是 N1,各机构之间存在差异
  • RLN+ N0 的预后似乎与 N1 相当
  • RLN 随着年龄增长而萎缩,通常在成年期消失。年龄 > 40 岁的患者的正常轴向直径约为 3 mm。因此,一些研究使用 MRI 上最小轴向直径 >= 5 mm 作为 RLN 转移的尺寸标准
  • 大多数 RLN+ 位于 C1 水平,从 C1 到 C3 的发病率稳步下降
  • 似乎 NPC 中侧方 RLN 的传入淋巴管始于咽旁间隙(T2 肿瘤);鼻腔、口咽和咽壁的淋巴引流(以及 T3 和 T4 肿瘤的淋巴引流)可能主要流向颈部淋巴结


  • 新加坡;2009(1992-1994)PMID 19189339 -- "咽后淋巴结转移与 N(0) 和 N(1) 鼻咽癌患者远端转移率较高有关。"(Tham IW,Head Neck. 2009 年 2 月 2 日。[提前出版])
    • 回顾性研究。667 名患者,NPC,分期 T2-4 N0-1。通过 CT 发现 RLN+ 的比例为 47%。中位随访时间为 8.3 年
    • 结果:N0 和 RLN+ 的患者 DM 风险与 N1 的患者相似,并且比 N0 和 RLN- 的患者更差
    • 结论:N0 病期且 RLN 淋巴结阳性的患者预后与 N1 病期的患者相似。
  • 复旦大学,中国;2009 年 PMID 18538502 -- "鼻咽癌逆行淋巴结转移模式研究。" (王秀生,国际放射肿瘤生物物理学杂志。2009 年 1 月 1 日;73(1):194-201。2008 年 6 月 4 日在线出版。)
    • 回顾性研究。618 例鼻咽癌患者。MRI 分期。LN+ 占 88%;RLN+ 单独占 6%;颈部 LN+ 单独占 28%;RLN 和颈部 LN 同时阳性占 66%。RLN 发生率低于颈部 LN,分别为 72% 和 93%。
    • RLN 位置:枕骨 6%、C1 76%、C2 17%、C3 0.5%。咽旁受累时,RLN 发生率显著升高。
    • 结论:IIb 级淋巴结似乎是鼻咽癌的首发淋巴结;RLN 转移发生率随淋巴结级别逐渐下降。
  • 中山大学,中国;2007 年 PMID 17332287 -- "鼻咽癌逆行淋巴结转移:预后价值和分期类别。" (马建,临床癌症研究。2007 年 3 月 1 日;13(5):1445-52。)
    • 回顾性研究。749 例鼻咽癌患者。CT 检查显示 RLN+ 占 51%。
    • 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在 N0 病期患者中,RLN+ 是 OS、LRFS 和 DMFS 的独立预测因素。单侧 RLN+ 与双侧 RLN+ 之间无差异。N0 病期且 RLN+ 的生存率与 N+ 病期的生存率相似。
    • 结论:RLN 转移会影响 N0 病期患者的预后,应将其归类为 N1 病期。

治疗反应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尽管对初始治疗反应迅速,但局部复发率很高。


治疗概述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由于潜在的严重并发症,手术在治疗中仅发挥微不足道的作用。
  • 历史上,单独使用 RT,导致 5 年 OS 为 35-50%。
    • 早期(I-II 期)疗效良好,5 年 RFS 为 75-95%,OS 为 70-80%。
    • 然而,晚期(III-IV 期)5 年 RFS 约为 50%,OS 仅为 10-40%。
  • 早期病变(I-II 期)通常继续单独使用 RT 管理。
  • 晚期病变(III-IV 期)使用同步化疗-放疗管理;尚不清楚进一步辅助化疗是否有益。
  • 何氏技术:由何约翰教授(PMID 16541482)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开发,并在过去三十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香港,已有超过 10,000 名患者接受了该技术的治疗,早期 T1、T2 和 T3 病变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长期效果。肿瘤总剂量为 62.5 Gy / 29 次(生物学等效于 66 Gy / 33 次)。
  • 由于鼻咽位置深在,且与重要结构解剖学上邻近,因此通常不使用根治性手术。
  • 手术的作用最初是为了活检,以便进行组织学确认。
  • 它也可能用于管理颈部持续性肿大的淋巴结。
  • 最后,手术可能在持续性或复发性疾病中发挥作用。
华夏公益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