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放射肿瘤学/放射生物学/线性二次模型

来自维基教科书,开放的书籍,开放的世界


线性二次公式


线性二次模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描述细胞杀伤的模型,包括肿瘤控制和正常组织并发症
  • 最常见的潜在生物学原理是放射线通过单次辐射轨迹产生 双链 DNA 断裂 (DSB)
  • 单个 DSB 可以修复,遵循一级动力学,半衰期为 T1/2
  • 如果细胞中同时存在多个未修复的 DSB(来自两个独立的辐射轨迹),则错误连接会产生致死性病变(例如,双着丝粒染色体)
  • 两个独立的 DSB 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同时间发生,允许在与第二个 DSB 错误连接之前修复第一个 DSB
  • 单个辐射轨迹本身也可以产生致死性病变(例如,重要基因的点突变,消除重要基因的缺失,诱导的凋亡等等)
  • 在 LQ 公式中,致死性病变的产量是单个辐射轨迹产生的致死性病变(与剂量呈线性关系,αD)和两个辐射轨迹产生的致死性病变(与剂量呈二次关系,βD2)的总和。
    • Y = αD + βD2
  • 由于两个独立的 DSB 可以在导致致死性事件之前修复,因此第二项由 Lea-Catcheside 时间因子 (G) 修改,以显示对剂量延长照射的依赖性。对于单次照射,G=1
    • Y = αD + GβD2
  • 据认为致死性病变在细胞之间遵循泊松分布。因此,存活分数 (SF) 为
    • SF = exp -(Y)
  • 这导致标准化的 LQ 方程
    • SF = exp -(αD + GβD2)

延长照射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SF = 存活分数
  • 首次由 Douglas 和 Fowler 于 1972 年提出 (PMID 1265229 - Douglas BG 和 Fowler JF. 多次小剂量 X 射线对小鼠皮肤反应的影响及其基本解释。Radiat Res 66, 401-26, 1976.)

E = -ln SF

E = 放射生物学效应

ETD = 外推耐受剂量
D = 总剂量 (Gy)
RE = 每单位剂量的相对有效性

对于分次治疗

d = 每一次照射的剂量 (Gy)
n = 总照射次数

对于延长照射(恒定剂量率)

R = 剂量率,LDR (Gy/hr)
= 亚致死性损伤修复的指数时间常数 (1/hr)。
T = 治疗时间 (hr)

近似于,

,
对于 T 的值:10 小时 > T > 100 小时。


  • 格拉斯哥;1998 PMID 9572622 -- "分次放射治疗中剂量体积直方图的线性二次变换。" (Wheldon TE, Radiother Oncol. 1998 年 3 月;46(3):285-95.)
    • 物理 DVH 的放射生物学变换,以纳入分次大小的影响
    • 结果:"热点" 和 "冷点" 与物理分布指示的相比更偏离平均值;在剂量异质性显着计划中尤为重要
    • 结论:应与传统的 DVH 同时计算 LQ-DVH

LQ 模型与高单次剂量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杜克大学; 2008 PMID 18725110 -- "线性二次模型不适合模拟放射外科中高剂量分次效应。" (Kirkpatrick JP, Semin Radiat Oncol. 2008 年 10 月;18(4):240-3.)
    • PMID 18725109 的反驳论点。
    • LQ 模型不能反映高剂量分次产生的血管和基质损伤,它也忽略了放射抗性细胞亚群(如癌干细胞)的影响
  • 哥伦比亚大学; 2008 PMID 18725109 -- "线性二次模型是确定高剂量分次等效剂量的合适方法。" (Brenner DJ, Semin Radiat Oncol. 2008 年 10 月;18(4):234-9.)
    • PMID 18725110 的支持论点
    • 线性二次模型对于高达 10 Gy/分次的剂量进行了合理验证,并且可以合理地用于约 18 Gy/分次的剂量

扩展 LQ 模型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俄亥俄州立大学; 2010 PMID 20610850 -- "放射外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和高剂量率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广义线性二次模型。" (Wang JZ, Sci Transl Med. 2010 年 7 月 7 日;2(39):39ra48.)
    • 开发了广义 LQ 模型 (gLQ)。与体外数据相比。能够从低剂量数据推断至 11-13 Gy
  • UT 西南医学中心; 2008 PMID 18262098 -- "通用生存曲线和单次分次等效剂量:理解消融放射治疗效力的有用工具。" (Park C,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8 年 3 月 1 日;70(3):847-52.)
    • 两种经典放射生物学模型的混合:LQ 模型和多靶点模型。LQ 模型适用于常规分次治疗;多靶点模型适用于 SBRT 中观察到的高(消融)分次剂量
    • 便于剂量转换


参考文献

[编辑 | 编辑源代码]
  • PMID 8631555 - Liu WS 等。确定宫颈癌 HDR 近距离放射治疗的适宜分次次数和分次剂量。Gynecol Oncol. 1996 年 2 月;60(2):295-300。
华夏公益教科书